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司法先例
A. 英國的先例拘束力原則是如何體現的
這一原則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上議院的判決是具有約束力的先例,對全國各級審判機關都有約束力,一切審判機關都必須遵循。
2>上訴法院的判決可構成對下級法院有約束力的先例,而且對上訴法院本身也有約束力。
3> 高級法院每一個庭的判決對一切低級法院有約束力,對高級法院的其他各庭以及王冠法院也有很大的說服力。必須指出的是,即使是具有先例約束力的高級法院的判決,也並不是整個判決的全文都構成先例,都具有約束力。英國高級法院的判決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法官作出該判決的理由;另一部分是法官在解釋判決的理由時所闡述的與該判決有關的英國法律規則。按照英國的普通法只有法官作出該判決的理由才能構成先例,才具有判例法的約束力。
B. 簡述一下英國司法制度···急
英國屬英美法系國家。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為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逐步對封建司法制度加以調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現行的司法制度。它具有獨特的歷史傳統。
早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由大貴族、大僧侶等組成的智人會議就已具有司法機關的職能。諾曼王朝時期,英國建立了君主專制制,設立了權威極大的御前會議,以其判例作為普通法適用於全國,並在全國分設由國王任命法官的法院來代替原有的地方法院,從此以判例法為淵源的司法制度開始形成。1215年《大憲章》頒布以後,最高司法機關從御前會議中獨立出來,逐步形成了包括由申請法院、王座法院、財產法院和衡平法院等組成的復雜的司法組織系統和適用普通法的封建司法制度。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沒有對司法體系和法律形式作重大改革,而是逐步對封建司法制度進行調整,以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19世紀末葉司法改革後,司法組織初步簡化,衡平法院不再自成體系,普通法院平等地適用衡平法。1971年制定的《法院法》,對法院組織系統又進行了一次改革。但英國的司法制度仍保留許多封建痕跡,除法院體系和訴訟程序十分繁復,封建時代的許多判例至今仍有法律效力外,英國沒有獨立的司法體系。大法官既是全國首要司法官員,又是上院議長,而且是內閣成員,一身兼有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種職能;不設最高法院,由上院行使最高上訴級法院的職權。
司法組織 根據1971年的《法院法》,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法院主要分民事、刑事和專門法院三個組織系統。民事法院系統包括郡法院、高等法院、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刑事法院系統由治安法院、皇家刑事法院、刑事上訴法院和上院組成,專門法院系統主要有軍事法院、少年法院、勞資關系法院和行政法庭等。蘇格蘭有自己獨特的法院組織系統:郡法院僅管轄民事案件,郡官法院兼管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蘇格蘭高等法院是蘇格蘭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審判機關,但民事案件還可上訴到上院。蘇格蘭還有特設的土地法庭。此外,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是英聯邦某些成員國、殖民地、保護國和託管地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受理不服當地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行政訴訟由普通法院管轄,適用一般的法律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政裁判所發展很快,但一般都不具有終審管轄權,不服裁判所裁決的當事人有權向普通法院上訴。
法官一律採用任命制。大法官、法官上院議員、上訴法院法官由首相推薦,英王任命。英國沒有司法部,大法官擁有對司法人員的任免權。法官必須是「法律協會」的出庭律師,並有一定年限的司法實踐。法官一經任命,非經本人同意,一般不能被免職。最高法院法官則為終身職。地方法院法官72歲以後才可以退休。法官薪水很高,待遇優厚。
英國檢察系統不如大陸法系國家那樣規模龐大、職權廣泛。檢察長和副檢察長是英王的法律顧問,有權答復議會和內閣對於法律問題的咨詢,主持重要案件的起訴,並出席有關英王權利案件的審判。
訴訟程序 民事訴訟分簡易程序和庭審程序。大部分民事案件不經庭審而以簡易程序裁決,庭審程序很繁復。判決大多委託行政機關執行,包括強制返還、扣押動產或不動產、有價證券和其他收入,截留部分工資以及破產清算等。刑事訴訟分簡易程序和起訴程序。簡易罪由治安法院以簡易程序審決(也可起訴),可訴罪由刑事法院以起訴程序審決(也可用簡易程序審決)。由於起訴程序審決必須有陪審團陪審,故又稱陪審程序。上訴方式除一般上訴外,可就法律問題以「報核」形式上訴。高等法院王座庭可對審判進行監督。
司法審查制度 高等法院對行政行為、法令和下級法院判決實行審查,但不審查議會的立法。最初主要審查地方行政機關的行為、下級法院和各裁判所的判決,後來逐步開始審查中央政府各部門的某些行政行為。
陪審制度 源於諾曼王朝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後被保留了下來。最初適用於所有刑事和民事案件。1873年後,大部分民事案件不再採用陪審制度。原有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之分,1933年取消了大陪審團。1939年陪審團人數由12人減至 6人(叛國罪除外)。擔任陪審員必須具有一定的財產資格。
律師制度 英國律師分出庭律師和訴狀律師兩種。出庭律師聽取訴狀律師的訴訟情況介紹,在刑事法院、高等法院或上訴法院出庭辯護,不與當事人直接接觸。出庭律師可申請皇家大律師,享有多種特權。訴狀律師主要負責承辦當事人的不動產轉移、遺囑書立、契約簽訂等一般法律業務,以及提供法律咨詢、起草法律文件等,也可在地方法院出庭辯護。大部分情況下則負責聯系訴訟當事人和充當出庭律師的中間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C. 英國四個慣例四個先例是什麼
(1)1689年《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君權受到議會嚴格的限制,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2)背景:歐洲大陸革命潮流的沖擊;英國群眾斗爭的高漲;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為謀求參政權進行的斗爭。改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參政權和選舉權。
(3)自光榮革命以來,英國憲政走上和平發展的改革之路,經18、19世紀議會改革,到20世紀政治制度的傳統框架基本形成。它具有連續性、漸進性的特點。隨著歷史的發展,英國憲政不斷完善與成熟。
D. 英美法系中有沒有根據先例判決的案例~~~~急
先例判決起源於歐美國家,那麼先例判決是英美法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案例比比皆是。
請參考: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6062
如果還有不明白,請聯系北京律師事務所!
E. 英國和美國法律在「遵循先例」原則上的不同特點
這個法理學問題過與深入了吧!英美法系是一個主要的法系!英美法系的判決以先前生效的判決為基準來做出裁判!但英國的法律同美國的法律差別較大.
雖然都有「遵循先例」原則,但美國有聯邦法和洲法之分,英國是單一制國家的法律沒有洲法.美國A洲的先例B洲不能用,
我只知道這一點了!本科水平有限!要是有更專業的法律學者解答,後生感激不禁
F. 起源於英國的法律有那些
美國的法律源於英國傳統,但從19世紀後期開始獨立發展,已經對世界的法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英美法系的分布范圍主要包括英國(蘇格蘭除外)、美國(路易絲安那州除外)、加拿大(魁北克除外)、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非等國和中國的香港。英國法傳統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殖民擴展實現的。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封建法律的繼承和發展:p162
①法官和法學家用17-18世紀的精神來解釋普通法的古老原則,使其適合資本主義的要求;
(英國著名法學家――布拉克斯頓――在實現普通法近代化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著《英國法注釋》――用資本主義精神、全面重新解釋 古老的普通法,賦予資產階級的內容――近代最重要的普通法權威著作)
②通過審判實踐,以判例形式吸收適合資本主義需要的法律制度、法律原則,推動普通法的資本主義化;
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令和條例,作為對舊法的補充和修改,以彌補舊法的不足。
二、產業革命後英國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改革和發展
創設最高法院――1875年頒布《司法條例
英國法律的基本特點☆
①判例法是法律的主要淵源;
②遵循先例原則和判例匯編具有重要意義;
③法官和法學家對法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④受羅馬法的影響不同於大陸法。
遵循先例原則的基本含義就是包含在以前判決中的法律原則對以後同類案件有約束力,具體就是:
①高級法院的判決對下級法院處理同類案件有約束力;
②同一法院的判決對其以後的同類案件有約束力;
(1966年前,貴族院不能改變自己的判例)
③上訴法院的判決對處理同類案件的一切下級法院有約束力,通常對其本身以後有約束力;
④高等法院各庭的判決對處理同類案件的下級法院有約束力,各庭的判決相互間無強制性約束力,通常只有高度勸導力。
英國法――判例法――法官法――法官的判決起立法的作用
羅馬日爾曼法――成文法――法典法――不承認判例是法的淵源
G. 請給一些有關英美法中判決先例拘束原則的資料
根本上,是英美經驗主義的傳統和法官神聖的情結.下文摘自gongfa.com
普通法系,尉旨以英國普通法為主要基礎的-類國家及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總稱,其中以英國和美國的法律制度最具代表性。普通法系又稱英美法系、英吉利法系、海洋法系和判例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判例法傳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第一節 英國法的獨特道路
在西方的諺語中,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一說,除中國外,羅馬曾經是古代世界的-個中心,羅馬法不僅在古代世界盛行-千餘年,而且成為近現代大陸法系(包括中國現代法制)的基礎。然而,中世紀的英國法卻走上了獨立於歐洲大陸的發展道路,隨著英國的崛起,英國普通法在整個世界法制史上獨樹-幟,並以頑強的傳統力量發展至今,形成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形式的世界性普通法系。
一、英國法的形成和發展
不列顛島的土著居民是凱爾特人。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征服此地,統治達4個世紀,但僅有少數沿海城市受羅馬控制,其他地區的凱爾特人仍保留其氏族制度。①公元5至6世紀,日耳曼民族向羅馬帝國境內進行民族大遷徙。居住在北德意志易北河附近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萊茵河附近的裘特人,先後入侵不列顛,建立起幾個部族國家。盎格魯·撒克遜人帶來的是屬於本部族的日耳曼習慣法。即使有一些制定法,也均是習慣法的記載。總地來說,法律分散,因地而異。到了公元9世紀,威塞克斯王國用武力征月陰池幾個部族國家,在不列顛島上形成了統-的英吉利王國,但法律的分散狀態仍沒有改變。1066年,法蘭西大封建主--諾曼底威廉公爵帶領諾曼人征服英國。諾曼人的入侵,完成了英國封建化過程。當時,英國的法律制度很混亂,國王通過發布敕令,建立王室法院,並派遣法官到各地巡迴審判。巡迴法官辦案時除依據國王的詔書、敕令外,主要依據各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慣法。巡迴審判後,法官定期集中在中央機關所在地威斯特敏斯特討論和辯論一些案例和法律觀點,綜合彼此依據的習慣和法律,在以後的巡迴審判中加以運用。巡迴法官在審案時按國王的意志統-解釋和適用各地的習慣法,由此逐漸形成一種在全國通用的習慣法,被稱作普通法。②這種習慣法是法官通過判決所宣布的,存在於判決中,其表現形式是判例。公元12世紀後期,亨利二世進行司法改革,規定:某些最嚴重的刑事案件統歸王室法院受理:允許騎士、市民和自由農民直接向王室法院訴訟,無需經過領主法院:將原有的巡迴審判確定為-種司法制度;建立陪審制,取消決斗、神明裁判等。亨利二世的改革,確立了普通法的地位。普通法的特點包括:(1)普通法的基本內容是傳統的習慣規則,它是經過長期實踐逐漸豐富和發展起來的。(2)普通法的規則為普通法院所認可,是普通法院判案的依據。(3)普通法是由普通法院通過司法逐步發展起來的,普通法院在司法活動中對淘汰、廢棄、發展習慣法規則起著重要和積極的作用。(4)普通法的規則是通過判例體現出來的,法官在作判決時把習慣法規則加以整理和篩選,然後精確地表述出來。①英國自公元14世紀以後,經濟發展迅速。這時,普通法的基本原則已經定型且系統化,因而呈觀出保守性。許多案件,或被普通法院拒絕,或被判決不公。為了從法律上救濟這些當事人,國王授權大法官以"國王良心的保護人"的身份,審理案件。大法官按"公平、正義"即"衡平"原則判案,也逐漸形成-套法律體系,稱衡平法。⑧衡平法主要採用-些羅馬法、教會法和商法的原則,彌補普通法的不足,但其表現形式也是判例。英國於公元13世紀建立國會。15-16世紀後,隨著國會地位的逐步提高,國會的立法活動日益頻繁,制定法不斷增多。此外,教會法通過教會法院的審判活動,以及教會法原則對普通法的滲透,也影響英國法的發展。公元17世紀起,英國政治日益腐敗,並利用天主教會壓制人民,由此激起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年至1688年,資產階級以國會為陣地與國王展開了反復、激烈的斗爭。經過內戰、查理-世(1625-1649年)的被處決、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1658年)、王朝復辟、1688年的妥協,君主立憲制在英國建立。資本主義陛質的法律體系也逐步形成。不過,法律形式依然是封建時期的普通怯、衡平法和制定法,法律內容則通過司法解釋或新的立法,逐漸向資本主義性質過渡。
從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歐洲法典編纂運動的積極響應者,英國著名法學家邊沁於1776年發表了《政府論》,1789年又發表了《道德與立法原理總論》。他用功利主義標准衡量英國當時的法律,指責英國法的古老和不完善以及保守主義,全力鼓吹通過立法改革英國的法律,並極力創導法典編纂。1832年英國國會頒布《改革法》,開始大規模清除各個法律領域的中世紀殘渣,促進了資產階級法制的進-步發展。邊沁的影響從19世紀-直存留到今天,導致了英國判例法的部分制定法化。但是,英國判例法所具有的強大活力,妨礙了判例法全盤法典化的實現。19世紀末以來,隨著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干預的加強,制定法的數量急劇增加,使判例法的地位有所降低,但判例法依然是英國法的基礎。
二、英國法獨立於羅馬法之外發展的原因
公元1世紀至5世紀,羅馬軍隊曾征服並佔領不列顛,但當地凱爾特人的抵觸晴緒和民族矛盾限制了羅馬法的滲入。在歐洲大陸復興羅馬法的時期,羅馬法的影響進入英國, 16世紀在英國興起的衡平法和商法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羅馬法。但是,羅馬法對英國的影響是在普通法的基6出上發生的,它沒有大到足以改變英國法獨立發展的方向。當時的英國之所以沒有像西歐大陸國家一樣"接受"羅馬法,主要是英國與西歐大陸國家在歷史背景上存在著重要的差別。
首先,與西歐大陸各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不同,英國自諾曼征服後,就開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全國統一適用的法律--普通法幾乎和全國性的王室法院--晉通法法院同時出現。自成體系的普通法的存在,使英國不像西歐大陸國家那樣存在著"接受"羅馬法的急迫性。普通法院的法官是在英國特有的普通法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到了16世紀,盡管普通法本身趨於保守,但這些普通法院的法官已自然形成了-種社會力量。由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傳統信念,他們頑地堅持普通法傳統。普通法的既有地位和普通法院法官的守舊思想,致使在羅馬法復興的浪潮企圖越過英吉利海峽這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天然屏障而沖擊英國法時,顯得為時過遲且軟弱無力。16世紀法國的羅馬法學家赫特曼受聘為英王的法律顧問,並在英國講學,曾與英國法學家科克展開了長達30餘年之久的論戰,結果普通法聲威大振,羅馬法卻在英國屢屢受挫。①因而,當西歐大陸割據紛紛"接受"羅馬法時,英國仍能保持自己的法律傳統。
其次,在17世紀同專制王權的斗爭中,普通法成了議會政黨手中的強大武器。由於普通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某種韌性,它的繁瑣的和形式主義的技術,使它能夠頑強地抵制來自王權的壓迫。自那時起,英國人便把普通法看作基本自由的保障,用它保護公民的權利,對抗專制權力的肆虐。普通法的一些原則,成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普通法院的法官逐步傾向於與英王進行斗爭的國會-邊時,英國法傳統勢力的排他性就更為強大了。第三,西歐大陸各國的法院,-般地說,在一開始對所有訴訟都有管轄,漢,也不受令狀和訴訟形式的限制,因而它們可以較容易地接受羅馬法。但英國的普通法法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處理地方法院案件之外的特殊案件的法院,同時每-類案件又都各有自己特殊的訴訟程序,這些因素都阻礙了英國對羅馬法的"接受"。以後,在普通法法院事實上已發展成為具有-般管轄權的法院後,它的機械的復雜的程序仍是-今嚴重的障礙。
第二節英國的普通法傳統
一、英國普通法的傳統特色
英國普通法是英國中世紀普通法院法官通過司法判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法律,普通法的傳統通過遵循先例原則、判例法主導性、判例法方法和訴訟救濟中心主義表現出來。
普通法是法官通過司法判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法律,這意味著普通法是與作為先例的司法判例相聯系的。-般意義上的先例是指,可以用來作為後來事件或案件範例或規則的先前事例,或者可用於支持或證明某些相似情況或行為的先前事例。人類行為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各民族都有尊重甚至迷戀本民族傳統的傾向。因此,特定社會中的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參照前人的解決辦法,是十分自然的。同時,各民族都有尊重和崇拜權威的自然傾向,因而,在處理相似的情況時,普通人常常仿效具有較高權威的做法,也是極自然的。這兩種行為傾向在司法上貝慷現為,法官在處理案件時參考先前的司法判決,下級法院常常遵循上級法院的司法判決。可以說,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司法審判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司法先例的影響。
但是,英國的司法先例卻是-種有直接拘束力的法律,也就是說,對於司法先例,法官在審案時不只是參考和可以遵循,而是必須遵循;先例不只是示範的模式,而是對後來案件具有拘束力的判例。這就是英國的所謂"遵循先例" (stare decisis)規則。②
在英國,(1)上議院的判決是有拘束力的先例,其他所有法院都必須遵守,並且,直至撮近,它對上議院本身也有拘束力;(2)上訴法院的判決對於除上議院以外,包括自身在內的所有法院都是有拘束力的先例;(3)高等法院所作的判決,對郡法院有約束力,它通常也被高等法院的不同分院智和正直就是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判決的原因。"②英國的法律人士-般都反對任何法典化的企圖,他們或是辯稱時間還未成熟,或是認為法典化的程序過分刻板,勢必妨礙英國普通法隨經驗而成長的精神。時至今日,制定法在英國的比例已大大增加,實際作用也大大提高,但這些變遷並不能動搖判例法的基礎地位,對判例法的先天寵愛之隋仍蘊藏於人們深層的法律觀念里,蘊藏於英國深層的法律文化中。判例法方法是"遵循先例"規則的自然演化。判例法方法是法官從涉及相同事實的案例中歸納出法律原則,並盡量巧妙地適用於後來的案例。"英國法律是成文的判例法,它和法典法的唯一不同之處,只在於它是用不同的方法寫成的。"③"遵循先例"規則導致了適用判例法的一系列技巧。"英國法學家應區別判決的必要根據即判決的'決定理由'與'附帶意見'即法官所述對判決並非絕對必要。'決定的理由'構成判例規范,今後應予遵守。反之'附帶意見'的內容則無這種權威,其價值僅僅是說服性的……"④這種"決定理由"和"附帶意見"又都和案件的具體事實交織在-起,養成了英國法官和法學家的獨特的法律思維方式,他們習慣於運用分析、比較具體事實來處理案件,習慣於通過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具體事實和具體規則中歸納、抽象出-般的原則和制度。英國的著名法學家梅因曾經說過,英國法是在"程序的縫隙中滲透出來的",可以說,英國普通法是作為切實解決各種爭訟的一整套方法而產生的,奉行訴訟救濟中心主義。在英國,總是從司法救濟方法的有無來看待實體法的權利,程序優先得到推崇。凡按一套清楚公正的程序得出的審判結果,必須看作為公正結論。英國中世紀普通法院審理案件,是根據國王的令狀開始的,這種令狀決定訴訟方式和司法救濟方法,而沒有司法救濟的方法,也就沒有權利。為了補充普通法院的不足,產生了衡平法院,並根據案件具體情況給予司法救濟。但是,如果衡平法院沒有司法救濟的方法,那些在普通法院沒有得到司法救濟而向衡平法院求援的人也就依然沒有權利。盡管19世紀已廢除了這種訴訟方式,但由於這-歷史的傳統,直到現在,普通法系的法學家仍然從司法救濟的有無來看待實體法的權利。"程序優先於權利"的原則一直是英國普通法的根基之-。
二、英國普通法的生命力
普通法具有歷史性。普通法是源於11世紀以來的數百年間英格蘭法院判例所累積產生的法律規范。判例在歷史上的反復適用、不斷說理與自證,使普通法產生了極強的生命力。普通法具有某種超然性,它被西方學者譽為"人類完善理性的自然表達","在英國人眼裡,從法是情理這個觀念引出某種符合傳統的法的超國家或更確切地說非國家性質的意識。"①普通法中法與法律相區別的觀念,使普通法本身具有-種近似於"自然法"的天然魅力。普通法具有開放性。一方面,普通法的一個固有原則就是在所謂的"殖民地開拓地區"推行普通法。隨著英帝國勢力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普通法推行到美洲、亞洲、非洲和澳洲的許多地方,這樣就形成了世界性的普通法系。另一方面,雖然英國普通法被虛構為固定並根植於中世紀英國的慣例上,但它並非靜止的。事實上,它是根據英國社會的政策需要和價值而不斷進慚口演變的。"普通法還具有統一性。"Common Law這兩個詞一般在使用時是無標簽的。人《門不願把普通法看成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它是'各英語國家的共同遺產',作為共同遺產,要求它起羅馬法直到編纂法典時代在歐洲大陸起過的作用。"普通法原本是中世紀英國為統一英國司法權而力圖普遍推行於整個英國的統一習慣法,而普通法的發展及普通法系的形成,則使普通法發展成為各英語國家牙口地區的統一法。在普通法系內,英國法院的判例被視為最正宗的普通法,常常得到優先適用。此外,"普通法系內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院常互相參考、援引法系內其他國家的判例法,而英倫普通法就是把這些不同國家的法制連接在一起的因素。"普通法的統一性,集中地表現在普通法的傳統特色為普通法適用地區所共有,這包括遵循先例規則、判例法方法和訴訟中心主義等。
普通法的統一性,還表現為普通法的基本原則為普通法適用地區所共有,這包括:(1)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均為允許; (2)任何人的利益因判決而受到損害時,應得到公正的聆訊;(3)在民事法中,受到損害的人應得賠償。普通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涉及到公、私法領域的許多方面,普通法的上述基本原則,保證了普通法的各項具體制度在各個普通法適用地區趨於一致。
英聯邦的存在,對於加強普通法系國家之間的聯系和維護普通法的統-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英聯邦的30多個成員中,絕大多數屬於普通法系,並在整個普通法系中占絕大多數。自1931年英聯邦成立以來,在審判程序上取消了對英國樞密院的上訴,但仍有一些國家保留了這種做法。此》卜盡管英國上議院和高等法院的判決在英聯邦成員國的法院中不再像以前那樣具有拘束力了,但仍具有說服力。
英國判例集,即判例的匯編,是由第三者將法庭審理案件的經過寫成的報告匯集而成的,它與判例的拘束力之間存在著-種互為表裡的關系。英國判例集的發展經歷了中世紀的《年鑒》時代、16~19世紀的私人報導者時代和19世紀後期開始的真正判例集時代。1863年,英國為改革判例集成立了一個由22人組成的專門委員會,設立了一個由律師協會、律師理事會、律師學院代表人員組成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判例集編纂委員會"。從1865年起,以"任何法院的判例集非經英國判例集編纂委員會認可不得出版"為名,開始刊行判例集,判例集出版、發行的混亂狀況得到改變。到20世紀初,判例匯編已達1800卷,並且以每年10卷的速度增加。判例集中輯錄的是那些作為新的先例的判決。原則上,上議院75%的判決予以公布,上訴法院25%的判決予以公布,高等法院10%的判決予以公布。不被公布的法院判決事實上已不具有先例拘束力了。第三節 美國對英國法的繼承
17世紀初,美國開始了殖民時期。當時各殖民地之間接觸很少,英國對它們的控制也較松。由於那時殖民地居民在實際生活中迫切需要法律,又鑒於英國普通法的復雜、保守,存在著普通法繼受方面的許多困難,因此,大多數殖民地都制定了具有最低限度必要規則的法律,英國法不過是填補其缺欠的次要法源。18世紀後,隨著英國對殖民地統治的加強及在殖民地熟悉英國法的人數增加,英國法在北美殖民地的影響顯著增長。18世紀中期,美國爆發獨立運動,美國人以英國普通法為武器進行了斗爭,1774年的《權利宣言和怨由陳情書》就是公開主張美國人在普通法上權利的文件。隨著美國獨立,美國法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法律,其後,幾經曲折,至19世紀,終於確立了普通法傳統。
直至19世紀中葉以前,在美國明顯存在著英國普通法和法典編纂的兩種傾向。19世紀中期在紐約州圍繞法典編纂所展開的激烈爭論就集中體現了英國法與大陸法傳統之間的沖突。當時,紐約州憲法規定要起草"成文的、系統的法典"。律師菲爾德作為法典編纂派的代表,堅決主張法典編纂,認為法典能使法律具有固定性、確定性和可預測性,反對法官像英國那樣成為立法者。美國律師公會會長卡特則領導了反對法典編纂的一派,他認為,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來自習慣,判例只表明公眾對社會習慣的認可,因而法官只是發現法律而不是立法,相反,法典編纂會妨礙法律的成長。這兩種傾向的斗爭,以普通怯傳統-方取得而而告終,美國在整體上確立了普通怯傳統(除路易斯安納州)。
雖然英美兩國均以判例法為主要法源,但就判例法的主導性地位而言,美國不及英國。英國是普通法系判例法的發源地,長期堅守判例法傳統,判例法的主導性地位不曾受到來自製定法的有力沖擊。美國雖以判例法為基礎,但建國初期就顯示出比英國更加重視制定法的傾向,在後來的發展中也出現過歐陸式法典或法規取代判例法的傾向。19世紀末以來,美國的制定法遠比英國多得多,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雖然,美國全盤繼承了英國的普通法傳統,但美國對待判例法的態度與英國並不完全相同。在美國,盡管某-轄區內的下級法院認為要受上級法院或最高法院判例的約束,但各州的最高法院和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早期有錯誤的判例,或過時的判例,均採取了比英國法院較為靈活的態度,認為法官可以背離或者推翻講判例。甚至美國的各中級上訴法院大多也行使這樣的權力。它們主要以理由不充分、先前法院對判決的誤解以及與新建立的社會倫理道德觀不符等理由,大膽推翻不適當的先例。同時,各級法院的法官,對忽視約束性的先例,普遍擁有較廣泛的權力。
對於遵循先例原則之運用,英國-般認為判決理由可經由正式的法律程序下予以明確的原則來形成,或在判決意見中將法官的附帶意見區分開來,並認為判決理由應以相對狹義的形式存在,即不得逾越確切的議題與實質的案件事實的范圍;美國則認為判決理由必須是先前判決的實質理由,並不贊成判決理由只能以相對狹義形式存在的主張。英國法官在考慮判決或解釋制定法條文時,習慣於綜合許多與該案有關的判例,以形成-個綜合所得的判決理由;美國法官則有時僅在列出幾個權威性的判例後,直接從可成立的實質理由來考慮其判決。英國法院的判決中較少出現不同意見,美國法院判決中較多出現表達不同意見或少數意見的情況。
在英國,有統-嚴格等級的法院體系,下級法院有尊重上級法院的義務,這就為"遵循先例"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遵循先例"是英國判例法能維持穩定性和統一性而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英國自然將背離判例的特別決定權賦予了享有最高司法權威的上議院和上訴法院,上議院和上訴法院則嚴格地控制"遵循先例"的例外情況,以保證英國判例法的穩定運行。
而在美國,聯邦與各州同時存在自成-體的法院體系。聯邦法院系統有聯邦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和聯邦地方法院。各州的法院系統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州最高法院、州上訴法院和州地方法院三類。這種法院體系的雙軌制使美國的判例法變得極為復雜,由於不同系統的法院之間不存在嚴格統一的等級制度,嚴格的"遵循先例"規則就無法實行,各級法院均有可能推翻"先例"或將其置之-旁。
照此情形,若無嚴格的規定約束,美國的判例法便失去了它的生存條件。但在事實上,美國的法官基本上還是"遵循先例"的。美國極其明智地借鑒來法典化的優點,利用成文憲法來限制"遵循先例"的例外情況。也就是說,無論是聯邦法院的法官,還是州法院的法官,在作出背離"先例"的判決時必須以憲法為最終依據,若違反憲法,將會被聯邦最高法院撤銷。另外,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這樣也就確立了聯邦最高法院監督下級法院"遵循先例"的權威性,從而使判例法能在美國以一種不同於英國的特色良好地發揮作用。兩者比較而言,英國判例法的穩定性強,但容易僵化;美國的判例法在穩定性上不及英國,但頗具靈活性,刑社會變化的適應力較強。
H. 英國司法先例對英國法律的影響
英國是典型的判例法國家,司法先例是法律淵源的構成之一,所以說對立法內的影響是容不言而喻的。另外,在司法實踐中,下位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遇到同上位法院審理過的案件有雷同的直接以上位法院的判決為判決的依據。
這樣使的英國在法的統一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比如能夠很好的杜絕司法腐敗等情況,但是另一方面,這種一味的追求法律適用的一致很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機械的去運用法律,這也是衡平法產生的緣由吧。
I. 英美法法律判決拘束原則
由於英美法系是以判例法為主的,所以其法院對案件的判決對以後的審判就具有一定約束力。法律判決約束原則一般是指某一法院的判決,或者是一個判決所含有的法律原則或規則,對其他法院(或甚至對本院)以後的審判具有作為前例的約束力或說服力。
一般來講英國在這個方面更為嚴格一點,英國的司法先例卻是-種有直接拘束力的法律,也就是說,對於司法先例,法官在審案時不只是參考和可以遵循,而是必須遵循;先例不只是示範的模式,而是對後來案件具有拘束力的判例。
而美國就要寬松一點,這是因為在美國明顯存在著英國普通法和法典編纂的兩種傾向。19世紀中期在紐約州圍繞法典編纂所展開的激烈爭論就集中體現了英國法與大陸法傳統之間的沖突。當時,紐約州憲法規定要起草"成文的、系統的法典"。律師菲爾德作為法典編纂派的代表,堅決主張法典編纂,認為法典能使法律具有固定性、確定性和可預測性,反對法官像英國那樣成為立法者。美國律師公會會長卡特則領導了反對法典編纂的一派,他認為,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來自習慣,判例只表明公眾對社會習慣的認可,因而法官只是發現法律而不是立法,相反,法典編纂會妨礙法律的成長。這兩種傾向的斗爭,以普通怯傳統-方取得而而告終,美國在整體上確立了普通怯傳統(除路易斯安納州)。 美國雖以判例法為基礎,但建國初期就顯示出比英國更加重視制定法的傾向,在後來的發展中也出現過歐陸式法典或法規取代判例法的傾向。19世紀末以來,美國的制定法遠比英國多得多,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雖然,美國全盤繼承了英國的普通法傳統,但美國對待判例法的態度與英國並不完全相同。在美國,盡管某-轄區內的下級法院認為要受上級法院或最高法院判例的約束,但各州的最高法院和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早期有錯誤的判例,或過時的判例,均採取了比英國法院較為靈活的態度,認為法官可以背離或者推翻講判例。甚至美國的各中級上訴法院大多也行使這樣的權力。它們主要以理由不充分、先前法院對判決的誤解以及與新建立的社會倫理道德觀不符等理由,大膽推翻不適當的先例。同時,各級法院的法官,對忽視約束性的先例,普遍擁有較廣泛的權力。
但在事實上,美國的法官基本上還是"遵循先例"的。美國極其明智地借鑒來法典化的優點,利用成文憲法來限制"遵循先例"的例外情況。也就是說,無論是聯邦法院的法官,還是州法院的法官,在作出背離"先例"的判決時必須以憲法為最終依據,若違反憲法,將會被聯邦最高法院撤銷。另外,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這樣也就確立了聯邦最高法院監督下級法院"遵循先例"的權威性,從而使判例法能在美國以一種不同於英國的特色良好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