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違法合
您好!違反刑法、民法、行政法,分別須承擔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專行政責任。
三者的區別主要屬在於設立責任的依據不同:
民事責任,大多基於民事法律關系設立,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責任的產生主要是通過合同、一般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事由。
行政責任,是違反了國家行政法規而需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民對官的責任,主體之間是不平等的,比如違反工商管理條例,特許經營規定等等。本質上是行政機關對違法個體的處罰行為。
刑事責任,是最嚴重的一種責任。只有觸犯了《刑法》的犯罪行為才可能會承擔刑事責任。判定是否有罪並承擔刑事責任是法院的專署職能,其他任何機關不能行使,非經審判,不能定罪。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B. 違法和犯罪的區別
違法就是違反《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的違法行為輕微不具有社會危害性
。
犯罪就是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
C. 行政違法,民事違法與刑事違法的區別
行政違法,民事違來法與刑事違法的自區別有:
1、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規的違法行為。
行政違法是行政主體的違法;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行政違法是依法必須承擔行政責任的行為。
2、民事違法是違反民法規定的作為或不作為義務的行為;某些民事違法行為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即使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錯,也同樣構成民事違法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違法行為,本人雖不承擔民事責任,但要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某些情況下,違反國家民事政策和社會共公利益的行為也可構成民事違法行為。
3、刑事違法即犯,觸犯刑法應受刑法處罰的行為;是嚴重違法行為;是一切違法行為中最嚴重的一種。
D. 違規 違法 犯法 犯罪,他們都是不同等級的嗎,他們有什麼不同
等級從低到高為:違紀(違規)、違反一般的法律、違反《刑法》
違法中是包括違反一般的法律和違法《刑法》的,違反了《刑法》法院認定能夠構成犯罪。違法和犯法意思上大致相同。
紀律、規定一般是一個團體、單位或者組織制定的。比如說小學生守則,或者某個公司的規章制度,都屬於這一范疇。違反了這樣的紀律或者規定的話,是由這一團體、單位或者組織來進行裁決的,比如,處分,記過,扣獎金,開除等等。
違法一般的法律規定是會受到行政處罰的,就是由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來進行處罰。比如說,有人賣假煙,如果數量少的話,那管煙草的部門可以沒收、罰款等等。
違反刑法的話,公安機關會介入,進行調查取證,滿足構成犯罪的條件的話再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最後是否構成犯罪是由法院來定奪的。還是剛剛賣假煙的例子,如果有證據證明賣假煙達到了刑法規定的標准,那麼就有可能是銷售偽劣商品。
我認為他們最大的不同在於處罰的主體不同。
違紀、違規是有一般的社會團體、單位來進行處罰的,最嚴重的無非是開除。
違反一般的法律,就由國家的行政部門來處理了,會有罰款、沒收等手段,但不會進行人身強制。
違反了刑法,由法院判決構成犯罪的,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除了罰金,還有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如果說同時違反了幾種規定、法律,那就會受到各個等級的處罰。
E. 非法與違法的區別
1、兩者的定義不同
非法是指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者處於法律沒有規定的范疇。
違法是指是指特定的法律主體(個人或單位)由於主觀上的過錯所實施或導致的、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依法應當追究責任的行為。
2、兩者適用范圍不一樣
非法表示觸犯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是絕對不允許的。
違法表示是行為者有故意或過失的行為,即行為人有主觀方面的過錯的行為,情節較輕。
3、兩者的主體不同
違法的主體必須是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和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設置的法人,是行為人。
非法的主體可以表示某一規定,某一事物等不符合規定。
F. 違法行為同時觸犯了行政法和刑法的規定如何處理
行為人的一個行為既違反行政法中某個法條的規定同時又觸犯刑法的某個法條規定,從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與犯罪的競合。在實踐中,一行為同時觸犯了行政法和刑法的情況大量存在,如偷漏稅、走私、破壞公共秩序等行政違法行為等,在行為構成犯罪的同時還觸犯有關行政法的規定。發生行政違法行為和犯罪競合的實施處罰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單處刑罰。即對一行政違法行為己構成犯罪的,只由司法機關給以刑事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就同一事實重復處罰。這實際上也是「一事不再罰」原則的具體體現。對於給予刑罰就足以達到懲處和預防行政犯罪的目的的,就沒有必要再由行政機關予以有關行政處罰。如:對於結伙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等流氓活動,我國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都作了處罰規定。刑法規定,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對「結伙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的」,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在處理這類違法行為時,對於違法者違法行為情節惡劣的,應當由司法機關給予刑事處罰,行政機關原則上就不應再對其適用行政處罰了。這是因為司法機關對違法行為人已經作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而且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處罰其制裁程度已遠遠超過了行政處罰對其的制裁,因此行政機關再對其適用拘留等行政處罰已沒有必要,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適用刑罰後,便不得再適用行政處罰。
2.刑罰與行政處罰雙重適用。即對行為人除由司法機關予以刑罰處罰外,有關行政機關還應予以行政處罰。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行政犯罪具有觸犯刑法和行政法的雙重性,行為人也就應當相應承擔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另一方面,刑罰與行政處罰的種類及功能的差異決定了在適用刑罰的同時還必須適用行政處罰以彌補刑罰的不足。刑法規定的主刑和附加刑的種類和范圍相對比較狹窄,主要是人身罰和財產罰。僅適用刑法規定的刑罰在有些情況下不足以消除違法行為人犯罪的全部危害後果,也不足以徹底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適用刑罰的同時並處一定的行政處罰有利於更好地打擊犯罪,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因此是十分必要的,在實踐中也切實可行。如:對於偷稅。抗稅的違法行為,刑法只規定「違反稅收法規,偷稅、抗稅情節嚴重的,除按照稅收法規補稅並且可以罰款外,對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依照有關稅務法規的規定,對於有偷稅、抗稅行為的人,行政機關還可以吊銷其營業執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對違法者處以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還不足以挽回其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因而可以並處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以解決刑罰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刑罰和行政處罰並處的問題,有些是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如:刑法規定,違反海關法規,進行走私,情節嚴重的,除按照海關法規沒收走私物品並且可以罰款 外.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更多的情況是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是單處還是並處,這就需要執法人員在司法實踐中靈活掌握。如產品質量法規定,銷售失效、變質產品的,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銷售的產品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依據這一規定,對於銷售失效、變質產品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應給以刑事處罰,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給予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當然這一行政處罰必須是為了解決刑事處罰所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作出的。也就是說一行政違法行為觸犯了刑律,如果刑罰已對違法者作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關於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就應當免除;如果刑罰已對違法者作出了財產方面的處罰,如罰金,關於財產方面的行政處罰,如罰款就應當免除。
G. 涉嫌違法行為是犯罪嗎
答案是:涉嫌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
犯罪是指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行為,違法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主要看是否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舉個例子,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但並沒有辦理結婚登記,也沒有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那麼該行為只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不構成重婚罪。
但如果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又騙取結婚登記,或者雖沒有辦理結婚登記,但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那麼該行為不但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同時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涉嫌重婚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H. 行政違法和刑事違法有什麼區別
這么跟你說吧,只要是符合刑法上的具體條文中的構成要件的,就是刑事犯罪,應專當承擔刑事責任。
就你所舉的屬例子,刑法第239條: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這個罪名是實施了綁架的行為就構成犯罪的。沒有造成危害,沒有取得金錢只不過是破案迅速而已。所以對方依然要承擔刑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