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詳刑法
❶ 刑法第49條第2款的理解
您好,根據
第四十九條【死刑適用對象的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理解「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問題的電話答復》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懷孕婦女在羈押期間自然流產審判時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的批復》,對「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作出了擴大解釋,即行為人在羈押期間妊娠,無論妊娠後自然流產、人為流產、順產、剖宮產均可視為「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對其不能適用死刑。那麼,「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不適用死刑,是否也應該作擴大解釋呢?
一般認為,在貫徹罪刑法定原則的過程中,要摒棄教條主義的觀念,從立法原意和立法目的的角度適用刑法條文。在必要時對相關刑法條文也可以進行擴大解釋,實現刑法的正義。在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前,將「審判的時候」理解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或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裁決時均可」較為適宜。理由如下:
其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的這一規定內容是符合相關國際公約的規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在1989年5月24日通過的《保護死刑犯權利的保障措施的執行情況》及1996年7月23日通過的第1996/15號決議中,均倡導和要求成員國應在刑法中規定可判處和執行死刑的最高年齡,超過這一年齡便不得判處和執行死刑,並將之作為限制死刑的措施之一。這就要求我國在刑法中要具體規定可判處和執行死刑的最高年齡,或者說要將不適用死刑的年齡界定為審判時甚至執行時的年齡。
其二,從立法精神看,刑法第四十九條的立法本意是在死刑適用問題上對懷孕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給予寬宥,體現了刑罰人道主義精神和刑罰個別主義的立場,並且也體現了罪刑法定原則中「有利於被告人」的根本精神。就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而言,「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是其不適用死刑的考量因素,而這一因素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而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因此審判時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理應指的是一個時間點,而不可能是「羈押期間」或「審判期間」這樣的時間段。由於年齡具有不可逆轉性和時間一維性,因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在刑事訴訟階段中越往後確定老年人不適用死刑的七十五周歲的時間節點,對老年人而言就越有利。
其三,從刑法體系的一致性來看,審判時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與審判時懷孕的婦女應一致採用擴大解釋。筆者認為審判時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與懷孕的婦女在界定「審判時」理應存在區別,在訴訟階段中前者應盡量往後,後者應盡量往前確定。當不同的解釋方法得出不同的解釋結論或者無法得出妥當的結論時,目的解釋是最高標准。因此,當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矛盾時,應以目的解釋為准,即以有利於被告人原則對「審判時」作出解釋。
其四,從司法實踐看,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嚴重犯罪的比例極低,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犯罪被判死刑的更是屈指可數。從刑法的規定看,並非對所有的已滿七十五周歲的老年人都不能適用死刑,如果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仍然可以判處死刑。
其五,從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看,既要有力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又要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對於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慮其犯罪的動機、目的、情節、後果以及悔罪表現等,並結合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從寬處罰。因此對「審判時已滿七十五周歲」作出擴大解釋是適宜的。
其六,從2007年1月1日死刑復核權統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並且2007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14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復核死刑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據此死刑案件復核審判的性質決定了死刑案件復核時也是刑法意義上的「審判的時候」。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❷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
刑法基本原則
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貫穿於刑法始終,必須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則,就是刑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
(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❸ 刑法與刑罰的異同
您好!
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的總稱。具體說來,就是版掌握國權家政權的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根據本階級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對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的總和。
刑罰,是指刑法規定的有國家審判機關依法懲罰犯罪分子的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罰以某種刑罰方法是只能單獨適用還是既可以單獨適用還是附加適用為標准,刑罰方法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種的。
希望能幫助你
❹ 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最後一次修訂的時間是多少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 根據1999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2001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200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2005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2006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2009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❺ 怎麼理解刑法,調整對象的專門贏
您好,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版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權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的調整對象是作為犯罪人的公民個人的基本人權與保障全體公民基本人權為內容的國家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而不是調整的任意一種社會關系,因此,刑法調整的對象具有專門性。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我國刑法是如何懲治劫機犯
您好來,我國《刑法自》規定了劫持航空器罪,《刑法》第一百二十一條【劫持航空器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的,處死刑。
對於劫持航空器的犯罪分子,本條設置了2個量刑檔次,即分別情節一般和情節特別嚴重不同情況予以分別處罰:其一,情節一般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其二,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❼ 我國刑法包括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
您好,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回僅指刑法典,在我國答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從廣義上來講,包括刑法典以及修正案,單行刑法以及刑法的司法解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❽ 刑法總共有幾條越詳細越好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共十章四百五十二條。具體章節如下: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章 犯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三節 共同犯罪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章 刑罰
第一節 刑罰的種類
第二節 管制
第三節 拘役
第四節 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第五節 死刑
第六節 罰金
第七節 剝奪政治權利
第八節 沒收財產
第四章 刑罰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 量刑
第二節 累犯
第三節 自首和立功
第四節 數罪並罰
第五節 緩刑
第六節 減刑
第七節 假釋
第八節 時效
第五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 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二節 走私罪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 金融詐騙罪
第六節 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七節 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二節 妨害司法罪
第三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四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六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七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八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九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附則
第四百五十二條【生效日期】本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全文,可以在全國人大網站下載http://www.npc.gov.cn/huiyi/lfzt/xfxza8/2008-08/21/content_1588538.htm。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❾ 有學者主張:"即使再周詳的刑事訴訟程序設計,也不能避免冤案發生."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為什麼
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任何刑事程序都要有人為參與,有主觀因素加入其中,這樣就不能完全避免冤案,只能不斷改進
制度,盡力減少冤案的發生,如有幫助,請採納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