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港司法局
A. 順義區司法局的機構設置
一、行政科抄室
辦公室、政工科、法制宣傳科、基層工作科、社區矯正和幫教安置工作科、公證律師管理科、法律援助工作科、法制科、監察科
二、下屬單位
1、事業單位:北京市順義區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市龍誠公證處、北京市順義區陽光中途之家
2、社團組織:北京市順義區律師協會、順義區陽光社區矯正服務中心
三、派出機構
石園街道司法所、光明街道司法所、雙豐街道司法所、旺泉街道司法所、空港街道司法所、勝利街道司法所、仁和鎮司法所、高麗營鎮司法所、南彩鎮司法所、南法信鎮司法所、天竺鎮司法所、後沙峪鎮司法所、李橋鎮司法所、李遂鎮司法所、北務鎮司法所、張鎮司法所、楊鎮司法所、北石槽鎮司法所、龍灣屯鎮司法所、馬坡鎮司法所、牛欄山鎮司法所、北小營鎮司法所、趙全營鎮司法所、木林鎮司法所、大孫各庄鎮司法所
B. 東帝汶事件具體情況。
簡要歷史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長735公里。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濕度為70%~80%。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沿海地區每年5月至11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區6月至12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區年降水量為2500~3000毫米。
16世紀前,帝汶島曾先後由以蘇門達臘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和以爪哇為中心的麻喏巴歇(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島。1613年,荷蘭勢力侵入,於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排擠葡勢力至東部地區。18世紀,英國殖民者曾短暫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蘭恢復對帝汶島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簽訂條約,重新瓜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及歐庫西歸葡,西部並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佔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大利亞曾一度負責管理東帝汶,不久後葡恢復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542號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附屬地為"非自治領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獨裁政權,葡開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進程。1975年葡政府允許東帝汶舉行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主張獨立的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簡稱革陣)、主張同葡維持關系的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主張同印尼合並的帝汶人民民主協會(簡稱民協)三方之間因政見不同引發內戰。革陣於1975年11月28日單方面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出兵東帝汶,1976年宣布東為印尼第27個省。197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尼撤軍,呼籲各國尊重東帝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自決權利。此後聯合國大會多次審議東帝汶問題。1982年聯大表決通過支持東帝汶人民自決的決議。從1983年至199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斡旋下,葡萄牙與印尼政府就東帝汶問題進行了十幾輪談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998年印尼蘇哈托政權下台。1999年1月,印尼總統哈比比同意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選擇自治或脫離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聯合國三方就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決簽署協議。6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駐東帝汶特派團(UNAMET),於8月30日主持東帝汶全民公決。東45萬登記選民中,約44萬人參加了投票,其中78.5%贊成獨立。哈比比總統當日表示接受投票結果。投票後東親印尼派與獨立派發生流血沖突,東帝汶局勢惡化,聯合國特派團被迫撤出,約20多萬難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總統宣布同意多國部隊進駐東帝汶。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成立由澳大利亞為首、約8000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並於9月20日正式進駐東帝汶,與印尼駐軍進行權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通過決議正式批准東帝汶脫離印尼。同月,安理會通過第1272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UNTAET,簡稱聯東當局),全面接管東帝汶內外事務。
1999年11月,東帝汶成立具有準內閣、准立法機構性質的全國協商委員會(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屆過渡內閣,2001年8月舉行制憲議會選舉,9月15日成立制憲議會和第二屆過渡內閣,2002年4月舉行總統選舉,東獨立運動領袖夏納納·古斯芒當選。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是本世紀第一個新生國家。
聯合國繼續向東帝汶派駐由軍隊,民警和文職官員組成的支助團(UNMISET),協助東帝汶政府工作,任期至 2005年5月。2005年5月20日,聯合國在東設立為期一年的後續特派團,即聯合國東帝汶辦事處(UNOTIL),繼續為東政府重建工作提供協助。2006年8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東派遣任期為六個月的聯合國綜合特派團(UNMIT),以協助保持東局勢穩定,幫助東舉行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2007年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將特派團任期延長一年,確保東社會治安和大選順利進行。
2007年5月9日,奧爾塔當選東帝汶總統,古斯芒被任命為總理。
[編輯本段]政治
東帝汶獨立以來,局勢總體穩定。東政府加強行政、司法和警務建設,致力於推進經濟重建和社會發展。2004年,東頒布了政黨法,一批涉及行政、司法、商業、投資的法案提交議會討論;地方政權建設基本完成,政府管理深入到基層。
但東經濟基礎薄弱,政府缺乏執政經驗,失業和貧困問題較為突出,民眾不滿情緒時有浮現。2006年初以來,600名被開除士兵鬧事,引發大規模社會騷亂,30多人死亡,60多人受傷,20多萬人逃亡。6月27日,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辭職,獨立人士、前國務兼外長與合作部長(外長)、前國防部長奧爾塔接任政府總理。新政府於2006年7月14日成立,任期至2007年大選前。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Districts):阿伊萊烏、阿伊納羅、包考、博博納羅、帝力、埃爾梅拉、勞滕、利基卡、馬納圖托、馬努法伊、歐庫西、蘇艾和維韋克;區以下有65個縣(Sub-Districts),443個鄉(「蘇古」,Sucos),2236個村(Aldeias)。
【經濟】經濟處於重建階段。1999年脫離印尼以來,經濟主要依靠外國援助和國際機構拉動當地消費,2001年GDP增長18%,達3.87億美元。但隨著國際職員大批撤離,服務業急劇萎縮,加上旱澇災害造成農業歉收,經濟增長大幅滑坡,2003年、2004年GDP分別為3.41和3.53億美元。
2005年,東石油收入有較快增長,農業收成較好,但國內消費市場仍處於蕭條之中,非石油業增長緩慢。2005年非石油領域國內生產總值3.499億美元,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4美元。2006年因發生社會騷亂,東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2006年東經濟將出現1.6%的負增長,通貨膨脹率由05年的0.9%上升至5.7%。
為擴大油氣收入,東2005年7月設立石油基金,至2006年底已達10億美元。
東通用美元,發行有與美元等值的本國硬幣。
(資料來源: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報告和2006年世界銀行統計資料)
【資源】 主要礦藏有金、錳、鉻、錫、銅等,帝汶海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帝汶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工業】2003年工業產值7435萬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8%。以印刷、肥皂、手帕、紡織業為主。
【礦業】 以石油、天然氣為主。2004財政年度油氣收入4100萬美元,2005年油氣收入2.65億美元。
【農業】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90%,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薯類等。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產品。2005年農、林、漁業產值1.113億美元。農業是其經濟支柱。農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許多地區的居民基本上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中。主產玉米、稻穀、薯類等。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可可和椰子等。飼養馬、牛、羊等牲畜,帝汶種小馬頗有名氣。工業基礎薄弱,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業。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膠;主要進口食品、紡織品、車輛及其它工業品。交通不發達,有2 000多千米的土公路,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兩個小機場,包考鎮有一個國際機場。
【旅遊業】 多山、湖、泉、海灘,具有一定旅遊潛力,但旅遊資源尚待開發。除帝力外,其它地區幾無旅館,國際航班很少。1989至1995年,每年赴東旅遊的外國遊客約1500人。
【氣候】高溫多雨,無寒暑季節變化。
【交通運輸】 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公路總長3800公里,許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車。帝力港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漁港等。帝力機場為東唯一國際機場,另有3個一級機場、5個二級機場。
【財政金融】2006/2007財政年度總預算為3.15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商業銀行存款達8400萬美元。現有葡萄牙國民海外銀行(BNU)、澳新銀行(ANZ)、印尼曼迪利銀行(Mandiri)等外資銀行。
【對外貿易】 積極發展外貿,努力擴大出口。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檀香木、橡膠和椰子等經濟作物,其中咖啡約占總出口額的90%。2005年貨物貿易進口1.02億美元,減少10.46%;出口809.3萬美元,增長16%。印尼是東最大進口國,占進口總額47%;美國是東最大出口國,占出口總額49%。
【外國資本】 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外資投入增加。截止2007年2月,共吸引外資1.63億美元。
【外國援助】1999年底,世行首次召開東帝汶捐助國會議(2003年6月改名為"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此後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討論東財政預算和國家發展戰略,並設立兩個基金,即由聯合國經管的統一信託基金(CFET)和世行經管的東帝汶信託基金(TFET),作為對東捐助渠道。截至2005年4月,美國承諾對東援助約1億美元,約70%已落實。日本約2億美元,已基本執行完畢,2005年財政年度將再向東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歐盟共承諾約7億歐元,其中6億已撥付。亞洲開發銀行已提供930萬美元援助。澳大利亞每年提供約4000萬澳元,葡萄牙每年提供約2000萬美元。
人民生活 2002年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全國有4座醫院,縣一級設有衛生中心,僅能向60%有人口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生育率7.8%,為世界最高。平均預期壽命55.5歲,50%的兒童營養不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全國41%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3人口無飲用水。全國失業率8.5%,城市失業率為40%。
2005年人口增長5.4%,高於經濟增速,導致貧困和失業加劇。2006年因爆發社會騷亂,難民人數激增。截至2006年底,難民總數約2.3萬,主要集中在首都帝力市。
【軍事】 東帝汶國防軍2001年2月成立,原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司令部位於帝力市。總司令塔烏爾·馬坦·魯瓦克准將(Taur Matan RUAK)。2005財年東國防預算約600萬美元。東警察部隊截至2004年底已完成部署約3000人。
東帝汶獨立過渡期間,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擔負防務工作,總軍力最多時達8950人。東帝汶建國後,防務工作逐步向東國防軍轉移,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一度削減。2006年4月,600名印尼國防軍因待遇不滿,舉行抗議示威而被開除。此事引發東社會大規模騷亂,軍警系統全部陷於癱瘓。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後,東政府開始重建軍隊和警察部隊。
【文化教育】共有小學700所,初中100所,科技院校10所。東帝汶國立大學於2000年11月重新開辦,在校生500人。全國文盲率約48%,其中農村文盲率達80%左右,入學律66%。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帝汶郵報》(Timor Post),2002年11月8日創辦的葡萄牙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東帝汶之聲》(Suara Timor Lorosae),德頓語、印尼語和葡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尚未成立通訊社,主要葡語新聞來源於葡萄牙盧薩社(LUSA,又名葡通社)。
【電台和電視台有】東帝汶國家電台(RNTL),節目覆蓋率9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電視台(TVTL),節目覆蓋率3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電台--希望之聲(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頓語和葡語廣播。
[編輯本段]外交
【對外關系】 奉行務實平衡、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首先重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其次重視發展與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亞、美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關系,廣泛尋求國際援助。截止2006年2月已與100多個國家建交,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在帝力設立了大使館(或代表處),並派遣了常駐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個國家向東派駐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東在中國、葡萄牙、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兼駐紐西蘭)、美國、比利時和莫三比克等國建立了大使館,在紐約設立了常駐聯合國代表處(常駐代表兼駐美大使),向布魯塞爾派出了常駐歐盟代表(兼駐比利時大使),在悉尼設立了總領館,在印尼巴厘島和古邦設立了領事館。
【同國際組織關系】 重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關系。截至2005年7月已加入22個國際組織,其中2002年8月加入葡語國家共同體(第8個成員國),9月27日加入聯合國(第191個會員國)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同年還加入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事警察組織;有17個國際組織在帝力設立了辦事處。3月,夏納納總統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4月,東政府與世界銀行在帝力舉辦「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9月,東總理奧爾塔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代表簽署了由UNDP向東提供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技術和後勤支助的協議。
【同中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時任外長唐家璇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東帝汶獨立慶典,並與奧爾塔外長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2006年兩國關系進展順利。1月,東農業、林業和漁業部長埃斯塔尼斯勞·席爾瓦來京出席由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和歐盟共同舉辦的禽流感防控國際籌資大會。2月,東國防部長羅德里格斯訪華。3月,東衛生部長阿勞若訪問澳門,希與澳門在傳染病監控領域進行合作。4月,我新任駐東大使蘇建向夏納納總統遞交國書。9月,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機會議在澳門舉行,中東兩國政府簽署包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在內的多項文件。
中國駐東帝汶大使:蘇健
東帝汶駐中國大使:布蘭科(Olimpio Maria Alves Gomes Miranda BRANCO)
【同美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同年8月,兩國簽署關於美軍免於引渡到國際刑事法院進行審判的豁免協議以及美軍在東「軍事地位」協議。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1月,美眾議院民主援助委員會代表團訪東。3月,美「千年挑戰賬戶」代表團訪東。8月,美海軍醫療船「仁慈」號抵東,開展對東的人道主義和民事援助工作。
【同印尼的關系】 2002年7月建交,此前印尼總統梅加瓦蒂應邀出席了東帝汶獨立慶典。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2月,夏納納總統在巴厘島與印尼總統蘇希洛會晤,就東向聯合國提交東人權調查報告事達成諒解。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印尼進行工作訪問,與蘇希洛、外長哈桑會晤並表示支持印尼成為2007/08年度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6月,蘇希洛總統與夏納納總統再次在巴厘島會晤。7月,奧爾塔再次訪問印尼,是其就任總理後的首次出訪。蘇希洛在會談後表示,將大力支持東帝汶加入東盟。12月,夏納納總統出訪印尼,並與蘇希洛等印尼領導人會面。
兩國間遺留問題的解決取得積極進展。至2006年12月,東與印尼陸地邊境劃分基本完成,只有1%尚未確定。
【同澳大利亞的關系】 澳一直積極推進東獨立進程,東獨立運動組織曾長期在澳設有辦事處。據澳方2001年統計,出生在澳的東帝汶人有9386名,在澳居住的有15375名。2002年5月20日兩國建交。
2006年雙邊關系發展迅速。1月,澳東政府簽署《帝汶海協定》,就帝汶海油氣資源收益分配達成一致。2月,兩國政府完成在聯合石油開發區實施的新石油開采條例和石油產量分配合同的程序。5月,澳外長唐納短暫訪東,與東總統、總理和外長會晤,雙方就解決東危機、派遣國際警察部隊來東維和進行討論。6月,澳總理霍華德對東進行訪問,成為東新政府成立後首位訪東外國政要。9月,澳東簽署《聯合國石油開發區安全問題備忘錄》,以保護聯合石油開發區內石油生產設施。10月,東總理奧爾塔赴澳訪問。12月,東總統夏納納訪澳。
【同葡語國家的關系】 東帝汶將自身定位為地處亞洲的葡語國家,同葡語國家共同體及其成員國關系是東外交重點之一。與原宗主國葡萄牙關系密切,2002年5月20日建交。2006年兩國關系發展順利。2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對葡萄牙進行工作訪問。同月,應夏納納總統邀請,葡萄牙總統桑帕約訪問東帝汶。3月,夏納納總統前往葡萄牙出席葡總統席爾瓦的就職典禮。同月,葡勞工部長席爾瓦訪東。9月,葡內政部長科斯塔訪東。12月,葡萄牙議會代表團訪東。
2006年東與其他葡語國家關系也有一定發展。4月,東議會代表團赴安哥拉參加的五屆葡語國家議會論壇。7月,葡語國家共同體代表團抵達帝力,評估如何幫助東穩定局勢,恢復和平。
【同日本的關系】 日本是東帝汶主要捐助國之一,1999年以來向東提供援助達2.2億美元。 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3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訪問日本,重申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9月,東帝汶首任駐日本大使就職。
【同東盟國家關系】 已與東盟10國建交。2006年雙方關系進一步密切。2006年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菲律賓進行工作訪問,參加反恐專家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7月,東總理奧爾塔前往馬來西亞出席東盟會議,正式提交東加入東盟的申請。8月,東總理奧爾塔赴雅加達參加東盟百名領導人論壇。9月,東與緬甸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2月,東政府與泰國KYTBW公司簽署一項利用生物氣化發電的合資協議,總額達8000萬美元,是外國公司在石油領域之外在東投資的最大項目。
【同歐盟及歐洲國家的關系】 2006年1月,瑞典議會文化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東。9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挪威,與挪威總理及外長等會晤。10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梵蒂岡。11月,歐洲議會代表團訪東。
【同其他國家的關系】2006年8月,東時任總理奧爾塔訪問科威特。
[編輯本段]行政區域
東帝汶有十三個省:
阿伊萊烏省(Aileu)
阿伊納羅省(Ainaro)
包考省(Baucau)
博博納羅省(Bobonaro)
Cova-Lima
帝利省(Dili)
埃爾梅拉省(Ermera)
勞滕省(Lautem)
利基卡省(Liquica)
馬納圖托省(Manatuto)
馬努法伊省(Manufahi)
歐庫西省(Oecussi-Ambeno)
維韋克省(Viqueque)
C. 明珠還 的《情變:和總裁離婚的日子》或者叫《契約寶寶:久違了,總裁》,沈北城和展清秋的故事…
好像只在番外...我也好想看,可找不到....
D. 高人高人!!~~~~
外交部網站----各國概況(亞洲--越南)、中國駐越南大使館
商務部網站----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經商處
越南駐中國大使館網站
E. 關於東京審判的一些問題
【東京審判】
指1946年1月19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首要戰犯的國際審判。1946年1月19日,遠東盟軍最高統帥部根據1945年12月16—26的莫斯科會議規定,發表了特別通告,設置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同時頒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其內容與英、美、蘇、法4國在倫敦簽署的《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基本相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英、美、蘇、法、澳、荷、加、新(西蘭)、印(度)、菲各1名法官組成,共11名;11國又各派檢察官1人。澳大利亞法官 W. F. 韋布任庭長,美國律師J.基南任檢察長。中國委派法學家梅汝璈為法官。由11國檢察官組成的委員會於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拆書。被告28人,除松岡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外,實際受審25人。起訴書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審訊自1946年5月3日開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處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絞刑,木戶幸一等16人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判處20年徒刑 ,重光葵判處7年徒刑 。7人絞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於1948年12月22日執行。自1950年起美國不顧世界輿論的反對,將判刑的首要戰犯陸續釋放出獄。這次審判並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意志。但確認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的重大發展。
【電影版】
中文名稱:東京審判
英文名稱:The Tokyo Trial
發行時間:2006年
電影導演:高群書 Qunshu Gao
電影演員:曾志偉 Eric Tsang
曾江 Kenneth Tsang
林熙蕾 Kelly Lin
謝君豪 Kwan-Ho Tse
劉松仁 Damian Lau
朱孝天 Ken Zhu
英達 Da Ying
小池幸次
星野晃
小池榮
名取幸政
大島宇三郎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 劇情簡介: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大審判終於開庭了,中國的審判團遭受了種種挑戰和挫折,面對各國法官們的偏見與刁難,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們與他們鬥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不了解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庭審辯論中取得了上風。日本右翼勢力派刺客行刺梅汝璈,肖南得知後,立即趕往告知,最終挫敗了刺殺計劃。最後的審判到來了。遠東國際大法庭做出判決,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名戰犯被處以絞刑……
《東京審判》表現的是在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是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第一次成功地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的故事。
當時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佔多數。以梅汝璈(劉松仁飾)為首的中國法官,最終是怎麼樣將東條英機等戰爭罪犯送上絞刑架的呢?影片創作者經過大量的歷史調查,為觀眾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因為該片故事全部發生在1946年的東京,片中扮演梅汝璈的劉松仁,扮演向哲浚的曾江,扮演倪征燠的英達均一口流利的英語;扮演中國記者肖南和日本戀人和田芳子的林熙蕾操一口流利的日語漢語;而憑《南海十三郎》成為金馬影帝的謝君豪和曾志偉的對白是日語;再加上由日本演員扮演的律師廣瀨一郎、戰犯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由美國百老匯著名演員扮演的盟國檢察官季南、法庭庭長衛勃,無論敘述風格還是製作氣勢均強烈透出導演高群書深受好萊塢主流商業片的影響,是國產片中少有的具有好萊塢氣象的大片。
該片獲得第12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與2007年第16屆金雞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提名。
票房收入:2030萬
【中國一代法學大家梅汝璈簡介】:
梅汝璈(1904~1973)
中國法學家。字亞軒 。江西南昌人 。
20年代在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學習。在清華學習期間,梅先生在《清華周刊》發表多篇文章,如第286期的《清華學生之新覺悟》、第295期的《辟妄說》和第308期的《學生政治之危機及吾人今後應取之態度》等,表達出其年輕時代的憂國憂民之心。
1924 年自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國留學。
1926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文科學士學位,並被選入懷·白塔·卡帕榮譽學會。
1926年夏~1928年冬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梅汝璈曾與同學施滉、冀朝鼎等組織了中山主義研究會,以響應國內發生的北伐革命行動。
1929年春,他游歷了英、法、德、蘇等國後回國。先後任教於山西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講授英美法、政治學、民法概論、刑法概論、國際私法等課程,還擔任過當時內政部參事兼行政訴願委員會委員、立法院委員及立法院涉外立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外交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專門委員、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譯部主任及《時事類編》半月刊主編,同時在復旦大學、中央政治學校等院校兼職講授英美法課程。
1946~1948年,梅汝璈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審判對20世紀30~40年代發生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侵略戰爭負有主要責任的日本戰爭罪犯的工作,同某些庇護日本戰犯的勢力進行了堅決而卓有成效的斗爭。 在歷時兩年半開庭818次的漫長過程中,梅先生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贊賞與尊重,出色完成了任務,贏得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他為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當感謝他。」時任教育次長兼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顧毓琇先生曾贈劍與梅先生,並稱他為壯士。
1948年底,國民黨政府又任命他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司法部長,他拒絕到任,並於一年後輾轉到達北京,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顧問兼條約委員會委員。
1954年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他是第三、四屆政協委員。此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案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60年代開始撰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
1973年逝世,享年69歲。
梅先生著有《中國人民走向憲治》、《中國戰時立法》、《告日本人民書》、《關於谷壽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殺》、《制定侵略定義的歷史問題》、《世界人民堅決反對美國對日本的和約》等著作,遺著《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一書由其後人梅小璈先生於1988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
據山西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校友、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尉遲華回憶,梅汝璈回國後因山西大學與清華有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會通」這一辦學宗旨相近的特點,欣然應聘法律系。在執教期間,他不僅強調「法治」的重要性,而且經常以「恥不如人」的清華精神諄諄告誡莘莘學子。
抗日戰爭之始,南開遷往昆明與北大、清華合並成立「西南聯大」,他途經重慶,應當時擔任教育部次長的清華校友顧毓琇的邀聘,擔任該校的法律系教授。
梅先生因為是我國法學界權威,翌年被任命為我國參加「遠東軍事法庭」的首席審判官。
然而,中國雖然是同盟國中受侵略最慘的戰勝國之一,但審判長由澳大利亞韋伯法官擔任,美、中、英、蘇、加、法、新、荷、印、菲十國法官的座次問題,開庭前預演時就發生了爭議,因為庭長韋伯宣布入場的順序為美、英、中、蘇、加、法、新、荷、印、 菲,把中國法官的座次排在英國之後。梅汝璈立即對這一安排提出強烈抗議:「如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國家,我認為法庭座次應該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審判日本戰犯,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戰時間最久、付出犧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座,實屬順理成章。」接著,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電影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大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庭長當即召集法官們表決,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按日本投降各受降國簽字順序安排。這次預演雖然推遲了半個多小時進行,梅汝璈終於為我國爭得了應有的位置,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在對戰犯量刑方面,再次發生激烈的爭辯。一些來自未遭到日軍過多侵略踐踏的國家的法官們不贊成處以死刑。為了伸張正義,梅汝璈根據審判過程中兩年來收集的日軍暴行,例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就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去四肢、割下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單純用毒氣殺人殘酷百倍,主張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七名首犯送上了絞刑架。
雖然從1946年5月開庭歷時兩年半的時間里他享受著豐厚的待遇,但是由於他從報上看到國內「譏餓」、「內戰」的壞消息,對國民黨政府徹底失望。所以當194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公布梅汝璈為行政院委員兼司法部長時,他拒絕去南京赴任履新。1949年6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後,他由東京設法抵香港與中共駐港代表清華校友喬冠華取得聯系,秘密由港赴京。抵京第三天,便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的成立大會,周恩來在會上介紹:「今天參加這個會的,還有剛從香港回來的梅汝璈先生,他為人民辦了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他。」
1950年,梅汝璈擔任外交部顧問。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此後,歷任第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學會理事等職,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法制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7年「反右運動」時,梅汝璈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在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了更嚴重的批判。外交部的「造反派」在抄家時搜出那件他曾在東京審判時穿過的法袍,如獲至寶,以為抓住了梅汝璈有反動歷史問題的確切證據,並試圖將其燒毀。但梅汝璈對此有理有節地應對抗爭,並進行了巧妙的周旋,從而保存下了這件歷史的珍品。
1973年,梅汝璈在飽受摧殘之後,懷著對親友的眷戀,對「文革」的不滿和厭惡,對未能寫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本巨著的遺憾,在北京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終年69歲。
1976年底,他的家人遵囑將厚達尺余的東京審判判決書中文原稿和他在東京大審判時穿過的法袍,無償捐獻給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希望能作為歷史的見證警示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的那段歲月。
【梅汝璈與東京審判】
當梅汝璈被任命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時,他才42歲。在當時的中國法學界和司法部門,資望深、年齡大的人士比比皆是。可是,執法東京的重任卻偏偏落到了剛剛步入中年的梅汝璈身上——這無不得益於梅汝璈多年來在法學研究、教學和司法實踐方面的出色表現。輿論對他的評價是:精通法學理論,善於雄辯而又頭腦冷靜。
飛赴東京
1946年3月20日,上海華懋公寓1層的大廳里,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今天就要肩負祖國重託,飛赴東京。臨行前,梅汝璈向新聞界慷慨陳詞:「審判日本戰犯是人道正義的勝利,我有幸受國人之託,作為庄嚴的國際法庭法官,決勉力依法行事,不負政府與國人囑望。」
當日,《中央日報》、上海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等中國最權威的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刊出消息: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
梅汝璈到達東京後,作為戰勝國派出的法官,下榻於東京「帝國飯店」,出門有專車,餐廳有專席。優厚的待遇並不能使梅汝璈減輕對祖國命運的牽掛。他每天翻閱侍者送來的英文報紙,看到的是滿目的凄涼:「飢餓的中國人在吃樹皮、鼠肉和泥土」,「滿洲大規模內戰爆發,中國殷切期待馬歇爾特使返華調停」。國破山河在,國家尊嚴何在?梅汝璈因此不願去餐廳,只有按鈴請侍者把早飯送到房間里來。
在盟軍最高統帥部中國聯絡官為梅法官舉辦接風宴會。宴會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次長兼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的顧毓琇,將一柄裝飾華貴的寶劍贈予梅汝。梅汝璈深深鞠躬,雙手過頂接劍。他說:「『紅粉送佳人,寶劍贈壯士』。可惜我非壯士,受之有愧。」顧毓琇說:「你代表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和千百萬死難同胞,到這侵略國的首都來懲罰元兇禍首。天下之壯烈事,以此為最。君不為壯士誰為壯士!」
聽罷,梅汝璈拔劍出鞘,動情地表示:「戲文中常有『尚方寶劍,先斬後奏』。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後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託,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兇逃脫法網!」 一番話,令在座者無不擊掌稱快。
《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激動和歡欣。他不無擔憂。他以一個記者的敏感以及對社會現實、國際利益的透徹了解,預感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畢竟,梅汝璈是一個留學美國,回國後又多年從事教學和法院工作的學者型專家。
回到飯店後,梅汝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想起了一位老朋友在得知自己將執法東京後吟誦出來的詩句:
法界推巨擘,中外早知名。
時也春正月,快哉此一行。
同仇增敵愾,官讞律長城。
我有拳拳意,非君孰與傾?
東京審判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起訴書。但撰寫起訴書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控訴這些被告犯罪行為的時候,從什麼時間算起?國際檢查局內部對此發生了嚴重分歧。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另一種意見是:應該將1937年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作為被告犯罪日期的起點。中國代表團的提出應以1928年1月1日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為對日本戰犯起訴的起始日。國際檢查局內部經過鄭重的討論,贊成中國代表團的主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指控被告的犯罪行為從1928年開始到1945年為止,總共約18年。
用尊嚴維護尊嚴
1946年4月,11國法官齊集東京,正式開庭審判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各位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將按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這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前各國法官最為關注的問題。梅汝璈也不例外,他對助手說:「任何國際場合,爭坐次在所難免,這是關系國家、民族地位和榮譽的大事,故應有的位置必須力爭得到之。」
雖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沒有明文規定法官席位的次序,但法官座位的排列次序卻極其敏感,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庭長——澳大利亞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官衛勃,想使兩位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左右手。衛勃提議,法官席次應該按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慣例來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有的法官當即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微笑著傾聽良久的梅汝璈終於說話道:「個人的坐次,本人並不介意,只因與各位同仁一樣,是代表了各自的國家來的,所以我還須請示本國政府。」
這一軍「將」得厲害。因預定的開庭日期將至,法官們如果都要請示國內而後定,必拖延時日。衛勃認定不能開這危險「先例」,忙說:「為確保准時開庭,坐次問題必須盡快排定,希望梅先生從大局出發。」
梅汝璈收斂笑容道:「同意庭長的意見,但中國代表應排在第二位。眾所周知,中國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日時間最長,付出犧牲最大,審判的又是日本戰犯。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故我提議,各位都不用爭了,法官的坐次,按受降國簽字的順序排列,實屬順理成章。」他接著報了各簽字國的順序: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因此對於梅汝璈的提議,幾個西方國家代表心裡根本不願接受。直到5月2日,即正式開庭的前一天,衛勃的真實意圖才暴露出來。
下午4時,法官們都按要求做好了准備,在法官休息室集合。這時,衛勃突然宣布:法官座席的次序是美、英、中、蘇、法、加、荷、新、印、菲,這是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了的安排。按照這個安排,庭長右邊是美、中法官,左邊將是英、蘇法官。很明顯,英美居中,排擠中國,同時以壓制加拿大作為陪襯(按照受降簽字次序加拿大應排在法國之前)。大家不禁愕然。中國法官梅汝璈和加拿大法官麥克杜哥最為憤慨。梅汝璈當即指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欲退出預演,以示抗議。
開庭預演儀式已經推遲了約半個小時,審判大廳里的人們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此時此刻,沒有人能承擔得起推遲明天正式開庭的嚴重後果,因為這個日期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那是令人窒息的10分鍾。當衛勃第三次來到中國法官辦公室的時候,他盯著梅汝璈一字一句地說:「兄弟們同意你的意見,預演就按受降簽字國次序進行。」
這時已經是下午5時了。一個爭論多日、僵持很久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在場的上海《申報》記者以自豪的神色告訴外國同行:「中國抗戰長達8年,戰勝日本功勞最大,應當佔有這光榮的一席。」
舌戰美國法官
當11位對日參戰國的法官穿著法袍庄嚴地坐在審判席上等待預演開始時,法官之間又因國旗位置而發生的爭執。這時候,審判席後面插著的參戰國國旗,美國國旗插在第一位,中國國旗插在第二位,中國的法律顧問吳學義一看,立刻向梅汝璈打手勢。梅汝璈馬上心領神會,向庭長衛勃提出:「中國國旗應插在第一位。」
美國法官克萊墨十分傲慢地說:「為什麼?」梅汝璈當即用流利的英語慷慨激昂地闡述了中國軍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他說:「殘暴的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侵略戰爭中犯下了滔天罪行,深受其害的中國人民傷痕累累,幾千萬亡靈沉冤九泉。17年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我國軍民傷亡逾3500萬人,擊斃擊傷日軍達130多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總數的70%。事實充分證明,中國正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力。」
隨即,中美雙方展開激烈的爭論。幾番唇槍舌劍,美方理屈詞窮,最終做出讓步,中國國旗插在了第一位,美國國旗則移至第二位。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有史以來國旗插在首位的第一次!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是一個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標志。所以,當中國國旗剛剛插在第一位,國內新聞媒介就立即刊發了這一重大新聞,有的報紙還及時刊出「號外」。
中國代表團從抵達東京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的40餘天時間里,憑著對正義事業的高度責任感,進行著這場為千百萬受害者伸冤報仇的艱苦鬥爭。他們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期望,28名甲級戰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東條英機等7名主要甲級戰犯被判死刑。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梅汝璈憑著他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法律知識,全程參加了這次審判,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審判進行到後期,圍繞對戰犯的量刑問題,法官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辯。
軍事法庭的11名法官中,一些人所在的國家在二次大戰中沒有過多遭到日軍的侵略踐踏,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缺乏切膚之痛,他們因此主張對戰犯從寬處理,有的法官則由於國內刑法廢除了死刑而不贊同對戰犯處以死刑,還有的則以人道主義為由,反對處死罪大惡極的戰犯。
梅汝璈用充分的證據證實了日軍的暴行,例如,光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就使用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單純用毒氣殺人的辦法殘酷百倍。
鑒於此,梅汝璈主張對日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在梅先生的慷慨陳詞和據理力爭下,11名法官就死刑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把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土肥原賢二等7個日本主要戰犯送上了絞刑架。
在法庭最後環節的工作——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凜然正氣和愛國之心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當時,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但梅汝璈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中國人最明白自己的痛苦,中國人最有發言權,因此,這一部分理當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經過他的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寫下的10多萬字。
對於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日本國內也許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梅汝璈先生的一段話,或許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戰爭和歷史: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