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對民事權利的保護
『壹』 民法典規定怎樣行使民事權利
民事權利按照民事主體自己的意願行使。
我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生效)規定,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
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條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百一十二條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貳』 民法典對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如何規定的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這樣規定的:
1、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2、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3、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4、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根據《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十三條【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起止】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第十四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五條 【自然人出生和死亡時間的判斷標准】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准;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准。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准。
第十六條 【胎兒利益的特殊保護】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叄』 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按照什麼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
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干涉。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版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民權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民事主體行使權利時,應當履行法律規定的和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3)民法典對民事權利的保護擴展閱讀
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為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第一百一十八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
『肆』 民法典包括了所有的或者全部的民事法律規范
(一)《民法典》的組成
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台《民法典》之前,我們有《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律,它們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運行發揮了良好的規范作用。《民法典》的出台,是將以上民事單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邏輯性、體系性更強,必將更有效發揮其權利保障效用。
《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感謝這些「民事單行法律」的貢獻:
(二)《民法典》的核心理念
如果說刑法是嚴厲的父親(不容許我們犯錯,否則將被科以刑罰處罰),則可將民法比作為慈祥的母親,呵護我們的一生、保障每個人的權利,正如孟德斯鳩所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裡,每一個人就是整個的國家」。
1.民事權利宣言
《民法典》以「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的方式賦予人們平等的法律主體地位,公開宣稱「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以及「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民法是權利法,《民法典》各編體系的構建均圍繞民事權利展開,對民事權利的界定、行使規范、保障方案予以了明確化,鼓勵民事主體「勇於維權」!
2.平等、自願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屬於私法范疇,主體間人格平等,均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權利能力平等,不得「以強凌弱」!
恰因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則主體相互間從事的法律行為應貫徹意思自治理念,契約自由,不得「強買強賣」!「結婚自由」「離婚自願」亦是其體現。
3.公平、誠信
民法是調整市場關系的基本法,各行為主體在市場經濟交往過程中應恪守公平、誠信理念,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應當「重合同、守義務」。
同時,《民法典》強調對公序良俗的維護、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生態環境的保護,以維護社會的整體秩序。
二、《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一)總則編八大亮點
在《民法典》的編纂步驟上,我們採取的是先總則編、後分編的兩步走模式。《民法總則》已於2017年通過實施,本次《民法典》總則編部分未有較大改動,僅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總則編亮點即《民法總則》的亮點:
1.胎兒享有繼承權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十六條)
2.八周歲孩子可以「打醬油」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十九條)
3.失能老人須監護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二條)
4.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第一百零一條)
5.個人信息和網路虛擬財產受保護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第一百一十一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一百二十七條)
6.見義勇為非重大過失不承擔民事責任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百八十四條)
7.訴訟時效延長至三年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一百八十八條)
8.未成年人遭性侵,成年後還能起訴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
『伍』 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_____等 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1]
中文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編纂時間
2016-2020年[2]
制定機關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3]
頒布時間
2020年5月28日[4]
施行時間
2021年1月1日[4]
頒布大會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4]
88%的人還看了
民法全文
常用法律法規100條
民法總則全文
2020年新勞動法
立法經過
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立法活動被終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並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試擬稿)。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組織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雖然草案並未正式通過成為法律,但現行的民法通則都是以該草案為基礎。
2002年1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民法草案。之後,由於物權法尚未制定,加之對民法草案認識分歧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終被擱置下來。
2014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
2016年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從做法上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總則,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總則的徵求意見稿已經出來,預期6月份能夠提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2]
2016年6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初次審議了民法總則草案,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進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不再保留計劃生育的有關內容,新增離婚冷靜期[3]。12月23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為體現對合同的保護,二審稿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2019年6月25日,栗戰書委員長主持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審議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和民法典繼承編草案。12月20日,法工委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並將2017年已經出台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編入草案,重新編排條文序號,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請12月常委會會議審議。12月2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聽取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沈春耀作關於《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修改情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編纂情況的匯報。據沈春耀介紹,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2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4]。12月28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提請審議民法典草案的議案,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5]。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6]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7][8]
『陸』 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能力是否平等
民法典規定民事權利能力平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四條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五條夫妻在婚姻家庭中地位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條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六條繼承權男女平等。
『柒』 談談民法是怎麼實現對民事權益的保護
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一個以民法通則為基本法,由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擔保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民事單行法構成的民事法律體系。
目前中國的民事權利體系由人格權、身份權、繼承權、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組成。人格權是自然人基於人格尊嚴對自己的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等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民事權利。民法通則對其有集中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單行法也有相關規定。身份權是基於婚姻家庭關系產生的民事權利,主要規定在婚姻法和收養法中。繼承權是繼承法規定的取得遺產的權利。物權是直接支配有形財產的權利,具體包括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以及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這些擔保物權。目前中國民法對物權的規定分散在民法通則、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和擔保法等法律中。債權以合同法規定的合同權利和違約責任為主。知識產權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分別由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具體規定。這些民事權利將憲法對公民人格尊嚴和合法財產權受保護的規定落實為對平等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保護。
就保護人身權利而言,以人格權為例,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是指自然人對人格平等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尊嚴的一般人格利益予以支配,並排持他人的權利。具體人格權主要有身體權、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隱私權、姓名權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具體以隱私權為例,法律將隱私上升為一種權利,十足十一種進步,並規定精神受到傷害可申請精神損害賠償。
就財產權而言,以物權為例。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物權保護的六種方式:確認權利;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消除危險;損害賠償。這六種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物權保護的途徑可以分為公力救濟途徑和私力救濟途徑,所謂公力救濟,"謂私權受到侵害者,對於國家有保護請求權我國《物權法》規定,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私力救濟又稱為自力保護、自力救濟,是保護民事權利的基本方式,即權利人運用自己力量來保護權利,物權保護同樣也有此種方式。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