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法律
❶ 農民需要遵守的法律有哪些
只要是國家的法律法規,任何人都要遵守不分農民和城市居民。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要遵守。
❷ 農民工的法律
農民工不是一個勞動法律意義上的概念,包含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也夾雜著戶籍管理制度的因素,所以有必要對農民工從法律上進行重新定位,以便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的狀況,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1.首先應當明確農民工是勞動者。當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鎮從事產業工作以後,他們在法律上的定位應當是勞動者,他們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符合勞動關系的一切條件,應當按照勞動法的規定確定農民工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所有權利義務關系。
2.農民工與城鎮勞動者應當享有平等的勞動權益,從法律、行政規章和政策的制定上就應當做到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基於戶籍管理制度而產生的農民工自身的農業戶口這種與勞動關系無關的因素,不應當影響到農民工在勞動關系中所應當享有的任何權利。我們現行的法律、規章和政策對於農民工是不平等的,比如在北京市,本市非農業戶口勞動者、農民工、外地農民工、外地非農業戶口勞動者所享受的保險待遇是不同的,從法律、政策制定之初就已經對勞動者進行了三六九等的劃分。
3.造成現在農民工不平等待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與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同,由於農民已經有了土地作為生活的基本保障,就不能同等地享受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隨著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從勞動關系中獨立出來,農民工在勞動關系中的平等地位將有可能實現。
(作者系北京律協勞動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市豐聯立成律師事務合夥人蘇文尉律師)關於剋扣和無故拖欠工資的法律分析依據《勞動法》及《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工資應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但是,目前剋扣和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情況仍屢屢發生,幾乎成了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依據《勞動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簽訂勞動合同,但是仍有許多用人單位不依法辦事,不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致勞動者合法的勞動權利處於不確定狀態。作為勞動者,一是不懂法;二是迫於就業壓力,明知單位違法也沒有勇氣訴諸法律,只能忍氣吞聲。發生這種情況最多及最普遍的群體當屬外地進城務工的民工,每年年底,急於返鄉回家過年的農民工由於拿不到工資,到勞動行政部門、信訪部門舉報、投訴的民工使這些部門應接不暇,集團仲裁、訴訟的也一直呈上升趨勢。
依據《勞動法》規定,發生勞動爭議後,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該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但是現實情況往往是在用人單位拖欠勞動者工資達數月甚至一年多以後,勞動者不得已才去申請仲裁。依據上述規定,仲裁委員會只能保護勞動者自申請仲裁之日倒推兩個月的工資,很難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相反,卻給了用人單位得以逃脫的機會。
依據勞動法規定,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對一審判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上述期間總計達八個月以上,還不算向法院申請執行的期間。
面對如此復雜的程序及漫長的周期,現在,許多勞動者就單位拖欠工資問題往往放棄仲裁及訴訟,而代之以直接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由勞動監察部門在查證屬實後依法責令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工資及經濟補償金。此做法可以說一舉三得,其一,不用交納仲裁及訴訟費用;其二,簡化了程序、縮短了周期;其三,不受勞動法所確定的六十日期間的限制。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對勞動者普及勞動法、對用人單位加大懲處力度、對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予以簡化是當務之急。
(作者系全國律協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乾坤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傑律師)期待《農民工維權益維護法》「農民工維權」是時下最熱門的討論話題。而事實上,「農民工維權」與「維護農民工權益」絕非一個概念。「農民工維權」是把農民工個體亦或一定范圍內的有組織機構作為維權的主體,依靠農民工自體發動維權程序,需要農民工自體承受維權成本。而「維護農民工權益」卻要求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以及侵害後可以得到有效的救濟,它需要通過推進立法、加強執法監督、提供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的環節來加以操作並實現。
提出「農民工維權」的口號固然基於對農民工群體人格的獨立與尊重,反映出對農民工群體的信任與關懷,但這一設想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是難以貫徹與實現的。
正如撫養孩子長大與要求孩子自我保護是兩個階段、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樣,現在來談「農民工維權」為時尚早,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可能就像尚未長大的孩子,首先需要外界為其蘊育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提供周全的保護體系。想要做到維權,先從保障做起。只有我們首先做到「維護農民工權益」,才有可能期待「農民工維權」。而這需要由國家機關、協會團體,以及全社會所有成員共同營造,而絕非一句「農民工維權」就可以解決的。
一言以蔽之,對「農民工維權」的熱烈討論無法解決現有問題,我們需要並且期待的是一部《農民工權益維護法》。
(作者系北京律協勞動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易和律師事務所吳穎萍律師、北京市易和律師事務所勞動法律部吳昕凌律師)用《勞動法》保護農民工的勞動權益不少人高呼要用《勞動法》、《工會法》、《合同法》等法律武器為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提供特殊保護,殊不知呼籲者從善良的願望出發,說了不少的外行話。我們不妨作個簡單的剖析:
1.《勞動法》保護哪些勞動者?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並非日常生活中廣義的勞動范圍內的勞動力提供者,《勞動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了其適用范圍。建國以來建立的我國勞動人事管理體制,並未把農民列入其調整范疇,即使發生了勞動力付出者與使用者的糾紛,也不適用勞動法調整、不屬於勞動爭議范疇,不能申請勞動仲裁。
2.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性組織,工與農從來不是一體。不要說連勞動法意義上勞動者主體身份都無法獲得的農民工,就連屬於「城市人口」身份的「的哥」組織工會都障礙重重。
3.用《合同法》能解決農民工的身份問題嗎?顯然也是行不通的。合同是普通民事主體之間的契約,締約者並沒有身份的特殊要求。但《合同法》的適用將排除《勞動法》的適用,這是不可避免的法律沖突。如果部分農民工的問題用《勞動法》解決,部分用《合同法》解決,不僅會出現法律統一性的障礙,而且可能造成混亂而導致不能有效地保護當事者的權益。
目前在很多地方仍還保留著種種屏障以阻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即便是作為首都的北京也剛剛取消對外來人員打工的限制。從行政措施上尋求現狀突破是短期有效的辦法,根本上還是要用法律制度來解問題。
我認為,並不需要去專門制定什麼《農民工權益保障法》,人為地劃定一定的社會群體范圍,再人為地圈定法律保護范圍,這樣將導致法律的混亂和社會不公平的惡性循環。將現有的勞動法保護范圍合理地擴大、明確,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立全社會的保障體系。至少在眼前,把農民工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法》調整范圍就是一個既有法律保障、又有社會效果的簡單措施。我們期望農民工的權利保護將乘載著《勞動法》這艘巨輪,到達勝利的彼岸。
❸ 農村法律有哪些
針對農村的法律、法規很多,法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土地承包法》回等;法規如《答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農村醫療救助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等。農業法
農業技術推廣法
種子法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糧食收購條例
漁業法
漁業法實施細則
動物防疫法
農葯管理條例
獸葯管理條例
土地管理法
❹ 我國農村法律法規有哪些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土地承包法》《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農村醫療救助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等
❺ 農村法律法規包括什麼內容
我國農民有九億,各方面的基本法都會涉及到農村,如國家憲法、刑事、民事、行政回等三大部門實體法與程答序法,均涉及廣大農村。還要加上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專業法律法規。主要關於農村的法律有《農業法》、《林業法》、《漁業法》等,和農民利益聯系比較密切的有《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權法》《村民組織法》等。其他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就太多了,需要用的時候再去「法律法規網」查看。
❻ 農民法律常識
一般盡量以調解為主,即便你起訴之後,法院對於鄰里糾紛也是盡量調解結案!
❼ 憲法中關於農業農村農民的法律表述
農民有履行合法使用土地的權利和義務
❽ 涉及到農村農業農民的法律都有什麼
有《農村土地承包法》《漁業法》、、、、等等
農業部網站羅列比較多http://www.agri.gov.cn/zcfg/nyfl/
❾ 關於農村或農民的法律有哪些
農業法
農業技術推廣法
種子法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糧食收購條例
漁業法
漁業法實施細則
動物防疫法
農葯管理條例
獸葯管理條例
土地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