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課本答案
A. 刑法 案例分析,在線等答案 急啊
一、構成強奸罪,故意殺人罪。
1、構成強奸罪和故意殺人罪;
2、理由:本案屬於強奸後殺人,周某在實施強奸行為後殺死被害人。此時實施了兩個行為:一個是強奸行為,侵犯了被害人的性的自主權;第二個是故意殺人的行為,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權。數罪並罰。
3.周某雖然實施了敲詐勒索的行為,因周某未滿16周歲,根據刑法的規定,不追究其敲詐勒索罪的刑事責任。故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二、應當對強奸罪、故意殺人罪實行數罪並罰。
1、周某一人犯強奸罪、故意殺人罪二個罪名,應當數罪並罰,即就周某所犯的強奸罪、故意殺人罪分別定罪量刑後,按一定原則判決宣告執行的刑罰;
2、周某姦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屬於強奸罪的情節加重犯;
3、周某15周歲,依法不適用死刑;
4、周某15周歲,依法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周某犯故意殺人罪,情節極其嚴重,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根據本案情節,依照我國刑法規定,應當對周某判處無期徒刑,並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三、相關法律規定鏈接:
1、 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2、刑法第四十九條規定: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13條、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第14條、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第19條、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B. 跪求刑法學答案
(1)黃、李的行為構成非法買賣槍支罪、故意殺人罪、劫持航空器罪。
非法買賣槍支罪中的「非法買賣」是指行為人違反有關法律法規,未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以金錢或者實物作價,私自購買或者銷售槍支的行為,本罪在主觀上要求必須是明知槍支而買賣。本案的兩名被告人為實施殺人行為而專門購買了槍支,在主觀上二人是明知的,在客觀上二人實施了購買槍支的行為,因而二人的行為構成非法買賣槍支罪。黃、李二人因下崗事由而對劉某生恨,進而要將其殺死,並且准備了工具、進行了踩點,其在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已經為殺人作準備,因此其行為又觸犯了《刑法》第232條的規定,構成故意殺人罪。劫持航空器罪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種嚴重的刑事犯罪。它是指行為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為。本案中,二被告人已經制定了劫機計劃,進行了登機試驗,准備了劫機工具,因此二人的行為根據《刑法》第121條的規定,構成劫持航空器罪。
(2)二人的購買槍支的行為已經完成,屬於犯罪既遂。二人的故意殺人、劫持航空器的行為屬於犯罪預備。所謂犯罪預備是指為了實施犯罪而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被告人為了實施殺人行為,積極購買了槍支,制定了計劃,但是並未著手實施殺人行為,所以,被告人的殺人行為只是處於犯罪的預備階段。至於劫持航空器的行為屬於犯罪預備,其理由是:(1)客觀上黃、李二人已經實施劫持航空器的准備行為,如購買槍支、購買機票等;並且黃某在尚未著手實施劫持航空器的行為時停止下來,由於黃、二人尚未登機。所以自然尚未實施暴力或者其他方法的劫機行為;(2)從主觀看,黃實施預備行為是為了劫持航空器,且其在預備階段停頓下來是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即被公安機關抓獲。所以,黃、李二人的行為屬於劫持航空器罪中的預備行為。
被告人李某的行為屬於犯罪中止。犯罪中止的三個特徵是:①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停止了犯罪活動。這里的犯罪過程是指從開始劫持航空器到劫持航空器行為的完成。②行為人停止了犯罪是自動的,即處於自己意志以內的原因。所謂自動性是指,行為人自認為當時可以繼續實施和完成犯罪,出於本人意志而停止犯罪。③行為人停止犯罪具有徹底性。即行為人徹底放棄了原來的犯罪意圖、停止了犯罪行為。李某在購買機票以後由於懼怕,主動向劉某及公安機關告知了犯罪事實,並協助公安機關抓獲了黃某,其在主觀上是徹底放棄了犯罪意圖,在客觀上是主動放棄的犯罪。因此屬於犯罪中止。當然,由於黃、李是共同犯罪,所以作為李某來說,要成立犯罪中止,李不僅要自己中止犯罪,還要勸說同案犯中止犯罪並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本案中,李某符合這一條件的要求。
(3)二人在本案的共同犯罪中,均為主犯。理由是:雖然是黃某先提出犯意,但李某在共同犯罪中也作用積極。共同出資購買槍支、共同出資購買機票、共同策劃、共同進行犯罪試驗。所以二人的作用相當,均為主犯。
C. 王作富刑法課後答案
你都問的什麼問題啊?大哥
D. 刑法學1案例答案,急求!!!謝謝啦!!
首先,肖某死緩考驗期是2009年12月11日——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0月3日處於這一期間當中;第二,肖某經專事先預謀,後持鐵棍在溫屬某頭上砸至溫某輕傷,已構成故意傷害罪並且法院也已故意傷害罪進行了判決。
根據刑法第五十條【死緩變更】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執行死刑。
肖某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故意犯罪,且查證屬實的。應當層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死刑核准,核准後執行死刑。
E. 跪求,以下刑法學題目答案。
1、走來私普通物品罪。因為行為將自黃金(屬於貴重金屬)從香港攜帶入境,此屬於走私貴重金屬的行為,但由於刑法規定走私貴重金屬罪的行為方式只能是出口,所以田某的行為只能是走私普通物品罪。
2、如果田某暴力抗拒緝私人員檢查,致使緝私人員輕傷,構成上述走私罪和妨害公務罪。根據刑法的規定,暴利抗拒緝私,數罪並罰。
3、如果田某順利通過海關,其朋友孫某知道後,向其購買了8塊黃金,對孫某的行為屬於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走私進口的其他物品,數額較大的行為,是間接走私,構成走私普通物品罪。
4、如果田某將黃金轉手後,其朋友張某在田某的請求下,給其贓款提供資金帳號,張某的行為屬於走私的共犯,構成走私普通物品罪。根據刑法第156條的規定,與走私罪犯通謀,為其提供貸款、資金、帳號、發票、證明,或者為其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論處。
F. 刑法求答案
太多了。兄弟。建議網路比這好使
G.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種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事前的故意。
對此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大致為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具體分為: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我認為應當採取第四種觀點,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因為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解析】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其中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實施了一種犯罪行為,誤以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的結果,為達到另一目的,行為人又實施了另一行為,而事實上行為人預期的結果是由後一行為所造成的。本題中,趙某以為錢某已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實際上錢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趙某屬於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對於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通常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2.趙某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一)項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注意這是針對後來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雖然可以根據司法解釋否認趙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認後一次自動投案與如實交待成立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