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典型案例

刑法典型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2-27 09:48:45

Ⅰ 求助刑法經典真實案例

去找法官或是自己去走訪,這樣你的見解會更加獨到

Ⅱ 刑法案例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時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除主犯、從犯、脅從犯之外,還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犯罪客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犯罪主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主要形態有: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6條)、從犯(第27條)、脅從犯(第28條)、教唆犯(第29條)
1.共同犯罪(第25條)的例外:2000年11月10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眾所周知,交通肇事罪是最典型的過失犯罪,但在這種情形也存在共同犯罪。

主體條件
[編輯本段]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這里要注意准確對「人」的理解,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人,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具體而言,即包括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兩個以上的單位所構成的共同犯罪,還包括單位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後兩種情況可稱之為單位共同犯罪,對其處理既要根據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也要考慮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

主觀條件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該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規定的范圍內相同,並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必須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間接故意,只要雙方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過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同的有機整體,而因共犯比單獨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對於共犯成立的主觀條件,這里尚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即犯意聯絡(或意思溝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是共同犯罪人雙方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溝通,它可能存在於組織犯與實行犯之間、教唆犯與實行犯之間或者幫助犯與實行犯之間,而並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如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相互間即使沒有意思聯絡,也不影響共犯的成立,這一點在處理復雜的共同犯罪中尤其要注意,如某些犯罪團伙中僅存在單線聯系問題,每個實行犯直接同組織犯保持犯意聯系,而彼此之間互不相識。

共同犯罪的分類
[編輯本段]

1.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

前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後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法》第317條聚眾劫獄罪等)、集團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317條組織越獄罪)。

2.事先(事前)共犯與事中共犯

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謀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形成。後者即指事前無同謀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實行著手之際或犯罪過程中形成的。

3.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

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

4.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是《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屬於多種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謀深夜盜竊,一人入室行竊,一人在門口望風。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盜竊,屬於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復雜共犯、一般共犯。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形

(1)共同過失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即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的,不屬於共犯,只需根據個人的過失犯罪情況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即可。
(2)一方故意與一方過失的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實施共同的危害行為,但罪過形式不同,即一人為故意犯罪,一人為過失犯罪,雖然兩人的行為共同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不屬於共同犯罪。具體包括這樣的兩個方面:一是過失地引起或幫助他人實施故意犯罪,二是故意地教唆或幫助他人實施過失犯罪。此種情況下,也是根據各人的罪過形式和行為形態,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例如,醫生甲故意將葯量加大十倍,護士乙在給病人服葯時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發現這一常識性的錯誤,致使病人用葯後很快死亡。此案例中,醫生是故意殺人罪,護士是醫療事故罪,不能成立共犯。

(3)實施犯罪的故意內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該不同的罪過內容能夠決定行為性質不同,如甲乙共同用木棍打擊丙,甲出於殺人的故意,而乙僅出於傷害的故意,結果由於甲打擊丙的要害部位而導致丙死亡,此時二人所有共同的行為,但由於沒有共同犯罪故意而不構成共犯關系,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傷害罪。(見注①) 如果該罪過內容的不同並不足以影響行為定性,則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如一方出於直接殺人故意,另一方面為間接故意,二人共同實施殺人行為的,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4)同時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所謂同時犯,即指沒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意思聯絡,而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實施行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對此應作為單獨犯罪分別論處。如甲乙不約而同地意圖殺害丙而向丙射擊,甲沒有命中,乙命中丙的要害部位致丙死亡,則甲應負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刑事責任,而乙則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刑事責任。

(5)實行過限行為不屬於共同犯罪

所謂實行過限,即超出共同故意范圍之外的犯罪行為,這部分過限不屬於共犯范疇。共犯人超過共同犯罪故意又犯其他罪的,對其他罪只能由實行該種犯罪行為的人獨自負責,其他共犯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范疇這就是實行過限理論。如甲、乙密謀共同盜竊,甲在門口望風和接應,乙進入房間竊取財物時,又看到一熟睡的婦女,乘機強行發生性關系。則該強奸行為即屬於實行過限行為,不要作為共犯處理,應由實行行為人乙單獨負刑事責任,即甲以盜竊罪論處,而乙則以盜竊罪和強奸罪並罰。同此類似而比較常見的還有共同盜竊行為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人因抗拒抓捕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從而轉化為搶劫罪,但其他共犯人仍以盜竊罪論處的情形。

(6)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不成立共犯

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主要是指事後窩藏、包庇、窩贓、銷贓等行為,對此,不構成共同犯罪。因為在事先無通謀、在犯罪實行過程中也無通謀,故缺乏共犯的主觀條件,對這種事後幫助行為應單獨定罪。

Ⅲ 刑法的案例分析

存在因果關系 沒有王某的行為陳某就不會到深水區,沒有王某留下陳某獨自上岸的行為,陳某就不會發生陳某死亡的結果,根據因果關系條件說可知,王某的行為與陳某死亡的結果間存在因果關系。 構成犯罪,王某的行為方式是不作為,因為是其先行行為致使陳某的生命處於危險中,這使王某產生了作為義務,而其不履行作為義務而產生了危害結果,所以行為方式為不作為; 主觀態度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王某應當預見到陳某可能發生危險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到,所以是疏忽大意的過失。 二 構成犯罪,他明知會發生危害他人生命的結果而放任結果發生,其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主觀心態是間接故意; 小李的行為構成犯罪,他明知會發生危害他人生命的結果而放任結果發生,雖然其後來因為害怕而停止,但是其行為依然構成故意殺人罪(中止)

Ⅳ 今年關於刑法的最新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十三批指導案例(2016年6月30日)
指導案例61號:馬樂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
指導案例62號:王新明合同詐騙案;
指導案例63號:徐加富強制醫療案。

Ⅳ 刑法經典案例分析

1。已經構成了犯罪了!罪名是「投毒罪」,因為她已經不是針對一個專人了,而是對不確定的宮屬
2。這不構成犯罪中止,只要投毒行為已經威脅到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就可以構成本罪。雖然她最後撥了110,使得實際情況沒有發生,但這也只是一個量刑情節,不是中止原因!

Ⅵ 一道刑法真實案例

其實法院對盜竊車牌後又敲詐車主的行為在很多地方的法院都有判例,但是判處的罪名不盡相同,有的是判處敲詐勒索罪,有的是盜竊國家機關證件罪,兩種說法均有道理。
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盜竊國家機關證件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客觀方面表現為盜竊國家機關證件或印章的行為,所謂盜竊,即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採取自認為不被證件保管者、使用人、所有人發覺的方法,暗中將證件取走的行為。本罪的犯罪對象是國家機關證件,所謂「國家機關證件」意為國家機關或有關部門製作並頒發的用以證明身份、經歷或其他有關事項的證明文件,如結婚證、工作證、學生證、駕駛證等,汽車牌照是由公交機關和交管局共同頒發的,屬於國家機關證件范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經出台《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其中第七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機動車牌證及機動車入戶、過戶、驗證的有關證明文件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罰。從中可以看出國家機關證件的外延涵蓋了機動車牌照,故汽車牌照應屬於國家機關證件,其可以作為本罪的犯罪對象。
至於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是國家機關的證件而仍決意盜竊,過失不構成本罪。至於其動機可多種多樣,或為了出賣謀利,或為了自用等等。不論動機如何,均不影響本罪成立。
至於你所說的數罪並罰是不成立的,因為是一個行為,不能判處兩個罪名,屬於想像競合,擇一重罪處罰即可,因此,判處盜竊國家機關證件罪或敲詐勒索罪都是可以的。

Ⅶ 刑法典型案例分析-緊急避險

我覺得女幹部的行為不屬於緊急避險,因為緊急避險要求行為人保護的合法權專益必須要大於已屬經損害的法益,否則就是避險無效。但是人的生命的法益是無法衡量的,不能說女幹部的命比女孩的命值錢,所以我覺得該女幹部的行為屬於避險過當,但是按照期待可能性原理,應該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Ⅷ 刑法的案例:

這個人的主觀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所以他肯定是構成犯罪。第一種是盜竊罪,構成盜竊罪必須具備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並且行為人實施了秘密竊取的行為。第二種是侵佔罪。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遺忘物,是指出於自己的本意,本應帶走卻因遺忘沒有帶走的財物,如買東西將物品忘在櫃台上,到他人家裡玩將東西遺忘在人家家裡,乘坐計程車把財物遺忘在車里等。應當提出,遺忘物不等於遺失物。
盜竊罪有4個種處罰
1.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所謂「數額較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5百元至2千元以上。 2、犯本罪,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判處罰金所謂情節嚴重,是指數額巨大或者其他嚴重情節。所謂數額巨大,根據《解釋》,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5千元至2萬元以上。 3、犯本罪,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是指數額特別巨大或者其他特別嚴重情節。所謂「數額特別巨大」,根據《解釋》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3萬元至10萬元以上。4、犯本罪,具有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或者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侵佔罪與盜竊罪同屬侵犯財產罪,其主體都是一般主體。其區別主要表現在:盜竊罪是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在盜竊時,財物並不在行為人控制之下:而侵佔罪則是行為人侵佔物主委託管理的財物,其實施侵佔行為時,被侵佔之物當時已在他的實際控制之下。
侵佔罪是典型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本條是刑法分則中規定的五種「告訴才處理」 的犯罪中惟一沒有例外,只能由受害人或依刑法第98條的規定由其近親屬告訴的犯罪。犯本罪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Ⅸ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Ⅹ 刑法案例分析

這要考慮「相當性」,即人的、不作為行為、與作為行為,構成該罪具有相當性。(、表斷句)

本題「見死不救」的行為,顯然與故意殺人行為不想當,我認為可以構成「遺棄罪」。

舉個例子,如果某人將其未滿一周歲的嬰兒鎖在家中,不管不顧,出去數日歸來發現嬰兒死亡。這種不管不顧的行為,就與故意殺人行為相當了,那麼這就構成故意殺人罪。

我說詳細一點(通過翻書),順便也給我自己總結一下。

危害行為分為作為與不作為。

不作為成立犯罪的一般條件是:
1。有義務
2。有能力履行該義務
3。產生危害

其中「有義務」是最重要的前提。
義務來源包括:
1。法律規定的
2。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的
3。法律行為引起的
4。先前行為引起的

熱點內容
經濟法聯系實際對社會的作用 發布:2025-02-03 23:45:19 瀏覽:988
河北省城鄉規劃條例2016 發布:2025-02-03 23:11:40 瀏覽:465
五年來的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2-03 22:44:31 瀏覽:191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8 發布:2025-02-03 22:20:24 瀏覽:162
婚姻法與物權法的碰撞 發布:2025-02-03 22:20:23 瀏覽:775
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03 21:56:18 瀏覽:122
青島市法院拍賣 發布:2025-02-03 21:21:22 瀏覽:761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