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主觀層次
⑴ 刑法中主客觀相統一問題
刑法中講復究主客觀相統制一,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客觀上也實施了相應行為,這種情況下就要看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沒有達到必須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如果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比較小,那麼就不構成犯罪。所以,是否構成犯罪,關鍵是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
⑵ 刑法主觀主義和刑法客觀主義思想
刑法無外乎定罪與刑罰。但
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是犯罪論上的兩種理論,是對一種行為回是否構成答犯罪,構成此罪彼罪的不同立場的概括。與刑罰如何適用似乎關系不大,提問要兩種思想在刑罰適用中有何不同作用,讓人無法回答。
而且,在此問題上,哪來折中說?
⑶ 什麼是刑法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請問!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復即主觀與客觀制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是中國刑法中的基礎性原則,有學者甚至將其稱之為支撐中國刑法理論的「阿基米德支點」。
主客觀統一原則,基於犯罪的主觀因素與客觀的因素可能相互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客觀真實,強調在解決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犯罪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並注意二者是否統一於犯罪行為之中,是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3)刑法主觀層次擴展閱讀
傳統刑法理論認為,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即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但在司法實踐中它並不意味著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面面俱到和平均主義,而是有偏重性的。
主客觀相統一的偏重性是在犯罪和刑罰方面要求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報應和預防相統一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追問。認為在犯罪問題上,行為及其實害(客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社會危害性的本質特徵;在刑罰的問題上,行為人及其人身危險性(主觀方面)起決定作用,強調預防的正當性。
⑷ 司法考試刑法是用三階層還是兩階層呢,雖然內容差不多,但是答題的時候是按三階層得格式答還是兩階層的格
答題時按照三階層。
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一直沿用三階層說,這是通用的做法,司法考試也一樣。兩階層說的研究前沿成果,不過目前還沒有運用到實踐中。
⑸ 《刑法》第114條 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故意嗎
《刑法》第114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故意。
我國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觀方面,都是有著具體內容的意識因素與這四種意志形式之一結合組成的,缺乏意識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過是不能成立。
根據《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5)刑法主觀層次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第15條規定,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處危害社會性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從罪過內容上看,犯罪過失具有兩方面特徵:
(1)在意識因素上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是輕信能夠避免。
(2)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持根本否定態度的,根據罪過內容方面特點,刑法理論將犯罪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
⑹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主客觀統一說
也就來是不能僅根據行為人源的故意內容或僅根據行為的客觀事實認定犯罪,而應在故意內容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如果重罪與輕罪同質,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輕罪的既遂犯。例如,出於盜竊財物的故意卻實際上盜竊了槍支時,行為人客觀上雖然實施了盜竊槍支的行為,但主觀上沒有盜竊槍支的故意,該客觀行為與主觀故意沒有統一起來,故不能認定為盜竊槍支罪;行為人具有盜竊罪的故意,也實施盜竊行為,槍支同時具有財產價值,因而可以評價為財物,於是,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相統一了,故應認定為盜竊罪(既遂)。
再如,行為人將他人佔有的財物誤認為是遺忘物而據為己有。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的是盜竊行為,但主觀上僅具有侵佔遺忘物的故意,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並沒有統一起來;只有認定為侵佔罪,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
你說的這種情形,主觀:輕罪;(盜竊罪)客觀:重罪(信用卡詐騙罪),但是行為人並不知道是偽造的信用卡,所以在信用卡詐騙罪范圍內無法統一主客觀,所以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⑺ 刑法上說犯罪的認定要主客觀統一,到底是指主客觀哪方面的統一呢
刑法上的主客觀統一涉及到犯罪構成理論。
一個完整的犯罪構成包括:客體版,客觀方面,主權體,主觀方面四個要件。而主客觀相統一指的是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統一。
我國刑法規定了主觀(罪過)責任原則,堅持主客觀相統一。
犯罪的主觀方面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的意義在於避免(或者說禁止)結果責任制度,禁止客觀歸罪,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因為行為人造成了危害後果,就不管其是否有故意或者過失就直接認定其有罪,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認定犯罪還必須考慮其主觀方面的因素,只有行為人在主觀意志的支配下,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了客觀方面所要求的危害社會行為,才有可能認定犯罪。這就是所說的主客觀統一。
大概就是這樣子。
⑻ 刑法中的主觀超過要素和客觀超過要素是什麼意思呀
刑法中的主觀超過要素是犯罪構成諸要素中,超出罪過內涵之外的,沒有客觀要素與之相對應的那些主觀要素;
比如盜竊罪中主觀方面要求具有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這里的非法佔有目的就是主觀超過要素,不要求行為人客觀上非法佔有了某物或者是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一個非法佔有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8)刑法主觀層次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中具體犯罪中的定量要素從四個方面考慮: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所侵犯的客體;
主觀方面:有無犯意是構成某些犯罪的必要條件,如故福閥弟合郗骨甸攤鼎揩意傷害罪,(有犯意);一般過失犯罪無犯意;
犯罪主體:有的犯罪需特定主體才能構成如受賄罪,有的犯罪不需要特定主體如故意傷害罪;
犯罪客體:看某一類犯罪是否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法律關系,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因素;
犯罪客觀方面:即是否實施了犯罪行為,如已實施,構成犯罪,如未實施,只有犯意,現行刑法規定不認為是犯罪。
⑼ 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兩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包含那些內容
客觀違法,主觀抄有責。
客觀違法要件:行為主體、危害行為、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
客觀阻卻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