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2015刑法案例

2015刑法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2-27 02:22:30

1. 刑法案例

盜竊罪,確定

2. 刑法案例分析

開始盜竊,被害人發現後採用暴力手段抗拒,轉化成搶劫。
按搶劫罪定罪處罰。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 【搶劫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故甲量刑時按照10年以上標准開始。

3. 一個刑法案例

甲乙丙構成故意殺人的共犯,因為A的死亡結果與甲乙丙三人的行為有因果關系。

4. 刑法案例

應該算是未遂,其預備工作已經完成,如三次尾隨女交款員,已經對該多名女員工造成了迫切的危險,只是由於值班人員在場,導致未敢下手,未能實施犯罪,屬於未遂,其二,從主觀上說,魏某在心理上已經做好了搶劫的准備,只是由於客觀的因素導致犯罪未能實施,應當認定魏某已經完成了犯罪預備。

5. 一個刑法的案例

一、詐騙罪;

二、符合詐騙罪的定義:非法佔有,虛構事實真象;不符合盜竊罪的定義,盜竊罪要求,是秘密竊取...

6. 有關2015年的法律案例100字

2012年10月,姚某、段某和同村的康某等人私自在承包山林上防治松樹的病蟲害過程中,用火不慎燒著了工棚旁邊的茅草。當時正值秋高氣爽,工棚以及工棚周圍到處都是乾燥的草木,遇火即燃,而且火勢越來越猛,迅速往山上蔓延。盡管姚某等人奮力撲救,終因火勢兇猛而無濟於事。這場大火燒毀了山林面積610多畝,毀掉林木1300多立方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7萬元。
請分析姚某等人的行為性質。P112-114
答案提示:《森林防火條例》規定,森林防火期內,禁止在森林防火區野外用火。因防治病蟲鼠害、凍害等特殊情況確需野外用火的,應當經批准並按照要求採取防火措施,嚴防失火。姚某等人未經批准並且沒有按照要求採取防火措施,造成山林失火導致嚴重損失,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7. 刑法案例

盜竊金額較少,應該可以判緩刑

8. 詳細的刑法案例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刑法總則一、犯罪構成的主體案例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各類財物約五萬余元。14歲生日那天,李某邀集幾個朋友一起吃飯。飯後回家途中(當晚九點),李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個提包,即掏出隨身攜帶的彈簧刀將持包人刺傷,將包搶走,包內有手提電話一部、現金5000餘元。第二天李某出門遊逛,見路邊停著一輛吉普車,即設法打開車門,將車開走。行駛途中,因操作生疏,將在車站候車的3人掛倒,二死一傷。李某不僅未停車,反而加大油門逃走。當日下午,李某將汽車以兩萬元的價格賣出。聽說警察在調查此案,李某逃走,後被抓獲。經查,李某在逃亡的第五天還曾教唆一個15歲的男少年搶劫他人財產1200元;幫助他人運輸毒品30克,獲得運輸費150元。請對李某的上述各行為從刑法角度進行分析並說明理由。二、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案例2.被告人甲女與開辦工廠的乙男勾搭成*。乙因工廠不景氣而心緒不佳。為穩定人心,乙未將不景氣的情況公諸於眾,被告人甲也不知曉。一日,乙與妻子、甲以及一個朋友吃飯喝酒。勸酒時,被告人甲為乙斟酒,乙妻見狀便阻攔說:「他不會喝酒。」乙即說:「別說喝酒,就是『1059』(即劇毒農葯)我也奉陪到底。」被告人甲便開玩笑地問到:「你家有『1059』嗎?在哪兒?」乙說「有,在西屋地上。甲便取來『1059』農葯,當著大家的面將農葯倒入乙的碗里,然後對乙說:「你喝啊?」乙即問妻子道:「我喝啦?」乙妻開玩笑說:「你喝吧!」於是乙便喝了一口。甲根本未料到乙真會喝,當即嚇呆了,乙妻見狀急忙打掉乙手中的酒碗,用手摳乙的喉嚨,想讓乙把農葯吐出來,但未奏效,乙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問:本案中,甲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構成犯罪,構成何罪?如不構成犯罪,請說明理由。三、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案例3.被告人江某與被害人鄭某是同一家電腦公司的工作人員,二人同住一間集體宿舍。某日,鄭某將自己的信用卡交江某保管,3天之後索回。一周後,鄭某發現自己的信用卡丟失,到銀行掛失時,得知卡上的1.5萬元已被人取走。鄭某報案後,司法機關找到了江某。江承認是其所為,但對作案事實前後供述不一。第一次供述稱,在鄭某將信用卡交其保管時,其利用以前與鄭某一起取款時偷記下的鄭某信用卡上的密碼,私下在取款機上取款;第二次供述稱,是仿製了一張信用卡後,用所獲取的鄭某信用卡上的有關信息取款;第三次供述卻稱,是拾得鄭某的信用卡後,用該卡取款。但被害人鄭某懷疑是江某盜竊其信用卡後取走卡上所存的錢款。問:(1)如果鄭某將信用卡交江某保管時,江某私下用來取走了現金,江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2)如果江某用自己仿製的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構成何罪?(3)如果江某拾得信用卡後,用該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是,構成何罪?(4)如果江某盜竊信用卡後,用該信用卡在自動取款機上提取了現金,江某構成何罪?四、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案例4.宋某系某私營建築公司的總經理、法人代表。2002年,為達到出國觀光目的,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約2萬余元,使其違規辦理了出國手續。在國外,宋某在賭場賭博,贏3萬元。歸國後,2003年4月,宋某指使其建築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該公司承建的一座禮堂坍塌,損失近200餘萬元。為逃避制裁,宋某找到時任公司經理的同鄉金某商議對策。金某恰因走私被追查,金某提出請宋到自己在雲南的親戚家暫避,並請宋將自己走私的證據帶走,隱藏好或乾脆悄悄毀掉。行前金某交給宋某2萬元路費。宋某走後,金某恐其難逃法網,遂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在途中將宋幹掉。譚某聞言色變,說此舉恐有殺身之虞,勸金某放棄。金某詭稱只要譚將自己的一封親筆信帶給劉黃二人,並隨其找到宋某,不必譚動手。譚某默許。於是金某當著譚某的面寫了信,並給譚某3萬元。譚某在途中將金某的信交給劉黃二人,假說自己另有急事,一切事由可與金某直接聯絡,遂於中途下車。劉黃二人尋到宋某,欲施毒手,經宋某苦苦哀求並許以重金,遂放過宋某。後宋某向當地公安機關自首。請分析各人的刑事責任。案例5.甲某認為妻子與其離婚,是妻姐丁某從中挑撥所致,遂產生殺死丁某及其家人後劫持飛機逃往台灣之念,並得到乙的贊同。之後,甲乙二人購買催淚槍一支,並將催淚槍分解偽裝,進行了兩次登機試驗。同時又准備了毒葯「赤血鹽」,用於殺害丁及其家人。甲乙二人決定於1999年11月8日晚,殺死丁及其全家後乘長春市至廈門市的班機,將飛機劫持至台灣。11月3日,由甲出資、乙去長春購買了11月7日長春市至廈門市的飛機票二張。後來,乙感到害怕,獨自一人到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後,將甲抓獲,阻止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問:1.甲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罰?2.乙構成何罪?應當如何處罰?五、共犯案例6.犯罪人甲早就有殺害乙的意思,某日知道乙躲在屏風後面喝茶,就對剛從他處走來的丙說:「你不是一直對A公司有仇嗎,這是該公司昨天新買的屏風,價值8萬元,把它砸壞算了。」丙於是從屋外揀起一塊石頭,直接向屏風扔去,砸壞了屏風,同時將乙砸死。司法機關事後調查得知,丙不知道有人在屏風後面。問:1.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於乙的死亡,甲、丙是否均需要負責?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2.結合共同犯罪的理論分析:對A公司屏風的損壞,甲、丙是否均應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應負責,罪名是什麼;如果不應負責,理由何在? 3.丙的行為和乙的死亡之間有無因果關系?4.本案最終應如何處理?六、數罪案例7.章某和郭某在趙某開的工廠打工,趙某拖欠章、郭勞動報酬8000元一直未付。張、郭二入商量,將趙15歲的女兒A騙出,然後帶到外地扣押,以迫使趙某支付報酬。雖經郭、章二人多次催促,趙仍不付報酬。於是二人商定將趙的女兒賣掉。在章某外出尋找買主期間,郭某將A*淫。章某找到了買主陳某後,章郭二人以6000元將A賣給了陳某。陳某買回A後要與A結成夫妻,遭到A的拒絕:陳某擔心A逃走,便將A關在房間里反鎖了1個多月,但A仍不願意與陳某結婚;陳某後來覺得A年紀小,太可憐,便讓A回原籍與家人團聚。陳某又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找到了章某,讓章某退回自己的6000元錢。章某拒絕退還,陳某便於深夜將章某的一輛價值4000元的摩托車騎走。根據上述案情,分析章某、郭某、陳某的刑事責任。七、刑罰案例8.甲因犯強*罪、故意傷害罪被人民法院數罪並罰,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8年,服刑12年後被假釋。在假釋考驗期的第5年,甲盜竊一輛汽車而未被發現。假釋考驗期滿後的第4年,甲因犯搶劫罪而被逮捕,交代了自己在假釋考驗期內盜竊汽車的行為。另外,甲還在假釋考驗期滿的第3年,從A市的毒品走私犯手中購買毒品2500克,運到B市後賣出。問:1.對甲假釋考驗期間的盜竊罪應如何處理?2.對甲假釋考驗期滿後犯的搶劫罪應如何處理?3.對甲進行的毒品犯罪應如何定罪?4.對甲最後的刑罰應如何確定?

答 案 案例1:答:(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才開始負刑事責任;(2)李某在14歲生日當天搶劫他人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當時他還不滿14周歲;(3)李某在生日的第二天早上偷開一輛汽車並賣掉的行為屬於盜竊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盜竊行為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4)李某將他人撞死、撞傷的行為屬於交通肇事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這也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5)李某在逃亡的第5天教唆他人搶劫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的人應當為搶劫行為負刑事責任,而他此時已經年滿14周歲。李某教唆未成年人犯罪,還應當從重處罰。同時,因為其不滿18周歲,應當按其犯罪情節從輕、減輕處罰。(6)李某在逃亡期間幫助他人運輸毒品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14-16周歲的人僅對販毒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李某的行為凡不構成犯罪的,都不承擔刑事責任。案例2:答:甲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她對乙的死亡沒有罪過。首先,她沒有殺害乙的直接故意;其次,她也無法預見乙會真的喝劇毒農葯。甲是在和乙開玩笑,並沒有逼迫乙喝農葯。她認為乙作為一個成年人是不可能自願喝農葯的,這種看法並無錯誤。所以她對乙的死亡也不存在間接故意和過失。對於甲來說,乙的死亡是一個意外事件。案例3:答:(1)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2)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其偽造信用卡的行為不另定罪;(3)江某構成犯罪,構成信用卡詐騙罪;(4)江某構成盜竊罪。案例4:(1)宋某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還須為單位所犯的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承擔刑事責任。對宋某應數罪並罰。宋某有自首行為,可以從輕、減輕處罰。宋某為了違規出國,向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送禮的行為構成行賄罪,宋某將金某走私的證據帶走並准備銷毀的行為構成幫助毀滅證據罪。宋某所在公司在施工中用低標號水泥代替高標號水泥,導致禮堂坍塌的行為構成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宋某作為直接責任人員,應承擔刑事責任。(2)金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和窩藏罪。應當數罪並罰。金某命其表弟譚某帶劉黃二人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其明知宋某構成犯罪,仍助其逃跑的行為構成窩藏罪。(3)譚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譚某明知金某要殺宋某,仍為其帶信尋找殺手,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4)劉黃二人構成故意殺人罪(中止)。劉黃二人接信後追殺宋某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他們因宋某哀求即放過宋某,說明他們是自動停止犯罪,因此構成犯罪中止。(5)金某、譚某、劉、黃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犯,但劉黃二人屬於犯罪中止,因沒有危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金某、譚某屬於犯罪未遂,因為殺人未能成功是由於金某、譚某意志以外的原因:劉黃中止犯罪造成的。對其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案例5:答:(1)甲構成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罪,處於預備狀態,可以比照既遂范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乙構成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罪,處於中止狀態。因為沒有造成損害結果,應當免除處罰。案例6: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二人在故意毀壞財物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甲屬於故意殺人罪和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競合,擇其重者,定故意殺人罪。對於乙來說,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乙無需為丙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乙的行為和丙的死亡之間有因果關系。[分析]有因果關系不等於有刑事責任,有無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事實。案例7:參考2003年的試卷四標准答案。案例8:注意甲在假釋考驗期的盜竊行為雖然是在考驗期滿才被發現的,仍然要追究,而且要撤銷假釋。以假釋未執行的6年有期徒刑和盜竊罪並罰。其從毒品走私犯手中購買毒品的行為構成走私毒品罪,其販賣、運輸毒品的行為和走私行為定一個罪,罪名為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其搶劫罪也需並罰。對甲應撤銷假釋,將假釋未執行的6年有期徒刑和盜竊罪並罰,再以其並罰結果和走私、販賣、運輸毒品罪、搶劫罪並罰。

9. 關於刑法的案例分析

刑法的案例分析一般都比較復雜,都是共同犯罪和數罪。而且,長期以來,刑法的案例分析題都不設置具體問題


說明理由時抓住最關鍵理由,要言簡意賅
很多同學在回答理由時總怕答少了,於是就啰啰嗦嗦講一大堆,其實這是沒必要的,因為閱卷速度很快,老師不會仔細看你所有的理由,只會看你有無答出最關鍵的理由。如何尋找出這個最關鍵的理由,我將結合下文的案例進行詳述。

注意定罪與量刑並重,不要忘記量刑部分
在答題時要兼顧定罪與量刑。這個量刑不是要你答出要判多少年,而是要你答出一些總則性量刑情節及其處理,如犯罪形態及其處理(預備、未遂、中止)、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及其處理等(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回答出總則性規定即可。例如:對於犯罪未遂,答出「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即可,不需要回答具體怎麼量刑。關於分則問題,主要是對搶劫犯的量刑問題,要答出是否屬於8種加重情節。
學習範本:已考真題的參考答案
對於案例分析題,「只說不練」是沒有用的。如何練?我建議大家先把最近5年的真題的答案搞清楚,看看人家怎麼回答的,然後再去找模擬題訓練。

示例及其分析
(一) 案情
甲和乙均缺錢。乙得知甲的情婦丙家是信用社代辦點,配有保險櫃,認為肯定有錢,便提議去丙家借錢,並說:「如果她不借,我們可以偷或者搶她的錢。」甲說:「別瞎整!」乙未再吭聲。某晚,甲、乙一起開車前往丙家。乙在車上等,甲進屋向丙借錢,丙說:「家裡沒錢。」甲在丙家吃飯過夜。乙見甲長時間不出來,只好開車回家。甲一覺醒來,見丙已睡著,便起身試圖打開保險櫃。丙驚醒大聲斥責甲,說道:「快住手,不然我報警了!」甲惱怒之下將丙打死,藏屍地窖。
甲不知密碼打不開保險櫃,翻箱倒櫃只找到了丙的一張儲蓄卡及身份證。甲回家後想到乙會開保險櫃,即套問乙開櫃方法,但未提及殺丙一事。甲將丙的儲蓄卡和身份證交乙保管,聲稱系從丙處所借。兩天後甲又到丙家,按照乙的方法打開保險櫃,發現櫃內並無錢款。乙未與甲商量,通過丙的身份證號碼試出儲蓄卡密碼,到商場刷卡購買了一件價值兩萬元的皮衣。
案發後,公安機關認為甲有犯罪嫌疑,即對其實施拘傳。甲在派出所乘民警應對突發事件無人看管之機逃跑。半年後,得知甲行蹤的乙告知甲,公安機關正在對甲進行網上通緝,甲於是到派出所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問題:請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對上述案件中甲、乙的各種行為和相關事實、情節進行分析,分別提出處理意見,並簡要說明理由。
(二)答案
1.關於甲的行為定性
甲在著手盜竊丙的保險櫃過程中,因罪行敗露而實施殺害丙的行為,甲的犯罪目的是取得財物,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其殺人行為屬於盜竊過程中為「抗拒抓捕」而對被害人使用暴力,應當成立搶劫罪。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甲的行為屬於搶劫致人死亡,成立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應適用升格的法定刑。
甲的殺人、搶劫行為,都與乙無關,甲乙之間沒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為,根據《刑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不成立共犯;甲將丙的儲蓄卡和身份證給乙,不構成盜竊罪的教唆犯。甲兩天後回到丙家,打開保險櫃試圖竊取丙的錢財的行為,屬於搶劫罪中取財行為的一部分,不單獨構成盜竊罪。法律||教育網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的規定,只有在案發後沒有受到訊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才能成立自首。本案中,甲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後逃跑再歸案的,即便如實供述也不能成立自首。
2.關於乙的行為定性
乙事先的提議甲並未接受,當時沒有達成合意,二人沒有共同犯罪故意。甲的搶劫行為屬於臨時起意,系單獨犯罪,不能認為乙的行為構成教唆犯。乙不成立教唆犯,當然就不能對乙的行為適用《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在甲實施搶劫行為之時,乙已經離開現場,與甲之間沒有共犯關系,乙沒有幫助故意,也缺乏幫助行為,不成立幫助犯。
甲套問乙打開保險櫃的方法,將丙的儲蓄卡、身份證交乙保管時,均未告知乙實情,乙缺乏傳授犯罪方法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故意。乙去商場購物的行為,根據《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的規定,屬於冒用他人信用卡,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三)分析
本題的參考答案是比較長的。這是因為題目沒有設置問題,所以答案里還包含問題本身。但其答案仍然是比較簡單的。本題的答案採取的就是將甲乙的行為分開論述的方法。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部分:關於甲的行為的定性。
1. 答案首先將問題一一列出來。它將問題分成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是盜竊是否轉搶劫的問題;第二段是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及甲後來又去打開保險櫃的問題;第三段是是否構成自首的問題。這樣看起來就很清晰,而且由於按照題目順序來講,也不容易遺漏考點。
2.答案在講理由時非常乾脆,不拖泥帶水,它只講最關鍵的內容。例如,對於甲在著手盜竊丙的保險櫃過程中,因罪行敗露而實施殺害丙的行為是否轉化搶劫,它說,「甲的犯罪目的是取得財物,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其殺人行為屬於盜竊過程中為『抗拒抓捕』而對被害人使用暴力,應當成立搶劫罪。」它並沒有再重復案情,也沒有重復刑法如何規定,而是直接將法條和案件結合起來,說「其殺人行為屬於盜竊過程中為『抗拒抓捕』而對被害人使用暴力,應當成立搶劫罪。」這就非常乾脆利落,言簡意賅。
對於甲乙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它的回答也非常簡單,但非常到位。它說「甲的殺人、搶劫行為,都與乙無關,甲乙之間沒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為,根據《刑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不成立共犯」。
大家可以不回答「根據刑法第多少條的規定」,而且我也不建議回答,因為有可能答錯,只回答「根據法律規定」即可。
根據多年的輔導經驗及對真題答案的分析,我認為這個「最關鍵的理由」就是大家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主要考慮的理由,也就是大家在課堂上回答老師問題時說的那一兩句話。例如,如果我問大家:「為什麼轉化成搶劫?」大家可能只回答:「因為在盜竊過程中殺人了」。好,這就是那個最關鍵的理由!考試時只要回答出這句話就「OK」了!如果我問:「是否要另外定罪?」大家回答:「不需要,因為是在搶劫中殺人。」好,這就是那個最關鍵的理由,只要回答這句話即可,別的廢話就不用講了!
3.答案兼顧了定罪和量刑。它回答:「甲的行為屬於搶劫致人死亡,成立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應適用升格的法定刑」。這是對量刑的標准答法,說出情節及處理原則即可,不要求具體回答如何量刑。

10. 刑法案例~

過失致人死亡。
過於自信的過失。
大部分人都能預見到背著小孩站在糞池邊上很可能會失足,就像我們說站在懸崖邊上很容易墜崖一樣。
單某對自己的行為過於自信,認為僅僅到糞池邊作嚇唬狀不會造成危害結果,但事實上產生了兩人掉入糞池致劉某死亡的後果。
以上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野人歸鄉記 發布:2025-02-04 00:44:52 瀏覽:82
經濟法聯系實際對社會的作用 發布:2025-02-03 23:45:19 瀏覽:988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