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德國民法與中國民法

德國民法與中國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2-28 22:29:48

⑴ 德國民法典開創了民商合一對嗎

第一,民事和商事活動在主體及客體方面均存在一定區別。民事法律主要是調整公民之間關系的規范,因此所有公民都可能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但商法則不然,它是調整作為商人的那一部分公民之間的規范,因此,並非所有公民都可成為商法關系的主體。盡管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再從主體角度,而是從客體角度,即把商法視為特別法或特別規范來加以認識,但兩者主體的確不同是不能忽略的。具體說,商法所調整的對象顯然與民法不同。前者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象買賣這樣的貿易活動,權利義務標的一般是商品;而後者則是所有涉及人身關系、財產關系、權利或其他利益的行為或活動。商法和民法在主體和客體方面的這些不同,決定了兩者的合一不可能完全實現。

第二,商法沒有國界,而民法則有國界。 雖然不同國家的商法是不同的,但一般來講,商法是超乎於國家或地域的。由於商法是商人的法律,而商人的活動又沒有國界限制,並且必然還要越來越走向世界。所以,商法從其一產生就具有普遍化或世界化的可能,而民法則不然,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文化傳統和國度的限制。至少,一個「公民」的法律地位永遠都是與國家聯系在一起的,而一個商人的法律地位則取決於他所處的具體交易地點和場合。正因如此,「商法首先不斷地開辟使國內法和國際法趨向統一的道路。民商法的發展在某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步調一致,故其合一將會造成整體法律發展的不平衡,以至影響法律的操作與實施的效果。

第三,商法的調整范圍復雜多樣,不同國家、地域及時期的商法所包括的內容也往往不同,與此相反,不同國家、地域及時期的民法或民法典所調整的范圍和包括的內容實質上大體一樣。例如:《法國商法典》和1861年《德國普通商法典》所包括的內容就大不一樣;另一方面,商法通常包括公司、票據、保險、破產、海商等特別的商事領域,各個領域都有其很強的特殊性和技術性,調整的手法和方式很不一樣,而民法則基本是圍繞著人身關系和一般的非人身財產關系來進行調整。在此情況下,若要進行民商合一,必然會使各種各樣的商事規范歸入民法典,從而使之變得臃腫繁雜,結構體系難以清晰明確。事實上,民商合一也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商事活動日益頻繁復雜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第四,從現今中國法律制度的整體結構看,民商分立的格局已經確立。首先,清末民初法律改制後所選擇的法律體系模式無論是在大陸或台灣,都沒有改變,而且還有所發展。不僅如此,澳門的回歸使中國法律體系內又多了一個民商分立的區域性私法體制。不久前,在經過了長期的法律本地化工作後,澳門終於同時頒布了《澳門民法典》、《澳門商法典》從而將民商分立的私法體系最後確定下來。這對中國大陸民法典編纂無疑是頗有借鑒意義的,客觀上也必然會產生一定影響。如果我們的民法典編纂還要堅持民商合一的體制,那無疑有過於主觀和舍近求遠之嫌。何況還沒有什麼令人信服的理由。

⑵ 談談你對德國民法典的認識

(一)關於對民法自身的認識

如前所述,清末繼受外國民法和國民政府制定民法典,其直接動因是為了廢除領事裁判權,新中國成立後因意識形態和經濟政治的原因而繼受蘇聯民法,直到1978年後民法經濟法論爭中將民法理解為「商品經濟法」[70],及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統一合同法和物權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法學一直為某種政治功利目的所左右,是否因而長期遮蔽了中國民法學對自身的認識和理解?例如,什麼是民法的理念、民法的精神、民法的目標或者民法的本位?民法究竟是私法還是公法?為什麼中國民法學已經存在了一百年,而中國社會仍然處於公法觀念支配之下?為什麼很少涉及私法、私權、私法觀念、私權觀念,而一旦涉及這些個概念時總是顯得理不直、氣不壯?

中國繼受外國民法學,時值西方社會法學和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思潮高漲之時,所謂「社會本位」、「民法公法化」、「民法社會化」被視為民法學發展之必然趨勢。中國民法學自誕生之始即深受影響,甚至一些民法學者將所謂「社會本位」誤解為歷史上「義務本位」之回歸。此種所謂民法發展趨勢和發展潮流,恰好與中國在1949年後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暗合,更促成民法和民法學的「異化」,因片面強調社會公益、否定私權、私益,而否定了民法自身。最終「社會公益」也異化了。「公益」、「公益」,多少違法、惡行假汝之名以行!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公法與私法、公權與私權、公益與私益的關系,恐怕是中國民法學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二)關於民法的「本土化」

中國民法和民法學,是從外國民法繼受而來,因此決定了中國民法學始終面對

「本土化」的命題。如果說,「法律移植(繼受)是法律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 ,則同樣可以說,如何實現繼受而來的法律的本土化,是中國民法學進步、發展的永恆的主題,也是中國數代民法學者最終的目標。

在繼受外國法的過程中,繼受的外國法與本國國情不合甚至沖突的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因而在學界內外引發爭論,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日本的法典論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自清末繼受外國民法之始即發生過類似的爭論。改革開放以來的民法立法也始終伴隨著這樣的爭論。關鍵問題是如何判斷所謂「國情」,及對那種「國情」應持何種態度。究竟什麼是「淳風美俗」?中國歷史上的「一夫多妻」,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否「淳風美俗」?女人纏足、男人蓄長辮、三跪九叩首,是不是「淳風美俗」?改革開放前在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形成的習慣做法是否「淳風美俗」?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和輕視個人自由和個人利益的傳統,加之新中國建立後曾長期實行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究竟有多少值得保存的「遺產」、「習慣」和「本土資源」?這些問題都必須首先澄清。

謝懷栻先生指出,不論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特點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的。因而在繼受外國法時,辨別自己的特點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機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國的法律,當然不一定好;強調甚至借口自己的特點,而拒絕接受先進的外國法律,也是不對的。要敢於接受,善於研究,不斷修改,這是繼受外國法律很重要的原則。

我們不僅繼受外國法的制度、條文,還要繼受制度和條文背後的民法理論。這就是日本學者北川善太郎所謂「立法繼受」與「學說繼受」。鑒於德國民法(包括法律和理論兩方面)在成文法國家的重要地位,加上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主要是繼受德國民法,德國民法的影響在近期會更加擴大,在將來也會長期存在,這是不可否認的。因此,研究、探討德國民法典,從其中取得經驗教訓,以促進我國的立法工作和研究工作,仍不失為中國民法學者的重要任務。當然不限於德國民法。我們一定要密切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實際,廣泛參考借鑒包括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內的發達國家的民法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堅持參考借鑒我國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才能最終使中國民法和民法學不斷發展,與時俱進!

(三)關於中國民法典編纂

中國民法學的第一項使命,當然是制定中國民法典。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開始後,常要做兩件大事,一是為前朝修史,二是為本朝修律。這兩件事的意義都很重大,皇帝都派重臣主持,並親自過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三次起草民法典均未成功。1998年八屆全國人大王漢斌副委員長決定恢復民法典起草,並委託九位學者專家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組,負責民法典和物權法的起草。民法起草工作小組決定:第一步,制定合同法;第二步,制定物權法;第三步,編纂中國民法典。2002年1月,九屆全國人大李鵬委員長指示加快民法典起草,同月即委託學者起草[76],當年即完成一部民法典草案,並於同年12月經人大常委會審議一次。因此,鼓動了中國民法學界的激情和關於民法典編纂思路的論爭。2004年6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再次變更立法計劃,擱置民法典草案的審議修改工作,恢復物權法草案的修改、審議。現今物權法已經頒布,按照法制工作委員會透露的信息,還將依次制定侵權行為法、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和民法總則,待民法總則頒布之後,再編纂民法典。

對於法典編纂而言,政治因素必定是重要的,當法典問世之時,也必定有適當的政治環境。中華民族這位老人,背著沉重的包袱,雖然有點步履蹣跚,卻在向前奮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說的正是如今。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取得偉大成就並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今天,已經具備編纂民法典的政治經濟條件,應當是沒有異議的。問題在於,中國民法學為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而做的理論准備是否充分?

為什麼一定要編纂民法典?不僅因為,相對於刑法典、訴訟法典甚至憲法法典而言,民法典更足以代表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而且唯有一部科學、進步、完善的中國民法典,才能表明中華民族已經攀上歷史的高峰!

(四)造就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

中國民法學的百年史,是一部民法繼受史。無論歷史上繼受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1949年後繼受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民法,或者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元繼受」即廣泛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民法,都是圍繞一個目的,就是學習外國經驗。質言之,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始終是扮演「學生」的角色。當然,將來即使制定了一部進步、科學、完善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也還要繼續研究外國民法、繼續汲取外國立法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亦即還要繼續扮演「學生」的角色。

問題在於,何時中國民法學才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法學術之林,與一切國家的民法學比肩而立?何時才有不以參考借鑒外國經驗為目的的對外國民法的學術研究?何時才有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這樣一批研究外國民法的中國學者,將經常出席國際的和外國的學術會議,與外國民法學者平起平坐,共同研討外國民法面臨的重大課題,報告其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術成果。這樣的民法學者,將不同於現今及此前所有的中國民法學者。中國民法學,只有造就出這樣一批專門研究外國民法的學者,才能終結中國民法學單純扮演「學生」角色的歷史,屆時中國民法學既當「學生」也當「先生」,也就在世界民法學術之林,為中國民法學爭得了「一席之地」!

(五)「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現今中國民法學界已經有了一些研究外國法的學者,雖不是專門研究外國法,雖其研究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學習外國經驗,產生了一批研究外國法的學術著作。但其研究的對象,仍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范圍,這是由前面提到的「指導思想」決定的。現在看來,中國民法學不應繼續將研究對象局限於「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國家已經舊貌換新顏,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要求中國民法學放眼世界,不僅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民法,而且密切關注和研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民法。凡有中國商品、中國旅遊者、中國投資者和中國企業到達的國家,就有必要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該國民法。遺憾的是,中國民法學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且不說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中亞國家民法,就是對周邊鄰國包括對俄羅斯的民法,也缺乏關注和研究。中國民法學和民法學者,要本著一貫對國家、民族、人民負責的精神,跟上國家、民族復興的步伐,勇於承擔國家、民族、人民和歷史賦予的使命,敞開胸懷,放開眼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實施「全方位」的外國民法研究!

結語

中國民法學,這條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已經流淌了一百年的河流,雖然歷經曲折、艱險、轉向、停滯,終究沒有改變前進的方向。因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機遇,中國民法學以其長足的進步、優異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尊重,已成為一門「顯學」。一位研究中國民法學史的學者說過,當「民法學這條大河沸騰起來的同時,也是從容思考的空間突然失去的時候」。願中國民法學能夠從容面對各種誘惑,排除各種干擾,朝著既定方向,奮勇前進!

⑶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主要區別

特點 內容
概說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歐洲一些國家或者為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或者為統一國家的法律,法典編纂運動隨之興起。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19世紀民法典的一個典型。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民法典的另一個典型。
《法國民法典》 《法國民法典》是在拿破崙親自領導下完成的,他對於純粹的法律論爭極少參與,而是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生活的現實而不是法律的技術上。他堅持法典的風格對於即使如他那樣的非法律家也應當透明易懂。 《法國民法典》的體系參考的《法學階梯》的體例,但把訴訟法分離出去,開創了實體法和程序法分別立法的先河。該法典共2283條,分為三編:第一編人,第二編財產及對於所有權的各種變更,第三編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1804年生效。《法國民法典》確認了人人平等的法律地位,貫徹了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三大原則。
《德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從1873年開始起草,經過了23年,到1896年頒布,1900年1月1日施行。早在17世紀末期德國各邦就開始編纂法典,在法典編纂過程中民法理論水平逐步提高,至19世紀後半期最終形成了潘德克頓法學派。1896年頒布的《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民法典的另一個典型。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各邦早已有了各自的法律或法典,制定民法典主要是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通過民法典統一各邦的法制,以加強帝國在政治上的統一。德國統治者不要求迅速完成民法典的制定,而要求起草者盡量細致地進行工作。
《德國民法典》是為法律家制定的,結構嚴謹,概念精確,邏輯清晰,被法制史學者稱為19世紀德國法律科學的集成,對20世紀一些國家的民法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德國民法典》對契約自由原則作出了一些限制,規定了一些一般條款,如「誠實信用」、「善良風俗」,法官可以根據一般條款處理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的問題。但是,《德國民法典》沒有體現時代特色,文字艱深晦澀是其缺陷。 《德國民法典》的編纂深受羅馬法《學說匯纂》的影響。編纂技術比《法國民法典》有顯著提高。從學理上來看,《德國民法典》是潘德克頓法學的產物,該法典共2385條,分為五編: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債務關系法,第三編物權法,第四編親屬法,第五編繼承法。
【備注】潘德克頓:
法學上所說的潘德克頓,大體有3中不同的含義。
其一,是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編纂《民法大全》的所以部分,即《學說匯纂》,是當時著名法學家的言論集,可以作為有效的法律淵源,但是本身不是立法的產物。一般將其稱為潘德克頓。
第二,是14世紀以後,德國法學界在繼受羅馬法後在改造「學說匯纂」的基礎上形成的德國普通法,約形成於16世紀,以當時《當代法典匯編》為達標。它在未統一的德國發揮著普通法的作用,一直到《德國民法典》頒布才逐漸式微。稱之為「潘德克頓體系」。
第三,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在德國制定統一的民法典已經是大勢所趨,圍繞民法典的制定,出現了潘德克頓法學派(強調羅馬法是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法律淵源)。後來潘德克頓法學派按照羅馬法的《學說匯纂》闡發的民法「五編制」體例,為德國民法典所最終採用。
「備注」資料來源:
http://ke..com/view/2637551.htm
關於「歷史法學派」,詳細內容參閱:「歷史法學派概念」
本框架內資料來源「高教紅皮書」(P4—P5)

⑷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區別: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1.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
2.物權:
法國民法典沒有對物權、債權加以區分,沒有獨立的物權制度。它對債權、物權的規定是混雜在一起的。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以個人為本位,確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原則。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1.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2.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3.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4.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⑸ 中國民法受哪個國家的影響較大

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法律肯定是借鑒社會主義國家得了,但是又不會太多,因為我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⑹ 中國民法典制定借鑒了德國民法典的哪個方面

法律改制後的中國民法編纂最終採取了德國網路全書派模式,即採用了《德國民法典》的總則(含人法)、債法、物法、家庭、繼承五編制

⑺ 受德國民法影響的國家有哪些

受德國民法影響的復國家有中國。中制國正式制定民法典在本世紀20年代末。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設立立法院。立法院成立後即著手制定民法。起草民法時,自始即決定採用五編制。五編制的採用可以說不僅仿照德國民法典,也是效法日本等國的。

以後五編的內容則多來自德國民法典。民法學家梅仲協指出:「現行民法采德國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蘇聯之成規,亦嘗擷取一二。」所以說舊中國的民法,是繼受德國民法典而來,實不為過。



(7)德國民法與中國民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沒有制定民法。50年代初曾草擬民法草案,分總則、所有權、債、繼承4編,如加上另已公布的婚姻法,實際上仍為5編制。以後各次民法草案未采五編制。

1986年公布的《民法通則》,由於其本身不是完整的民法典,當然不可能採用5編制。在民法教學中因此也不再依5編制講學,但是到80年代後半期,德國民法的影響又在各方面表現出來,特別在某些教科書中。

而且這種影響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德國民法理論也在民法學界一直存在,先是潛在的,以後則成為明顯的。這可以從近十餘年來民法書刊中看到。

⑻ 中國民法典的德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是19世紀末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的時代產物。其因適應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方面有所變化。如:絕對所有權有所限制;契約自由原則含義與法國民法典的「一經有效成立就不能隨意變動必須履行」不同,其分離了契約的成立與契約履行,契約有效並不等於或必然履行等。但其依然肯定了公民私有財產權不受限制、契約自由、以及過失責任等這些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
德國民法典在立法模式、文字語言、結構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法國民法典》文字語言既簡潔明晰,又通俗易懂,讓一般人理解起來毫無困難。體現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在法典的總體結構上,是以國法大全之《法學階梯》人、物、訴訟三編制為基礎,構建了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三編制的體例。
《德國民法典》在語言上力求用抽象化、概念化的專門術語進行表述。對事實構成的表述採取了抽象的——概括式的表達方式。其構成體現了邏輯推理和體系化的思想。具有鮮明的德意志民族哲理思辨的特點。
《德國民法典》在結構上採取了五編制體系,與法國民法典最大的不同就是:為了避免重復和促進體系化,其採用將適用於多個領域的共同性規定放在特殊規定之前的邏輯結構,從而形成各級法律規范的「總則篇」。

⑼ 比較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異同

《法國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其開創了近代民法歷史,為資本主義社會開辟了道路。《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資產階級國家編纂的規模最大,對現代資產階級民事立法影響最廣泛的一部民法典。本文以兩部民法典之異同為主題對二者進行對比,以期在此對比研究下加深我們對整個資產階級民法的本質及其發展歷史的了解,從而對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的民法理論及民法典的制定有所啟迪。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是兩部世界著名的資產階級法典,在民法發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顯赫。法國民法典奠定了大陸法系的基礎,而德國民法典則豐富和發展了大陸法系。我們在對比研究法、德民法典的過程中,有助於我們充分借鑒和吸收先進的法律思想和立法技術。

一、從立法的時代背景上分析

《法國民法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產生重要經歷了以下歷史階段:在法國大革命前,民事法律規范在法國出現北方習慣法和南方成文法的劃分。在這種混亂的法律環境下,法國逐漸承認羅馬法的合法性,從而使法國的民事法律規范逐漸形成了習慣法體系。盡管當時的現行法律已朝著法典化邁出了一大步,但成文的習慣法匯編已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創造統一的、合乎理性的法典。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中間法律」。這些「中間法律」以廢除封建特權和人身依附關系為目的,但其作為一種過渡性法律,法律不統一現象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由於當時各方利益集團都希望新的民法典反映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民法典編纂問題上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1799年拿破崙執政以後,組建法律起草委員會並親自主持開始起草民法典。從1802年2月5日到1804年3月15日,民法典分為36章陸續通過。3月21日,拿破崙簽署法令,將法典頒布實施。

《德國民法典》制定時,資本主義已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當時社會強調社會公共利益、強調對個人做出必要的限制、強調國家的干預等。19世紀的德國也存在不同地區使用不同法律的胡亂現象,為了追求法律的同一性,1873年德國國會的憲法修正案將帝國的立法許可權擴展到整個民法領域,使民法典的制定獲得了權力基礎。19世紀初中期關於民法典的編撰形成了法典編撰派和歷史法學派,他們的爭論為民法典的編撰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19世紀後期,德國法學家在重視羅馬法的同時吸收了一部分日耳曼法的內容,使得民法的體系具有了合理性。1874年7月,德國聯邦組建起草委員會開始起草民法草案。草案經過起草委員會兩次審核和修改,最後形成了「帝國國會法律議案」。1896年7月1日,帝國國會通過了議案。經過帝國皇帝1896年8月18日的簽署,帝國法律公報的公布,《德國民法典》於1900年1月1日生效。

二、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體系結構及內容之比較

《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主要以羅馬法、習慣法和國王的赦令為法律淵源。由於此法典產生於自由資本時代,所以其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教分離、人身自由、合法自由等為基本原則。在法典的總體結構上,是以國法大全之《法學階梯》為基礎,除總則外,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三編。由於拿破崙在主持法典制定時很少讓純粹的法律爭論參與,力求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現實生活而不是法律技術上,所以《法國民法典》即簡潔明晰,又通俗易懂。《法國民法典》之所以能成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主要在於它的內容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需要。

《德國民法典》主要繼承羅馬法的傳統,結合日耳曼法的一些習慣,並且根據19 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而制定。《德國民法典》雖然仍保留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私法的基本原則,但又在一定程度使它們在適應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需要,其主要基本原則有所有權有限原則、限制契約自由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等。德國民法典以羅馬法的《學說匯纂》為藍本分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法、親屬法、繼承法五篇。與《法國民法典》不同的是《德國民法典》注重立法技術的應用,其語言比較抽象和概括,體現了邏輯推理和體系化的思想。《德國民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是適應帝國主義時代要求的,所以從其之後,《法國民法典》對各國民事立法的影響大大減少。

三、兩部法典對中國的影響

我國正處於市場經濟的體制下,民法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制定一部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體系完整、內容充實、科學實用的民法典也顯得越來越迫切。通過借鑒,我們在制定中國民法典時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法典的關系。中國在民法法典化的進程中,必須注重引進的西方先進法律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使民法精神深入人心,樹立正確的民法觀念。二是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必須自足國情,體現社會化的要求。法國民法典是大革命的產物,而德國民法典是立足於自由市民的、羅馬個人主義法律思想的土壤之上產生的,所以中國民法典的制定必須堅持基本國情,在促使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和保障人權,才能適應現代市民社會的發展。三是確立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立法原則。我國在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堅持理性主義就是注重立法的超前性。只有在堅持理性主義的情況下制定的民法典才具有指導意義。此外,我們在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言語的實用性,這樣的法典才能被人們充分理解和應用。

四、總結

《法國民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兩大民法典時隔百年,前者是代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民法典,後者是代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民法典。法、德兩國民法典分別代表了大陸法系的兩面旗幟,是資產階級民法發展的兩個里程碑。對後世世界各國民法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響。

⑽ 近代民法的代表是德國民法典還是法國民法典

1 應該是德國民法典
2 《法國民法典》(拿破崙民法典)公布之後,立即風靡於當時的歐洲的大部分。歐洲許多國家都接受它的影響,或者直接採用它作為自己的民法典,或者以它為模式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在幾乎一百年的長時間里,歐洲竟沒有出現一部足以與《法國民法典》匹敵的民法典。這種情況,直到《德國民法典》的出現才得到改變。
當然在歷史地位與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以及思想精神方面,德國民法典是無法與法國民法典比擬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革命性的法典,開創了一個時代,是公認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初期的法典,是資產階級戰勝封建階級的勝利成果。而德國民法典則是一部保守的、甚至守舊的法典。德國民法典的產生正在自由資本主義走向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可是它並沒有表現出這個時代的特色(這些問題,本文將在下面詳論)。對於德國本國說,德國民法典只完成了一個任務——統一德意志帝國的私法,並未能把德國社會向前推進。不過德國民法典較法國民法典遲出一百年,它在一百年來法典編纂與法學(特別民法學)學術發展所積累的經驗與成就的基礎上,在法典編纂技術與民法學發展兩方面,較法國民法典有顯著的進步。這是我們研究兩部法典時應該注意的。這兩部法典各從不同方面對法學作出貢獻,並得到本國人民的愛戴和各國法學家的稱贊。因此兩個法典都成為壽命很長的法學傑作。
但是從我們中國人來說,德國民法典與我們的關系,遠較法國民法典為密切。從民國初年直到現在,中國(包括現在的台灣)的民法一直受德國民法典的影響。中國的民法學者,從德國民法吸收的營養,也遠較從法國民法得到的多。在中國,對德國民法典的研究,也勝過對法國民法典的研究(這從中國法學刊物上的論文和譯文可以看出)。當然,我們絕對不應該對法國民法典有絲毫的忽視,特別對它所建立的自由解放的精神應該加深認識,不過就發展中國民法學的研究、建立中國的民法體系說,我們必須著重去研究德國民法典。

望採納~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