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貴州司法范靜

貴州司法范靜

發布時間: 2022-03-03 02:03:57

Ⅰ 徐靜的人物介紹

徐靜,廣東東方金源律師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專利代理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深圳仲裁委員會仲裁員、珠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深圳市知識產權研究會委員、深圳市知識產權局專業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法學會委員和北京知識產權鑒定中心的專家。此外,徐律師於1993年獲得國家司法部和證監會頒發的從事證券業務的特許執照,並對知識產權、國際貿易、房地產業、資產重組等項法律服務頗有研究。
徐靜律師具有二十年律師執業經驗,主要從事知識產權、證券等相關領域內訴訟和非訴訟法律事務,曾辦理過數百件專利申請、商標注冊、軟體登記,代理專利商標侵權訴訟、商業秘密、反不正當競爭等諸多案件,具有保護中外企業的知識產權的豐富經驗。徐律師在深圳乃至全國的知識產權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擁有豐富的證券業法律服務經驗,為包括為貴州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陝西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股票上市提供法律服務。除知識產權和證券業務外,徐律師承辦過大量訴訟和仲裁、公司收購和合並、外商投資和國際貿易等案件。徐律師並協助客戶研究、草擬、審查、修改各類合同、協議章程等法律文件,代表客戶進行商業談判,出具法律意見書,協助解決爭議。
長期擔任泰科(TYCO)深圳及東莞公司、盈科數碼深圳公司、長城計算機、華興建設、日本理光公司、友利電公司、日本YKK、日本佐鳥電機等多家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業及跨國公司的常年法律顧問及提供法律幫助。此外,徐律師還擔任深圳外企協會的首席法律顧問,為協會近千家外企提供法律服務,業績顯著,尤其是在保護知識產權和金融證券方面十分突出。

Ⅱ 貴州有那些專科警校

綜述:目前貴州省內的貴州警官職業學院、貴州省司法警官學校。

貴州警察學院(Guizhou Police College)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是一所公辦全日制政法公安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學校創建於1950年,始稱「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安幹部學校」;1954年更名為貴州省行政幹部學校。1975年更名為貴州省公安幹部學校。

師資力量: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教職工中,有專任教師300人,正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23人,副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09人,博士12人,碩士104人,有1名教師被評為公安部高等院校教學名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貴州警官職業學院

Ⅲ 民辦高校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民辦高校被學生起訴,一方面反映了我們正處在一個「走向權利的時代」,人們的權利意識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包括莘莘學子們都在「認真地對待權利」並「為權利而斗爭」,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們高校在管理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嚴重的問題。
高校管理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招生方面
受教育權與平等權是我國憲法所明文確認的我國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但由於歷史的及其他的種種原因,這兩項基本權利在我國高校招生中往往並未得到完整的貫徹。就拿平等權來說,眾所周知,每年高考我國各個省份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並不一致。當然,要求分數線完全一致的那種絕對的平等或形式上的平等實際上卻是不平等、不公平的,因為由於地理的、歷史的、經濟的、文化的種種原因,我國各個省份的教育水平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故像江蘇、山東等經濟、文化發達的省份,高考錄取分數線高於雲南、貴州等邊遠省份應屬正常,符合實質正義的標准。但是,對於作為我國的首都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就其教育發達程度和國家對其教育投入的經費來說,均遙遙領先於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如果按照實質正義的要求來理解,北京地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應該遠遠高於其他省份,但情況卻正好相反。因此,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從實質正義上來理解,對北京地區考生的高考低分錄取的政策相對於其他地區的考生來講都是不公平、非正義的。現在,北京地區高考雖改成單獨命題,因此無法與其他省份對比錄取分數線的高低了,但這僅僅是迴避了問題,並不是最終解決公平錄取問題的辦法。
另外,平等權還要求對所有考生自身來說在錄取時要做到人人平等。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招生時對考生的身高、視力、健康狀況等往往都作了一些限制。當然,一些特殊的專業對考生作出一些特定的要求是正當的。例如播音、表演等專業對考生的形象、氣質、音質等作出要求,染整專業要求考生非色盲等都應屬於專業本身性質所要求的必要的限制,但如果對從性質上來講對於那些根本無須進行任何特定限制的專業而對考生進行了限制,或僅僅因為考生患乙肝等疾病就不錄取或錄取後取消其入學資格,那麼高校就會有對考生進行歧視和濫用職權侵犯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權之嫌。
二、對學生管理、尤其是在處分學生方面
目前,在我國教育類法律、法規中,直接涉及到高校學生管理的主要有兩部規章,即前國家教委分別於1989年與199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准則》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各高校對學生進行管理的規定一般都是在以上兩部規章的基礎上自行制定的。如果有興趣上各個高校的校園網頁去瀏覽一下,就會發現各高校有關學生管理方面的規定林林總總、各具特色,但總的特徵是抽象、籠統、粗糙。有的高校在一些處罰性條款——尤其是對學生處以勒令退學或開除處分的規定往往本身就不合法。例如,有高校學生守則規定,對於考試作弊的,一經發現,給予的處罰是:自動停學一年,回家參加勞動,到期後憑家庭所在地基層組織或父母單位出具的證明回校繼續學習。這種變相的「勞教」或「勞改」的規定本身就是違法的,高校根本無權作出這類規定。再如,為了嚴肅考風考紀,有些學校規定,考試作弊一經發現即對作弊的考生處以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的處分。我們這里姑且不論高考的過程對考生來說是如何的艱辛,上大學機會對學生來說是如何的來之不易,被勒令退學或開除對學生來說往往命運與前途毀於一旦,如此規定是否違反高等學校教書育人的宗旨等等,就其規定本身來說,其實就是不合法的。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12條的規定:對於「考試作弊的,應予以紀律處分」,第29條規定應予退學的十種情形之中,並沒有不遵守考場紀律或作弊應予退學的規定。第63條規定:「違反學校紀律,情節嚴重者」,可給予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處分。但前提應是高等學校的「學校紀律」規定的本身應該符合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而不能在法律規定之外任意擴大,自我授權。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一案勝訴的原因之一即在於北京科技大學的《關於嚴格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規定過嚴,對學生處理過重。
在高校對學生管理中最經常遇到的也最令管理者頭疼和敏感的是對大學生偷食禁果的處理問題。雖然在對待是否准許大學生談戀愛問題上,我國高校普遍經歷了一個從嚴禁到不提倡也不禁止的態度的轉變,雖然前些年在一些高校的校園里堂而皇之地設置了安全套自動售貨機,但在對大學生發生性行為的問題上,高校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對於對待學生中偷食禁果者的處理問題上,高校的態度是十分堅決毫不含糊的,一經發現則對之予以勒令退學或者開除。高校對學生中偷食禁果者作出這樣的處分,其依據的是《高等學校學生行為准則》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的有關規定。《准則》第8條規定,大學生應注重個人品德修養、男女交往,舉止得體;第13條規定,學生宿捨不得留宿異性,而《規定》第63條第四款、第五款規定,有品行極為惡劣,道德敗壞者,違反學校紀律,情節嚴重者,學校可酌情給予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處分。但是,對於發生性行為是否屬於「品德極為惡劣」或「道德敗壞」的問題,有關部門卻並沒有作出解釋,實踐中一直是這樣做的,也很少有人提出異議(包括被處分的學生),但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有值得進一步商榷和探討的餘地。另外,對於「違反學校紀律,情節嚴重者」中的「學校紀律」同樣應作如上一段的理解。此外,高校在處理此類事件時,往往還涉及到對被處分學生隱私權保護的問題,稍一不慎,很可能會有侵犯被處分學生的隱私權而面臨被推上被告席的危險。
三、學術管理問題
學術是高校的靈魂、生命和品牌,對於學術管理問題,任何高校都應從嚴要求,尤其是在當今一個虛假學術泛濫的時代更應如此。但是,實踐中高校學術管理自主權與依法治校之間卻經常會發生沖突。一般情況下,法律不宜直接干預學術,學術主要依靠高校的自律與學者的良心來維持,故對高校來說,建立保證學者良心自由的體制是非常重要的。出現了良心問題,法律無法解決,但如果高校學術管理的規定本身如果從實體上或程序上是不合法的、不合理的、荒謬的、不近人情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那些由於這些不合法的、不合理的、荒謬的不近人情的規定而自身合法權利被侵犯的當事人提出了法律救濟的請求,那麼司法則不應對之保持沉默。
例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其《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想取得學位必須過兩關:第一關是畢業論文須經院系答辯委員會通過;第二關是畢業論文經院系答辯委員會通過後,還要必須經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評審通過。按照《學位條例》第10條第二款的規定,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任務是「負責審查學士學位獲得者名單,負責對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報請授予碩士學位或報請授予博士學位的決議,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決定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經全體成員過半數通過。」《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第10條規定,學位評定委員會由九至二十五人組成,任期二至三年,還規定了其下可設置若干分委員會。因此,從以上的規定來看,高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組成人員並沒有專業的限制,實踐中其一般也是由各個不同專業的專家所組成的。劉燕文訴北大案中,劉燕文的博士論文經答辯委員會通過後,但在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時,因贊成票未過半數,故北大按學校的規定作出不授予其畢業證書及博士學位的決定。但事實上,北大以上規定的本身即與原國家教委於1995年發布的《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不相符合。該《規定》第33條規定了頒發學位的條件是「研究生按培養計劃的規定,完成課程學習和必修環節,成績合格,完成畢業(學位)論文通過答辯准予畢業並發給畢業證書」。可見,獲得學位並不是頒發畢業證書的前提條件,故北大以上規定突破了法律的規定,依法應屬無效。因此,海淀區法院一審判決撤銷北大對劉燕文所作的決定,責令北大依法對劉燕文頒發畢業證書。但對於是否頒發劉燕文博士學位的問題,可能是主審法官認識到了學位評定委員會外行審內行論文制度的荒謬,故在「經全體成員過半數通過」的問題上,採納了劉訴訟代理人的代理意見,作了一個非常巧妙和智慧的解釋,判決責令北大學位評定委員會對劉的論文重新予以審查決定是否授予劉博士學位。事實上,對劉的論文,賀衛方教授也坦然承認連題目他也看不懂。因為博士生所研究的東西是非常精、深、鑽的,對之真正有發言權的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專家。而校學術評定委員會雖然個個都是專家,但對於某一個特定專業來說,大部分人都是外行。但按《學位條例》的規定,這些外行卻有權審查內行的論文並對之作出生死判決,其荒謬性顯而易見。故賀衛教授主張,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審查應改實質審查為程序性審查,筆者認為其建議是符合實際的。
再如,前些年有高校規定,該校文科博士生必須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三篇論文以上,理科博士生必須被sci轉載論文三篇以上才有論文答辯資格。重壓之下,博士生們必加倍的努力,於是該高校在國內、國際刊物上所發表和被轉載的論文數在國內高校的排名中一下子遙遙領先,該校因此也聲名大振。很多高校得其真傳於是也紛紛效仿,甚至所作出的規定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問題是,國內核心期刊就那麼多,如果讓博導們在三年內在同類的刊物上發表那麼多文章,可能對相當數量的博導們來講也不那麼容易。更何況眾所周知的是,國內核心刊物往往被一些名人、專家、「專業戶」所「壟斷」或「包攬」。由於越來越多的高校作出諸如此類的規定,而且擴招政策將使我國的博士數量越來越龐大,最後讓這些博士們到哪裡去發文章?博士們怎樣才能完成這個硬性指標?我想,如果該規定必須被嚴格執行的話,最終的結果只能或者是使得學術越來越虛假、浮躁和腐敗,並因此而製造出更多的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或者是博士們拿不到學位與學校發生矛盾而對簿公堂,一般情況下可能是兩種結果兼而有之(想起報載鍾敬文老先生生前經常語重心長地勸弟子們要少寫點東西多讀點書的諄諄教誨,實令筆者感慨萬千!朱老先生是屬於上一代的著名學者,他可能不知道時代已變遷了,如果他的弟子們沒有大量的「學術成果」和不能顯示出強大的「科研能力」,可能畢業時找工作都成問題啊)。
還有更不理性簡直是恐怖的規定!為了整肅校風學風和強化對學術的管理,某高校規定在學生中實行「末位淘汰制」!還有的高校硬性規定了該校的博士生在畢業前必須按入學人數淘汰15%!這些規定的荒謬與非理性顯而易見。眾所周知,高等學校的教育是所謂的合格教育,其目標是為了培養合格的人才。以上的規定,事實上與培養合格人才的目標格格不入,其所造成的惡果是不但使學生的行為失去了可預期性,將在學生中造成人人自危的後果,而且在實際操作中極有可能發生那種,用劉大生先生的話來說,對於那些「特招」的明星們、有權有勢的「在職攻讀學位者」們、官宦子弟們、港澳台的學生及外國留學生們因種種「政策的」及其他的原因都不可能被淘汰,最終被淘汰的只能是像愛因斯坦、哥白尼、布魯諾、梁漱溟、馬寅初、顧准這類的「不聽話」的學生!事實上,對比一下當今國內的一些高校紛紛忙於「辦班」、變相出賣文憑以及各高校的系主任專心致力於搞「創收」的現狀,及一些高校在對待「仕而優則學」的人如同娼妓拉客的媚態,所謂加強學術管理之說實屬自欺欺人。
作為號稱社會良心與社會先導的高校居然會出現以上種種可能只有在為神學所統制的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才會出現的荒謬的非理性的現象,對於當今社會上出現的種種荒謬、浮躁與非理性的現象也就絲毫不覺得難以理解了。寫到這里,特別懷念母校吉林大學,當初在母校讀書時,母校並沒有這一類的規定,而且我們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幾位導師對待弟子視同自己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都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故在母校讀研三年時光中一直沫浴著愛和溫暖,充分享受了讀書與自由思考的樂趣。不知道現在母校會不會也作出了這一類的規定,上帝保佑千萬別有。但母校卻終不能免除時下時髦的高校合並的惡俗,五所大學已合並為一所從外表上看去龐大無比的新的吉林大學了。
四、與教師的關系
高校與教師的關系中,容易發生沖突之處主要表現在職稱評定、人事流動兩個問題上。因為職稱直接與工資、住房、福利掛勾(先評上職稱對這些就有先佔的優勢。例如廣為我們法律後進者們所景仰的朱蘇力先生也曾坦言他過得很累,因為不得不忙於住房等俗務。對北大我不敢妄言,但如果蘇力先生在其他的一些高校,因為他92年才入高校工作,因為他除了學術之外可能並沒有什麼行政職務及「關系」,他的住房極有可能不如學校中的一個可能根本不知學術為何物的專職處長,在一些地方性高校中,甚至還可能不如一個科長),而且還涉及到是否有資格帶碩士、博士的問題。當然,成了教授、碩導、博導身價自然就不一樣了,君不見有些熱門專業的博導們雖然帶了二、三十個甚至更多的碩士、博士,但弟子們一年內卻難見導師尊容幾次,導師正在國內飛來飛去忙於講學、「顧問」,大把地掙銀子呢。而且一旦成了教授或某某「導」就等於進了保險箱,還從未聽說過哪位教授或導師因不合格或因水平下降或徘徊不前而被取消職稱或資格。故發生那種人力資源管理的導師從未管理過人力資源及導師根本導不了弟子的情況一點也不奇怪,甚至還會發生南方某高校總務處長被評上博導的天下奇聞。既然職稱如此重要,那麼職稱評定主要看什麼呢?答案是主要看「學術成果」,也就是「學術論文」與著作的數量與質量(質量的標准就是所發表的刊物級別的高低),於是便造成了我國學術空前「繁榮」與腐敗的局面。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來證實,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從「撥亂反正」至今才只有區區二十多年時間,但在中國教授、碩士、博士數量應屬世界之最這一點上,可能很少有人會提出異議,其數量之和絕對超過一些小國的人口數量。明年開始又要擴招研究生了,可能到時我們「高級人才」的數量又要創世界新高紀錄了(中國的讀書人身上本來就有著濃濃的「進士情結」,再加上現行體制對學歷的要求,其結果就是讀書人都在玩命似地忙於「考研」、「考博」,將大好時光都浪費在了考完就忘的外語上了,甚至還發生了博導考博的鬧劇。但不考又有什麼辦法呢?要知道,如果在當今,梁漱溟、陳寅恪是絕不可能進北大、清華教書的,魯迅好像也沒有什麼正規的「學歷」吧,想評教授?那絕對是在痴人說夢)。但可悲的是,據報道,就在世界范圍內經常引用的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數量來說,中國最好的大學也只是日本東京大學的十分之一,而另一則材料則指出我們大學的科研能力不及日本的三分之一!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格非的《慾望的旗幟》、謝泳的《逝去的年代》等作品,看看當今學術界的現狀,想想那個曾經在一個迷惘少年的心目中如此神聖的教授的形象已變得如此具體而庸俗,只能借用尼採的比喻,悲憤地吶喊一聲「教授」死了。
扯得太遠了,還是回到話題上來。因為職稱如此重要,但評職稱往往有「指標」限制(中國是「口號」與「指標」的大國,對所謂的「口號」大國的說法,諸位肯定都深有體會,上街去看看,滿街都是「口號」。「指標」大國諸位可能不太熟悉,但我們是「指標」大國的地位卻是實實在在和不可動搖的。我們往往做什麼事都喜歡事先搞個「指標」出來,在這些事先搞的「指標」中,如鋼鐵產量,國民生產總值等預先確立「指標」是可以理解的,「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嘛。但如果過了,也會造成大練鋼鐵、浮誇風盛行的惡果。但對於「反右」等運動中的對「右派分子」等預先確立指標則顯得十分荒謬。現在有的地方規定執法也有「指標」,如規定執法人員每人每年必須完成的最低罰款數額等,於是便有了「處女嫖娼案」的發生),因為職稱「指標」的限制,使得僧多粥少,因而職稱評定過程中充滿了矛盾和斗爭。可能是出於為了避免矛盾或其他的考慮,因此職稱評定的過程有如按祖傳秘炮製靈丹妙葯那樣秘不示人,最終參評人為什麼被評上或沒有被評上,及評委為什麼投贊成票或反對票,其贊成或反對的理由到底是什麼等均成了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再如人事流動。由於體制的原因,進了高校工作如同進了保險箱。對於庸才,不管其學術、工作責任心等情況如何,是極難清退的。但與之相對應的是優秀人才想流動也極為困難,像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可以自由流動,例如魯迅先生先後執教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大學而不必擔心「檔案」、「戶口」等問題,已永遠地成了歷史。一些高校,尤其是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留住人才的辦法不是對之提高待遇及不拘一格予以重用,而是將其「檔案」死死扣住,如此一招,如同點住其死穴使其動彈不得。很多高校為了留住人,還作出限制考研尤其是限制考博的規定。原國家教委1982年發布的《關於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暫行規定》的第5條規定,「各單位要從大局出發,積極支持符合報考條件人員報考,努力為國家輸送人才。凡是符合報考條件的在職人員報考博士生,所在單位應予支持(現役軍人除外)。」但是,對於以上的規定,很多高校根本置之不理,甚至在對合同期滿後提出報考博士申請的教師還予以種種刁難,其做法不僅違反了上述規定,更有侵犯報考者依據我國憲法所享有的受教育權之嫌。
英國著名的法律史學家梅因曾說過人類社會的發展無非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從身份到契約」標志著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對高校來說,在人才流動問題上,應持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態度,因為只有人才流動學術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創新,長期靜止困守一隅的後果只能造成視野局限、近親繁殖與滯息的後果。事實上,在高校管理中,在對待人才流動的問題上,只要按照雙方簽訂的合同來辦理就足以解決問題了,對於違約者,依造約定追究其違約責任就可以了。契約應當被遵守在古羅馬時代就被確立為一條基本原則,對此,作為承擔著人類文明傳承使命的高校不遵守契約是非常可笑和可悲的。
從以上高校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結合近年來高校被訴的案件的情況,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兩個問題。
1.由於計劃經濟年代行政管理的思維尚未改變,直到目前為止,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員在對待學生管理的問題上往往將學生當成受教育的客體,根本不尊重學生的權利與人格。例如報載某位同學在畢業時學校拒不發給其畢業證與學位證,理由是他曾經考試作弊已被取消學籍。當這位同學四處申訴,在國家教委為此專門給該校發文,指出其對該生處分不當之處的情況下,該校的某位負責人卻堅持說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是該生必須回去參加高考,只要考上,學校馬上就頒發畢業證和學位證給他。我實在不知道這位負責人說這話的目的和法律依據是什麼?但從語氣與內容上來看,其完全不是一種平等的姿態,從中完成可以看到計劃經濟年代某些行政官員的作風。
另外,高校在管理過程中中往往還缺乏程序觀念,例如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中,學校當初對田永的處分決定並未直接送到田永的手中,亦未告知其申辯、申訴的權利。再如黃淵虎訴武漢大學案中,當初武漢大學因黃政審不合格作出不予錄取讓其跟讀的決定時,亦並未告知黃申辯、申訴的權利和途徑,也未告知其「跟讀」的具體含義。而且,既然田永當初已被「取消」了學籍、黃淵虎並未「取得」學籍,那麼學校就不應該讓他們一直在學校讀到畢業,因為可以預料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畢業時發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北京科技大學對田永處分的程序,直接違反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64條的「處分要適當,處理結論要同本人見面,允許本人申辯、申訴和保留不同意見。對於本人的申訴,學校有責任進行復查」的規定。而武漢大學對待黃淵虎問題上亦違反了「正當的法律程序」。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在訴訟中,往往缺乏證據意識,例如在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中,北京科技大學在庭審中才提供了其自行調取的有關老師的證言、考試成績單、學生登記卡等證據,因違反了行政訴訟法中的被告不得在訴訟中自行向原告和證人取證的法律規定,故法院對之未予採納。而在黃淵虎訴武漢大學案中,武漢大學庭審中也沒有提供對黃淵虎進行政審的記錄、決議、及政審後的通報過程等證據。
2.高校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透明度,例如在學位評定、職稱評定、研究生導師評定、處分學生、招生等普遍缺乏透明度。尤其是招生方面,透明度更低。現在高考錄取招生,一般採用網上錄取的方式,減少了腐敗的機會。但對於研究生招生,按照《高等教育法》第19條的規定,碩士、博士、研究生取得入學資格所要求的是 「經考試合格」。這里其規定的是「合格標准」,但對於有數個上了分數線的「合格者」是否必須按名次錄取的問題卻沒有規定。於是,便出現了在考研、尤其是考博時,同導師的「關系」極為重要的情況。甚至圈內人都知道一個公開的秘密:考博一是考外語;二是考「關系」。而且對考研、考博的考生來講,因往往只能查到自己的成績,根本不知道別人的成績和自己考試成績在其中的排名情況,權利被侵犯了往往自己還蒙在鼓裡。由此帶來一個思考是:碩導、博導招收弟子涉及到學術傳承的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講當然希望招收那些在性情、品性甚至文風上與自己相投的弟子。但問題是,這畢竟不是自己私人開館招生,研究生招生屬國家教育體制序列,研究生培養佔用的是國家的資源,因此,對所有的考生來講,機會應該是平等的,應擇優錄取。怎樣在導師的喜好與擇優錄取方面平衡值得進一步研究。其實對研究生招生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更多的是由導師的良心來決定的。但不管怎樣,錄取的過程應該是透明的。
以上高校管理過程中常遇到的諸多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目前我國對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高校管理的體制不完善以及長期計劃經濟年代形成的慣性等原因所造成的。我們的高等教育要發展,要求我們不能不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權利意識及社會文明開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大學普遍擴招後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的形勢,這些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筆者認為,對高校來說,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有很多,如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管理體制等,但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措施都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我國高等教育來說,確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的信念以及蔡元培先生所說的「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的理念,努力革除陳弊與積習,使高校真正成為學術及社會良心的誕生地,真正成為知識分子(包括老師和同學)研究學問和保持良心的象牙塔。

近年來,國內高校頻繁地被學生起訴,在這些案件中,劉燕文訴北京大學及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兩案較為典型,這兩個案件亦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引起了法學界極大的興趣,法學界為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高校被學生提起行政訴訟,除了暴露出目前我國高校在管理中普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外,還暴露了我國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學理論的薄弱及法律、法規的不健全。透過這些具體的案例所暴露的法律問題,給了我們深刻的思考和探討的餘地。
一、在我國高等教育方面,法學理論上尚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是對高校的法律性質的定性問題。眾所周知,公辦高等院校屬事業單位,但對於民辦高校的法律性質,至今尚無權威統一的解釋。目前,民辦高等教育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但對民辦高等教育方面進行規范的法律、法規卻基本上都付闕如。除了《社會力量辦學條例》以及民政部、教育部於2001年聯合發布的《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辦法》、教育部於2002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招生工作的意見》兩部從條文到所包含的內容上均十分有限的規范性文件外,民辦高等教育基本上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況。
按照《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辦法(試行)》的規定,民辦高等院校被命名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名稱——「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其產生的程序與公辦高等院校完全不一樣,而且其注冊機構是作為社會團體登記主管部門的民政部門,因此,對民辦高校的性質,定性為社會團體較為妥當。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公辦學校與其師生之間的關系有相應的大量的法律、法規來調整,那麼民辦高校與其師生之間的關系應由什麼法律來調整呢?其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是否應適用《勞動法》或《合同法》?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應適用《合同法》?
其次,在諸問題之中,最難以解決的是:民辦高校既然屬於教育機構就應負起教書育人的義務,就要對學生進行管理。但是,其制訂對學生管理方面的規定的法律依據是什麼?是依據《合同法》的規定還是參照對公辦高等院校管理進行規范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民辦高校有沒有權處分學生?其處分學生的法律依據是什麼?如果其有權對學生予以「勒令退學」或「開除」處分,是否必須返還學生所交納的部分或全部學費?……
二、在我國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規定的缺位與滯後
在我國高等教育方面,法律規定的缺位最突出地表現在缺乏必要的糾紛解決機制方面。例如在對學校處分學生方面,雖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64條規定了「對學生的處分要適當,處理結論要同本人見面,允許本人申辯、申訴和保留不同意見。對本人的申訴,學校有責任進行復查。」但是,直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法律、法規、規章對受處分的學生如何行

Ⅳ 夏河和洛洛分手的原因

夏河說看到了洛洛在網上與別人「不堪入目」的畫面,而洛洛說他的曖昧不過是為了報復夏河的曖昧、下面是夏河自己寫的、

夏河 : 一個人對你做出了那麼大的傷害,一絲歉意都沒有。還跳牆的解釋他如何出軌有理,反咬兩口,瞬間刪除幾百條私密圍脖和剛剛夜店的歡樂自拍,立刻扮冤枉模樣企圖維住他的仙女形象。足見,這個人從來沒有愛過你,他愛的一直是他自己。我想我沒有遺憾了。我兌現了我的承諾,孩子找到下家我放手。我問心無愧了

在我最艱難疲累奔忙的這個冬天,我迎來新年2011,我的新年禮物就是我太太毫不避忌的讓我看見了他和別人不堪入目的畫面,並從容自若的告訴我他對那人是一廂情願的。這么意外的禮物我收下了,想想這些年付出了那麼多,若這時進行傷害,連個好印象都沒能留下...我對不起我的付出。所以我決定用最後的力量撐起我的尊嚴和度量給他最後一樣東西,自由。然後轉身離開,永不回望。

我不會去透露細節,更不會去羞辱對方。畢竟生活了很多年,誰也不是假的。分手後就去扒對方的皮是輸不起的行為,我夏河自詡清高。我要用行動告慰自己:未來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撐住!人生總是有籌碼的!這點小傷你還輸的起!

誰都不要指責任何人,如果你把這個世界看透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不是你先離開,就是他先離開,世界沒有同步的離開。也很正常......

我這輩子沒干過什麼太偉大的事,我終於試著接近偉大一次了。發現偉大後的滋味...呵呵,也就還好。

不要再祝福我們了,顯然再祝福已經有點不合時宜了,起碼應該把我的名字換掉了。

老夏,你能做到這樣。你又更加堅強了,不算丟人。

都不用費腦猜測了,事情就是這樣,那就這樣吧。

夏河 : 算了,我不參掐架了。仙女說什麼就是什麼好了,仙女不食人間煙火,仙女全對,我全錯,仙女出軌也是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呢。仙女的文字你們慢慢欣賞,我是個粗人看不懂,也配不上。ps我這人的脾氣,要是我愛上誰了我早不顧一切跟他在一起了,我干們要等到仙女都劈腿了我再帶著綠帽子滾呢?仙女注意邏輯

下面都是洛洛刪掉的微博:

我們於2011.1.1日分手。這份近三年的感情,使我知足。我和他之間感情的破裂,是經過許多時間、事情的造化弄成。如今我的心很平靜。曾經,關於他曖昧的一起兩起,我都是知道的。不過一切成為過去,埋怨無用,能做的只有懷念。請原諒我,無法再與他重新走到一起。因我沒有再愛人的力氣。祝你幸福。再見。

說明:1三年,我沒有做任何出軌的事。2他所謂的「不堪入目」畫面,不過是我在微博上向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說了幾句曖昧的話。他截圖下來,可以向他尋求證明。3他曾有過兩段曖昧關系。這只是被我發現的。4你的曖昧我曾忍過,何況,我的曖昧,只是為了報復你的曖昧。5我想時間會證明你與我誰說的是事實。

三年了,你終於讓我看到親情間的相互傷害。記得昨天你醉酒,我們說了那麼多真心話。我很動容。希望我們能履行各自最後的承諾,好聚好散。這段愛情,曾經美好,所以請不要讓心裡僅存的美好幻滅。我愛,但我知道這愛必須經過長時間消化,才能轉為懷念。不要再親手導演你曾經的分手戲碼。給彼此留點餘地----轉自洛洛微博

Ⅳ 網路大V陳傑人涉嫌什麼罪

湖南雙-峰縣青樹坪鎮,坐落著一座佔地2200多平方米的私家宅院,名為「富德堂」,門聯鐫刻「龍虎氣概,家國情懷」。

近年來,隨著自媒體迅速升溫發展,每一個個體都能成為傳播主體,任何人都能以傳播者的身份出現,這也使得自媒體極易成為虛假信息的溫床。

「過去15年,我因為盜竊坐了5次牢。後來有一次幫我哥做事,發現這個能賺大錢,我也開始玩自媒體。」陳偉人說。

2016年,陳偉人創建了「偉華思考」「湘中閑話」微信公眾號,做起了「輿論監督」的生意。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搞了六七個月才明白怎麼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章」。

「秦火火」、周祿寶、傅學勝、董如彬、格祺偉……近些年,一個個依靠發負面消息來敲詐勒索的「維-權鬥士」和炮製公共輿論事件以誹謗泄憤的「知名爆料人」,在公-安機關對網路暴力的持續打擊下紛紛現出原形。

縱觀這些網路大V的非法活動,不難發現一些屢試不爽的套路: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將互聯網平台作為攪亂輿論的主要場所;找尋對手的薄弱環節和軟肋,放大輿論效應,讓不同個人、群體之間的矛盾成為自己的「財源」;利用民眾痛恨腐-敗、追求公平正義的心理,打著為當事人追求公平正義的幌子,營造假象,敲詐勒索,大肆牟利……

徹底治理網路亂象,非一朝一夕之事。

有關人士指出,網路自媒體的發展應合法有序,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必須鏟除不法分子利用網路牟取利益的土壤,不能任其坐大成勢甚至發展成組織分工明確的網上「黑惡勢力」,要不斷健全完善自媒體行業准入、內容審查、責任追究等機制。

作為普通公民,有言論自-由,有檢舉、揭發的權利,但是公民行使批評、檢舉、揭發的權利,只能採取合法的途徑,通過正當的渠道。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網路發文和刪帖脅迫他人的行為過程中,即便文章沒有造謠,寫手通過要挾獲取了利益,達到刑事立案標準的都屬於敲詐勒索犯罪。

專家表示,政-府、企業應提升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以法治思維化解矛盾,通過加強社會治理和信息公開力度,形成社會合力,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環境。

啪啪打臉。

消息來自網易新聞。

Ⅵ 遵義怎麼樣

遵義怎麼樣?你這個問題說大可大,說小可小,只好把遵義全面的介紹一下:
遵義,簡稱「遵」,古稱播州,是貴州省地級市,截至2019年底,全市下轄3個區、7個縣、2個民族自治縣、2個代管市和1個新區。即: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仁懷市、赤水市、新蒲新區。全市下轄253個鄉鎮(街道)、2073個城鄉社區,其中城市社區1454個、農村社區619個 [1] 。總面積3076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7.07萬人,城鎮人口312.42萬人,城鎮化率49%。
遵義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貴州北部,南臨貴陽、北倚重慶、西接四川,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 [4] 「茅五劍」之一的茅台酒的故鄉。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岩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范圍。
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現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
北宋末期,播州土著楊文貴等獻地歸附。1239年南宋時期,屬川峽四路之一的夔州路。
元為播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年)屬四川行省,十五年(1382年)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年)復改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改置遵義軍民府,並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壩。
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1年-1961年,遵義市和遵義縣多次分治和整合。
1955年,貴州省桐梓縣17個鄉劃歸重慶市。1956年,重慶市綦江縣2個村劃歸貴州省鰼水縣。1979年,重慶市綦江縣5個鄉生產隊劃歸貴州省習水縣,貴州省習水縣3個生產隊劃歸重慶市綦江縣。
至1989年,遵義地區共轄一市十三縣,即遵義市(縣級,地區行政中心)、遵義縣、習水縣、赤水縣、仁懷縣、桐梓縣、湄潭縣、鳳岡縣、余慶縣、綏陽縣、道真縣、正安縣、務川縣。
1990年,國務院批准,撤消赤水縣,設縣級赤水市,仍屬遵義地區管轄。
1994年,國務院批准,撤消仁懷縣,設縣級仁懷市,仍屬遵義地區管轄。
1997年,國務院批准,撤消遵義地區,設地級遵義市。撤消縣級遵義市,設紅花崗區。赤水市、仁懷市改為省轄市。地級遵義市共轄一區十縣,市政府駐紅花崗區。
1998年,貴州省政府決定將赤水市、仁懷市交由遵義市代管。
2004年,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上海路以北城區和遵義縣北區部分鄉鎮,組成匯川區。至此,遵義市共轄兩區兩市十縣。
2009年5月4日,由遵義市紅花崗區新蒲鎮和遵義縣新舟鎮組成的新蒲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3年7月1日,仁懷市開始進行省直管縣試點,但行政區劃建制、機構規格和司法、人大、政協管理體制維持不變,經濟社會發展數據的統計、考核納入遵義市。
2016年3月,國務院同意撤銷遵義市遵義縣,設遵義市播州區。以原遵義縣(不含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的行政區域為播州區的行政區域。並同意將原遵義縣的山盆鎮、芝麻鎮、沙灣鎮、毛石鎮、松林鎮劃歸遵義市匯川區管轄。同意將原遵義縣的新舟鎮、蝦子鎮、三渡鎮、永樂鎮、喇叭鎮和遵義市匯川區的北京路街道劃歸遵義市紅花崗區管轄。
截至2016年3月底,遵義市共轄三區九縣,代管赤水市,代管仁懷市部分權利。
2016年1月4日,遵義市成立南部新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與播州區交界處。
2019年7月1日起,仁懷市由省直管調整為由遵義市管理。 [10]
區劃詳情
遵義市轄3個市轄區(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7個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2個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赤水市、仁懷市)。市人民政府駐地在新蒲新區府前路建投大廈。 [6]
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遵義市共有鎮181個,鄉21個(其中民族鄉8個),街道辦事處50個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遵義市位於貴州省的北部。地處國家規劃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中經濟區綜合開發重要區域,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市域東西綿延247.5千米,南北相距232.5千米。遵義市東與銅仁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相鄰,南與貴陽市(貴州省)、畢節市(貴州省)接壤,西與瀘州市(四川省)相連,北與重慶市臨界。中心城區南到省會貴陽市144千米、北達重慶市239千米。遵義市幅員面積30780.73k㎡,佔比貴州省幅員面積17.46%。
地貌
遵義市處於雲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起伏大,地貌類型復雜。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國地勢第二級階梯上。遵義市平壩及河谷盆地面積佔6.57%,丘陵佔28.35%,山地佔65.08%。大婁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亘其間,成為天然屏障,是市內南北水系的分水嶺,在地貌上明顯地把遵義市劃分為兩大片:山南是貴州高原的主體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一般耕地比較集中連片,土地利用率較高,是糧食、油料作物的主要產地。
從烏江谷緣到大婁山脈,明顯可見三級台地:最低一級海拔高度1000~1200米,中間一級1300~1350米,最高一級1500~1600米。山北以中山峽谷為主,山高谷深,山地垂直差異明顯,耕地比較分散。南片占遵義市總面積的37.6%,北片佔62.4%。遵義市地貌類型,根據成因,可分成三大類:熔蝕地貌區、熔蝕構造地貌區和侵蝕地貌區。其中以溶蝕和熔蝕構造地貌(岩溶地貌)分布最廣,約占遵義市土地面積的75%。遵義市海拔最低處在赤水市境內與四川省合江縣交界的習水河與赤水河匯合口,海拔221米;最高處在桐梓縣的柏枝壩箐壩自然保護區牛角寨,海拔2227米,是大婁山山脈的最高峰。
大婁山山脈構成市內地形的主要骨架。此山脈西起畢節市,東北延伸至四川省境,既是烏江水系與赤水河的分水嶺,又是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界山。其橫亘本市中部的一段,呈現向南東突出的弧狀,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多在500米以上。著名的婁山關,處於大婁山主脈的脊樑上,東西兩側為小尖山聳峙,氣勢磅礴,古人稱此關為「萬峰插天,中通一線」,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隘口海拔1226米,南北高差為400米的峽谷,川黔國道蜿蜒穿過關口,川黔鐵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則從婁山腹內穿隧道而過。
水文
遵義市河流以大婁山山脈為分水嶺,把遵義市河流分為烏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屬長江流域。遵義市有水流的河長共9148.5千米,河網密度0.3千米/ 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千米或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416條。其中幹流2條(烏江、赤水河),均有航行之利,內河航程441千米,直通長江。一級支流60條,二級支流168條,三級支流149條,四級支流33條,五級支流4條。地表(河川)徑流量178.80億立方米,約為貴州全省的17%,每平方千米產水58萬立方米,為全國平均值的2倍左右。
遵義市長10千米以上的河流共463條,均屬長江流域,以大婁山山脈為分水嶺,南北分屬烏江區和長江上游幹流區兩大水系,長江上游幹流區包括赤水河幹流及主要支流如牛渡水、桐梓河、習水河等,烏江區包括偏岩河、湘江河、余慶河、芙蓉江等,遵義市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178.80億立方米,地下水徑流量為42.25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年發電量205億千瓦時,人均佔有量為全國的1.85倍。
氣候
海龍水庫
遵義市受季風影響特別顯著。冬春季節多受北半球移來的寒潮或冷空氣影響,冬季風一般多為東北風或偏東風。遵義受偏東北季風影響時,雲層濃密低厚,一到夜間雲頂輻射冷卻,常常產生夜雨。如果這時再遇上偏南氣流北上在川黔間與偏北氣流匯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長江切變線,或在近地層形成一雲貴准靜止鋒,陰雨綿綿的天氣就更長。4月中旬西南季風北上,陰雲密布天氣減少,晴間多雲日數增多,溫度顯著上升。由於遵義所處緯度低,日光照射強烈,連晴三天溫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
由於夏季風(西南氣流)北上,從孟加拉灣和印度洋席捲而來的水汽大量增加,4月16日前後遵義進入雨季,中到大雨天氣常常出現。當夏季風5~6月移到長江流域與偏北氣流相會時,便形成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遵義市地處長江上游,也同樣會產生降雨量大、降雨次數多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繼續增強,西南氣流繼續北推,遵義市處於純粹的西南季風控制下,梅雨天氣便開始結束,進入連晴高溫少雨的乾旱天氣。9月中旬夏季風逐漸減弱南退,冬季風逐漸增強南下,持續的秋雨天氣便開始在遵義出現。以後冬季風基本控制遵義時,又轉入雲低陰沉的多小雨天氣。
遵義市地處低緯,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冷空氣到達遵義已大大減弱變性,所以在冬季1月最冷時期極端最低氣溫只有-7.1℃(1977年1月30日),比同一緯度的芷江高0.2度。而在夏季又常受西南季風影響,歷年最熱時期極端最高氣溫也只有38.7℃ (1953年8月18日),比鄰近的重慶市40.4℃低1.7℃。遵義市年平均氣溫15.1℃,比昆明市高0.6℃。因此遵義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豐沛,氣候宜人。
春季(3~5月):春暖風和而時有倒春寒;季平均氣溫15.3℃左右,總降水量接近300mm。春季氣溫回暖較早,晴天日數增多,一般在4月初穩定通過≥10℃初日,但氣候極不穩定,3月下旬到4月上旬常常有倒春寒出現。由於冷暖空氣交匯頻繁,4、5月份時有冰雹發生,個別年份還會帶來較重災害。雨季開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夏季(6~8月):初夏多雨,盛夏多旱,但熱而不酷;季平均氣溫24.1℃左右,總降水量400~500mm。極端最高氣溫出現7月下旬,達37.4℃,但每年≥35℃的高溫天氣僅1~5天。夏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節,特別是初夏6月為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強降水天氣過程發生,某些年份有較重洪澇災害發生。盛夏7~8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常有伏旱出現。
秋季(9~11月):秋溫陡降,時有秋風、綿雨;季平均氣溫16.1℃左右,總降水量240~280mm。秋季由於夏季風急劇南退,冬季風南下,降雨量明顯減少,氣溫顯著下降,陰雨天數逐漸增多。9月上旬時有秋風出現,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綿雨天氣出現,綿雨較重年份還影響「三秋」生產。雨季結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冬季(12~2月):冬無嚴寒,陰雨寡照且時有凝凍。季平均溫度5.5℃左右,總降水量60~70mm。極端最低氣溫出現1月下旬,達-7.1℃。冬季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形成滇黔靜止鋒,造成我市多陰雨寡照,是全年各季中輻射最少的季節。最冷時段往往出現隆冬1月,並常伴有凝凍發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桫欏王國
遵義市地下徑流量為43.89億立方米,佔地表(河川)徑流量的24.4%,人均佔有水量約700立方米。據水文地質計算資料,遵義市天然水資源共有1054萬噸/日,約合38億噸/年。
遵義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25.06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606.82萬千瓦,已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143.66萬千瓦。遵義市每平方千米水能儲藏量達103千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9%。在烏江幹流的遵義段,建成的烏江渡電站和正在建設的構皮灘電站,水電裝機容量425萬千瓦(其中烏江渡電站125萬千瓦,構皮灘電站300萬千瓦);遵義市正在形成大中小為一體的水電群,赤水河、芙蓉江、洪渡河、桐梓河以及湘江、綦江水系,都在進行中小水電開發。
礦產資源
市內已探明的礦產有60多種。煤、鋁土礦、鈦、錳、鎂、鉬、鋇、燒鹼等在國內省內佔有重要地位,已形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鈦、錳、燒鹼、高性能鋼絲繩等原材料生產基地。其中煤炭資源總儲存量在全省僅次於六盤水市和畢節市。遵義市在1500米深度以上的煤炭資源總儲存量在260億噸以上,已探明儲量50.4億噸。
生物資源
市內有野生和常見的高等植物2009種,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典型,具有植物區系南北過渡性和起源古老性的特點。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佔全省稀有動植物資源總數的93.3%。其中銀杉、桫欏、珙桐、金花茶、黑葉猴、白冠長尾雉、大靈貓等83種被列為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
截至2012年,市內有森林面積807906公頃,森林覆蓋率37.8%。有畜牧用地面積1100萬畝,約占土地面積的24%。其中,成片草山草坡佔41.1%,萬畝及萬畝以上草地有96片,主要分布於道真、務川兩自治縣和正安、習水等縣。
遵義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風景名勝區5個,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4個。建成森林公園5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遵義市森林面積已達149.37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5598.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8.56% 。
人口
截至2019年末,遵義市常住人口630.2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13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4.14萬人,比上年增長4.7%,其中,失業人口再就業2.21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9萬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2.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96%。 [12]
遵義有漢族、土家族、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仡佬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Ⅶ 謝氏族譜和輩分

謝家最早見於記載的家譜,是南朝人劉孝標注釋《世說新語》時引用的《謝氏譜》,其中又分為《陳郡陽夏謝氏譜》和《會稽山陰謝氏譜》兩種。前一種家譜在書中共引用七處,後一種引用一處。從全部引文綜合分析,這兩種家譜的基本內容,

包括東晉時兩族謝氏人員的名諱、字型大小、承屬關系、官爵、姻婭、子女、子女婚配等等。當時的社會特別重視譜牒,不僅朝廷選官要查尋家譜,而且社會上嫁女擇婿也要以家譜為據。

為防止假冒,國家還專門成立有譜局,社會上也有專門編撰和研究譜牒的世家。所以謝氏最早的家譜,有可能是根據謝氏提供的資料由官府修成的,時間最早不會超過東晉建國以後。

歷史記載

《家乘》

家乘是記載私家之事的文字。春秋時晉國史書名《乘》,後因稱史籍為史乘。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撰有日記體《宜州家乘》,後人撰修家譜,襲用「家乘」之名,意為家族之史。譜牒是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籍,有專記帝王諸侯世系的,也有記載一姓一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跡的,

後者又稱「族譜」「宗譜」「家譜」或「家乘」。魏晉南北朝時特重門第,官方選用人才必須考察譜牒,因此,撰修族譜之風盛行,隋代以後雖然施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取仕,但直至明清時期,許多家族仍編修族譜。

族譜主要內容有姓氏起源、播遷、分支始祖、世代相傳的統系、輩字、祠堂、祖塋、族規等,正文前有序和凡例。

《謝氏譜》

《世說新語》所引用的《謝氏譜》,大概出自當時的官譜。至於《隋書·經籍志》中收錄的《謝氏譜》十卷,則是另外一種性質的家譜,即可能出自謝氏族人之手。但遺憾的是今天已經無法看到了。

目前所見謝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譜,是宋朝人汪藻根據《世說新語》和魏晉南北朝及隋朝史書編輯的《世說·陳郡陽夏謝氏譜》。全譜包括世系表、正文、別族、人名考補四個部分,收錄三國至隋陳郡謝氏94人,附錄會稽謝氏4人。

這部家譜的現存最早刊本,藏於日本,與宋本《世說新語》汪藻《敘錄》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鑼版影印的形式與《世說新語》聯合刊布發表。

(7)貴州司法范靜擴展閱讀

歷史傳說

岳飛為南宋謝氏族譜作《岳武穆贈序》

予仰觀天象,北辰為中天之樞,而三垣、九曜旋繞歸向,譬猶群之尊,而不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侖為華夏之鎮,而五嵌、八表通峰接巘,譬猶祖之親,而無敢不本焉。此君親一體,忠孝一道。忘之者謂之逆,遺之者謂之棄,慢之者謂之褻。無將之戒,莫大於不忠;五刑之屬,莫大於不孝。

為人臣,所當鞠躬盡瘁;為人後,所當慎終追遠,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今閱謝氏譜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像贊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者而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遠,問其自而懵然者,有愧於謝氏多矣!

Ⅷ 貴州師范大學怎麼樣

看到大家的回答我也來說幾句,我覺得不能在貴州讀大學,是不是很嚇人,有人說腐敗和經濟發展有關系,那麼教育和經濟發展有沒有關系呢,不知道,至少我遇到的很多大學的教授都把教育的所有問題推到經濟上了,那要這樣推,那麼就不應該在貴州讀大學了,因為貴州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向好,但是總量的確比不上東中部了。
以上調侃了,不過看到這個問題時間還算不是很晚,再加上這哈無聊,就作為一個過來人跟你說說,發現一個問題的確要比解決問題容易,但是有些時候問題也不容易發現。聽說中國有很多好大學,可是跟我們貴州的小朋友只有5%的關系,大部分是考不上的。
實話告訴你,這間學校不怎麼樣,如果你讀的還不錯,可能也就那幾個專業吧,再差的學校不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不是?好了,廢話不說了,以我的感受來說,這間學校給人的印象是管理模式的落後。比如:同樣的住宿費用,財經大學的住宿條件和這間大學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精裝修和趕工裝修、暖氣和什麼都沒有、熱水自動化和一層一個暖水機房等等,男士無所謂了,去機房提桶水洗澡很輕松,女生就慘了。老師的行政樓暖氣充足,冬天都熱得不行,差點熱休克了,學生就慘了,全部都是剛建好的宿舍樓,地板冷得讓人發抖。特別是寒冷的冬天,花溪的冷空氣讓學習和生活都很難受;吃飯的問題,曾經我們多少次看著老師們吃香的喝辣的,我們只能是圍著號稱能同時容納萬人就餐的食堂吃胡嘴的黃油、惡心的蔬菜、四年的菜系;也貴,並不便宜,主要是原料不好浪費較多,但是學校要道德批判,他們要光碟行動。說實話不公平在這里體現得有點充分哦,這就是管理的落後吧。
最主要和最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質量的問題,可能這個是全中國大學普遍的問題,但是我們也說一說這里的特殊情況。第一、大班教學,可能你在中學都沒有讀過這樣的班級,大部分課是八、九十人上課,如果是公共課之類的可能三百人一起上,好點的專業可能稍微好點,但是據我了解,大部分是大班的。第二、老師上課第一件事是點名,你說八九十個人點個名就得十分鍾,還上什麼課,最過分的是一些大課的點名。老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實意上課,你說她不認真吧,人少的可憐她也講,可是講課質量不敢恭維,可能也是知道沒有多少學生認真聽,隨便講講,已經惡性循環了。第三、上課就是演講,學生代表講,學生小組講,以鍛煉學生口才的名義甩甩手了。像馬克思主義之類的課就是念書,沒有她自己的東西,感覺就是學生和老師有很大的隔膜,你在台上念經,學生在下邊默然注視著,學習風氣不好。一節課出來如釋重負形容這學校上課一點都不誇張,心理折磨太嚴重了。
這里值得指出的一個現象是大學的心理輔導,很多時候校園里邊大肆宣揚心理輔導我就奇怪這是為什麼,難道真的是書讀得越多就越容易心理出問題需要看心理醫生?其實心理問題不如說是對校園現實的不滿,傳統價值觀在這里的產生了混亂:校園對錯顛倒、虛假之風盛行、學習形式化,校園生活娛樂化,所以每當提到心理兩個字時大家都是嗤之以鼻。大學的課其實挺多的,學生都不想上課,我的大學就喜歡上了一個老師的課,高等數學。有一種理論是大學靠自學,以此推卸教師的責任,這種觀點你認同嗎?我不認同,大學是和過去不一樣,更多強調自主性思考,那難道就不要課堂和老師了嗎,那我們還上課幹嘛呢。不知怎麼了,大家就是不聽課,我也不聽,講著講著有些教授就跑題了,她好像不願意多講,多講容易出更大的紕漏。你又知道教學是引導性的,可是你說的都是條款啊,你引導什麼了。有的更過分,照書念,你們是都去評職稱了嗎,是不是沒有心思上課了。
人是一方面,課堂也是一個方面,大學有著許多課堂模式:實行有獎問答,不管對與不對,我們主要在乎學生的積極性,當然不能獎金錢,我們獎的都是和學習成績相關的,比如獎平時學分,期末成績加分等。有人說這樣很好啊,提高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是一種公平,誰叫你不積極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完了,老師拿出一個本子,問回答問題的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哦,加兩分。
中場休息,來,我們點下名,你媽,老師和學生捉迷藏,你以為我上課馬上點,我點死你,學期三次沒有平時成績,五次期末不要想過。你們跟這幾個同學說聲,以後我的課不要來了,有些點名有規律,有些是沒得的,有些會提前告訴你。大課沒什麼意思,就不講了,你想一下,你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和老師周旋上,那還有什麼精力去認真學習哦,以我的經驗,在大學就是和老師周旋,和體制周旋。以上都是一些細節描寫,沒有多少理論東西。當然水平有限,沒有說到重點,更多精彩有待知友發言。前段時間的回答被折疊了,修改後不知能不能過。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