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急救
❶ cpr急救證書怎麼考
cpr急救證書需要通過救護員培訓並考試合格,具體要求如下:
1、報名條件
年滿18周歲以上,身體健康。
2、培訓內容
紅十字運動與救護的基本知識;心肺復甦、創傷救護等初級應急救護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常見急症、意外傷害、突發事件的處置要領(根據學員需求選擇培訓內容)。
3、培訓時長:2天,16學時。
4、培訓方法:課堂講授、實操練習等。
5、考試考核:考勤考核、理論知識考試、救護實操考核。
(1)民法急救擴展閱讀:
截止2018年,中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不足1%,而在德國能達到80%。為了避免街頭突發急病卻無人敢救治、會救治的悲劇,普及應急救護知識,讓更多的人懂得自救互救,是非常必要的。在這件事上,政府、社會組織、企業都責無旁貸。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群眾性應急救護工作,推廣全民參與自救互救的理念,鼓勵更多人參加應急救護培訓。2017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明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正式立法保護並鼓勵緊急施救行為。
❷ 普通人可以實施急救嗎
不管您是否是醫護人員,這其實並不妨礙在要緊關頭實施救援,尤其是您了版解急救方法的時權候更是如此。即使是本身對急救方法並不了解卻有意施救的,您也可以通過向急救中心呼救時同時向調度員了解現場可以做的即時急救處置方法。而且您在施救時也不需要過於擔心,因為新的民法總則提出了施救免責: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❸ 120急救糾紛屬於民事案件的什麼案由
我覺得120急救中心,是隸屬於地方為衛生局下面的事業單位,屬於行政訴訟范疇,至於案由,根據你的需要而定,如果,你是希望高他不作為的,就以行政不作為為案由,但此案,由於是電話機出故障,要靠到不作為上比較困難。可以考慮以「國家賠償」的方式訴訟。
❹ 急救沒成功有急救證有沒有法律保障
這與你有沒有急救證書並沒有直接關系。急救證書也僅僅只能代表你曾經受過回相關的訓練,而並答不能對你產生任何法律方面的保護效應(這和醫師在其執業場所行醫時執業醫師執照所起的法律效應是有所不同的)。
自此自願施救者可以不再害怕因為自身的施救行為而擔責,「好人法」正是為保護施救者和鼓勵施救而制定的。
❺ 急救失敗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取決於是否存在過抄錯。
一、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二、需要進行鑒定。第二十條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三、不負法律責任的情形:
第三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醫療事故:
(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採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後果的;
(二)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
(三)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
(四)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的。
❻ 急救時錯誤將人救死了要負法律責任嗎
過錯行為加重病情是要承擔責任的,幫人有風險,有的情況需要專業的知識,不能盲目的幫忙。
❼ 公眾急救的法律保障是什麼
我不知你指的是否就是「對公眾施救行為的法律保障」。如果是這樣的話,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之後,其中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好人法」將會保護這些自願施救的施救者們。
❽ 搶救行為法律規定至要義,並闡明其構成
摘要 醫療機構對生命垂危的患者進行搶救治療是醫療機構法定義務也是道德責任,患者在生命垂危獲得醫療機構搶救治療是法律規定的患者的權利。為保障生命垂危等緊急情況下患者得到及時救治,維護患者生命健康權益,應當鼓勵和維護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患者處於緊急情況下積極施救、採取緊急診療行為。《執業醫師法》第24條規定:「對急危患者,醫師應當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
❾ 急救:《民事訴訟法》作業,今天要交了
1.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中起的作用是( A )
A. 核心作用 B.領導作用C.一般作用 D.重要作用
2.我國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 A)
A. 群眾性組織 B.司法機構 C. 行政機構 D.半官方組織
3.我國的下列法律哪種屬於實體法?(B )
A. 憲法 B.婚姻法C.公證法 D.仲裁法
4. 新中國第一部訴訟法草案應該是(C )
A.《民事案件審判程序(草稿)》 B.《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
C.《中單人民共和國訴訟程序通則(草案)》
D.《關於各級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
5.民事訴訟是( A )
A.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所進行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
B.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和法院審判行為的綜合
C.當事人要求法院解決民事爭議
D.打民事官司
6.我國的下列法律中屬於程序法的是( C )
A. 民法 B.勞動法C.公證法 D.經濟法
7.人民法院組織法和民事訴訟法都屬於(D )
A. 實體法 B.組織法C.訴訟法 D.審判法
8.民事訴訟區別於行政訴訟、刑事訴訟的主要標志是( C )
A. 訴訟主體不同 B.訴訟標的不同 C.訴訟程序不同 D. 訴訟理由不同
9.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 c )
A. 當事人 B.公安人員 C.訴訟關系人 D.案外人
10.能夠使民事訴訟程序發生、變更與消滅的訴訟行為的主體是(B )
A.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B.民事訴訟主體
C.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 D.其他訴訟參與人
11.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的法律事實應該是( d )
A. 法律文書 B. 訴訟文書C.違法行為 D.法律行為
12. 人民法院與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之間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為( d )
A.訴訟權利的請求 B.訴訟義務的履行
C.案件事實真相 D.實體權利的請求
13.訴訟上的法律事實應該分為( a )
A. 法律和事件 B.行為和意志C.事件和行為 D.思想與活動
14.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其中一方主體必然是( c )
A. 法院 B.證人C.原告 D.被告
15.不引起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情形是( d )
A. 被告提出反訴B.證人出庭作證
C.在訴訟過程中,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
D.在訴訟過程中發生自然災害而使訴訟中止
16.在同一訴訟中,幾個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d )
A. 有主次的 B.共同的C.無主次 D.並列的
輸入內容已經達到長度限制
還能輸入 9999 字
插入圖片刪除圖片插入地圖刪除地圖插入視頻視頻地圖
❿ 急救!!民法案例分析``一題20分!
答案:
1.是
2.共同承擔
3.是,因為是合夥關系,無限連帶
這樣可以了吧
案情介紹
甲從某廠退休反鄉後,決定利用曾在紅星公司工作多年的優勢,與村民乙、丙商量合夥開辦出口檯布的加工業務,約定甲出資1萬元,負責聯系業務,乙丙各出資4000元,負責組織村民幹活並進行技術指導。三人起草了一份協議,但尚未簽字。當年底,完成多批加工任務,獲得利潤5萬余元,三人按約定比例進行了分配。次年,因趕上農活忙季,人手少,檯布出現質量問題,使購貨方紅星公司造成3萬余元的經濟損耗。紅星公司要求甲、乙、丙賠償,乙、丙秤自己是受雇於甲,不能承擔責任,於是甲向紅星公司賠償了全部損失。
不同觀點: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最大的爭議點在於如何認定甲、乙、丙三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分擔債務。有人認為因三方並未正式簽訂書面協議,所以他們之間沒有形成合夥關系;有人認為盡管甲、乙、丙三人之間沒有簽訂正式的協議,但是在第一次分配利潤時是按照合夥協議辦理的,因此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合夥了,他們也應該按照合夥的約定承擔合夥債務。
評析:
在本案中三人之間是否形成了真正的合夥關系呢?對這一點的判斷將直接決定著是否僅僅有甲方獨自一人承擔全部債務這一問題。
什麼是合夥?在民法中,合夥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根據合夥合同共同出資、共同經營、且對外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組織。一般認為,合夥包含合夥合同與合夥組織兩方面的關系。前者是指確定合夥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前者是指確定合夥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後者是指合夥人作為一個組織體,可以與第三人發生各種法律關系。合夥的一個最為基本的特點就是各個合夥人共同享受經營的收益,並共同承擔合夥企業的風險和損失。根據《合夥企業法》第32條的規定,對合夥企業的利潤和虧損,首先應當由合夥人依照合夥協議約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擔。合夥協議中應當規定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的辦法。一旦合夥協議做出此種約定,就應當約束合夥人,成為承擔虧損和分配利潤的標准。如果合夥協議沒有約定利潤分配和虧損分擔比例,而合夥人事後又不能就盈虧的分攤達成一致意見,則應當推定由全體合夥人平均分配和分擔。
考察本案,首先需要分析的問題是三方當事人是否真正達成了合夥協議。我們認為,盡管雙方當事人並沒有正式簽訂書面的合夥協議,但其在前期做了一些約定,如甲出資1萬元,負責聯系業務;乙、丙各出資4000元,負責組織村民幹活並進行技術指導。在後面的經營中也是按照這種約定實踐的。尤其應當看到的是,在三人合夥經營得當年底,通過完成多批加工任務獲得5萬元利潤時,三人是按照他們的合夥約定比例進行了分配。因此,即使他們已經起草協議,沒有正式簽字,也應該認定他們通過口頭約定的形式達成了合夥關系。事實上,法律也並沒有強求合夥關系的形成一定需要通過書面協議的形成,對於事實上的合夥關系法律也是予以認可的。
在認定甲、乙、丙三方形成了合夥關系之後,合夥經營過程中給購貨方紅星公司造成的3萬余元的經濟損失應該如何分擔呢?盡管在本案中甲已經向紅星公司賠償了全部損失。
對於合夥債務分擔,法律明確規定合夥人對外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民法通則》第35條第1款規定:「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合夥企業法》第39條又進一步規定:「合夥企業對其債務,應先以其全部財產進行清償。合夥企業財產不足清償到期債務的,各合夥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清償責任。」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的責任是連帶的無限的責任。無限責任強調了合夥人要以其全部財產承擔責任;而所謂連帶責任是指每個合夥人都對合夥債務負有全部清償責任,而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任何一個合夥人全部清償合夥債務。因此在本案中,紅星公司遭受損失時,索賠不成而起訴,有權將甲、乙、丙任一人或全部作為被告。其單獨要求甲承擔全部損失的賠償責任也是有法律根據的。事實上在甲清償全部合夥債務以後其他合夥人乙、丙對債權人紅星公司的清償責任也隨之消滅。各個合夥人在合夥關系中,都是依據一定的份額行使權力承擔義務的。該份額通常都是由合夥合同約定的。在合同沒有規定的情況下,應當按照出資比例等確定其份額。合夥人承擔連帶責任以後,可以在合夥人內部按照份額重新分擔責任,多承擔責任的合夥人可向其他合夥人追償。從本案來看,合夥人內部是存在著這種關於份額的明確約定的,事實上他們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分配贏利的。因此在分擔債務的時候也應該按照這個比例。甲承擔全部的責任之後,他清償的數額已經超過其應當承擔的份額,因此他有權向其他合夥人乙、丙按份追索,要求他們向自己給付應承擔的那部分合夥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