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該當性

刑法該當性

發布時間: 2022-02-26 11:44:17

A. 張明楷 三段論

在大陸法系刑法學界內廣泛受到使用。刑法犯罪三階理論判斷犯罪可分為三個步驟: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罪責(有責性)。同時滿足構成要件該當性和具備違法性的行為稱為不法行為,一行為必須要不法且有罪責才能構成犯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
構成要件該當性,是指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行為人之行為在客觀上符合刑法所規定的犯罪客觀構成要件,在主觀上也符合刑法所規定的主觀構成要件(犯罪之故意或過失,中華民國刑法第12條),則可以認定該行為該當構成要件。舉例而言,過失致人於死罪之犯罪客觀構成要件為致人於死,主觀構成要件為過失,則某甲因過失致人於死則符合過失致死罪之構成要件,具有構成要件該當性。(參見構成要件)

違法性
具備違法性是指行為人沒有阻卻違法事由,阻卻違法事由是法律賦予行為人因為某些特定原因所為構成要件行為而得以免於構成犯罪的理由,例如正當防衛就是一個阻卻違法事由。與構成要件該當性不同之處在於,構成要件該當性是積極檢驗行為是否為法律所禁止,而違法性則是消極檢驗行為是否為法律所允許。構成要件該當的行為,必須在法益衡量以及法秩序的違反上面進一步的作檢驗,包含了所謂的行為無價值(行為不法)以及結果無價值(結果不法)。

罪責
罪責指的是「對於行為人個人決定為違法行為的非難,並且決定予以刑罰制裁」。罪責最重要的意涵是,對於行為人人格的尊重,因此如果行為人沒有能力作其他的合法行為,那麼他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刑罰。所以如果行為人因為年齡,精神狀態導致價值判斷有問題,沒有辦法為合法行為,我們認為他不具備罪責;如果行為人個案中不可避免的價值判斷出了差錯,我們也認為沒有罪責,這就是以下罪責能力和不法意識的問題。 不法意識和不法意圖不同,後者是構成要件該當性要判斷的對象。

B. 刑法 「處理事實認識錯誤的原則」是什麼

犯罪構成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是指行為人主觀上認識的內容與犯罪構成的客觀構成事實不相符合。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對象錯誤 2行為錯誤 3.因果關系錯誤

C. 刑法具備什麼特徵和要件

特徵:
1.刑法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其他法律規定的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例如,盜竊、婚姻行為其他部門法都保護,只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這類行為刑法才介入。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構成要件:
構成三要件說是指構成要件的該當性、犯罪行為的違法性、犯罪主體有責性。

D. 犯罪構成要件該當性

犯罪構成要件該當性,又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中犯罪成立要件之一。行為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是成立犯罪的首要條件。

要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首先要看該行為是否符合刑法規定的構成要件,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就具有了構成要件該當性,這是進一步判斷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和有責性的前提,也是行為最終成立犯罪的先決條件。

(4)刑法該當性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要件

犯罪構成要件從不同角度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犯性和行為人的罪過性的實質內容。如果某種因素不具有這種實質內容,就不可能被刑法規定為犯罪構成要件。

犯罪構成要件是一種法律規定,而不是具體事實。最初的構成要件理論曾將符合法定構成要件的事實稱為具體的構成要件,但當今刑法理論一般認為這種稱謂混淆了法律規范與具體事實。以下所說的犯罪構成的具體要件或具體構成要件是指法律規定,而非具體事實。

犯罪構成由一系列主客觀要素所組成,其中的「要素」就是構成犯罪必需具備的條件(犯罪構成要素);各個要素之中又包含若干因素(犯罪構成因素)。

簡而言之,若干因素組成一個要素,若干要素形成一個犯罪構成。犯罪構成不是各個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各個要素的有機統一;各個要素按照犯罪構成的要求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協調一致,形成為一個整體。

E. 犯罪三階層說

三階層說: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在07年的《刑法學》第三版里,犯罪構成該當性大部分劃入違法性,也就是客觀要件,小部分劃入了有責性(主觀要件)。所以,到09年為止,張明楷的觀點一直是:犯罪構成是兩要件:違法性和有責性。(即主客觀要件)

(5)刑法該當性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就是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格和標准,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

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准。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准確定性、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具備什麼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貫穿在整個刑法學體系中。刑法中的許多理論問題,都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息息相關。研究刑法理論,其關鍵就是掌握犯罪構成的理論。

F. 刑法犯罪成立條件中構成要件符合性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構成要件該當性,是指犯罪首先是必須符合刑法各本條以及其他刑罰法規所規定的某種構成要件的行為。在以罪刑法定主義為原則的今日刑法之下,犯罪不只是反社會的侵害行為,而且,首先需要符合刑罰法規規定的構成要件。
一般認為,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一般的、抽象的、定型化的、客觀的判斷。而對於其他關於行為人的身份、個性特徵、主觀惡性等並不在判斷的范圍之內。
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個具有遞進式邏輯結構的要件構成架構起了犯罪論體系。
構成要件要素可以分為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和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構成要件在其早期發展階段被認為是純客觀的,但如今的通說則認為構成要件也存在故意、過失等主觀要素。

G. 刑法上的具體事實錯誤與抽象事實錯誤中的 罪質 是什麼意思啊

一、具體事實認識錯誤
1、對象錯誤:甲想殺乙,誤認為丙是乙,舉槍殺死。(乙不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2、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乙身邊的丙打死了。(乙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故意殺人未遂,對丙過失致人死亡,競合構成故意殺人罪。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直接認定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二、抽象事實認識錯誤
1、對象錯誤,甲想殺乙,把文物當乙打壞。(乙不在現場)
評價:對乙無罪,直接構成過失損壞文物罪。
2、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身邊文物打壞。(乙在現場)
三、 罪質即犯罪罪行的性質,罪行構成本質。我國刑罰奉行的是罪刑法定,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的刑法基本原則。是司法與審判程序中進行罪質分析是定罪過程的必要環節,罪質符合是犯罪構成該當性的應有之義。罪質存在於犯罪構成之中,主要由犯罪客體來表現。罪質可以細分為罪質與罪量兩個要素,二者分別為定罪量刑的其本要素。

H. 刑法問題

我正復習這里呢,我的答案保證對,請仔細看我的。

不是,兩者有區別。

不構成犯罪是定罪問題,即行為人的行為不滿足犯罪構成要件,因此其行為不是犯罪行為,犯罪構成的標准應該根據刑法的規定。

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是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如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處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它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見,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是指案件不應經刑事訴訟程序審判的情況,其中第(一)項「情節顯著輕微」是指的雖然滿足犯罪構成,但情節顯著輕微,當作不構成犯罪不予追究,是實體上的不予追究情況,其餘的(二)至(六)項都是程序上的不予追究情況。

也就是說不構成犯罪是實體上不構成犯罪,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是由於實體上很輕微或程序上出現障礙因而無法或者沒有必要動用司法資源進行刑事訴訟(即不管行為人構不構成犯罪,都不去追究了,因為追究的意義不大了)。

刑法中還有「免除處罰」、「不負刑事責任」等情況。
「免除處罰」是指的雖然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但是由於有應當或者可以免除處罰的量刑情節,免於刑事處罰(但還是構成了犯罪,行為人是罪犯)。
「不負刑事責任」指的是不構成犯罪,但他與不構成犯罪的區別是,行為人的行為按照表面現象看來太像犯罪了,只是由於情節太特殊,因此不構成犯罪,可以把「不負刑事責任」看作是特殊的不構成犯罪,比如不滿14周歲的人進行犯罪行為不負刑事責任、無過當防衛的正當防衛行為、無避險過當的緊急避險行為等等,不負刑事責任的後果與不構成犯罪相同,其實就是特殊的不構成犯罪。

I. 犯罪構成的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

這是三階層理論,我們國家是四要素理論為依據的法律。成立犯罪,除了必須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以外,還要求行為人具備有責性。


1、構成要件該當性,也稱構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構成要件的實現,即所發生的事實與刑法條文所規定的構成要件相一致。


2、違法性是指犯罪不僅是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而且是實質上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

3、有責性,是指能夠就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譴責。

(9)刑法該當性擴展閱讀:

一、基本的犯罪構成與修正的犯罪構成

這是以犯罪構成的形態為標准進行的劃分。基本的犯罪構成,是指刑法條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態所規定的犯罪構成。

基本的犯罪構成一般是指既遂犯或者單獨犯的構成要件;修正的犯罪構成(也稱為特殊形態的犯罪構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前提,適應犯罪行為的不同形態,對基本的犯罪構成加以某些修改變更的犯罪構成。

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態的犯罪構成以及共同犯罪的犯罪構成則屬於修正的犯罪構成。刑法分則條文大都是以單個人犯既遂罪為標本的,基本犯罪構成以刑法分則為基準,直接根據刑法分則就可以認定。

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以及共同犯罪的內容都在刑法總則部分規定,因此修正的犯罪構成要以刑法分則規定的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基礎結合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加以認定。

熱點內容
道德經第77章 發布:2025-02-04 05:58:04 瀏覽:946
民法典司法機關 發布:2025-02-04 05:51:44 瀏覽:963
道德和情理 發布:2025-02-04 05:48:43 瀏覽:743
常人方法學的創始人是 發布:2025-02-04 04:47:18 瀏覽:415
刑事訴訟法中案情重大的標准 發布:2025-02-04 04:39:23 瀏覽:498
法治頻道懺悔錄 發布:2025-02-04 04:37:05 瀏覽:84
新勞動法崗位調整 發布:2025-02-04 04:06:08 瀏覽:466
沈險峰律師 發布:2025-02-04 03:50:53 瀏覽:363
西寧市人民法院地址 發布:2025-02-04 03:44:47 瀏覽:176
大學生必知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4 03:38:32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