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簡吳郎司法賞析

簡吳郎司法賞析

發布時間: 2022-03-01 02:43:48

① 又呈吳郎哪些地方體現了杜甫的人文精神

首聯(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頷聯(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和尾聯(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都表現了詩人對貧苦婦人的同情與理解,體現杜甫的人文精神。

此詩通過了勸吳郎讓寡婦打棗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對貧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關愛。

全詩如話家常,語氣懇切,朴實動人,詩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在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使作品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別具一種活潑、疏散之美。

(1)簡吳郎司法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幹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他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

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份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於接受。

② 杜甫《又呈吳郎》的藝術特色

杜甫《又呈吳郎》賞析 蕭滌非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大歷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幹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分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於接受。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為什麼要放任呢?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彷彿是在對吳郎說:對於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裡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於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這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陝西民歌雲:「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系起來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備,其主語是寡婦。「遠客」,指吳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說過慮。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是說,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你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為啥還要插上籬笆呢!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後兩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並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徵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於流淚。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最後一句詩,好象扯得太遠,好象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我們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
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高華典雅」為特徵的七言律詩中,尤其值得重視。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是現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最後還用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盡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措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象「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③ 簡吳郎司法的介紹

作品原文簡吳郎司法⑴有客乘舸自忠州⑵,遣騎安置瀼西頭⑶。古堂本買藉疏豁⑷,借汝遷居停宴遊⑸。雲石熒熒高葉曙⑹,風江颯颯亂帆秋⑺。卻為姻婭過逢地⑻,許坐曾軒數散愁⑼。

④ 古代關於同情弱者的詩

1、
《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2、《蠶婦》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 )
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5、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6、《憫農》李 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7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8、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作者: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瓮,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躡。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水從西下,極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
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

9、秦韜玉《貧女》
敢將十指誇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做嫁衣裳。

10、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關懷古》
11、《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入風波里.
12、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

一時間能想起來的就這么多,這種詩詞杜甫的特別多,建議你看看,還有,每逢亂世,就特別多,所以你不妨看看五代、晚唐等時代詩詞集。

⑤ <<又呈吳郎>>表達了詩人杜甫怎樣的思想感情500字

(一)、現身說法,以情感人。詩歌前四句寫詩人自己對待老婦人的態度,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二句寫詩人的行為表現。「堂前撲棗任西鄰」著一「任」字,盡顯神韻。任,漫不經心,順其所為,即不管老婦人如何撲棗,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去,願打多少就打多少,詩人毫不介意。為什麼如此寬容、大方呢?原來,這是一位衣食無著、無兒無女的老婦人,對這樣一位孤苦伶仃、生活無望的老媽媽,我們還有什麼不肯與吝嗇呢?再說,讀到這兩句,我們幾乎可以想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揚竿打棗,巍巍顫顫,心神不定的情景。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心碎的畫面啊!三四句寫詩人的心理態度。「不為窮困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老婦人如果不是因為窮困潦倒,無兒無女,怎麼會淪落到眼前這種靠打棗維持生計,靠施捨苦度時日的地步呢?正因為她打棗的時候心存疑懼,小心戒備,所以我們反倒要對她親善些,不要打擾她,順水推舟,任其所願。杜甫眼明心細,善待老婦人,既表現他憫窮尊老、急人所難的善良品性,更是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行為舉止、真情實意去感動吳郎的需要。陝西民歌「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正是對杜甫悲憫情懷的真實寫照。
(二)、由近及遠,以「淚」感人。詩歌結尾的兩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既揭示了造成老婦人及天下黎民百姓困苦不堪、一貧如洗的社會根源,又可以看出杜甫憂心如焚、關懷民生的悲憫情懷。上句「徵求」暗指封建官吏們的橫征暴斂,敲骨吸髓。「貧到骨」極言「徵求」的結果:年老體弱,骨瘦如柴,一貧如洗,生活絕望。這一翻訴說為上文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描寫詩人把目光投向安史之亂,投向黎民百姓,說得更深刻、更遠大,指出了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那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文中「戎馬」)。杜甫的偉大在於兵荒馬亂年代,他連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還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還能由一個撲棗的窮寡婦,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特別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百姓,以至流淚,正如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一樣「眼前何時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能從自身的遭遇聯想到天下讀書人的處境,並熱切地發出呼喚。這既是一種由近及遠、推已及人、先人後已、憂慮天下的愛國精神,同時也是為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點醒吳郎:危難時刻,互相關照,理所當然,不必如此斤斤計較,為幾棵棗的芝麻小事而陷人於困境。杜甫真可謂用心良苦!我們正是從這些隱晦曲折的地方看出了他對人民的摯愛真情。
(三)、謙卑含蓄,以「辭」感人。詩歌五六兩句「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表面意思是說,那位老婦人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未免多心,未免過分敏感;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上插籬笆,卻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點太不體貼人了。她本來就提心吊膽,忐忑不安,你不對她親善則罷,反而插上籬笆,阻止她打棗,有損她的面子尊嚴,這和詩人的做法大不相同。這兩句詩文不是生硬冰冷的說教,而是說得十分含蓄,為的是便於吳郎接受。還有,詩歌的標題《又呈吳郎》中的「呈」字也很有意味,照理說,杜甫是長輩,吳郎是晚輩,長輩對晚輩用「簡」(此前杜甫曾寫過一首詩《簡吳郎司法》)「勸」「告」即可,可是詩人故意委屈自己,說出與身份不相稱的「呈」字。呈,呈獻,呈進,頗含謙卑恭敬的意思,目的是為了讓吳郎在難過不安當中易於接受詩人的勸告。為了寬慰老婦人,為了勸告吳郎,杜甫真是想方設法,費盡心思。讀著讀著,我們不禁感覺到,杜甫不是一位詩人,不是一位父親,倒更像一位心慈口善,心細如針的母親,和天下母親一樣高貴、偉大!

⑥ 石壕吏 又呈吳郎 登岳陽樓 分別表達作者什麼心情和道理~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背景介紹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省孟西縣),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寫出了杜甫既同情老百姓,又為吏捉人而無奈的矛盾之情! 又呈吳郎原文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大歷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幹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份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於接受。
這首詩也體現出杜甫對百姓的愛。反應出杜甫仁慈寬厚,心憂天下百姓!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是觸景感懷之作。首聯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後映襯,渾然一體。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願,並在如此境遇下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此詩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
【賞析一】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賞析二】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岳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昔聞」寫從前對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時間,「岳陽樓」點明地點,寫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陽樓觀賞洞庭湖的美景風光。今、昔二句互文,名勝早聞,今始得見,平生一快。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悅之心來觀賞洞庭湖,真是遼闊無邊,分裂吳、楚兩地,吞吐日月星辰,氣勢宏偉,氣象萬千。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筆鋒一轉,回到現實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長期浮舟江上,與親朋隔絕,無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歲,老病纏身,孤身飄零。這里,自己的孤寂與上聯的湖闊雄壯形成鮮明的對比,愈益顯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詩人的博大襟懷。詩人憑軒老淚橫流,不僅是有感於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縱目遠眺,遙想北方邊境,戰亂未平,國家艱危,這才是詩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這首詩採用以樂寫悲的手法,語言質朴自然,意境渾厚深遠,感情曲折真摯,發飄零孤寂之悲哀,感戰事亂離之不停,一唱三嘆,令人扼腕。

⑦ 哪裡有關於杜甫的《簡吳郎司法》的賞析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73361
你看看這個可以嗎?

⑧ 簡吳郎司法的作者簡介

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
杜甫(生712~猝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 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⑨ 簡吳郎司法的注釋譯文

⑴司法:官吏名。清朱鶴齡《杜工部集輯注》:州府各有司法參軍事。
⑵舸(音gě),船。忠州,今重慶忠縣。這句寫吳郎。
⑶瀼(音ráng)西,在今奉節城外的梅溪河之西。這句寫杜甫派人騎馬把吳郎安置在瀼西草堂。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詩中原註:江水橫通山谷處,方人謂之瀼。
⑷古堂,指瀼西草堂。藉疏豁,因為這里寬敞明亮。
⑸這句是說,我搬家離開,把瀼西草堂借給你,我也就停止在那裡的宴飲游樂。
⑹雲石,高聳入雲的山石。一說為雲彩和山石。
⑺這兩句都是描寫「古堂」的外景。清顧宸《辟疆園杜詩註解》:雲石之間,光彩閃動,以高葉當曙也。風江之上,氣象肅森,以亂帆逢秋也。
⑻姻婭,親家和連襟,泛指姻親。語出《詩經·節南山》:「瑣瑣姻婭」。過逢,猶過從。這句是說,瀼西草堂現在已成了和姻親往來的地方。
⑼古時「曾」同「層」。軒,這里指房屋。層軒指多層的帶有長廊的敞廳,泛指高屋。數,數次。顧宸註:此本公(指杜甫)堂,與坐軒而散愁,反問吳見許,此相謔之詞也。 有客人乘船從忠州來,派人騎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草堂本來是用來消遣的,現在借你搬遷,我停止了宴會出遊。
雲石之間,光彩閃動,高葉當曙;江風颯颯,亂帆涌動,秋色肅森。
草堂現在已成了和姻親往來的地方,可允許我閑坐散愁嗎?

⑩ 簡吳郎司法的作品簡析

此詩當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作於夔州(今重慶奉節),當時杜甫56歲。「簡」是信件,這一首詩也是一封信。吳郎,即吳南卿,是來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軍事參謀),是杜甫的晚輩姻親,暫住夔州,與杜甫關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兩處住宅,一處是靠近市區的瀼西草堂,一處是在東屯農庄的茅屋。平時他居住在瀼西草堂,當時是秋天,杜甫負責管理一百頃公田,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杜甫搬到了位於白帝城東十餘里的東屯。搬家後,將瀼西草堂借讓給吳郎住(有《自瀼西荊扉且移東屯茅屋四首》記其事)。仇兆鰲註:「此章為吳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騎往迎,見賓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遊,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遷居後事。」整首詩記述的是吳郎到來前後的情事。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