公民法制意識
❶ 怎麼樣提高公民法制意識
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❷ 公民的法制意識還是法治意識
法律分析:應當使用法治意識
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指的是運用法律來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區別的。法制是指一國一地區法律及其相關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或「法律體系」,應當包括現行法律、法律實踐和法律意識等三方面的內容,中心是現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和相關制度的體系,是靜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狹窄。而法治是治國的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廣泛。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第五條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❸ 什麼是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專公民屬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3)公民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❹ 公民應具備哪些法治素養九上道法
摘要 政治素質按照網路的解釋主要包括政治立場、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內容涵蓋多個方面,在我看來作為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必須要具備的政治素質的核心思想有三點,民主、法制和人權,所以一個人必須基於這三點來形成自己的政治理論知識、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等,事實上我們的政治價值觀可以有分歧,政治信仰可以不同,政治能力和水平可以有高有低,這並不影響我們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於是我認為最最基本的政治素質就是形成民主、法制和人權的思想意識,並且絕對的遵從嚴格的執行。
❺ 如何培養公民正確的法治意識
1、通過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使他們樹立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理念,培養秩序與自由相統一的法治觀念,引導他們確立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規則意識,踐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為准則。
2、加快普及國民素質教育 。通過大面積普及國民素質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使社會成員都具有較強地獲取知識技能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具有較強地獲取和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3、提高普法工作水平 。普法工作應以提高公民法律素質,推進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為目標,以灌輸給公民現代法的基本觀念為主要內容,重點在於對公民權利意識、訴訟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
4、完善法律體系建設。完善法律體系就是要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水平,使所制定的法律更具有嚴密性、具體性、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5、建設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們今天社會所呈現的法律意識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宣傳普及的結果,而不是從社會現實和文化深層生長出來的,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宣傳的社會效應和效果,這也是法律意識提高的一種必要手段。
(5)公民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增強公民的法治理念、培養公民的良好法治思維習慣,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公民的法律素養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准。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
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但是如今,有些公民,包括個別黨員幹部,遇事第一時間、第一思維,不是依法、求法、找法、靠法,而是求人、找人、靠關系、走後門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最後被逼無奈才走法律程序,把打官司告狀當醜事。
在他們心裡,人大於法,權大於法,甚至有人拿法律當兒戲,這都是缺少法治理念、法治思維習慣的表現。
《決定》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為依法治國指明了方向,如何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習慣是提高公民法律素養的關鍵、前提。
多年來,我們在立法的修改、完善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績,這只是第一步,如果第二步跟不上或者脫節,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必須在普法上下功夫、做文章。
普法,就是讓公民了解法律,有計劃、有組織、有重點地利用各種途徑,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如利用媒體開展法制講堂、課堂、會議、學習培訓等,讓普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氛圍、環境。
學法,就是讓公民掌握法律,學習法律常識、知識,學習法治思維,增強法治理念,遵法、守法。目前,應該從小學生抓起,讓法進課堂,開辦法治課,從小就讓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打上法律烙印,養成法治思維習慣。
作為黨員幹部要帶頭學法,做學習法律的模範,帶頭、帶領、帶動全民族學法熱潮,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社會風氣。
用法,就是讓公民駕馭法律。法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不成社會。法律是保護公民自身與他人的雙刃劍,普法、學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法,學會用法律武器,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
有法、守法,天下太平,無法、違法,天下大亂。教育引導公民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運用法治思維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提高自己的用法水平,這是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也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培養公民良好的法治思維習慣
❻ 談談法治意識是公民高素質的重要表現
法治意識是人們關於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一個國家的法治發展程度決定著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反過來也影響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
法治意識的強弱不只體現在思想觀念上,更體現在處理矛盾和解決糾紛的實際行動中。在多年法治建設進程中,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斷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為習慣。
(6)公民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如今,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看待問題、解決矛盾,將問題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處理,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法治意識逐漸植根於人們的頭腦深處,當遇到諸如合同糾紛、消費欺詐等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和習慣。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尊崇和捍衛法治與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更加一致,守法護法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❼ 如何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調查研究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還沒有在社會層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把法治精神當作主心骨。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和習慣,法治才能不斷釋放規則的正能量。四中全會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每一環節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終落腳點就是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 法治不會自動成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關鍵要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信訪不信法」,習慣於找門路、托關系、請客送禮,個中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扭轉這種現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人治觀念,關鍵要靠領導幹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信仰法治,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讓法治進學校、進教材,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的種子就一定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蔚然成風。 培育法治信仰,還必須付諸法治實踐。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就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切身體會到法治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積累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從內心生發對法治的信仰。「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四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人民群眾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途徑。讓每一個人的法律權益都得到切實保障,讓人們從每一個執法、司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法治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崇尚法治的社會風尚新常態必將形成。
❽ 如何做一個具有法制觀念的好公民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一個公民來說,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秩序,紀律觀念、法制意識強不強,體現著他的精神道德風貌。遵紀守法同時也是保護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遵紀守法,首先要知法。隨著「三五」、「四五」普法活動的不斷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為對法律的無知,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惡語相向,拔拳斗毆,傷害對方,甚至鬧出了人命案子,成為終身憾事。這種慘痛的教訓屢見不鮮。所以,1、每個公民都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不斷增強法制意識。首先要學習與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搞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是法律允許的,什麼是法律禁止的。2、要守法。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第三要護法。如果人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安危,見惡不鬥、見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鬥時也不去相助,出現使「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情況,就會使邪氣上升,使社會不得安寧。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敢於扶正祛邪,同一切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努力為他人、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加強公民意識,做一個具有法制觀念的好公民。
如果有幫到您 請給予好評 謝謝拉#^_^#祝您愉快
❾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應當從哪三個方面著手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應當從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抓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三方面入手。
1、堅持黨的領導
是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法治素養的提高涉及法治觀念的樹立、法治思維方式和法治行為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具有長期性、基礎性特徵。
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也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這項工作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將法治素養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揮黨強大的組織力量、宣傳力量,以更加有效的舉措不斷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必須始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法律知識傳授、法律心理塑造、法律信仰傳遞、法律實踐引導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堅決反對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3、堅持抓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管理社會的重要主體,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法治素養和依法執政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領導幹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抓住了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就能夠起到「身教重於言傳」的重要作用,從而帶動全社會公民法治素養的提高。
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的意義: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日益增強,但法治素養的總體狀況距離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要求還有差距,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其法治素養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繫到個人的事業發展和生活幸福。
而且關乎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進程和社會治理成效,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作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訴求日益增強,但法治素養的總體狀況距離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要求還有差距。
因此,切實提升公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❿ 如何培養和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要創新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培。
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
文化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謂的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著力提升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要適宜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社會主義的法制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
從80年代開始,經過多次普及法律常識活動,己取得明顯地成效,還要適宜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這對進一步提升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要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方針、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升,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
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就能帶動、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法律,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也就會不斷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要高度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調研。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先導,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
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須及時總結、認真推廣,而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法學探索和創新。法學研究與實踐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再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發展、更新和提高。
五、要竭盡全力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法制。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升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
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10)公民法制意識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樹立
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公共規范
實踐證明未成年人一旦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性後要矯正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因此,未成年人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處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規范,遵重社會公德,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
如我在99年辦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搶劫案,涉案人員有三人,其中年齡最小的王某年僅14周歲,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樓某與李某到我市甜夢歌舞廳找到王某,並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隨前往來到帶湖路一住宅區,樓某帶頭敲開被害人陳某家的門,後進屋要陳某拿錢,陳不從,李某便上前搶陳某脖子上的金項鏈。
王某見狀退出房外,最後樓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辯是非,又沒有實施具體行為,為體現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我們對他作不起訴處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積極主動動手幫助實施搶劫,那麼王某也將被判刑坐牢。
二、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
自尊、自律、自強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範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墮落,外界再怎樣幫助,也是無濟於事的。
如我辦理的舒某搶劫、傷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們信州區五中的學生,因從小養成了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一直不好好讀書以至成績越來越差,他的母親把他轉到三中讀書後,他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還是自暴自棄,成天泡在游戲機房玩游戲,並結識了也是不讀書的劉某等人,後與劉某等人一同去打架傷人,搶計程車司機,墜落的無法自拔,最後被關進監牢,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
三、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還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於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時候,及時逃脫或者進行正當防衛,不至於受犯罪行為的隨意侵害。
四、加強未成年人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未成年兒童對犯罪的自我防範,除以上講的,還必需懂得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意識
參考資料:寧陝縣人民檢察院-淺議新形勢下如何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