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關於未成年人的保護
⑴ 《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什麼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1][2][3]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4][5]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編纂時間
2016-2020年[6]
制定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7]
頒布時間
2020年5月28日[5]
施行時間
2021年1月1日[5]
快速
導航
法律全文
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系統梳理總結有關民事法律的實踐經驗,提煉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規則,形成民法總則草案。[6]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8] 。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9] 。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10]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11] 。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 。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13]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14] 。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15]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6] 。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17] 。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
⑵ 民法典為什麼要在條款中對未成年人的相關方面進行單獨規定
我國憲法、刑法、民則通法、婚姻法、義務教育法、等許多法律法規,都對保護未成年人作出了版明權確規定 。另外,我國還特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從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個方面具體規定了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責任。
⑶ 民法典中哪些內容與未成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撫養以及教育等條款,和未成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內國民法典》第一千容零五十八條 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3)民法典關於未成年人的保護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四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者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一千零七十五條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⑷ 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讀後感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受教育權等。回
《未成年人保護答法》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⑸ 民法典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怎麼設定
法律分析: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包括三種:一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二是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三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等法人組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七條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⑹ 法律對未成年人有哪些保護
我國保護未成年的法規有很多,憲法、刑法、民法典、義務教育法等許多法律法規,都對保護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確規定。另外,我國還特別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保護未成年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條
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⑺ 民法典20條關於未成年的內容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如果父母盡不到應有責任,法律會主持公道,必要時甚至會撤銷其父母的監護資格,並指定新的監護人。
【法律分析】
未成年是受法律保護的,除了未成年保護法之外,其他相關法律也有相關的規定。未成年的監護人和未成年的民事能力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可以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保護和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合法和諧發展。保護未成年人,保護下一代,穩定社會治安壯沅,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家庭合睦,家庭幸福,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兒童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關繫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8周歲是民法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年齡節點,是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分界點。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一切民事法律行為都無效,哪怕是接受贈與。國家民事行為能力的界線是8周歲,8周歲以上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主意識和認知能力,撫養權的確定與其權益密切相關,應當尊重他們的真實意願,更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三條 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應當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等合法權益。
⑻ 民法通則對未成年人實施特殊保護
《民法通則》第16條 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三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⑼ 民法典第十七條規定多少周歲以上的自然人未成年人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年滿18周歲以上的是成年人,年滿18歲以下的是未成年人。但是在16歲-18歲的,具有有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
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一條 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
《勞動法》規定,16到18周歲的屬於未成年工。意思說16周歲的可以用工,但必須特殊保護,不能從事特殊行業。
《憲法》33條規定,年滿18周歲的,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