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授權確權司法解釋
❶ 馳名商標保護主要有哪些法律依據
"以下是我從摩知輪網站查詢到的,關於馳名商標保護的主要法律依據:
《商標法》(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
《商標法實施條例》(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商標審查及審理標准》(自2016年12月起施行);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馳名商標認定與保護規定》(自2014年8月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09年5月1日起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02年10月16日起施行)。"
❷ 如何理解與適用商標個案審查原則
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將於201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從方便申請人、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強商標專用權保護等方面,調整完善了商標注冊管理制度。
調整注冊審查制度
為方便申請人、更好地服務商標申請人,新商標法對商標注冊審查制度作出多方面調整。例如,擴大商標注冊客體,將聲音商標納入可申請注冊的范圍;明確商標電子申請的法律地位;增加「一標多類」的申請方式,進一步簡化申請手續等。商標駁回找一品知識產權
❸ 新修訂商標法適用的幾個問題
一、注意把握好效率、公平與秩序的立法精神
效率、公平和秩序,是新商標法修訂的核心精神,有必要從這些精神實質上理解和把握新修訂的主要內容。本次修訂在行政程序上更加重視效率,尤其注重提高審查效率;在民事權利保護上更加重視平衡和公平;更加重視維護商標法律秩序。對於效率的追求主要是通過完善行政審查制度、縮短審查過程、簡化異議等程序,實現商標授權確權效率的提高。
在權利保障上更加重視公平,突出表現在注重商標權保護的制度平衡。
首先,加強了商標權保護力度。集中體現在對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的規定上。
其次,加強對於商標權的適當限制和制約,兼顧了其他人的正當權益,防止商標權人不適當壟斷商標資源。例如,加強了在先使用權益的保護,商標法除保留了第十三條第二款、第三十二條外,還增加規定在先使用抗辯(第五十九條第三款);再如,增加了正當使用抗辯(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第二款),正當使用雖涉及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構成要素,看似使用了相同近似商標,但實質上並非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也即不是用作商標;還如,增加了對於未使用商標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抗辯(第六十四條第一款),倡導和強化了商標的價值在於實際使用的理念和精神。這些制度改變了以前過於單純強調注冊商標保護的思路,注重了保護中的利益平衡,使商標保護制度更有彈性和張力。
再次,適當注重民事司法優先。例如,第六十二條規定:「在查處商標侵權案件過程中,對商標權屬存在爭議或者權利人同時向人民法院提起商標侵權訴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中止案件的查處。中止原因消除後,應當恢復或者終結案件查處程序。」該規定彰顯了商標權的私權屬性,使商標保護和商標立法的理念更為先進。
新商標法增加了一些重在維護秩序的規定。例如,增加了誠實信用的原則規定,用以遏制不正當搶注商標、濫用商標權等行為。就行政執法而言,誠實信用只是一項法律原則,不具有法律規則意義,即不能僅僅依據該規定而駁回注冊申請、無效注冊商標等,而只能使誠實信用原則與其他法律規范結合適用,作為其他法律規范的解釋依據,增強其他法律規范適用的導向性和准確性。就民事司法而言,誠實信用原則同時也可以具有規則意義,如據此認定一些濫用商標權的行為構成侵權。這是行政執法奉行法定主義而民事侵權不採取法定主義的區別所在。再如,在馳名商標的保護上,除立足於保護權利外,增加了多種維護秩序的內容,如強調個案認定、被動認定等原則,以及規范馳名商標的使用行為。這是其他國家的立法少見或沒有的,顯然適應了我國遏制馳名商標制度異化的實際需要。
二、在適得其所、恰如其分的基礎上加強保護
商標權的保護總體上是加強的,世界范圍內如此,我國商標法這次修訂也貫穿了這種精神。但是,商標權保護的具體情形又是復雜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機械僵化。
首先,總體上的加強保護與具體保護上的區別對待。加強保護是總體趨勢和政策導向,但在個案之中要緊密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當強則強,當弱則弱,不能用一般代替具體和特殊,不是一刀切式地、盲目地加強保護。例如,要貫徹商標權保護的比例原則,如運用好商標近似、商品類似、混淆等彈性因素,使商標權保護的強度與商標的顯著性程度、知名度高低等相適應,使損害賠償額與商標在侵權中的貢獻率相適應,即使商標權得到應有保護,又不使保護過度和受害人獲得額外利益。
其次,政策導向上的加強保護必須立足於裁量權的行使和法條的運用。政策導向必須立足於法律,落實於法律,以具體的法律和法條為依據。裁量權的行使基於各種因素,但最終必須落實於法條,以法條為依據。例如,定牌加工中商標侵權的定性,可能是綜合考慮我國國情、發展實際、法律和法理等各種因素的結果,但考量的結果最終要落實到法條之上,以法條為依據。倘若認為全部用於出口國(境)外的「貼牌」(附加委託人商標)對於我國注冊商標專用權並未造成損害,就要落實於商標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用於識別商品來源的行為」等法條的適用,可以據此認定不屬於此類商標商品來源的行為。
三、涉國際貿易下商標法律適用的特殊考量
涉及國際貿易和內外關系的商標法律適用問題有時比較受關注,如涉及定牌加工、平行進口等的商標法律適用問題。涉及國內外關系的商標法問題因涉及的對象和情況特殊、復雜,無論是法律還是法律的適用,其背後均可能涉及政治(如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政策和法理上的多種考量因素。
例如,商標權的地域性和商標權利用盡的地域性,體現的是國家主權概念,在高揚國家主權的現代,為絕大多數國家所堅持。我國商標法堅持了地域性原則。修訂過程中,一些外商代表組織建議,對基於不正當目的申請注冊與他人在外國馳名的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即使該馳名商標未在中國境內使用,也應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這種建議並未被接受。商標法第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三十二條均蘊含了在中國境內使用的含義,該規定顯然採取了地域性原則。
再如,美國在國內嚴格和徹底地適用權利用盡,但在涉及進口和國際貿易的平行進口中,商標權權利用盡的適用就出現了復雜性。例如,美國國內判例(Prestonetts案)認為:「根據對產品享有的所有權,購買人有權合成或改變產品,有權分離原始或改良產品,而且有權進行銷售。」
Prestonetts改變了產品,並且換上新的商標以防止消費者混淆,法院沒有認定侵權。後來的判例仍然認為,只要購買人沒有導致消費者混淆,就應當認定品牌產品所有權轉移的商標權利用盡。但是,權利用盡原則適用於國際貿易和跨國公司時,就變得復雜起來,如法理上有普遍主義與地域主義的分歧。美國海關法、行政解釋與最高法院判例設定的禁止與例外,區分了多種情況。這足以說明涉及內外關系的商標法問題情況不同,政策考量等不同,在法律適用上不能簡單等同劃一。
以定牌加工涉及的商標侵權而言,一種主張構成侵權行為的重要理由是,如果認定不構成侵權,中國就成為國際「造假中心」,即受託加工的產品上的「貼牌」會侵犯出口目的國的商標權。這無疑是以出口目的國的商標法和商標權衡量在中國的「貼牌」行為是否侵權。同樣基於商標權的地域性,外國商標法和商標權不能成為判斷在中國發生的「貼牌」行為是否侵權的依據。在中國受託加工的「貼牌」產品,只有在進入目的國境內市場時,才涉及是否侵犯該國商標權的問題,而此時的是否侵權自有外國的執法司法機關去處置,不涉及中國為造假地問題。我們不能被亂扣帽子,也不能接受動輒指責我們侵權的「忽悠」,我們要有自己的制度定力和自信。例如,美國《關稅法》第526條規定,製造於外國的商品,如果帶有美國公民的注冊商標,或者帶有設立於美國之公司的注冊商標,不得進入美國,除非有美國商標所有人的書面同意。如果在中國的「貼牌」與美國注冊商標沖突,那也是「貼牌」產品進入美國的行為導致的,不是在中國境內發生,且自有美國海關阻擋於國門之外,何勞我們操心?我們為何要接受指責?這本來就是國外執法司法機關去管的事情,有什麼理由認定或者指責在我國的「貼牌」行為構成侵權?從法理上講完全應該如此。我們不能為這種自居道德高地的陳詞所迷惑。至於有人講,受託加工者的「貼牌」產品流入中國市場,或者出口境外以後又流入中國市場(如平行進口),那又涉及新的行為定性,與受託產品的「貼牌」定性無關,依照有關情形另行構成商標侵權的,另當別論。此外,在商標法修訂過程中,外商代表組織等曾經呼籲明確規定貼牌加工涉及的商標侵權問題,在最初的修訂稿中也有反映,但後期的修訂稿未再出現此類專門規定。這一問題實質上是商標法有關規定的理解適用問題,如涉及商標使用行為、商標侵權行為等規定的具體適用,無須單獨在法律上明確。
再以平行進口涉及的商標侵權問題為例,國際社會態度不一,TRIPS協定為此還專門澄清平行進口問題由各成員自行解決。在平行進口所涉商標侵權問題的法理依據上,美國有地域主義和全球主義、商譽說和來源指示說等差異,但背後還涉及側重保護權利人還是消費者等問題,涉及國家對灰色市場的態度,而歐盟還考慮歐盟內外市場的差異。這些考慮顯然是政策考量。平行進口涉及的商標侵權判斷顯然有鮮明的政策色彩,甚至主要由政策起決定作用,法理只不過是輔助政策理由並使政策理由合法化,或者說法理所起的是「打扮」作用。由於我國國內外市場在價格上的差異等原因,我國平行進口涉及的商標侵權問題並不突出,但近年來隨著網路購物興起及其他原因,平行進口涉及的商標侵權問題日漸增多,司法實踐已作出一些探索。根據我國國情實際和參考國外的一些做法,我國可考慮採取商標權地域性、以保護權利人為原則(禁止平行進口),並考慮一些例外,如類似「共同控制」等。
❹ 如何判定商標是否為通用名稱
小康為您解答:
在商品通用名稱的認定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條規定,訴爭商標屬於法定的商品名稱或者約定俗成的商品名稱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屬於商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所指的通用名稱。依據法律規定或者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屬於商品通用名稱的,應當認定為通用名稱。相關公眾普遍認為某一名稱能夠指代一類商品的,應當認定為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被專業工具書、辭典等列為商品名稱的,可以作為認定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的參考。
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看出,商品的通用名稱分為兩種,法定的通用名稱或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
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的判斷,一般應當以全國范圍內相關公眾的通常認識為判斷標准。商評委下發的《關於第1509704號"優盤"商標爭議裁定書》中,商評委以「眾多同行業經營者以及消費者已經比較普遍地將'優盤'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移動存儲器的商品通用名稱加以使用」為重要判斷依據,認定"優盤"已成為其指定使用商品——計算機存儲器的通用名稱。
我國《商標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注冊商標成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稱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因此,通用名稱化之後的商標,有可能遭受類似「優盤」一樣的被撤銷的後果。
歡迎關注康信IP平台,為您提供全球知識產權一站式智能解決方案!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❺ 商標行政訴訟案件代理詞怎麼寫的
如題,代理詞
尊敬的審判長、審判員:
四川XX酒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上訴人)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被上訴人)商標授權確權行政糾紛一案(XX商標二審)已由貴院受理。受上訴人之委託,四川君合律師事務所指派盧宇律師擔任本案上訴人的訴訟代理人。現,代理人就本案事實及法律問題發表如下代理意見:
第一部分 關於一審法院認定申請商標與引證商標近似的錯誤
一、一審法院將引證商標華表兩側的圖形認定為漢字「中華」的小篆寫法並將漢字「中華」認定為引證商標的組成部分違背事實且違法。
從事實上來說,漢字「中華」的小篆寫法(詳見下圖)與引證商標中一審法院所指的圖形片差別明顯: 1、引證商標中「中」字的上面部分系平直的橫,而正規小篆寫法的「中」字上面系弧形,且與其相連的部分共同形成一個橢圓;2、正規小篆寫法的「中」字中間一豎是垂直的豎,而被引證商標中的「中」字的豎帶有一個動態的彎曲「尾巴」,該「尾巴」給人向上升起的動態之感;3、正規小篆寫法的「華」字的中間豎直一筆上部向右突出和彎曲,下部向左偏移,而被引證商標中的「華」的對應筆畫的上部分並沒有該特徵,且其下部分變成動態的彎曲「尾巴」,該「尾巴」同樣給人向上升起的動態之感。從華表兩側圖形的表現形式來看,左側部分更像游動的小蝌蚪,右側部分更像一隻爬行的蜈蚣。因此,引證商標兩側的部分不是小篆「中華」,其不應當認定為漢字「中華」,而應當被認定為圖形。不僅如此,一審法院該認定也是違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下簡稱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同時,根據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機關應當在該法的實施中起到帶頭和表率作用。依據為實施該法制定的《通用規範文字表》,「中華」的規范漢字寫法為第0113號「中」和第0472號「華」。由此可見,引證商標組成部分職中並不包含漢字「中華」。但本案中,一審法院卻認定引證商標華表兩側的圖案系漢字「中華」的小篆寫法並將漢字「中華」認定為引證商標的組成部分。
一審法院該認定是對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違反,是最根本的錯誤認定,是導致一審判決錯誤的邏輯基礎。
(「中華」的小篆寫法)
二、申請商標系純文字商標,而引證商標系圖形字母組合商標,二者系不同性質的商標,不具有可比性,一審法院認定二者近似違反了同類商標比較原則——有違生活常理和司法實踐。
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4、15、16條可以看出,該規定對商標進行近似性比較時,嚴格按照同類商標進行比較的原則進行比較辦法的分類,即文字商標與文字商標之間比較、組合商標與組合商標之間比較以及圖形商標與圖形商標之間進行比較,並無交叉比較的做法。從生活常識看,我們可以將不同表象的事務歸為本質(本質)相同,但卻不能將不同本質的事物歸為表象一致,因此,該問答規定的比較方法分類符合生活邏輯,是科學的比較方法。而本案中,因引證商標系圖片與英文字母構成的組合商標,而申請商標系純文字商標,二者屬於不同性質的事物,二者之間的表象區別一目瞭然,一般公眾憑眼觀即可區別,而無需仔細甄別。因此,一審法院將二者進行比較,得出二者近似的結論,明顯違反了科學的比較方法,明顯錯誤。
三、一審法院認定申請商標與引證商標近似違反了整體比較和主要部分比較原則——違反商標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之規定。
首先,從整體上看。引證商標系由圖形(包括:華表、華表下的圍欄、絲帶、祥雲、彩虹以及華表兩側的圖形)和英文字母組成的組合商標,其組成元素相互聯系組成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上突出圖性特徵,呈現給公眾的是整體圖形效果。而申請商標系由純粹的文字構成,其特徵由文字本身予以體現。從整體上看,二者視覺差別明顯,沒有相似性。
其次,從主要部分看。申請商標由「中華坊」三個中文漢字組成,不存在主要和次要部分之分。而引證商標由華表、圍欄、祥雲、彩虹、絲帶、華表兩側的圖案以及英文字母等元素組成,各元素中,華表及其下面的圍欄色度濃厚,且所佔比例較大,該部分應認定為引證商標的主要部分。但引證商標的該主要部分,系圖形的組合,該部分無任何線索和特徵可將其讀成漢字「中華」,而申請商標系由純文字「中華坊」三個漢字組成,二者視覺區別明顯,可識別性明顯,不具有相似性。一審法院認為「華表圖形與其文字部分存在對應關系,其顯著性較弱」。然而該觀點是建立在把華表兩側的圖形認定為漢字「中華」的錯誤前提基礎之上的(具體理由如前文所述),並且該觀點明顯歪曲了二者比例以及色度濃淺的巨大差別,將色彩濃度淺、所佔比例小的部分認定為主要部分,將色彩厚重、所佔比例大的部分認定為次要部分,明顯本末倒置,違背客觀事實。
四、一審法院認定申請商標與引證商標近似違反了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為準的原則。
根據商標法、商標法實施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判斷商標是否近似應當遵循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為準的原則。所謂「一般注意力」,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打眼一看」。從兩個商標的構成元素、整體視覺效果等看,我們「打眼一看」這兩個商標,是根本不可能留下二者相同或相似的印象的。可見,一審法院認定二者近似明顯違背了該比對原則,且違背了日常生活經驗,是錯誤的主觀判斷。
五、引證商標無顯著性和知名度,一般公眾不會誤認,一審法院認定申請商標與引證商標近似錯誤。
從引證商標本身看,其主要部分是華表及圍欄,該部分圖形已經在諸多商標和宣傳(包括紙質和電視媒體等)中廣泛使用,該部分不具有獨特性,消費者早已見慣不怪,其顯著性已不存在。另外,引證商標持有者北京龍徽公司並沒有對其進行廣泛的宣傳,且其並沒有實際將該商標用於指定的白青梅露酒,引證商標不具有廣泛的知名度,一般公眾對該商標根本不了解,根本不可能誤認。
第二部分 關於商品是否屬於類似與部分駁回
一、引證商標指定使用的產品並未包含在《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中,其申請商標指定商品不是同類和相似商品。根據《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申請商標指定使用商品屬於該表規定的第三十三類,該第三十三類中並未包含引證商標指定使用的產品——白青梅露酒。因此,二者不構成近似商品。
二、根據國家標准,申請商標指定使用的產品與引證商標使用的產品不是同類產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T 17204-2008)按照原料、生產工藝和產品特性為分類原則,將酒類分為發酵酒、蒸餾酒和配製酒(即露酒)。根據該分類原則,三種酒在原料、工藝以及產品特性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同時該標準定義,露酒是以蒸餾酒、發酵酒或食用酒精(GB-10343)為酒基,以食用動植物、食品添加劑作為呈香、呈味、呈色物質,按一定生產工藝加工而成,改變了其原酒基風格的飲料酒。根據該定義,發酵酒、蒸餾酒與露酒的區別還在於,發酵酒和蒸餾酒系製作露酒的原料之一,他們之間是原料和產品的關系,不是近似商品。
三、被上訴人先前行為表明不構成類似商品。「中華橋」和「中華鼎」商標注冊使用的商品均為33類,而該兩商標均在引證商標注冊之後獲得注冊,該事實表明,被上訴人實際上也認可「中華橋」和「中華鼎」與引證商標使用的商品不相同且不類似。
四、《類似商品和服務區分表》(以下簡稱區分表)不是認定商品類似的直接證據,其僅作為判定參考。根據司法解釋之規定,區分表僅僅是作為判斷商品是否構成近似的參考。本案中,引證商標使用的商品並未包含在區分表之內,雖其注冊為區分表之第33類,但是該事實不是作為認定其與申請商標指定商品構成類似的直接證據。二者是否構成近似應當從商品本身的屬性進行判斷。而從根據本部分前文之論述,二者原料、生產工藝和產品特性均有不同,二者不構成類似商品,一審法院以區分表作為認定二者類似的依據系法律適用錯誤。
第三部分 關於是否能夠導致相關公眾產生誤認
一、消費群體不同,相關公眾不會誤認。引證商標使用的產品為白青梅露酒,露酒是以發酵酒、蒸餾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動植物輔料、食品添加劑,進行調配、混合或再加工製成的,是已改變了原酒基風格的飲料酒,成品露酒融入並體現輔料和添加劑的色、香、味,原酒基風格已經改變。我國居民有飲用葯酒強身保健的習慣,正是因為這個習慣,才促進露酒的生產,也就是說,露酒生產商幾乎都是通過添加具有保健滋補功能的中葯材等輔料生產露酒的,以此滿足國人飲用葯酒保健滋補的需求。實際上,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果酒都主要以具有保健功能的動植物中葯作為輔料和添加劑的,如枸杞果酒、東北參茸酒、三鞭酒,西北的蟲草酒、靈芝酒等。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對消費者來說,露酒就是保健酒、葯酒。除此之外,露酒的酒精度一般比較高,因此露酒的消費群體集中在有飲酒養生習慣需求並對中葯葯性有一定認識的中老年人群。而這類消費者購買時主要考慮的是製作露酒使用的輔料是哪種中葯材。
而申請商標所使用的商品為白酒(燒酒)、葡萄酒、清酒及黃酒等。中國酒文化主要是白酒文化,根據《2009山東白酒消費白皮書》調查顯示,白酒的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高學歷、中高收入者和聚會和社交場合;葡萄酒雖從中國漢武帝時期即開始出現,葡萄酒文化並不突出,雖近年來葡萄酒的文化逐漸形成,但是葡萄酒文化更多地融入了西方葡萄酒文化,體現時尚、高雅、品位等內涵,因此,葡萄酒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學歷、高品位的時尚人群;黃酒,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目前,黃酒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江浙一帶的人群。
根據以上分析,商標使用的各類商品的消費群體不同,而申請商標目前僅將商標使用於白酒,引證商標僅用於白青梅露酒(且未實際使用於該產品),緣於中國的白酒文化以及白酒消費群體對酒的知識,相關消費群體也不可能導致誤認。
二、引證商標無顯著性和知名度,一般公眾不會誤認。從引證商標本身看,其主要部分是華表及圍欄,該部分圖形已經在諸多商標和宣傳(包括紙質和電視媒體等)中廣泛使用,該部分不具有獨特性,消費者早已見慣不怪,其顯著性已不存在。另外,引證商標持有者北京龍徽公司並沒有對其進行廣泛的宣傳,且其並沒有實際將該商標用於指定的白青梅露酒,無論企業名稱還是引證商標均不具有廣泛的知名度,一般公眾對該商標和生產者根本不了解,根本不可能誤認。
三、產品本身具有的特性區別明顯,上訴人和引證商標持有者企業名稱明顯不同,相關公眾根本不可能產生誤認和混淆。
首先,上訴人將申請商標用於醬香型白酒,而目前,醬香型白酒的產地僅限於川南和貴州,對於喜好並了解醬香型白酒的消費者來說,其在選購白酒的時候不可能不通過查看生產廠家和產地以確認產品的來源,而在該過程中,消費者自然能通過生產者名稱確定產品的提供者究竟是誰。
其次,上訴人銷售的醬香型白酒屬於中高檔白酒,並與茅台、郎酒等部分產品的價位相當,因此,消費者在選擇該價位的醬香型白酒時,必然會對產地、廠家等進行仔細地甄別和了解,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自然會了解到該產品的來源, 由於上訴人和引證商標持有者企業名稱明顯不同,相關公眾根很容易區分商品的來源。
再次,從該價位的白酒的飲用場合來看。中高檔白酒主要在節假日親朋聚會或公商務宴請等正式場合飲用,而這些場合下,消費者根本不可能購買具有葯酒性質的露酒來宴請客人,也就是說,在消費者購買酒的時候,首先對購買的酒類進行區分,然後才在同類酒中進行牌子的必選,那麼這個過程中,因引證商標和申請商標使用的酒類不同,消費者不可能對二者進行比較,也就不能誤認。
最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責任法已經頒布和實施多年,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是具備合理理性和常識。根據常識,食品包裝上應當註明產地、生產者等信息,一般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已能運用這些常識,更不用說在中國白酒文化如此深厚的背景下對白酒知識豐富的白酒消費者了。這就是說,白酒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能運用其常識和理性來識別其選購的商品的提供者、來源和產地,根本不可能誤認。
第四部分 關於部分撤銷
即使(僅作假設,不代表代理人認可該假設)申請商標與引證商標指定使用的商品在部分構成類似,但根據前文有關商品近似的論述,申請商標所使用的燒酒與引證商標使用的白青梅露酒是絕對不構成類似的,那麼被上訴人全盤認定二者類似就是錯誤的,相應地,被上訴人據此全盤駁回上訴人的復審請求也是錯誤的(被上訴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按理說,一審法院應當就不構成類似商品的部分支持上訴人的請求,並部分撤銷被上訴人的復審決定,但是一審法院並沒有針對被上訴人的該錯誤作出判決,反而將錯就錯,全盤駁回上訴人的一審訴訟請求。可見一審法院判定錯誤。
第五部分 關於一審法院的程序違法
依法行政、平等對待和以同一標准適用法律和對待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應當遵循的准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商標注冊、管理和評審工作守則》第一條規定,……..保證行政執法的公正性……..;第二條規定,從事商標注冊、管理和評審工作的國家和機關工作人員(以下簡稱商標工作人員)必須秉公執法……….。根據前述規定,被上訴人在審查商標是否符合注冊條件時,應當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則進行。而本案中,商標局已通過了第3702528號「中華鼎」的注冊申請(申請時間2003年6月13號,該時間晚於本案引證商標的注冊公告時間,其同為33類)。「中華鼎」商標也是文字商標,其與申請商標僅強調的對象不同,即前者後綴為「鼎」,後者後綴為「坊」。但是,被上訴人卻通過了「中華鼎」的注冊申請,卻以與引證商標具有近似性為由駁回上訴人對「中華坊」的注冊申請。既然,「中華鼎」已經被通過注冊申請,那麼根據行政行為的平等性以及適用標準的統一性原則,「中華坊」也應當通過申請。根據不同的結果可以看出,被上訴人在面對相同性質的事情時,針對不同的申請主體,採用不同的判斷標准,其做法完全背離了行政行為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則,屬於行政違法行為。被上訴人前後適用標准不一,違反行政執法的公平原則和平等性原則,而一審法院並未對此進行審理和評述,可見一審法院程序違法。
第六部分 關於個案審查原則與一審法院的錯誤
庭審中,一審法院及被上訴人曾提到個案審查原則。然而,首先,個案原則並非法定原則,一審法院主張個案原則缺乏法律依據。其次,被上訴人應當對商標審查遵循統一標准,既然其審查中沒有認定「中華鼎」與引證商標近似,那麼自然也不得認定申請商標與引證商標近似,一旦認定近似,即違背了同一性原則。如果以個案原則為由為其辯護,實際上就是對其隨心所欲的行政行為的鼓勵,那麼法院對行政訴訟的審判還有什麼意義?第三,所謂的「個案原則」損害依法行政的根基。依法行政的結果必然是同等條件同等對待,同等事項處理結果一樣,如果確認個案原則合法,那麼意味著任何行政機關都可以個案原則為由主張其隨心所欲的行政行為合法,如此,依法行政的規定還有什麼意義?
綜上所述,一審法院將華表兩側的圖形錯誤認定為漢字「中華」,又在該錯誤認定的基礎上,將其認定為引證商標的顯著部分,且適用了錯誤的比對方法,將申請商標和引證商標認定為近似,從而得出錯誤判決。一審判決應當被撤銷。
以上代理意見請法院採納。
此 致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代理人:四川君合律師事務所 盧宇 律師
2011年5月30日
❻ 如何界定商標法意義上的"商標使用行為
您好,
2013年修改的新《商標法》第四十八條對「商標的使用」作出規定:是指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用於識別商品來源的行為。
實踐中判定商標意義上的使用,可從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兩個方面來把握:
(一)在使用目的上,是用於「識別商品來源」。即通過使用商標,使他人了解該商品或服務來源於什麼地方或者來源於什麼企業,使他人知道該商品是由誰生產製造、該服務由誰提供的。識別商品來源,是商標最基本的功能。只有發揮了識別商品來源功能的使用,才能構成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使用某一標志時,若僅僅是介紹、敘述本商品的通用名稱,或者直接表示該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產地及其他特點,不存在識別商品來源功能的,就不屬商標意義上的使用。
(二)在使用方式上,包括但不限於商業活動中的以下表現形式:
(1)將商品商標使用在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上,包括帶有商標的商品、商品包裝、容器、標簽、標牌、產品說明書、介紹手冊、價目表等。
(2)將服務商標直接使用於服務場所,包括帶有商標的服務介紹手冊、服務場所招牌、店堂裝飾、工作人員服飾、招貼、菜單、價目表、獎券、信箋以及其他與指定服務相關的用品等。
(3)將商標使用在相關商品交易文書上,包括商品銷售合同(合同意向書、合同正式文本)、銷售發票、發貨單據、收款憑證、進出口報關單據等。
(4)將商標使用於和相關服務有聯系的文件資料上,包括服務購買或提供合同(合同意向書、合同正式文本)、發票、收款憑證、維修維護證明等。
(5)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中,包括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等媒體上做廣告宣傳,在店堂廣告、戶外廣告、郵寄散發張貼的印刷宣傳品等廣告中使用,在商品服務促銷活動中使用,等等。
(6)將商標用於展覽中,包括展銷攤位上使用,在參展證明上使用,在展覽會上展示、提供、散發載有商標的商品、商品包裝標簽、商品照片、宣傳資料等。
(7)將商標用於其他商業活動中,如通過贊助而在影視劇中出現其商標,通過贊助體育文化娛樂等活動而讓公眾知道其商標,舉辦招待酒會、記者會等活動而現場展示其商標,等等。
❼ 馳名商標保護依據哪些法律
以下條例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十三條 為相關公眾所熟知的商標,持有人認為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依照本法規定請求馳名商標保護。
就相同或者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摹仿或者翻譯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申請注冊的商標是復制、摹仿或者翻譯他人已經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不予注冊並禁止使用。
第十四條 馳名商標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作為處理涉及商標案件需要認定的事實進行認定。認定馳名商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的知曉程度;
(二)該商標使用的持續時間;
(三)該商標的任何宣傳工作的持續時間、程度和地理范圍;
(四)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的記錄;
(五)該商標馳名的其他因素。
在商標注冊審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查處商標違法案件過程中,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十三條規定主張權利的,商標局根據審查、處理案件的需要,可以對商標馳名情況作出認定。
在商標爭議處理過程中,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十三條規定主張權利的,商標評審委員會根據處理案件的需要,可以對商標馳名情況作出認定。
在商標民事、行政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十三條規定主張權利的,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人民法院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可以對商標馳名情況作出認定。
生產、經營者不得將「馳名商標」字樣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上,或者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
第四十五條 已經注冊的商標,違反本法第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的,自商標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在先權利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宣告該注冊商標無效。對惡意注冊的,馳名商標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時間限制。
商標評審委員會收到宣告注冊商標無效的申請後,應當書面通知有關當事人,並限期提出答辯。商標評審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二個月內做出維持注冊商標或者宣告注冊商標無效的裁定,並書面通知當事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當事人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商標裁定程序的對方當事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商標評審委員會在依照前款規定對無效宣告請求進行審查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在先權利的確定必須以人民法院正在審理或者行政機關正在處理的另一案件的結果為依據的,可以中止審查。中止原因消除後,應當恢復審查程序。
第五十八條 將他人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使用,誤導公眾,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處理。
❽ 注冊成功的商標在其他類別上使用算侵權嗎
你好,不侵權,除非是產品具有類似的情況,或者是馳名商標,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❾ 我剛注冊個商標失敗,好像是說因為商標名是通用名稱,這是怎麼回事
小康為您解答:
在司法實踐中,一個原本具有顯著性的商標可能因種種原因而導致其顯著性被削弱,使得原為有效的注冊商標演變為商品通用名稱。
在商品通用名稱的認定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條規定,訴爭商標屬於法定的商品名稱或者約定俗成的商品名稱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屬於商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所指的通用名稱。依據法律規定或者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屬於商品通用名稱的,應當認定為通用名稱。相關公眾普遍認為某一名稱能夠指代一類商品的,應當認定為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被專業工具書、辭典等列為商品名稱的,可以作為認定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的參考。
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看出,商品的通用名稱分為兩種,法定的通用名稱或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
約定俗成的通用名稱的判斷,一般應當以全國范圍內相關公眾的通常認識為判斷標准。商評委下發的《關於第1509704號"優盤"商標爭議裁定書》中,商評委以「眾多同行業經營者以及消費者已經比較普遍地將'優盤'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移動存儲器的商品通用名稱加以使用」為重要判斷依據,認定"優盤"已成為其指定使用商品——計算機存儲器的通用名稱。
我國《商標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注冊商標成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稱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因此,通用名稱化之後的商標,有可能遭受類似「優盤」一樣的被撤銷的後果。
歡迎關注康信IP平台,為您提供全球知識產權一站式智能解決方案!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❿ 姓名權的司法解釋筆名,藝名,化名等屬姓名權!國家那部法律規定的
這當然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內容,您可以在知識產權法的有關著作權(署名權)的部分找到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