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新思潮
① 刑法思想古典學派和近代學派的區別
您好,以下是兩個刑法學派的區別:
1.歷史背景和研究方法
古典學派是啟蒙運動的產物。啟蒙運動是一種理性思維活動,強調個人應當基於理性的自覺,以評價一切社會及政治措施。古典學派即受此思想影響,對當時不合理的刑罰制度進行了抨擊。近代學派的興起,則是受當時自然科學的影響,試圖以科學研究的實證方式,尋求犯罪原因,探求犯罪對策。因此,其實證研究方法與古典學派的哲理思辨有根本不同。
2.方法論
a、古典學派用思辨的方法和演繹的方法進行研究,把啟蒙思想家甚至更早的思想家們提出的理論觀點作為大前提,使用三段論的邏輯思維方法,推論出當時的立法規定和司法實踐的不合理性和非正義性,演繹出自己的結論或觀點;而近代學派則採用實證的方法和歸納的方法,把實際存在的客觀事實作為理論的基礎,從對客觀事實的調查研究中歸納自己的觀點。
b、古典學派主張自由意志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犯罪行為是個人自願選擇的結果;而近代學派主張決定論,承認一切事物中都有因果決定性,犯罪行為是由一定的因素決定的,而不是存粹的個人自由選擇的結果。
c、古典學派採用犯罪的法律定義;而近代學派並沒有採用法律上對犯罪所下的定義,他們活著創立新的明確的犯罪概念及定義,或者沒有提出明確的犯罪定義,而是比較含糊地使用犯罪一詞,把一切危害社會的行為都包括在犯罪之中。
3.研究重點
古典學派與近代學派在犯罪研究重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具體表現為:
a.古典學派著重研究犯罪行為,而近代學派著重研究犯罪人。
b.古典學派著重研究犯罪行為的法律方面,把犯罪與刑事司法密切聯系起來加以研究。而且,他們研究犯罪行為的重要目的是「公正地」適用法律,達到罪刑相適應;而近代學派著重研究犯罪行為的現象學方面和犯罪產生的原因,研究犯罪的重要目的是查明犯罪規律和犯罪原因,尋求消滅犯罪的方法。
4.犯罪對策
古典學派與近代學派在對犯罪行為提出的對策反面,也有很大差別。古典學派把刑罰最為最重要的減少和消滅犯罪的對策,在怎樣更好對犯罪人使用刑罰,從而醉倒限度地發揮刑法的威懾效果方面做文章;而近代學派則認為,應當對犯罪人進行科學的矯正治療,因而提出了許多科學的處置犯罪人的「刑罰替代措施」。
5.犯罪原因
古典派犯罪學認為,犯罪是犯罪人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選擇,因此,理應由行為人承擔全部的責任。近代學派從根本上否認了自由意志的存在,主張把自由意志這一虛假的命題驅逐出犯罪學研究的領域。正如菲利所說的那樣,「當用現代實證研究方法武裝起來的近代心理學否認了自由意志的存在, 並證明人的任何行為均系人格與人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時,你還怎樣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呢?」在此基礎上,分析實證主義犯罪學家提出了他們關於犯罪原因的看法。龍勃羅梭在分析了大量的人體解剖數據後, 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論。他認為犯罪是由罪犯的個人基因決定的,而這些基因通過遺傳獲得,因而所謂的犯罪人是天生的。由於其天生犯罪人理論, 龍勃羅梭又被稱為犯罪人類學派的開創者。雖然都否認自由意志的存在, 但是菲利關於犯罪原因的論述明顯區別於龍勃羅梭。在他看來, 犯罪的原因應當包含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會因素。在以上三個因素中, 菲利最為看重的是社會因素, 這是與龍勃羅梭最大的區別點,因此,菲利又被稱為犯罪社會學派。
6.刑罰裁量依據
古典犯罪學派關注的中心是罪犯所犯之罪行,但是對於犯罪人主觀方面,基本不考慮。以往古典犯罪學派理論中,刑罰是以懲罰性為基礎的,這種懲罰性包括報應與威懾兩個方面。希望藉刑罰的懲罰性來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而近代犯罪學派對這種懲罰性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產生了質疑。菲利認為「古典派犯罪學注意的僅僅是刑罰,注意在犯罪發生之後藉助於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各種恐怖後果來確定鎮壓措施。」近代學派以社會責任論代替道義責任論, 認為既然犯罪是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所謂的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因此, 犯罪應受懲罰的不是行為,而是行為人,其承擔責任的基礎不是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而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刑事責任的本質是防衛社會。
7.刑罰方法
雖然古典犯罪學派反對殘酷的刑罰,主張刑罰的人道和寬和,但是在古典犯罪學派的刑罰對策當中,處處透露出一種等價報復的思想,他們希望藉刑罰的威懾性和報復性來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近代學派質疑刑罰威懾力的存在, 認為既然引起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那麼對於犯罪,絕對不能幻想依靠刑罰措施來應對。事實上,預防犯罪從來就不是刑罰所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大量其他的制裁性措施和替代措施。
8.刑事責任論的差異
古典學派認為,犯罪是自由意志的人違反理性要求的行為,故應負其道義責任。近代學派則認為,人無自由意志,並無道義責任的問題。犯罪人之所以要負刑事責任,是因為其行為已對社會構成威脅或破壞。國家對犯罪人加以制裁。是為了保衛社會。
9.刑罰裁量依據的差異
古典學派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皆有平等的自由意志,故刑罰適用的輕重應以客觀危害後果為標准。近代學派則認為,刑罰輕重的裁量,應以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為標准。不應以行為的結果為標准。
10.刑罰目的論的差異
古典學派認為,因果報應為自然的理性,對犯罪者科以刑罰,是其應受的報應。但應為等價的報應,否則,刑罰超過罪責,即屬於違反公平原則,顯然不符合正義的精神。近代學派則認為刑罰並非對於犯罪的報應,其目的在於對保障公共生活的安全。它一方面教育改善犯罪人,預防其再犯;另一方面,在於儆戒一般公民,使其有所畏懼,不敢觸犯法網。
總體上說,舊派重規范、新派重事實。舊派往往從規范出發,而規范是針對一般人制定的;舊派同時注重對個人自由的保障,在一般性規范適用於具體的人時,為了救濟人情弱點,又要求因人而異地考察個人的知能水平是否適用一般性規范的要求。新派一般從事實出發,認為各個人都是不同的,有的天生具有犯罪的社會危險性,有的則不具有。但同時又注重對社會的防衛,甚至認為,不具有一般人的知能的人都是對社會有害的人,於是,他們又以一般人的標准要求所有的人。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② 張明楷刑法學思想!
德日理論。。推薦看他的書和日本學者的書籍。。
③ 什麼是刑法的目的刑思想
1、針對刑罰正當化根據的不同看法和回答,可以分為報應刑論和目的刑論。目的刑論又稱相對主義,是刑事實證學派的主張。目的刑論認為,刑罰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只有在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及預防犯罪的意義上才具有價值,因此,在預防犯罪所必要而且有效的限度內,刑罰才是正當的。目的刑論認為刑罰的正當化根據在於預防犯罪,因而「為了沒有犯罪而科處刑罰」是對其刑罰理念的經典表述。
2、《中國監獄學刊》1998年第5期中,張金桑的論文《論刑事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講到:「正確認識刑事執行的獨立地位及重要作用是進行立法的必要前提,現代意義上的目的刑、教育刑思想使刑事執行開始突破了理論和實踐的傳統界限,逐步擺脫其依附性和從屬性,它自身特有的性質、職能及任務的實現,在客觀上要求有一部統一的刑事執行法律,是刑事法發展的大勢所趨。」
④ 北大與北師大在刑法思想上的區別
是存在派別的,如果從最重要的犯罪論體系(認定犯罪是否成立的理論體系)的觀點來講,有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張明楷和陳興良為代表的德日派,一個是以高銘暄等老一代刑法學者為代表的蘇聯派。
⑤ 罪行法定原則的法律思想基礎
(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罰必須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規定,不允許法官隨意擅斷。
(2)實定化,即對於什麼行為是犯罪和犯罪所產生的法律後果,都必須作出實體性的規定。
(3)明確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確切,不得含糊其詞或模稜兩可。
罪刑法定原則從產生之日起發展演變到今天,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反映在立法上,要求罪刑法定原則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罪刑法定原則發生了從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到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大轉變。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一種嚴格的、不容變通的原則,它要求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定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法官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權力。這一立法思想反映在刑法立法上就形成了絕對的罪刑法定原則,其基本內容是:
(1)絕對禁止適用類推,但是不禁止擴大解釋,把刑
罪刑法定原則相關圖書
法的明文規定作為定罪的唯一根據。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通過類推或者類推解釋以犯罪論處。
(2)絕對禁止適用習慣法,把成文法作為刑法的唯一淵源。對於刑法上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不允許通過適用習慣法定罪。
(3)絕對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從舊原則作為解決刑法溯及力問題的唯一原則。對於行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為當時有效的法律為依據,行為後頒行的新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絕對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罰的名稱、種類和幅度,都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並且刑期必須是絕對確定的,既不允許存在絕對的不定期刑,也不允許規定相對的不定期刑。
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對傳統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
(1)在定罪的根據上,允許有條件地適用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即適用類推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類推制度為前提,以有利於被告人為原則,不允許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進行擴大解釋必須以不超越解釋許可權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為原則,不允許越權解釋或違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釋。
(2)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必須以確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為前提。只有當構成犯罪的要件確定後,必須藉助習慣法加以說明時,習慣法才能成為對個案定性處理的依據。
(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作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新法對其頒布施行前的行為,原則上沒有追溯的效力。但是,當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則可以適用新法。
(4)在刑罰的種類上,允許採用相對的不定期刑,即刑法在對刑罰種類作出明文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規定出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確定適當的刑種和刑度。
從當今世界各國的刑法立法和司法現狀來看,早期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已受到嚴峻的挑戰,代之而起的相對罪刑法定原則,成為各國刑法改革的發展方向。
⑥ 劉鳳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中國刑法學。當前主要研究主題:犯罪論的完善以及刑法重點罪名的理解和司法認定。出版專著兩部:《刑法在現代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人民法院出版社)、《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參編著作三部:《司法工作人員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刑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刑法新思潮》(北京大學出版社);合譯著作一部:《比較刑事司法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在《中外法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⑦ 刑法的主要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極為了內維護本階級政治上容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刑事責任,給予犯罪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刑法有廣義刑法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包括刑法典、單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狹義刑法是指刑法典。
⑧ 刑法的指導思想
一: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分別體現在刑法第3條、第4條和第5條。
二:罪刑法定原則
1、基本含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基本內容
(1)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習慣法。刑法淵源只能是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制定的刑事實體法律規范。除此之外,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為刑法的淵源。在我國,刑法的淵源包括刑法典(包括八個刑法修正案)和單行刑法(1998年制定的《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2)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後法。只有在行為的時候已經存在並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對所發生的行為具有效力。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但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溯及力問題中的從舊兼從輕原則表達了這一思想。
(3)嚴格的罪刑法定:禁止類推解釋,禁止一切不合理的解釋。允許有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確定的罪刑法定:刑罰法規的適當。
①明確性:刑法的規定必須清楚、明了,不得有歧義,不得含糊不清。
②禁止處罰不當罰的行為,禁止殘酷的不均衡的刑法。對於沒有侵犯國家、社會或者他人利益的行為,無論立法還是司法,都不允許將其作為犯罪行為加以處罰。
③禁止絕對不定刑。絕對確定的法定刑實現了一般正義,但難以實現個別正義。現在各國的刑法都採取了相對確定的法定刑。
⑨ 刑法第九修正案體現了什麼法治思想
您好,刑法修正案九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一些地方近年來多次發生嚴重暴力恐版怖案權件,網路犯罪也呈現新的特點,有必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出發,統籌考慮刑法與其他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法律的銜接配套,修改、補充刑法的有關規定;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需要進一步完善刑法的相關規定,為懲腐肅貪提供法律支持;落實黨中央關於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的要求。
這次修改刑法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對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懲處力度不減,保持高壓態勢;同時,對一些社會危害較輕,或者有從輕情節的犯罪,留下從寬處置的餘地和空間。
體現了依法治國,法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特點。
⑩ 刑法學的啟蒙
陳興良先生在刑法學界享有盛譽,他有一貫的獨立的學術立場,有一個刑法學家必須具備的深邃的眼光。當前,注釋法學在我國的刑法學界居於獨尊的地位,刑法學理論被簡單地歸結為刑法教義學,分析法規范者眾,探詢規范背後的法律思想者寡。針對這一現象,陳先生百忙之餘出版了他的又一力作——《刑法的啟蒙》(法律出版社 2003年第2版),從而使得我輩有幸從刑法思想史的角度獲取了關於刑法理論知識的新鮮空氣。綜觀全局,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結構新穎,縱橫有致
全書共分為十章,按歷史順序分別介紹了10位刑法先哲的刑法思想,從第二章開始,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都是對前人思想的繼承與突破。就刑法思想發展的歷程來說,其脈絡清晰自然,沒有生硬感。每一章又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大概介紹每一位刑法先哲的主要思想,使我們對該章內容有個總體的印象,緊接著作者又著重介紹了他們關於犯罪與刑法理論的獨特見解,最後再對他們的思想進行客觀的總結,並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這樣,在縱向和橫向結構上都顯得非常緊湊與連貫。
二、 語言簡練,力求平實
每一位刑法先哲的思想都是其畢生心血的凝結,要了解以及完全弄懂他們的刑法思想
並不容易。尤其是對廣大學生來說,一本好書首先是要能夠看明白,只有能夠看明白,才有進一步深化理解的可能。目前,學界的許多著作,以翻譯著作為甚,其生硬晦澀的程度,令研究該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感到不知所雲。無疑,《刑法的啟蒙》在語言的運用方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舉書中任一章的標題為例,如第七章「龍勃盧梭:遭遇基因」。我們都知道龍氏將實證的方法引入到犯罪現象的研究中,並因此第一個提出「天生犯罪人」這個概念,而其所要說的正是遺傳因子——基因在導致犯罪結果中的作用這樣一個道理。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把龍氏思想的精要概括出來,這一方面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其嚴謹的寫作態度。
三、 引證精確,著眼原旨
由於該書的主體內容是列位刑法先哲的刑法思想的再現,因此怎樣才能力保他們思想的
原旨是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為此,作者引經據典,大量引證與這些思想聯系最密切的資料。例如,在第五章「康德:弘揚道義」中,作者引證了十四本書,其中九本為翻譯過來的著作,而引用康德原創之作竟然有十四處之多,因此權威性較強,極具參考價值,也可以免去讀者查資料之累。從這些可以看出,作者在有關資料的使用方面多麼的煞費苦心,從中我們似乎也應有所啟發。
四、 功底深厚、凸顯品格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感動,該書雖是作者的隨筆之作,但從書中我卻能感受到
作者不僅有深厚的學術功底,而且其學術品格亦非常高尚。
先從作者的學術功底說起,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提到「沒有深厚的文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研究,這始終是我的一種信念」,沒有真正用心去讀完這本書的人,以為作者在說客套話。還是從著作的本身去看這個話題,該書是對刑法思想史上10位著名刑法學家的刑法思想的闡釋,可以歸為刑法思想史的范疇。自古至今,在刑法學領域內建樹者浩繁。但顯然,作者並不是隨便羅列了10位刑法學家的思想來進行評述的:從刑事古典學派,到刑事人類學派,再到刑事社會學派;從貝卡尼亞的「罪行法定」,到龍勃盧梭的「天生犯罪人論」,再到李斯特的「關切目的」。作者在清晰地勾勒了刑法學的發展足跡的同時也印證了刑法學發展的艱辛歷程。這樣的選材,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使得讀者在看該書的同時也從整體上把握了刑法思想發展的歷史,對於讀者刑法學的學習是非常有益的。該書還可以凸現作者的學術品格,目前法學界的風氣是書越寫越厚,讀的人卻越來越少。而作者的這本書雖然只有區區20萬字,但內容卻十分豐富,讀了令人回味,絕不是用以「取功名」的資本。此外,作者在這本書中堅持了自己獨特的建構罪與刑為中心的刑法理論體系,其學術立場的堅定著實令人欽佩。
然而,一本好書並非指其完美無缺。對於書中刑法先哲們的刑法思想,作者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價值定位,書中並沒有體現出作者太多的個人思想,對於受啟蒙者來說,整本書猶如是資料的一種簡單堆砌。另外,後一位的刑法學家的思想總是建立在對前人思想理性思辯的基礎之上,這就在方法論上給我們提供了啟示,但何為理性,書中涉及該詞的地方很多,作者並沒有給出詳細的闡釋,這也許是作者的疏漏。然就我個人看來,《刑法的啟蒙》仍是一本難得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