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公法性

刑法公法性

發布時間: 2022-03-03 01:19:03

刑法為什麼是公法

從以下四個方面看,刑法是公法。

1,從權力角度看:刑法涉及國家權力的運用,以權力與服從為標志。

2,從主體角度看:刑法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涉及國家和公法人。

3,從利益角度看:刑法保護的是公共利益。

4,法律應用看:刑法不是公民私人能自主決定是否應用的法律。

公法主要是指調整國家與普通公民、組織之間關系以及國家機關及其組成人員之間關系的法律,私法主要是調整普通公民,組織之間關系的法律。

公法和私法是民法系國家通常的法律分類方法。

(1)刑法公法性擴展閱讀:

刑法的空間效力,是指刑法對地域和人的效力。它明確國家刑事管轄權的范圍。關於國家空間刑事管轄權范圍的原則有:

1,屬地原則

就是單純以地域為標准,凡是發生在本國領域內的犯罪都適用本國刑法法。否則,均不適用本國刑法。

2,屬人原則

就是單純以人的國籍為標准,凡是本國人犯罪,無論是發生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凡外國人犯罪,即使發生在本國領域內,也不適用本國刑法。

3,保護原則

從保護本國利益出發,凡是侵害本國國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4,普遍原則

從保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出發,凡是侵害國際公約﹑條約保護的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無論犯罪人是本國人還外國人,也不論犯罪地是在本國領域內還是本國領域外,都適用本國刑法。

5,綜合原則

凡是在本國領域內犯罪的,不論本國人或外國人,都適用本國刑法;本國人或外國人在本國領域外犯罪的,在一定條件下,也適用本國刑法。

❷ 刑法屬於公法,那麼與與公權和私權有什麼關系

公法與私復法的劃分,是大制陸法系自羅馬法以來的傳統。公法、私法是對法律體系最基本的劃分, 把法律區分為公法和私法,是現代法治的基本原則。

關於公法、私法的劃分標准,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利益說。認為規定國家利益的為公法,規定私人利益的為私法。第二,意思說。認為規定權力者與服從者的意思的為公法,規定平等者的意思的為私法。第三,主體說。認為主體至少有一方是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者的是公法,主體是非國家或國家授予公權的平等者的是私法。以上學說標准歧異,難以同一。但大體規律卻不難尋見。
公法、私法的劃分,其意義在於:1)民事法律是私法而不是公法。承認並區分公法、私法,將引起法觀念的變革。公法的目的,在於保護、救濟私權,公法為私法而存在;2)私法神聖,即人民權利、個人權利、民事權利不可侵犯,沒有重大理由不得由公權力予以限制或剝奪;3)私法自治,即在民事生活領域,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原則上國家不得直接干預,只有在當事人間發生糾紛並不能協商解決時,國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預;除此之外,全由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和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發揮作用。 希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❸ 如何理解商法的公法性特徵試舉例說明之。

商法的公法性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技術與經濟發展的產物。商法的本質屬性是私法,公法性的出現源自於「商人基於意思自治、契約自由等原則而實施的行為極有可能侵害他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 的潛在危害性。也就是說,公法性是商事關系復雜化後,在商事主體依靠習慣法難以避免商事行為的危害性、需要國家公權力對商事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商法公正性在世界展露頭腳是在20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變革和生產力的不斷社會化及企業規模的擴展,現代市場經濟出現了從單純市場調節向著市場調節和國家調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西方經濟的自由競爭、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逐漸被國家干預和調控的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取代。國家不僅加強了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也加強了對私權的調控。在商法領域實行了大規模的公法干預政策,其典型方式是「向傳統商法輸入刑法、社會法等經濟活動有關的公法規范」。 這樣,意思自治的商法領域溶入了大量國家強制性規范,使完全私法性質的商法具有了顯著的公法性特徵。

商法公法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復雜化。
具體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國家政權統一的需要。商人團體依靠自律、自主行使權力缺乏國家強制力,尤其在市場經濟發展以後,不正當競爭、壟斷、侵害消費者利益等危害行為需要國家強制力的干預;而國家政權本身為了國家、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有自我擴張的慾望,將商人進行自律管理的權力納入國家職權是國家政權統一的需要。
(二)、對一些新的商事主體交易方式的不信任。如18世紀初法國和英國的股票風潮,許多小股票持有者大規模破產,這就導致了社會對股份有限公司這種新的商事主體的不信任, 而國家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保障弱小商事主體的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
(三)、對「公益與私益」的誤解。 人們易把商法誤認為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只服務於特定個人的利益,與現代社會的平等精神相違背,只有公法才服務於公益,從而讓公法進入私法領域成為人們的「美好願望」。

商法中公法性的內容主要體現在:
商業登記制度、商業賬簿制度;公司法中的公司組織形態、公司章程的法定事項、公司股份轉讓與公司合並的條件與程序等規定;破產法中的和解整頓、債權人會議、破產財產范圍、債務清償順序等規定;證券法中的證券發行、承銷證券公司的報告義務、證券上市、證券公司的設立、證券監督管理等規定;票據法中的票據種類、票據行為的有效、票據抗辯限制制度、匯票和本票的出票人等規定;保險法中的責任准備金、再保險、保險代理人與保險經紀人、保險業的監督管理等規定;海商法中的船舶登記、運輸單位、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船舶抵押權等規定。
另外,公法性在商法的基本原則中也有體現,主要體現在商事主體法定原則和保護交易安全原則。如為了保證市場交易基礎的穩定,各國商法對市場主體採取了商事主體類型法定、商事主體內容法定和商事主體程序法定;為了維護商主體的正當交易行為、減少交易風險,各國商法對商行為的調控往往採取強制主義、公示主義、外觀主義和嚴格責任主義,使商法具有明顯的公法性傾向。

❹ 刑法,公法和司法是平行的概念嗎

通常認為不是,刑法被認為屬於公法的范疇,公法與私法是相對的概念,典型的公法是行政法,典型的私法是民法,公法調整公權力間和公權力與私權利間的關系,私法調整私權利間的關系。應該認為,現代社會的法律規范中不存在純粹的公法和私法,這兩者的區分更多是詮釋法律原理是適用的。刑法不是典型的公法,刑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是保障法,對公法和私法起最終的法律保障作用。因此可以這樣排列三者的順序:私法——公法——刑法。

❺ 公法和私法有什麼不同,舉例說明。另外,民法和刑法屬於什麼

公法是配置和調整公權力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公法以研究公權力、公專權力配置、屬公法關系和公法責任為主要內容,如刑法。
私法相對於公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規范私權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也可以理解成私家所定的法規。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❻ 刑法是公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就是對於其國家所有公民、單位,必須要遵守的公眾法律法規。

❼ 刑事訴訟法屬於公法規范嗎

刑事訴訟法是公法,刑事訴訟法是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刑事訴訟法的屬性就是:1、程序法;2、公法;3、基本法。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❽ 公法包括哪些

公法是調整不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具體包括刑法、反壟斷法、行政法、反內不正當競爭法、容行政處罰法等;私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權法等。

大陸法系國家普遍認為,公法調整國家或公共利益,它的一方主體應當是國家,與另一方主體一般是不平等的隸屬或服從關系,公法否定私法自治,多以強制性規范為主。而私法則是強調私人利益關系的法律規范,多以任意性規范居多,弘揚私法自治,以自治為其最高原則和精髓所在。

公法與私法依據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的不同為標准,可以將法劃公為公法與私法。

拓展資料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來的:「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標准,私法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

❾ 國際公法中的公法體現在哪裡貌似和國內公法的公法性質有區別

國公的公法指的是調整的主體不同,國公主要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或者說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涉及民商事糾紛(國私、國經調整)。

國內的公法主要調整公權力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是縱向的法律關系。

❿ 刑法是公法還是私法

刑事訴訟法是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以國家的名義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給予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對犯罪分子決定假釋時,應當考慮其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
資助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的個人的,或者資助恐怖活動培訓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為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或者恐怖活動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依法被指定、確定的槍支製造企業、銷售企業,違反槍支管理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五條 【假釋考驗及其積極後果】對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