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無因管理
Ⅰ 法律上什麼叫無因管理
從法的歷史發展看,無因管理作為一項一般性制度,其制度理念源自於古代法中對遺失物十得這一具體事實的法律規定。無因管理制度起源於古羅馬法,屬於准契約之一,賦與兩種訴權:一種是無因管理正面訴權,也稱無因管理直接訴訟,即本人對管理人之訴權。另一種是無因管理反面訴權,也稱為無因管理反對訴訟,即管理人對於本人的訴權。
近現代各國民法對羅馬法中具體、個別的無因管理訴權予以不同程度的抽象,而建構起一般性的無因管理制度。
(1)法國民法《法國民法典》於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之第四編非經約定而發生的債中設有兩章規定:一為准契約,一為侵權行為與准侵權行為。准契約包括無因管理及非債清償兩部分。《法國民法典》對無因管理設有四條,即第1372-1375條。第1375條規定,「其事務受善良管理之本人,對於事務管理人以其名義所為之約束,應予履行;對於管理人為管理事務所負擔的全部個人債務,應予賠償;對其支付之一切必要或有益費用,均須償還。」
(2)德國民法《德法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系法的第七章(各個債的關系)的第十一節設有無因管理的規定,緊接在委任一節之後,稱為無委任的事務管理。共計11條,即第677-687條,其規定了管理人的義務和權利。並創設了准無因管理,包括誤信的管理和不法的管理。如第677條規定,「未受他人之委任,並對他人無權利,而為他人處理事務,負有依本人之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適合於本人利益之方法而為管理之義務。」第678規定,「條無因管理之承擔,違反本人之真意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且為管理人所明知者,雖有不可歸責之事由,管理人對於本人亦應賠償因其管理所生之損害。」
(3)、瑞士法《瑞士債務法》在第二編(各種契約關系)的第十四章設有無因管理之規定,共計6條,即第419-424條。該法第419條規定,「未受委任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負有適於他人之利益及得推知之目的,而管理其事務之義務。」第422條第一項規定,「管理事務如認為保護本人之利益所必要者,本人應償還管理人支出必要或有益而且適應其情事之費用及利息,並依同一情形為免除管理人所負擔之義務,至其他之損害,有依法院之裁量,負賠償之義務。」
(4)、日本民法《日本民法典》在第三編(債權)的第三章中規定了無因管理,共計6條,即第697-702條。第697條規定,「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應依事務的性質,以最適合於本人利益的方法而管理。管理人知悉本人的意思,或可得推知的,應依其意思管理。」第702條規定,「管理人為本人支出有益之費用,得請求本人償還。」
(5)、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在第二編債的第一章通則中的第一節債之發生中的第三款設無因管理,共計7個條文,即第172-178條。該法典第172條規定,「未受委任,並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其管理應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於本人的方法為之。」第176條規定,「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者,管理人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之費用,或負擔債務,或受損害時,得請求本人償還其費用及自支出時起之利息,或清償其所負擔之債務,或賠償其損害。」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Ⅱ 無因管理
一、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為他人管理事務的行為。
二、無因管理的成立應具備三個要件:一是管理他人事務。二是有為他人謀利益的意思。三是無法律上或合同上的義務。
三、李某幫助王某照管漁塘及組織人員將魚打撈上市出賣的行為屬無因管理。其要求王某支付二千元費用可以得到支持,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但要求和王某平分所剩2.8萬元沒有法律依據
Ⅲ 誰能有例子的解釋一下民法中『無因管理』
您好,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主動管理專他人事務屬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無因管理是一中法律事實。具體舉例而言:甲看見路人乙暈倒在路邊,趕緊把乙送往醫院救治,並墊付醫療費5000元,甲乙之間成立無因管理之債。甲的行為系管理他人事務,甲具有管理的意思,並且甲和乙之間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甲的行為構成無因管理。《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Ⅳ 民法無因管理與合同的區別
無因管理來,是指沒有法源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損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僅為他人),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法律事實。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管理的人,為本人。無因管理之債發生後,管理人享有請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的債權,本人負有償還該項費用的債務。 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無因管理之債的產生是基於法律規定,而非當事人意思。
顧名思義,合同就是相對的有因——即雙方有明確合同依據。
Ⅳ 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
構成條件:
(1)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也未受本人委託;
(2)管理人從事管理他人事務的事實行為,包括對他人財產或事務的料理、保護、利用、改良、處分、幫助或服務等,至於管理人自己是否受益則在所不問;
(3)管理人具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其目的在於為他人謀利或免使他人利益受損,不具備這一要件者不屬於無因管理。根據大陸法各國的民法規定,無因管理事實將在管理人與本人之間引起債的關系;本人負有償付費用並賠償管理人損失的僨務。
(5)民法通則無因管理擴展閱讀
無因管理有三個法律特徵:
1、無因管理是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
管理人必須為本人管理一定的事務,不管是對本人財產的保存、改良、利用,還是對其處分。管理人管理事務的行為是事實行為,而不是法律行為。因為確定無因管理不是基於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的意思表示,而是基於一定的需要管理的客觀事實狀態,所以,無因管理不以管理人與本人的雙方意思表示為要素,它不是法律行為,而只能是事實行為。
2、無因管理必須是為了他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管理人必須有為他人謀利益的目的。從其動機來看,管理人的管理從為他人利益服務出發;從其效果來看,管理行為所取得的利益最終都為本人所享有。
3、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無法律上的義務。
如果管理人與本人之間有管理事務的協議,或法律規定管理人有管理他人事務的義務,比如,甲應邀為乙修理房屋,或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為無行為能力人購置衣物,均不構成無因管理。只有在既無當事人的協議又無法定義務時,管理人對他人事務的管理才是無因管理。
Ⅵ 民法無因管理的問題
丙應向乙請求給付。正如甲所說,丙與乙有房屋修繕合同(屬於承攬合同),與甲之間沒有合同關系。
甲乙之間不存在無因管理之債。
無因管理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自願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房屋作為固定資產,只有在完成所有權轉移登記,所有權人才發生變更。也就是說,乙雇丙修繕是管理自己的事務,而非他人(即丙)的事務,這與法律規定的無因管理的管理事務不符。
不過,從我國《民法通則》的公允原則出發,甲應當給予乙以適當補償。
Ⅶ 無因管理是民法那一塊的內容
債權 —— 債的發生原因
Ⅷ 有關無因管理的案例都哪些
無因管理,是指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沒有法律上的特定義務,也沒有受到他人委託,自覺為他人管理事務或提供服務。
無因管理在管理人員或服務人員與受益人之間形成了債的關系。
例如:甲的鄰居久出未歸,其人房屋因暴雨而成危房,甲僱人為其修房屋。
鄰居的房屋被暴雨淋壞了,作為鄰居當然沒法定或義務上為期修建,就算幫其修好也只是出於道義出於助人為樂之心,試想一下,如果法律上有這個法定的或義務的,那誰敢與住"危房"的人成為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