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第五十三條

民法典第五十三條

發布時間: 2022-03-02 12:27:51

⑴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關的法律法規

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⑵ 民法典1043條第二款

民法典1043條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
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
思,受欺詐、脅迫所立的遺囑無
效。

偽造的遺囑無效。
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
效。

⑶ 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三條怎麼理解原債務人對債權人享有債權的,新債務人不得向債權人主張抵銷

這個很簡單。A欠B100萬,通過協議,把這100萬債務轉移給C承擔了。現在C欠B100萬,A已經不欠B錢了。但是在另一個合同中,B也欠A100萬。
現在B找C要100萬,C不能說,因為B你也欠A100萬,所以我可以不還你這100萬。
A對B的債務,在轉移給C之後,就跟A沒有關系了。B欠A錢,與C無關,C不能因為B欠A錢,就要求沖抵。換句話說,你不能拿別人的債權,來沖抵自己的債務

⑷ 民法典第526條規定是什麼

第五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如下: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應當先履行內債務一方未履行的,後容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本條是關於先履行抗辯權的規定。

本條與《合同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基本也是一致的,先履行抗辯權與上一篇講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存在類似,所不同的是,先履行抗辯權是雙方互負債務均已到期,但存在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為「相應的履行」。

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143條是什麼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⑹ 民法典第1254條的規定說明了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  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發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民法典》第1254條在《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作出完善,破解高空拋物行為「一人拋物、全樓買單」的連坐尷尬局面。《民法典》第1254條明確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了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人員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民法典》第1254條雖然延續了《侵權責任法》由可能加害人共同承擔責任的立法思路,但也進一步明晰了高空拋物的法律責任承擔主體,新的變化如下:
第一,明確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居民從建築物向外拋擲物品,不僅不道德,更是違反了法定義務,這給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警示和要求。
第二,明確補償人具有追償權。「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相當於承擔墊付責任,而不是以前《侵權責任法》所規定的「連坐」責任,在承擔補償責任後對侵權人享有追償權。原來高空拋物案件處理中的難點,主要是確定被告的難度較大,絕大多數被告既無過錯,也沒有實施任何行為,但卻被判決承擔責任。於是,很多無辜被告都非常抵制判決,也不會主動履行判決,社會效果不好。
第三,明確建築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建築物管理人是指建築物的管理者,即物業服務企業或管理人,他們對建築物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來防止高空拋物或墜物致人損害的行為發生;若管理不當,致使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墜落,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第四,新增公安機關調查等義務。發生高空墜物,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最大可能直接確定侵權責任人。立法專家楊立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條規定實際上就是要求採用刑事方法解決,只有在動用偵查手段仍然查不清高空拋物行為人的,才可以適用本條規定的責任認定規則。相信偵查責任到主體下,更有利於侵權人的偵查。

⑺ 民法典359條內容

民法典359條規定的是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相關規定。《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條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的,自動續期。續期費用的繳納或者減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⑻ 民法典的內容。

一、民法典包括什麼內容(《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民法典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包括七大篇章,分別是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和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二、公民民事權利內容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身權都為絕對權。
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債權為典型的相對權。
4、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主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根據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利與救濟權。
原權利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6、根據權利有無移轉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專屬權,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人身權就屬於專屬權。
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財產權多為非專屬權。

⑼ 如何理解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三條第二款

民法典
第六百四十三條出賣人依據前條第一款的規定取回標的物 後,買受人在雙方約定或者出賣人指定的合理回贖期限內,消除出 賣人取回標的物的事由的,可以請求回贖標的物。

買受人在回贖期限內沒有回贖標的物,出賣人可以以合理價格 將標的物出賣給第三人,出賣所得價款扣除買受人未支付的價款以 及必要費用後仍有剩餘的,應當返還買受人;不足部分由買受人清 償。
條文要義
本條是對出賣人取回標的物後買受人回贖權的規定。
在買賣合同中,出現了出賣人享有取回權的事由的,出賣人取回買 賣標的物之後,買受人享有回贖權,可以在回贖期限內回贖買賣標的 物。其規則是:
1.回贖權的產生,是在出賣人依照民法典第642條第1款的規定取回 標的物之後,出賣人一旦取回買賣標的物,買受人即產生回贖權。
2.回贖期限,即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回贖期限,或者出賣人指定合 理的回贖期限。
3.回贖權的行使要件,是買受人消除出賣人取回標的物的事由,即 買受人支付了未按照約定支付的價款,或者買受人按照約定完成了特定 條件,或者買受人將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的標的物收回。
在具備了上述三個要件之後,買受人可以要求回贖標的物,出賣人 應當將取回的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
買受人取得了回贖權,但是在回贖期限內沒有回贖標的物的,出賣 人可以以合理價格將標的物出賣給第三人,出賣所得價款在扣除買受人 未支付的價款及必要費用後仍有剩餘的,應當返還買受人;不足部分由 買受人清償。

⑽ 供熱合同適用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條嗎

數項債務的抵充問題

適用本條規定時,還要注意的是本條規范的情形並不限於同一債務人對同一債權人僅負擔一項債務,即使是同一債務人對同一債權人負擔數項相同種類的債務,也在本條的涵義射程范圍內。由此便產生如何協調本條與本法第560條的問題。具體而言,同一債務人對同一債權人所負擔的數項種類相同的債務,如果各項債務均產生利息或實現債權之費用,究竟是應當先抵充所有各項債務之費用(即實現債權的費用),再抵充各項債務之利息,最後再抵充全體主債務?還是應當依照本法第560條的規定,先確定應當優先抵充的債務,在該應優先抵充的債務中按照本條規定的抵充順序依次抵充該筆債務實現的費用、相應利息和該筆債務,抵充後如有剩餘,再抵充次項債務的費用、利息和該次項債務,依此類推? 我們認為,在一項債務附有利息,另一項債務附有費用時,應當不問各項債務的履行期是否已經屆滿,仍應當在各項債務的清償過程中先清償實現債權的費用,次清償利息,最後才適用債務人指定抵充或法定抵充的規定抵充債務。原因在於,在指定抵充場合,倘若債務人先對履行期未屆滿的債務指定抵充,勢必導致履行期已屆滿之債務的實現費用、利息和該項債務只能抵充在後,有失公平至為明顯。關於此,我國台灣地區學者邱聰智先生認為:「指定抵充之適用,雖在法定抵充之先,惟第323條規定,於原本、利息、費用之不同性質債務,須先充費用、次充利息再沖原本。此為保護債權人利益之規定,與指定抵充規范目的尚有不同,解釋上指定抵充應受第323條之限制。因此,所謂優先適用者,應以同為原本債務之抵充,或利息債務之抵充,或費用債務之抵充為 限。」而在法定抵充場合,倘若先抵充履行期屆滿的主債務,再抵充他項履行期未屆滿的債務中的費用、利息,則無疑與本條規定的抵充順序明顯相悖。 但應予指出的是,本條規定並非強制性規范,因此,如果債權人和債務人對前述問題的抵充順序作有專門約定的,則應按照雙方的抵充合意來進行抵充。進一步,我們認為 ,如果債務人提出的給付不足以清償對同一債權人所負擔的各項債務的費用或利息時,在各項債務的費用之間(即實現債權的費用),在各項債務的利息之間所分別成立的費用之債、利息之債,在無法適用意定抵充的情況下,仍然應當按照本法第560條第2款關於法定抵充規定的順序進行抵充。對此,《日本民法典》第489條第2款的規定可供參考,根據該款規定,「前款之情形,所作之給付不足以消滅費用、利息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