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適用總論

刑法適用總論

發布時間: 2022-02-28 22:48:02

❶ 求一篇法律論文。。(最好刑法)。有點新意的。五千字。發鏈接也行 鏈接最好是具體的論文

論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的界定
摘要:刑事和解是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刑事司法領域的一種新理念,它是對我國傳統刑事訴訟的反思,也是對新的刑事司法理念的探索。近年來無論是法律實務界還是理論界都在積極的探索刑事和解制度。作為基層法院或者法官,要探討刑事和解必須首先對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的概念有個界定,它是研究探討審判階段刑事和解其他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所以筆者提出審判階段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審判階段,被害人與犯罪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自願就被害人補償進行對話、協商,使犯罪人責任承擔具有輕緩化的一種犯罪處置方式。該定義具有的基本內涵為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是一種犯罪處置方式,發生在審判階段,由法官作為中間人,內容是被害人與被告人自願的進行對話、協商,結果是使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得到輕緩化處理。並明確了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民事調解、私了、刑事諒解、辯訴交易等概念的區別。

關鍵詞: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犯罪處置方式、輕緩化

一、問題的提出

刑事和解是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刑事司法領域的一種新理念,它是對我國傳統刑事訴訟的反思,也是對新的刑事司法理念的探索。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的司法機關,特別是檢察機關,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甚至形成了一些指導性的文件,並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成果。例如,無錫市的公檢法司《關於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見(試行)》。理論界也對刑事和解作了探討,主要集中在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刑事和解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對刑事和解的程序設計,而對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的探討比較少。盡管如此,一些地方法院還是在進行積極探索,例如無錫市中院及基層法院的刑事和解試點,再如2009年鄭州市中院對河南首例重罪案刑事和解後,被告人得到輕判。可以說,不論是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刑事和解都在成長中。刑事和解現象的出現有兩個鮮明的特徵:第一,它從來不是在什麼有系統的、現成的理論指導下展開的一項改革,這項改革實際上是司法實踐中帶有一定自生自發性的、自下而上的一個改革試驗。第二,刑事和解制度沒有一個固有的模式,它基本上是邊探索、邊試驗、邊調整。[1]所以筆者認為作為基層法院或者法官,要探討刑事和解必須首先對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的概念(以下簡稱為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有個界定,它是研究探討審判階段刑事和解其他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正如陳興良教授認為任何科學的發展,總是與構成該學科內容的概念的明確和完整緊密聯系的。只有在概念統一,內涵確切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對某一問題進行研究。[2]

二、和解的釋義

所謂「和解」從字面含義來看,「和」的含義是「平和、和緩、和諧、和睦」,而「和解」的含義則是「不再爭執,歸於和好」。可見,日常用語意義上的「和解」實際上就是以平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中「和」是手段,「解」是目的。[3]在人類原始社會末期就存在著以贖金代替復仇的糾紛解決機制。和解的思想淵源於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倡導的人和、兼愛、不爭、至善,是我國文化的精髓。正如孔子所言:「禮之用,和為貴」,「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就是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要輕易做出判決,要採取雙方都樂於接受的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以「無訟」作為審判的最終價值追求,在其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代一直以「賤訟」思想佔主導地位,直到明清時期江南等地區才出現「健訟」的現象,但是被譽為「東方一枝花」的調解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馬錫五審判模式」到近幾年最高法對各級法院的調解工作要求,都把調解或和解作為糾紛的主要解決方式,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法院應有的作用。在西方國家的訴訟理論上,和解可分為訴訟外和解與訴訟上和解。通常意義上的訴訟上和解是指在訴訟系屬中,當事人雙方於訴訟的期日,在法官的參與下經協商和讓步而達成的以終結訴訟為目的的合意。[4]由此可以看出此處的訴訟上和解主要是指在審判階段的和解。

三、刑事和解的釋義

關於刑事和解的諸種觀點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劉凌梅學者認為,刑事和解,又稱加害人與被害者的和解(即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簡稱VOR),是指在犯罪後,經由調停人,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相談、協商,解決糾紛沖突。其目的是恢復加害人和被害者的和睦關系,並使罪犯改過自新,復歸社會。[5]這種理解實際上是對西方VOR 的翻譯。

(二)宋英輝教授認為,我們現在的刑事和解,實際上並不是刑事案件刑事部分的和解,而是在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和解後,被害人對加害人刑事處罰有一個寬容的態度,有關機關通過審查,對加害人作出比較寬緩的處理。因此,刑事和解並不是當事人對刑事部分的處分,這一點與辯訴交易有本質的區別。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刑事和解,並不違反法律的基本規定。當然,有學者主張刑事部分也可以和解,但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做不到,刑事部分的和解是將來立法解決的問題。[6]

(三)陳光中、葛琳博士認為,刑事和解是一種以協商合作形式恢復原有秩序的案件解決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後,國家專門機關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7]

從以上的刑事和解的定義可以看出都是將刑事和解的概念盡量細化,我們並不反對這種做法,但是畢竟現代意義的刑事和解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還是個新生事物,實踐初步展開,理論正在探討,諸多問題還沒有深入研究形成統一的共識。所以,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情況下應當把刑事和解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概念,不能將范圍定義的過於狹窄。例如,有學者認為「刑事和解是指控辯雙方在刑事訴訟中,通過對話和協商,就刑事糾紛的解決達成一致意見,從而終結訴訟,不再將案件移交法庭審判的活動。」[8]就將刑事和解看成是在審查起訴階段的刑事和解,從而排除了偵查、審判,甚至執行階段的刑事和解。孫勤博士認為刑事和解,是指刑事訴訟活動中,被害人與犯罪人在某種機構或者人員的主持下,自願就被害補償進行對話,協商,使犯罪人責任承擔具有寬緩傾向的一種犯罪處置方式。[9]筆者贊同孫勤博士的意見,將刑事和解界定為一個開放性的概念,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的概念。

四、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的基本內涵

筆者認為審判階段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審判階段,被害人與犯罪人在法官的主持下,自願就被害人補償進行對話、協商,使犯罪人責任承擔具有輕緩化的一種犯罪處置方式。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的定義具有以下基本內涵:

(一)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是一種犯罪處置方式。按照傳統刑罰觀,刑罰的根據主要有報應刑論和目的刑論,報應刑論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刑罰就是對犯罪分子做壞事的一種報應,目的刑論強調刑罰的主要目的是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統一,即使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的人承擔刑事責任,防止其以後重新犯罪和防止那些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不管是報應刑論還是目的刑論都可歸納為刑罰裁量和刑罰執行這兩個方面。而刑事和解的提出突破了傳統的刑罰方式,它是以傳統的刑罰為基礎,吸納了新的方式,例如在實踐中有的被告人家庭條件不好,通過協商確定,被告人給受害人種植、收割莊稼,幫受害人做房子等等方式。刑罰的本質存在四種理解可能:一是刑罰適用方式,二是刑事責任承擔方式,三是刑罰執行方式,四是犯罪處置方式。[10]筆者也贊同第四種理解因為刑罰適用、刑事責任承擔、刑罰執行都不能涵蓋刑事和解的責任承擔方式,只有犯罪處置方式可以更全面的反應現象,揭示了刑事和解的本質。

(二)刑事和解是發生在審判階段,由法官作為中間人。既然案件移送到了法院,大部分案件經過公安機關的偵查和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基本上確定了被告人有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告人自願認罪,可以更容易的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筆者認為,在審判階段更有利於刑事和解,理由是不管是偵查機關還是檢察機關它們都是站在被告人的對立面,盡量最大可能的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法官是公正的化身,法官不偏不倚的地位決定了能夠中立的對待被告人和檢察機關,在被告人和被害人心中樹立了公正的信念。同時由法官作為中間人主持刑事和解也體現了司法在處理紛爭中的作用,有利於平衡被告人、被害人和國家的利益和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法官在刑事和解中的作用只是做被告人、被害人的思想工作,釋明法律規定與利害關系,使被告人與被害人在自願合法的基礎上達成刑事和解協議,法官不得使用脅迫、誘導的方式迫使被告人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協議,具體法官該怎麼做還有待於理論界和法律實務界作進一步的探討。

(三)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的內容是被害人與被告人自願的進行對話、協商。「刑事和解是具有特殊活動內容的犯罪處置方式。在這種活動中,犯罪人與被害人的對話、協商構成刑事和解活動的主要內容。對話側重的是雙方認識、情感的溝通交流;協商側重的是對具體問題的商量協議。對話、協商的目的在於被害補償,包括物質補償和精神補償;而被害補償又是通過對話協商實現和確定的。」[11]美國犯罪學家約翰·R·戈姆在《刑事和解程序:一個實踐和理論架構的考察》一文中提出「敘說理論」(Narrative Theory),敘說理論認為,被害人敘說是一種有效的心裡治療方式,被害人在法官的主持下,在和解的過程中向被告人和法官講述被害的經歷,能夠降低其恐懼和焦慮,而且還能在思想上教育加害人,使其認識到自己所造成的損害,能夠時刻的體會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從而使其真誠的認錯、覺悟,不再犯罪,積極賠償被害人,有利於實現恢復正義。

(四)審判階段刑事和解的結果是使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得到輕緩化處理。所謂輕緩化,是指法官對犯罪人的判處比一般情況輕的刑罰,主要表現在「輕」和「緩」上,「輕」強調從輕、減輕或者免於刑事處罰,「緩」強調積極使用緩刑。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第18條提出,對於輕微犯罪等,主觀惡性小、人身危險性不大,有悔改表現,被告人認罪取得被害人諒解的,盡可能地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依法從輕、減輕處罰。另外還提出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案件,應被害方的過錯行為引發的案件,案發後真誠悔罪並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的案件,應慎用死刑立即執行。從以上可以看出,對符合刑事和解案件的被告人輕緩化處理是有現實依據的。需要指出的是,法官在對刑事和解的被告人進行輕緩化處理的過程中必須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進行裁量,例如我國《刑法》第263條關於搶劫罪的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除了具有減輕情節之外,筆者認為法官不應超過法律規定的底限,即法官不能判決二年有期徒刑更不能判決一年有期徒刑,這時要使被告人得到輕緩化處理法官可以通過判決三年有期徒刑緩期三年執行的方式判決,從而使被告人與被害人服判,也可以防止檢察院抗訴。

五、審判階段刑事和解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一)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法官主導的民事調解

法官主導的民事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法官可以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合法的原則,居間調處,促使民事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達成糾紛解決的合意。法官主導的民事調解是私法自治和權利處分原則的表現,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是中國固有的傳統,在審判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當事人在法官的斡旋下可以適當的放棄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從而使糾紛得到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在刑事訴訟中,自訴案件的調解和刑事附帶民事調解就屬於這一領域。而在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中法官只是一個中間人,法官的任務就是召集雙方、釋明法律權利與義務、說明利害關系、確認刑事和解協議等等,至於能不能達成和解,法官不得強迫、引誘,不得偏向任何一方,在整個過程中被告人與被害人始終站在主導地位。所以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法官主導型的民事調解的最大區別就是法官的作用、地位不同,前者法官的作用很小,而後者是糾紛雙方與法官都佔主導地位。

(二)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私了

私了是指糾紛主體在沒有中立的第三者介入的情形下,依靠自身或者他人私人力量解決糾紛的一種機制,其基本特徵就是沒有中立的第三者並且沒有程序性。與調解相比,私了更強調的糾紛主體的自由處分權,而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是發生在審判階段,也就是說私了這種糾紛解決機制是在還沒有進出訴訟程序,公權力介入之前才能行使的,並且私了沒有法官作為中間人,這是兩者的明顯區別。

(三)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刑事諒解

有學者認為我國傳統訴訟理論中沒有「刑事和解」這一概念,應當將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翻譯為「刑事諒解」取而代之。「在刑事訴訟中,發生在國家與被追訴人之間的『刑事和解』與發生在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的『刑事諒解』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義,應當嚴格地予以區分。『和解』是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一直存在的概念,甚至已經在刑事自訴理論中使用。所以,將西方恢復性司法語境下的『Victim-Offender-Reconciliation』翻譯為『刑事諒解』而將『刑事和解』界定為控辯雙方之間的和解,不僅能夠實現刑事和解概念與民事和解概念之間的『接軌』還有利於刑事公訴和解概念與刑事自訴和解概念之間的『並軌』。」 [12]按照該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刑事諒解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主體、適用階段的不同,前者是以被告人與被害人為主體,法官作為中間人,適用於審判階段;後者以被告人與控方為主體,適用於審查起訴階段。

(四)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與辯訴交易

「辯訴交易,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法院開庭審理前,提起控訴的檢察官為了換取被告方作有罪答辯,提供比原來指控更輕的罪名指控或者減少控訴罪行,或者以允諾向法官提出有利於被告人的量刑建議為條件,與被告方(一般通過律師)在法庭外進行協商談判而形成的一種司法制度。」[13]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辯訴交易主要包括指控交易、罪數交易和刑罰交易三個方面,它與審判階段的刑事和解主要有以下區別:

1、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檢察機關與被告人或者辯護人;後者的主體是被告人與被害人。

2、產生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在檢察機關掌控的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產生的;後者是在事實基本清楚,證據基本充分,被告人自願認罪的前提下進行的。

3、內容不同,前者包括指控交易、罪數交易和刑罰交易;後者僅僅是刑罰交易。

參考文獻:

[1]陳瑞華教授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事和解研討會」的發言,見《主題研討——刑事和解:法律家與法學家對話錄》載《國家檢察官學報》2007年第4期;

[2]陳興良著:《刑法適用總論》(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710;

[3]卞建林、王立主編:《刑事和解與程序分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P4;

[4][日]青山善允、伊藤真著:《民事訴訟法的爭點》有斐閣1998年版P260,轉引自熊躍敏:《訴訟上和解的比較研究》載《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5]劉凌梅:《西方國家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介評》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1期;

[6]宋英輝、袁金彪主編:《我國刑事和解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P31;

[7]陳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5期;

[8]卞建林、王立主編:《刑事和解與程序分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P7;

[9]孫勤著:《刑事和解價值分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P103;

[10]孫勤著:《刑事和解價值分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P104;

[11]孫勤著:《刑事和解價值分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P106;

[12]卞建林、王立主編:《刑事和解與程序分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P11;

[13]卞建林、王立主編:《刑事和解與程序分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P116—117.

❷ 貌視國家法紀應該判決什麼樣的刑事責任

刑事訴訟本身就是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查明、落實被告人是否犯罪,是否應當受到刑事責任追究及應受到何種程度的刑事責任追究的活動。按照我國刑訴法的規定,其結果只能是有罪則定罪量刑懲罰犯罪和無罪則宣告無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兩種判決結果。而作為司法解釋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卻在這兩種判決結果之外,為不滿刑事責任年齡和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另設置了「不負刑事責任」的判決結果。筆者認為這三種判決結果並存不妥,故本文從犯罪和犯罪構成要件的理論方面分析,認為這兩種行為本身就是無罪行為;通過對刑事責任理論的分析,認為「犯罪」與「刑事責任」、「無罪」與「不負刑事責任」是兩對具有密切聯系,但內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概念,既不應將之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從司法解釋的原則和特徵上講,這部《解釋》在被解釋的法律之外另設新的規范,有違司法解釋的局限性之嫌;另外,「不負刑事責任」的判決結果未對控辯請求作出肯定與否定的答復,缺乏刑事判決應具有的確定性,不利於社會公眾對行為人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難以實現刑事判決應有的價值。故建議對《解釋》進行修改,對被告人因不滿刑事責任年齡和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不予刑事處罰的情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對案件經過開庭審理、合議庭進行評議後,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法律規定,應當作出何種判決,我國刑訴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條分3項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該條規定,是我們通過偵查、起訴、開庭審理等活動,最後實現刑事訴訟的目的,達到定罪量刑懲罰犯罪和宣告無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刑事訴訟實體結果的法律依據。為正確貫徹執行該法典,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對之作出了詳細的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第一百七十六條針對該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條在作出宣告無罪和有罪判決結果的規定之外,又對被告人不滿刑事責任年齡或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情形作出了應宣告被告人不負刑事責任的判決結果的規定。筆者認為這樣規定不妥,故擬通過對犯罪概念、犯罪構成要件、刑事責任、司法解釋的局限性及刑事判決的相關問題的分析,說明司法實踐中不負刑事責任的判決結果,與定罪並確定刑事責任和宣告無罪的判決結果並存的失當性。
一、對犯罪的認識
(一)犯罪的概念及特徵
我國現行刑法對犯罪概念作了如下表述:「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它權利,以及其它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表明,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是一種危害社會已經達到觸犯刑律的程度,並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根據該立法規定及刑法理論的通常理解,犯罪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犯罪是一種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說明犯罪不僅是一種違法行為,而且是一種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違法行為。這是犯罪區別於其它違法行為和不道德行為的特徵。2、犯罪是一種違犯刑事法律規范的行為,具有刑事上而非民事上或行政上的違法性。3、犯罪是一種應當受到刑罰處罰而非民法上或行政法上的處罰的行為,具有應受刑罰處罰性。應注意這里的「應受到刑罰處罰性」與免予刑事處分的有罪判決並不矛盾,因為犯罪雖然必然要受到刑罰處罰,但基於某種法定事由和特別情節,法律規定也可以有所例外,即判決其犯罪但免予刑事處分。
(二)犯罪構成及犯罪構成要件
在犯罪構成與犯罪的概念的關繫上,正如陳興良在《刑法適用總論》中所述那樣,「犯罪構成是從犯罪概念中引申出來的……,犯罪概念從宏觀上揭示了犯罪的社會政治特徵和法律特徵,從整體上把犯罪與其它違法行為作了區分;犯罪構成則在犯罪概念的基礎上闡明犯罪的內部結構及成立要件,為正確認定犯罪提供具體規格和標准,因此,犯罪構成實質上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之間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①雖然對犯罪構成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認識,但在總體上都認可對犯罪構成作如下解釋:犯罪構成是刑事法律規定的決定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並為成立犯罪所必須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總和。犯罪構成是由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主、客觀要件共同組成的,這些主、客觀要件就是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其中,犯罪客體是指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是用以說明行為社會危害性的有無和大小的要件,它是犯罪本質特徵在犯罪構成中的最集中的反映,是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主體是指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行為的自然人與單位(因作為犯罪主體的單位與本文沒有關系,故以下不予述及)。因此,犯罪主體是表明行為必須由什麼人實施才能構成犯罪的要件,如果行為是規定以外的人實施的則不構成犯罪。根據我國刑法典規定,不滿14周歲的或不能辯認、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自然人,不具備犯罪主體資格,其無論實施了危害程度有多麼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均不構成犯罪。還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只能成為第十七條第二款所列舉的8種嚴重犯罪的主體,另外,有些犯罪要求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和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還必須同時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職務才符合犯罪主體。我國刑法正是依據上述四個要件的有機結合,才確立了我國刑事法律中的犯罪構成。這四個要件是一切犯罪都必須具備的,任何一個行為,只有同時具備了這些共同要件,才能構成犯罪,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②。
總之,犯罪概念及其特徵從宏觀上給我們了較為抽象的區分罪與非罪的標准,犯罪構成要件則從犯罪的內部結構和成立要件上,給我們了更具體和直觀的區分罪與非罪的標准。凡是同時具備了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的行為,或說凡是同時具備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的行為,都是犯罪;否則,不完全符合或不同時具備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徵或犯罪的四個構成要件的行為,均不構成犯罪,均是無罪的。通過我們運用這兩個標准和尺度對不滿刑事責任年齡和不具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的檢驗和衡量,得出它們均不構成犯罪的結論:不滿刑事責任年齡和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達到了犯罪程度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因不符合應受刑罰處罰性的犯罪特徵和不具備犯罪主體要求的犯罪構成要件,故盡管其符合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犯罪特徵或具備犯罪構成的主觀方面、客體、客觀方面的要件,也不構成犯罪,即也是無罪行為。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因其均屬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不符合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特徵或不具備犯罪客體要求的犯罪構成要件,故這兩種行為不構成犯罪,也是無罪行為③。
二、對刑事責任的理解
(一)刑事責任的概念及特徵
由於刑事責任與犯罪和刑罰的緊密聯系,使之成為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但針對刑事責任的概念,當前理論界還存有多種觀點和學說,諸如刑罰說、責任說、後果說、譴責說、法律關系說、義務說等,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國刑法學界通說認為,刑事責任是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應承受的,由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根據刑事法律對該行為所作的否定評價和對行為人進行譴責的責任。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刑事責任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刑事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第二其是因犯罪行為而引起的應受刑罰制裁的可能性,由此將其與作為構成要件之一的有責任性加以區別,即其應是犯罪行為所引起的一種法律責任,是一種客觀法律效應,而不是成立犯罪的一個要件;第三其是國家依法對犯罪行為及犯罪人的否定的道德和法律的評價和譴責;第四它是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產生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法律後果的義務;第五它是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而所應受到的否定的道德和法律的評價和譴責與其所應承擔刑事法律後果的義務的統一。
(二)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
刑事責任的實現,是指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對犯罪行為所作的否定性評價和對犯罪人的譴責成為現實,其具體表現是犯罪人實際感受到由上述否定評價和譴責所引起的在社會上、名譽上的不利反應。要實現刑事責任,就必須有一定的實現方式,離開了一定的實現方式,刑事責任就成為空洞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法律概念。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也可稱之為刑事責任的表現形式,是指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具體方法,國家通過這種方法使刑事責任得以實現。因為刑事責任是緊隨著犯罪的發生而產生的,且是針對犯罪而設立的。所以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司法機關經一系列嚴謹的司法程序確定了行為構成犯罪、行為人應負刑事責任後,才依據刑法的明文規定所選擇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具體方法④。依據我國刑法典的規定,刑事責任實現的方式具有以下3種:1、是宣告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通過給予刑罰處罰實現刑事責任。因為根據刑法典的規定絕大多數犯罪都必須給予刑事處罰,所以這是刑事責任最基本、最主要的實現方式。2、是宣告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通過適用實體上的非刑罰處罰方法實現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處刑事處罰,但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責令其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這里的「訓誡」、「賠禮道歉」等都是刑法規定的實現刑事責任的非刑罰方式。3、僅通過宣告行為構成犯罪實現刑事責任。也就是僅宣告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並不給予非刑罰處罰的刑事責任的實現方式。由於對免予刑罰判決的宣告,也是「一律公開進行」的,公開宣布行為人的行為是犯罪行為,就是對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的否定評價和對犯罪人的譴責。這種否定評價與遣責就是對行為人的生活與名譽產生不利反應。
三、犯罪與刑事責任的關系
通過對犯罪和刑事責任的概念和本質特徵的分析與理解,可以得出它們是具有密切聯系而內涵和外延均不相同的兩個概念的結論。這種聯系是:犯罪是刑事責任的基礎和前提,刑事責任是犯罪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刑事責任緊隨犯罪的發生而產生,沒有犯罪便不存在刑事責任問題;犯罪與否是應否負刑事責任的根據,刑事責任隨罪而定,有罪則應負刑事責任,無罪則無刑事責任可言——無罪即不負刑事責任⑤。如前所述,由於犯罪與刑事責任是一對內涵與外延均不相同的概念,所以,盡管無罪就不負刑事責任,從不負刑事責任也可以推定出行為本身就是無罪的,但勿需贅言,無罪與不負刑事責任的內涵和外延也應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將之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也就是說,在應當對行為宣告無罪時,絕不能以宣告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來代之。這就要求我們在司法實踐中,當確定行為人應否負刑事責任時,應首先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已構成犯罪,若查實行為人的行為確實已構成犯罪了,然後就可以再確認行為人應負刑事責任,並繼而確定應負刑事責任的大小;如果查實行為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不能查實行為人的行為構成犯罪,則應當也只須宣告行為人無罪即可,無須再贅述不負刑事責任,更不能不對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進行評價,而直接確認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由此可以看出,《解釋》第一百七十六條第(六)、(七)項,關於對不滿刑事責任年齡和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被告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判決主文中不作是否構成犯罪的評價,而直接作出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的判決的規定,在刑法理論中是無立足之地的,也完全可以說《解釋》中這兩項的規定是沒有理論根據的。

❸ 北京大學法學本科的教材有哪些

法學院本科生用教材:

一、法學院9字班版本法學緒論(入門課):沈宗靈《法理學》(不常用)
憲法學:許崇德《中國憲法》(不常用),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 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民法學(1)(總論部分、物權):馬俊駒《民法原論》(主要是上冊) 民法學(2)(合同法):崔建遠《合同法》(修訂本)
刑法學(1、2):張明楷《刑法學》 民事訴訟法學:張衛平《民事訴訟法教程》 婚姻與繼承法學:楊大文《親屬法》、同系列的《繼承法》
中國法制史:葉孝信《中國法制史》(新編本) 知識產權法:鄭成思《知識產權法教程》 刑事訴訟法: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
商法學(1)(商法總論、公司法): 王保樹《中國商事法》(同時也是商法學2) 王保樹《中國公司法原理》等等(主要是這兩種)
外國刑法學: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經濟法:王保樹《經濟法原理》
國際法:Akehurst's Morder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二、法學院0字班版本(更新至2004年)1 法學緒論/法理學(高鴻鈞、王晨光,許章潤老師)
《法學緒論》使用張文顯主編的21世紀課程系列,北大/高教版。 但實際上基本不講教材。許章潤老師的《法理學》課有參考書單。 2
比較法總論(高鴻鈞老師) 《外國法制史》,由嶸編 《比較法總論》,茨威格特、克茨著 《比較法研究》,沈宗靈 3
刑法學(張明楷、黎宏、周光權老師)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最新版,黃色封皮的。 4 憲法學(王振民、程潔老師)
許崇德《憲法》,人大出版社出版。金黃色(灰土黃色封皮) 5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田思源老師)
姜明安主編的兩本,一本是21世紀教材系列,北大/高教版。 一本是法律碩士(JM)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的,42塊錢的那本。
兩本教材各有特點,似乎教師更推崇後者,因為比較新,收錄了很多新法規。 6 民法學(師資眾多,不一一列舉)
歷史上曾經使用過馬俊駒老師的《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九五規劃教材。 物權、債權、侵權法請往下看。 7 國際公法(李兆傑老師)
無教材,主要看講義。李兆傑老師的教材據說年內會出版。 8 國際私法(李旺老師) 李旺《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黃色封皮的。
9 國際經濟法(車丕照、傅廷中老師) 車丕照《國際經濟法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39.50元。 10 物權法(程嘯老師)
2001級使用《物權法》,梁慧星,法律出版社95規劃教材。
2002級是程嘯老師自編講義,但指定的是王利明主編的《物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1 國際貿易與技術轉讓法(傅廷中老師)
王傳麗的《國際貿易法》政法大學出版社 12 西方法律思想史(高鴻鈞老師) 《西方法律思想史》人民大學出版社,谷春德主編,
另有凱利的《西方法律思想簡史》為重要參考書,法律出版社。 13 債權法(崔建遠、韓世遠老師)
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的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新版是黃色封皮的)、法律出版社
2004年3月版的韓世遠老師出的《合同法總論》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的張廣興先生的《債法總論》老版本。 14 侵權行為法(程嘯老師)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修訂版)》,政法2003 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二版),人民法院2004

❹ 北大法學院刑法學碩士錄取指導用書有哪些

具體的考研問題可以查我名字,進官網咨詢,下面是北大刑法學的參考書

陳興良教授 《刑法適用總論》(上、下卷)(第二版)
陳興良 《本體刑法學》陳興良文集系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犯罪論》(第二版)
馬克昌《刑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明瑄等著《刑法專論》(研究生用書)
馬克昌 《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略》《外國刑法原理》或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

❺ 故意重傷害有沒有可能不起訴

法醫鑒定為重傷.對於重傷案件是不適用調解處理的.檢察院要求雙方調解是錯誤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項:「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屬於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3款、第70條第2項、第88條、第172條規定:「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屬自訴案件。對於自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人民法院對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自訴人在宣告判決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
根據以上規定對於輕傷案件是可以調解處理的.但重傷害屬於公訴案件是不能調解處理的,檢察院以調解處理不起訴是違法的.對於重傷害的民事賠償部分,檢察院也不應該調解,檢察院起的是公訴作用,民事賠償可以雙方自行協商調解或者法院主持調解.
另外檢察院沒有自由量裁權,自由量裁權指的是法院判決時在重傷害法定刑三年以上十年以下中選擇一個刑期.但檢察院有權利作出不起訴決定.現在沒有免於起訴的說法.只有不起訴的規定.
根據<<刑訴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決定。
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
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根據你敘述的情況,是很難不起訴的.除非你們關系夠硬,這樣的先例就是有,估計檢察院也不敢公布出來.呵呵

❻ 法學考研

各個院校的專業設置不一樣,所以要求的考試科目和書籍也不一樣,這個建議你參考一下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吧,招生簡章上明確寫著報考的條件,還有招生專業目錄、招生人數、參考書目等相關信息,別人間接告訴你的東西都和招生簡章有出入,所以最權威的還是參考招生簡章。

.北大 法大類考試模式 「司考化模式」

北大和法大基本上是一樣的考試風格,都是分綜合一和綜合二的。

首先看北大,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名氣我就不說了,躋身北大燕園,是多少人的夢想,我想在座的在讀高中時,也曾經夢想過來北大讀書吧。

如果大家想了解北大的情況,去北京大學法學院網站和研究生院網站看北大往年的招生簡章就可以,我這里就不啰嗦了。

現在北大考研專業課考試方式幾乎是統考,學生們戲稱為「十項全能」,也就是說,北大初試不分專業,所有考生考同樣的試卷。這兩張試卷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法學學科,要求學生在全部學科上都要有一定的功底,任何一門都不能有大的閃失,所以,北京大學法學院考研就是考「十項全能」。

北大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加上北大有保送的傳統,所以,是僧多粥少。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要決心考北大,要早點下手准備,尤其是英語不是太好的同學,要拿出一段充分的時間學英語,也要給後面的專業課復習留出時間。一步早則步步早,一般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開始准備、收集資料就可以。

考北大的基本方略:

第一,熟悉教材,十本書,復習的任務確實很大,我建議大家用2到3個月的時間先把教材通讀,此時,不要求掌握全部內容,當然,如果說一遍能掌握全部內容,那幾乎是個神話。也不用去找重點,主要目的是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的框架結構。在你把書合上的時候,能夠說出書的基本體系,就足夠了。

第二,要著重重點教材,集中研讀。以北大刑法為例,重點教材除了北大楊春洗和楊敦先主編的教材之外,陳興良教授的《刑法適用總論》是必看的。對這類教材,一定要熟讀,爭取能把大概的脈絡和體系復述下來,當然,只要你背過一本,基本上所有的刑法書你都已經看了,刑法的太多教材,太相似了,重復的太多了!

在這兩個步驟中,最重要的是堅持,只要堅持下來,有足夠的意志力,那麼,你的一隻腳已經進入北大了!

第三,具體復習方法,因為時間關系,我簡單說兩句,在第一遍的復習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忘記你所要報的專業,把全部精力同等的投入到各個部門法的復習中去。

北大並不要求死記硬背,只要你能夠說出某個問題的實質和核心,即使不是用書上的語言表述,也是給分的。因此,北大更注重理解。

北大出題一方面注重基礎知識的考察,一方面題目比較靈活多變,有時候比如刑法試題,一看上去,我都蒙了,但是仔細一看,也不是不知所雲,這種靈活性的題目是與基礎知識緊密相關的,這主要是兼顧了靈活性和基礎性,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進行雙重考察。對於這種情況,大家還是要從基礎一點點做起,一點點復習,只要自己有米了,才能做出米飯,基礎知識就是自己做飯的大米。一般來看,基礎知識掌握的很熟悉的話,一般對靈活性的題目能夠應付。

重視往年真題。很多學生拿到真題後看一遍就仍了,還抱著那些書在那裡翻,認為前幾年考過的就不會考,這種觀念非常錯誤。其實,重點的法學知識永遠是重點!只不過說是考試的形式會發生些變化而已。北大06年三個題目重復了05年的考點,分值達40分!

另外,從真題中可以看出老師出題的風格和偏好,比如是不是愛出案例,是不是喜歡聯系法條,是不是喜歡出自己論文中的成果,這些細微的地方,需要自己去細細體味把握。

總之,北大的考試策略核心在於:系統,全面,注重理解。

2.第二類 人大 師大類考試模式 專業課+綜合課

人民大學的法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法學院以及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005年八月人民大學法學院數位教授、副教授集體跳槽到北京師范大學,逐漸成立了法學院和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現任的兩院院長是中國刑法學會會長趙秉志。所以,無論從淵源還是從思路來說,至少在現階段,兩校的考試風格還是比較接近的。但有一點,因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成立時間還比較短,其他學科考試還未呈現出規律。就以刑法而言我一直感覺,人大在逐漸改變自己的風格,在原來注重基礎的前提下,更多的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而北師大更多的繼承了原來人大的刑法出題風格,依綱扣本,注重規范,基礎,全面,准確。但師大這兩年也開始考刑法中的一些比較偏的知識點,如量刑情節等。

人大、師范大學法學考研的復習方略

各科突出基礎理論的考察,很少有偏題和怪題。

所謂的基礎理論,就是說書本上的理論。人大考研題一般是三種類型:名詞解釋、簡答和論述。沒有選擇題和案例分析。歷年真題中,相同或相似的知識點甚至原題也是經常出現,並幾乎形成規律,一般是三到四年重復一次。以刑法為例,從1996年到2007年,重點考點涉及的的題目多達4個,如對罪刑法定的考察。所以,應對人大考研,必須全面仔細的閱讀教材,爭取把教材背熟。

注重熱點的隱性考察。

注重書本知識和理論並不等於就不兼顧現實。我們仔細研究過人大的各科試題,發現人大的題目雖然很基礎,但是背後的目的和立意都很高,是現實在考試中的折射,也是把現實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寓於最平實,最樸素的書本理論進行考察。人大考研中也有些需要考生自由發揮的題目,這些基本上是立足立法和司法前沿,與法學理論以及人大學科的發展有密切關系。2007年,人大刑法考試了論述題強*罪的犯罪對象。這個題目,猛一看,這有什麼可以論述的,對象一般是婦女,最多也是因為認識錯誤,把男人當成婦女而強*未遂。似乎沒有什麼可以答的,但是,這個題目的立意是比較高的,我曾經問過出題的老師,他親口告訴我,他出這個題目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熱點,也就是所謂的婚內強*的問題,也就是說,妻子如果不同意與自己的丈夫發生性關系,丈夫強行要求,那丈夫算不算強*罪?如果夫妻已經事實上分居,又該怎麼樣處理呢?婚內強*背後深刻體現了法律、傳統、以及現代意識的碰撞和沖突。

再以2007年的憲法學試題「用憲法學原理分析收容遣送制度」。2003年底,孫志剛案件把收容遣送制度送到了學術和輿論討論的頂峰,其不合理性得到承認,國務院也廢除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孫志剛案件不僅僅終結的是我國的收容遣送制度,更引發了與之相關的勞動教養,暫住證制度等一些列問題的思考,這才是本題的立意所在。這樣的題目,有很強的社會背景,也不脫離專業基礎知識,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熟悉重點內容,也要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社會問題。所以,我說它是一種隱性的考察熱點。

關注導師論文。

人大考研試題中還有一部分試題看似很基礎,同時也是學術界爭議的熱點或人大老師研究興趣所在。這是人大考研能拉開分數的的題目。以2004年民商法出了論抵押權的物權屬性。關於這個問題,王利明教授曾經先後發表過《關於抵押權若干問題的探討》、《抵押權若干問題的探討》和《關於法定抵押權的行使》等,論述「違約損害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聯系和區別」也和王教授的論文有關,王曾在2002年發表過《違約責任和侵權行為的區分標准》。所以,要看重要導師的論文。

我這里想強調一下,論文的准備是輔助性的,拔高性的,不能脫離基本教材而上來就研究論文,也不能不管是誰的論文上來就看,要有選擇,有重點的看。畢竟考研時間有限,畢竟考研題目大多數還比較基礎。我的建議是先把教材和專著掌握好,如果有時間的話,看看本學科學科帶頭人的文章就可以了。

一句話,人大考研,選定教材,找准方法,背背背!

3.人大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
一、本專業是博士學位授予點
二、專業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培養目標
(一)民法學
本方向主要從事傳統民法學的研究,其中包括民法總論、物權法、合同法、人格權法、侵權行為法等法律領域的研究工作。民法是我國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的法律,本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我國法制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大法學院最早在全國設立民法專業,編寫了第一部民法學教材,並擔負起為全國許多大專院校培訓師資的任務。人大復校以來,本方向的教師參與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等許多重要法律的起草,培養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博士生、碩士生和近千名高級法官。本方向在在下列內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民法總則。佟柔教授生前曾經確立了民法的地位、調整對象和體系,這些觀點一直成為民法學界的主流觀點。王利明教授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民法總則理論,並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已完成了民法典體系問題的研究,並已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咨詢報告。《我國民法典重大疑難問題之研究》獲得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人文社科類)。
2、物權法。早在80年代,本方向即多次組織國有財產權和國有企業經營權的研討,出版了《國家所有權研究》等一系列專著。近年來,又出版了《物權法論》、《物權法研究》等著作,並承擔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的「物權法專家建議稿」 、《國有資產管理法草案建議稿》等重要的立法建議稿的起草工作。本方向還組織全國的專家學者撰寫出版《中國物權法疑難問題探討》一書(共120萬字)。在舉世矚目的《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本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及多名教授全程參與了物權法的制定過程,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極具說服力的說明和論證,並先後組織了10多次國際國內研討會,對物權法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這些學者的許多觀點和意見為物權法所吸收,有力地推動了《物權法》這一極其重要法律的制定和出台。
3、合同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方向便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開設了合同法課程,自90年代以來,在研究生中首先推行案例教學,出版了《合同法新論?總則》、《合同法疑難案件研究》、《違約責任研究》等著作,王利明教授是合同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4、人格權法和侵權行為法。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人格權法的專著和教材,多次承擔有關人格權法的疑難問題、人格權的法律保護等研究項目。出版了大量專著。本方向最早開設侵權行為法課程,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侵權法的教材,並承擔了司法部統編教材人格權法、侵權行為法的撰寫工作。本方向積極參與侵權責任法的起草制訂工作,已完成中國侵權責任法專家建議稿並提交全國人大法工委。
5、民事證據法。本方向受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從事我國民事證據法專家建議稿的起草和研究工作。為此,以王利明教授為首,成立了「中國證據立法研究中心民事組」。並與最高人民法院合作,多次舉辦了「民事證據立法」研討會,出題。所以,我說它是一種隱性的考察熱點。

關注導師論文。

人大考研試題中還有一部分試題看似很基礎,同時也是學術界爭議的熱點或人大老師研究興趣所在。這是人大考研能拉開分數的的題目。以2004年民商法出了論抵押權的物權屬性。關於這個問題,王利明教授曾經先後發表過《關於抵押權若干問題的探討》、《抵押權若干問題的探討》和《關於法定抵押權的行使》等,論述「違約損害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聯系和區別」也和王教授的論文有關,王曾在2002年發表過《違約責任和侵權行為的區分標准》。所以,要看重要導師的論文。

我這里想強調一下,論文的准備是輔助性的,拔高性的,不能脫離基本教材而上來就研究論文,也不能不管是誰的論文上來就看,要有選擇,有重點的看。畢竟考研時間有限,畢竟考研題目大多數還比較基礎。我的建議是先把教材和專著掌握好,如果有時間的話,看看本學科學科帶頭人的文章就可以了。

一句話,人大考研,選定教材,找准方法,背背背!

我可沒抄襲,都是我自己的回答,一年前回答別人的,要不你自己網路一下,看看是不是抄襲的。

❼ 北大法律史專業考研參考書

一、憲法
王磊《憲法的司法化》《選擇憲法》
周葉中《憲法》(第二版) 肖蔚雲《憲法學概論》(2008版)
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該書非專業課考生可挑重點看)
《憲法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用於補充拓展)

二、行政法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三版)。該書前十章為姜教授所撰寫,重點關注。
羅豪才、湛中樂《行政法學》(第二版)關注該書行政行為及行政許可法部分。
羅豪才、湛中樂《行政法學》(自考版)(2008版)與前述之行政法學教材內容基本一致,沒有大的出入,可擇一而看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2008自考版)與前述第一本教材作者陣營基本一致,內容很多是相同的,但該書補充了最新的立法,可以相互補充使用

三、刑法
陳興良教授
1、《刑法適用總論》(上、下卷)(第二版)。可只看上卷。較之於教材較為深入,較之於專著又比較淺顯,因此難度很適合於考研用書的標准。
2、《規范刑法學》。重點關注總論及分論重點罪名。鑒於刑法諸多最新修正案,需要予以補充最新的司法解釋。
3、《刑法學的現代展開》。刑法專業課必備,非專業課可適當拓展。 雙楊《中國刑法論》(第四版)可只看總論部分 馬克昌《刑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該書體系清晰,層次分明,亦可作參考用書。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專業課考生必備。非專業課若有興趣可了解拓展。
另外,刑法專業課考生除以上用書,另外推薦以下用書: 陳興良 《本體刑法學》陳興良文集系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犯罪論》(第二版)(該書系陳教授博士論文,鑒於共同犯罪在刑法學中的重要地位,被西方學者稱為「刑法學中的絕望與黑暗之山」,可予以拓展) 梁根林 《合理組織對犯罪的反應》(論文集) 馬克昌 《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略》《外國刑法原理》或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建議專業課考生對刑法發展歷史尤其是西方刑法學說有所了解) 儲槐植 相關論文 學有餘力的同學可參考其《美國刑法》 高明瑄等著《刑法專論》(研究生用書) 北大刑法其他教授的論文 另外建議專業課考生若有餘力可閱讀我國台灣地區韓忠謨《刑法原理》、陳朴生《刑法專題研究》、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等。

❽ 北大法學考研用書

一、憲法
王磊《憲法的司法化》《選擇憲法》
周葉中《憲法》(第二版)
肖蔚雲《憲法學概論》(2008版)
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該書非專業課考生可挑重點看)
《憲法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用於補充拓展)
二、行政法
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三版)。該書前十章為姜教授所撰寫,重點關注。
羅豪才、湛中樂《行政法學》(第二版)關注該書行政行為及行政許可法部分。
羅豪才、湛中樂《行政法學》(自考版)(2008版)與前述之行政法學教材內容基本一致,沒有大的出入,可擇一而看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2008自考版)與前述第一本教材作者陣營基本一致,內容很多是相同的,但該書補充了最新的立法,可以相互補充使用
三、刑法
陳興良教授
1、《刑法適用總論》(上、下卷)(第二版)。可只看上卷。較之於教材較為深入,較之於專著又比較淺顯,因此難度很適合於考研用書的標准。
2、《規范刑法學》。重點關注總論及分論重點罪名。鑒於刑法諸多最新修正案,需要予以補充最新的司法解釋。
3、《刑法學的現代展開》。刑法專業課必備,非專業課可適當拓展。
雙楊《中國刑法論》(第四版)可只看總論部分
馬克昌《刑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該書體系清晰,層次分明,亦可作參考用書。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專業課考生必備。非專業課若有興趣可了解拓展。
另外,刑法專業課考生除以上用書,另外推薦以下用書:
陳興良 《本體刑法學》陳興良文集系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共同犯罪論》(第二版)(該書系陳教授博士論文,鑒於共同犯罪在刑法學中的重要地位,被西方學者稱為「刑法學中的絕望與黑暗之山」,可予以拓展)
梁根林 《合理組織對犯罪的反應》(論文集)
馬克昌 《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略》《外國刑法原理》或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建議專業課考生對刑法發展歷史尤其是西方刑法學說有所了解)
儲槐植 相關論文 學有餘力的同學可參考其《美國刑法》
高明瑄等著《刑法專論》(研究生用書)
北大刑法其他教授的論文
另外建議專業課考生若有餘力可閱讀我國台灣地區韓忠謨《刑法原理》、陳朴生《刑法專題研究》、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等。
四、刑事訴訟法
汪建成《刑事訴訟法概論》《理想與現實——刑事證據理論的新探索》《沖突與平衡——刑事程序理論的新視角》
陳瑞華 《刑事訴訟的基本問題》(第二版)《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二版)《看得見的正義》《刑事審判原理》(第二版)
陳光中 《刑事訴訟法》(第二版)(汪建成、陳瑞華教授參編)
另外,刑事訴訟法需要關注老師最新論文
五、民法
魏振瀛《民法》(第三版)
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第三版)
龍衛球《民法總論》(第二版)
梁慧星 《民法總論》
李永軍《民法總論》 《合同法總論》
劉凱湘《民法總論》(第二版)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四版)或者陳華彬《物權法》(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8版)(總論部分)
崔建遠《合同法》(第四版)
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二版)
張新寶或王利明《侵權行為法》
王軼 《物權變動論》
另外,人大王利明教授的民法系列專著也可參考補充。
建議閱讀王澤鑒民法總則、民法物權(總論),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微言大義,體系明了,有助於加深理解。
六、民事訴訟法
潘劍鋒《民事訴訟原理》
劉家興、潘劍鋒《民事訴訟法學》(2008版)
江偉《民事訴訟法》(第三版)

專業課信息部分: 1 因為北大法學院對於法學碩士沒有指定的參考書,所以在此我向大家推薦一些參考書目。 A 卷部分: 憲法 : 《憲法學》,北大出版社,魏定仁等著,第二版 《憲法》,高教北大版,周葉中主編,第二版 《憲法的司法化》《選擇憲法》王磊 《憲法學導論》張千帆。 我推薦周葉中的《憲法》,知識體系非常好。答題模式也可參照此書。如果有空,應該看一看《憲法學導論》,但這本書比較難。 行政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大高教版,姜明安主編,第二版 我看的是這本書,但是並不覺得特別好,據說姜老師有本自考教材很好。 刑訴: 《刑事訴訟法學概論》北大版,汪建成著 《看得見的正義》或者《問題與主義之間》陳瑞華老師的書 刑法 《中國刑法論》北大版第三版,雙楊著,郭自力老師參與修訂。 《刑法案例教程》,中國法制出版社,陳興良著 國際法 《國際法》人大版遠程教育系列,白桂梅,朱麗江主編。 白 老師去年有出新書,應該關注一下。 B 卷 法理 《法理學》北大版遠程教育系列,周旺生著。 《法理探索》周旺生著(有時間翻一翻) 經濟法 《經濟法學》北大版,張守文主編(必看) 《經濟法》楊紫煊,北大高教版第 2 版,反壟斷部分這本書稍好 《企業與公司法》北大版,甘培忠著,第四版 《財政稅收法》,法律出版社,劉劍文主編,第三版 《經濟法理論的重構》,人民出版社,張守文著 《稅法基礎理論》,北大版,劉劍文,熊偉著 《金融法概論》北大版,吳志攀 民訴 《民事訴訟原理》北大版,潘劍峰著 民法: 《民法》北大高教版,魏振瀛主編 一套九五計劃藍綠皮的民法教材,梁慧星《民法總論》,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張廣興《債法》 國經: 《國際經濟法》北大高教版第二版,余勁松,吳志攀主編 邵景春的遠程教育的內部教材《國際經濟法》 還可以拿王傳麗的教材做參考,任選。 2 資料的選擇: 凱程的《內部沖刺百題》無論是答題方法還是押題方面都很好。 在上北大英華的輔導班時,陳永生老師(刑訴)給總結了一些專題,非常好,有機會可以把這個筆記復印一下。 《北大法學考研十門核心課》,為北大的研究生總結,內容有好有壞,經濟法,國際經經濟法,民法這些內容過多的科目,看這個筆記可以省比較多的時間。 如果民法能找到王軼老師的課堂筆記,也非常不錯。 國際經濟法王慧老師的講課錄音。 3 關於輔導班: 輔導班在暑假的個人經歷中已經提及。主要有兩個,北大英華和凱程。北大英華更重基礎,持續時間較長,如果基礎好的同學可不必參加。 凱程的應試性針對性很強,在大家知識掌握程度相同時,參加這個輔導班容易讓你勝出。我參加凱程的真題講解班,我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是答題方法,老師也講了些復習策略,很有啟迪性。 我還參加了凱程的百題沖刺班,百題沖刺講義,我個人認為非常的好,在最後一個星期里,我把凱程的百題沖刺班講義認真地看了三遍,並且把其中所列的自己不是很熟悉的知識點又查漏補缺,非常幸運的,這本講義押中了好多題。尤其今年的 A 卷部分,本來是比較難的,但刑訴部分刑法部分還有國際法等本分均有押中題目,我便順利通過初試。 4 復習方法: 主要注意三點: ( 1 )北大的書目多,看書不能看得過細過慢,要先從宏觀上對整個學科的體系脈絡有個很好的把握,然後仔細的看每年的重點,深入理解。我認為應該至少把知識看 4 遍。 ( 2 ) 我比較喜歡框架性記憶。。比如經濟法總論部分,框架性非常明顯,如果在記憶時畫出框架圖,有個整體框架在腦子里,答題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尤其是在答「某某的體系」這一類體型時,作用尤為明顯。民法的重點我也會整理成一個個專題,(內容不用特別詳盡,有框架即可)按照考試時的答題模式整理,有助於最後的記憶。 ( 3 )反復研究歷年真題,找出重點和出題規律。 小結: 考研這一路走來,我認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信心和毅力。在這一路,選擇北大,尤其是跨專業,也有人說過我考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自己總是一笑了之,既然做了決定,這些話對自己毫無意義。在這一路,有很多人中途放棄了考研,他們不是不聰明,而是沒有毅力。一些人雖然參加了考研,但成績不理想,我想,在復習中珍惜時間非常重要,決定去考卻不努力,只是浪費時間。而在考研中還想找工作想出國更是不可取,我們的能力與精力都是有限的,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地可能性才會更大。 對於有些人一開始就准備考兩年的,我也奉勸大家先放棄這個念頭,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其一次成功,人有退路有借口,有時就會鬆懈,破釜沉舟,一舉中的在我看來最可取。 在考研期間的心態調整也很重要,我們要放鬆自己的心情,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光緊張是沒有用的,倒不如快快樂樂的准備考研。

❾ 求購北大法學考研參考書

建議到二手交易市場發個吧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