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聚眾犯罪刑法

聚眾犯罪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2-28 02:04:38

A. 聚眾犯罪怎樣認定

聚眾犯罪的認定:
(1)屬於單獨犯罪的聚眾犯罪,像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罪;
(2)屬於共同犯罪的聚眾犯罪,像持械聚眾叛亂罪、聚眾劫獄罪就屬於此類型的聚眾犯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致使國家機關工作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多次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經行政處罰後仍不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B. 聚眾斗毆罪刑法對該類犯罪怎麼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聚眾斗毆罪的處罰: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聚眾斗毆罪是指為了報復他人、爭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糾集眾人成幫結伙地互相進行毆斗,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
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持械聚眾斗毆的。
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C. 刑法中的聚眾犯罪刑法中的聚眾犯罪有多少個

我國《刑法》來第25條規定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從這個概念出發,構成共犯的條件是共同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共同的故意,在客觀上共同行為人的實施行為必須符合特定的一個犯罪要件。
對於聚眾犯罪是不是共同犯罪這一問題目前還有爭議部分,聚眾犯罪並非必然都是共同犯罪,而且我國刑法第九十七條關於「首要分子」的規定之所以以我國刑法「其他規定」的形式出現而沒有規定在刑法關於「共同犯罪」這一章節中,就是一個證明.
聚眾犯罪是必要的共同犯罪,而我國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是針對任意的共同犯罪而言的,兩者當然不能放在一起予以規定。從實體法上看,就聚眾犯罪來說,我國刑法規定的聚眾犯罪有三種:(1)以首要分子為加重處罰構成要件的聚眾犯罪;(2)以首要分子為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聚眾犯罪:(3)以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為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聚眾犯罪。
後者觀點居比較主導的地位.

D. 刑法對聚眾淫亂罪犯罪的刑罰

新刑法聚眾淫亂罪的判處是:對聚眾淫亂的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參加的,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引誘未成年人聚眾淫亂的,依照前述的規定從重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一條
聚眾進行淫亂活動的,對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參加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引誘未成年人參加聚眾淫亂活動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E. 聚眾犯罪是什麼意思

聚眾犯罪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則要依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刑版法第291條規定的聚眾權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刑法規定只處罰首要分子,故只有首要分子的組織、策劃、指揮行為是犯罪行為。當首要分子為二人以上,共同組織、策劃、指揮聚眾犯罪時,構成共同犯罪自不待言。但當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時,就是一人以聚眾方式犯罪,無共同犯罪可言。由此可見,聚眾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有人認為,聚眾犯罪都是共同犯罪,在上述情況下也存在主犯、從犯與脅從犯的區別,其中的首要分子是主犯,其餘的參加者是從犯或脅從犯,但立法者根據打擊少數、爭取教育改造多數的刑事政策,只規定處罰首要分子。可是,從法律上判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標志,是法律是否對該行為規定了刑罰後果(法定刑);如果沒有規定刑罰後果,即使明文禁止,也不是犯罪。既然刑法沒有規定處罰其他參加者,就表明其他參加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參加者也不可能是從犯與脅從犯。

F. 聚眾哄搶罪犯罪新刑法怎麼判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聚眾哄搶罪既遂的處罰是,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如果有數額巨大等特別嚴重情節的,則處三到十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
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G. 聚眾共同犯罪和聚眾犯罪有什麼區別

聚眾共同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指揮眾人所實施的共同犯罪。
認識內聚眾犯罪容是認識聚眾共同犯罪的前提。聚眾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聚集糾合多人所實施的犯罪。「聚眾」是實施犯罪的形式。聚眾犯罪有如下特點:(1)參與人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必須有首要分子,即在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必須有三人以上參與,參與人可能隨時增加或減少,而非處於固定狀態。參與人雖為三人以上,但參與人不一定是犯罪人。(2)行為的公然性。聚眾犯罪由於人多勢眾,常使犯罪處於可見可聞的情況,首要分子正是要利用這一點來實現自己的犯罪意圖。(3)行為的多樣性。由於參與人復雜,使得聚眾犯罪行為呈現多樣性的特點。
聚眾犯罪與聚眾共同犯罪不是等同的概念。根據刑法規定,聚眾犯罪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屬於共同犯罪的聚眾犯罪。另一類聚眾犯罪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則要依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

H. 惡勢力犯罪和聚眾犯罪有什麼不同

  1. 組織特徵不同。

惡勢力犯罪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既包括通過一定形式產生的有明確職務、稱謂的組織者、領導者,也包括在黑社會性質組織中被公認的事實上的組織者、領導的違法活動。

聚眾犯罪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人組織的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活動。

2.兩者的經濟特徵不同。

惡勢力犯罪可以不牽扯經濟,也可以牽扯經濟關系。大部分以惡勢力組織的領頭意識為活動中心。

聚眾犯罪通常與經濟活動掛鉤,例如聚眾賭博等,經濟因素影響較為強烈。

3.行為特徵不同。

惡勢力犯罪一般行為較為激烈,暴力,反動,比較難以壓制。黑社會性質組織未舉行成立儀式或者進行類似活動的,成立時間可以按照足以反映其初步形成非法影響的標志性事件的發生時間認定。

沒有明顯標志性事件的,可以按照本意見中關於黑社會性質組織違法犯罪活動認定范圍的規定,將組織者、領導者與其他組織成員首次共同實施該組織犯罪活動的時間認定為該組織的形成時間。

聚眾犯罪行為較為懶散,武力沒有惡勢力強大。根據《刑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除了提出「聚眾犯罪」這一概念外,並沒有對聚眾犯罪的概念加以定義或者解釋。

4.危害性程度不同。

惡勢力犯罪對社會危害程度較大,影響波動較強。黑社會性質組織應同時具備《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五款中規定的「組織特徵」「經濟特徵」「行為特徵」和「危害性特徵」。

聚眾犯罪對社會危害程度較輕,影響波動較輕。暴力、威脅色彩雖不明顯,但實際是以組織的勢力、影響和犯界能力為依託,以暴力威脅的現實可能性為基礎。

屬於《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五款第(三)項中的「其他手段」,包括但不限於所謂的「談判」「協商」「調解」以及滋擾、糾纏、哄鬧、聚眾造勢等手段。

(8)聚眾犯罪刑法擴展閱讀:

聚眾犯罪,可以分為兩類:屬於共同犯罪的聚眾犯罪,象持械聚眾叛亂罪、聚眾劫獄罪就屬於此類型的聚眾犯罪。

屬於單獨犯罪的聚眾犯罪,象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罪,這些犯罪以首要分子作為構成犯罪的必要條件。中國刑法規定,對於聚眾性犯罪,首要分子是刑法所打擊的重點。

發起、創建黑社會性質組織,或者對黑社會性質組織進行合並、分立、重組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組織黑社會性質組織」;實際對整個組織的發展、運行、活動進行決策、指揮、協調、管理的行為,應當認定為「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

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是以實施違法犯罪為基本活動內容的組織,仍加入並接受其領導和管理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

沒有加入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意願,受僱到黑社會性質組織開辦的公司、企業、社團工作,未參與黑社會性質組織違法犯罪活動的,不應認定為「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

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並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一般應當認定為「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

多次積極參與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違法犯罪活動,或者積極參與較嚴重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犯罪活動且作用突出,以及其他在組織中起重要作用的情形,如具體主管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財務、人員管理等事項。

組織形成後,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應當認定為「形成較穩定的犯罪組織」。

黑社會性質組織一般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而且成員人數較多,但鑒於「惡勢力」團伙和犯罪集團向黑社會性質組織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沒有明顯的性質轉變的節點,故對黑社會性質組織存在時間、成員人數問題不宜作出「一刀切」的規定。

該組織者、領導者因未到案或者因死亡等法定情形未被起訴的,不影響認定。

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既包括已有充分證據證明但尚未歸案的組織成員,也包括雖有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行為但因尚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因其他法定情形而未被起訴,或者根據具體情節不作為犯罪處理的組織成員。

黑社會性質組織實施的違法犯罪活動包括非暴力性的違法犯罪活動,但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始終是黑社會性質組織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基本手段,並隨時可能付諸實施。

足以使他人產生恐懼、恐慌進而形成心理強制或者足以影響、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財產安全或者影響正常生產、工作、生活的手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I. 對於刑法中的聚眾犯罪和共同犯罪有哪些區別

關鍵是要看是否有預謀。聚眾共同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指揮眾人所實施的共同犯罪。
認識聚眾犯罪是認識聚眾共同犯罪的前提。聚眾犯罪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聚集糾合多人所實施的犯罪。「聚眾」是實施犯罪的形式。聚眾犯罪有如下特點:(1)參與人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必須有首要分子,即在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必須有三人以上參與,參與人可能隨時增加或減少,而非處於固定狀態。參與人雖為三人以上,但參與人不一定是犯罪人。(2)行為的公然性。聚眾犯罪由於人多勢眾,常使犯罪處於可見可聞的情況,首要分子正是要利用這一點來實現自己的犯罪意圖。(3)行為的多樣性。由於參與人復雜,使得聚眾犯罪行為呈現多樣性的特點。
聚眾犯罪與聚眾共同犯罪不是等同的概念。根據刑法規定,聚眾犯罪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屬於共同犯罪的聚眾犯罪。另一類聚眾犯罪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則要依案件的具體情況而定。

J. 聚眾性犯罪是否全屬於共同犯罪

屬於共同犯罪。如刑法第317條第2款規定的聚眾持械劫獄罪,其首要分子、積極參加者與其他參加者,都具有共同犯罪故意與共同犯罪行為,均應承擔刑事責任,因而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二、【法律依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