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務

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務

發布時間: 2022-03-04 10:19:14

Ⅰ 論社會主義法制理念與司法為民的本質

淺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司法為民

(一)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堅持司法為民

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指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的概括和反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內容廣泛,內涵深刻,這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民法院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開創法院工作新局面的行動指南,力求認識上有新高度,行動上有新舉措,實踐中有新成果。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樹立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民主政治觀;以實體正義為根本價值、以程序正義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觀;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時實現為根本要求的辦案效率觀;以保障尊重當事人權利為主要內容、以維護司法公信力為主要目標的審判公開觀;以平等保護和不偏不倚為基本要求,以適當行使職權促進訴訟能力平衡為實現途徑的司法中立觀;以不利用職權謀取任何非法利益為基本准則的職業廉潔觀。

2、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思想正是在現代法治理念的支配下,結合目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形成的。司法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特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它進一步揭示了新時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意義,對於進一步做好法院的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最高人民法院肖揚院長從以下幾個方面細解了司法為民:一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本質要求;二是「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的基本價值取向;三是檢驗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新尺度;四是人民法院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要求;五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新發展;六是對人民司法工作職責和任務的新概括;七是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熱點問題的新實踐。

「公正司法、一心為民」就是司法為民,實現人民的意志。人民法院及法官的職責就是司法,司法的終極目標或本質要求,就是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辦理案件的全部執法活動公正。因而,公正司法就是裁判公正、執行公正和裁判執行過程中的程序公正。司法為民的第一要務,就是公正司法。堅持執政為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它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總歸宿 ,就是要求黨的全部工作,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最高標准,始終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不從根本上解決執政為民的問題,就會影響民心向背、影響政權性質,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堅持司法為民,是堅持執政為民的重要部分,司法為民就是把人民賦予我們的審判權用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長期以來的審判實踐表明,作為審判人員,沒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固然不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也難以為人民謀利益,這兩方面是緊密結合的,立場觀點的問題必須解決好,工作水平和審判能力的問題也要解決好,即既要有司法為民的觀念,也要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司法為民的水平。不改變那種:「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狀況,司法為民就變成空話。在審判實踐中的做法與司法為民的要求存在的差距找准了,法院的改革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成效。

3、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牢固樹立司法為民思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民法院的必然要求。同時司法為民又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根據黨中央「執政為民」的理念,提出了「司法為民」的要求,及時制定下發了司法便民、利民、護民的23項措施,2005年,又確立了「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司法為民」已然成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司法為民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不僅要通過公正、高效、文明的司法活動來實現,而且必須落實到保護人民、打擊犯罪、制裁違法、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的審判過程中去。公正、高效、文明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司法為民活動的開展不能違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

(二)結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為民的要求,目前一些仍不足的做法

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為民的要求,結合我們目前一些法院的做法,筆者認為主要還存在以下不足:

1、庭審形式化。公開開庭審理案件是保證審判公正的重要程序,然而,在實踐中,公開開庭成為一種形式。開庭前,主辦人在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未得到充分質證的情況下已形成基本的處理思路,並確定庭審調查焦點,調查范圍。在開庭審理中完全按照預定的固定的程式和內容進行審理,審判人員已經形成的固有思路很難在庭審中被改變,對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在庭審中的激烈辯論無動於衷,有些主要事實沒有進行庭上質證,使當事人頗有微詞。

2、法院偏重庭審公開和宣判的公開,而對一些審判環節的公開卻受到漠視。

3、對當事人陳述,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保障不力。主要表現在案件審理中對當事人各方在舉證時限內提供的證據不及時將證據副本送達另一方,導致當事人各方在庭審前無法充分了解對方的訴訟證據及理由,在開庭審理中匆匆忙答辯,致陳述不充分,使當事人一方有產生訴訟「偷襲」的感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了證人作證的有關問題,完善了證人作證制度,庭審中宣讀證人證詞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實踐中證人出庭作證極其少見,剝奪了對方當事人對該證據進行質證的權利;在有證人出庭作證的個別案件,甚至允許證人旁聽法庭審理或者宣讀事先准備好的書面證詞等,相關法律確定的法官認證規則沒有得到嚴格遵守,對當事人的陳述,辯論全憑法官自由心證,有的法官是重在法庭上不作認證;一些判決書說理部分過於簡單,對當事人各方意見自始至終不作明確表態。即使判決結果儉公正,當事人在感覺上也會對判決結果持不定態度,內心矛盾並未排除。

4、人民陪審員制度沒有真正落實。該制度在增加司法的民主性、公開性,有利於廉潔執法和發揮司法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法院只是空設,沒有讓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使該制度在司法實踐沒能真正落實。

5、依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是地方國家機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審判人員的任職、待遇,法院的建設等等無不依賴於地方,當地方利益與國家法律相沖突時,審判人員較難公正地處理,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單位組織的非法干預的原則無從貫徹,司法公正與正義難於實現。還有一些法院提出「當好企業的好參謀」、「全力為區域經濟保駕護航」則必然大大加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雙重「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對實現司法中立、當事人地位平等造成了阻礙,使司法中立、公正和平等原則大打折扣。

6、實現社會公正與正義,需以法官依法獨立公正地審判案件為保障,由於管理體制上尚未完全統一,導致審判人員素質提高不快,鑽研業務缺乏動力和壓力。

7、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工作任務量與審判人員相對不足以及法官斷層的矛盾更為提高審判效率、實現合議制與獨任制的換位,進一步擴大了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范圍,適用簡易程序的高比例,及與法律的原則性規定相比較,難免會給人有違反法律規定之嫌。

(三)以司法為民為切入點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司法為民與司法公正的相結合?針對上述所列之不足,結合當前法院改革的實際,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1、要樹立司法公正理念。黨的十六大強調,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證。現代司法理念中最核心的理念是司法公正,其他理念都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石。每一名法官都要牢記司法必須公正這一宗旨,客觀認定案件事實,准確適用法律。無論任何壓力,任何干擾,都要以不偏不倚的主觀態度處理各種糾紛,不能以任何理由偏袒訴訟一方,做到對所有當事人都一視同仁,要保持司法廉潔。在辦案過程中要徹底摒棄錢情義觀念,不得介入任何個人利益,更不得故意運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好處。還要樹立起司法效率觀念。遲到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一切審判活動應當避免不必要的拖延,努力縮短辦案周期,降低訴訟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和投入,千方百計提高司法效率,防止和糾正案件久拖不結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2、要完善司法便民舉措、強化司法護民方略。我們要借鑒外地法院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改「管理型」為「服務型」;要採取過硬措施,真正做到便民。暢通信訪渠道,對於群眾來訪的,即時解答;抓好立案「窗口」形象工程,優化服務功能,體現人文關懷,對受案范圍、當事人須知、訴訟、執行風險提示等內容進行公示;設立優先窗口,為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救助對象設立專門立案窗口或其他辦法,優先立案;方便檢察官、律師訴訟,設置專門的閱卷場所,為檢察官和律師到法院參加訴訟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等。堅持「人民群眾利益無小事」,扎扎實實做好每一起案件的審判和執行工作。為此,在審判和執行中,我們要平等保護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等各種市場主體,既要依法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又要依法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平等保護各類當事人,在法律適用上都要公平對待、平等保護,依法維護公平、競爭、統一、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公正、高效、文明地裁判和執行案件,決不因司法不公損害投資環境和法制形象。

3、要樹立中立裁判理念。裁判的中立性是司法職能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沒有裁判的中立,司法公正將得不到保障。每一名法官在辦案過程中,都要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出現,保持審判活動中立,給予每一個訴訟主體以公平公正的關注,謹言慎行,避免因言行不當而引起當事人和公眾的合理懷疑。並依據法律規定和有法律效力的規則以及審判活動本身應遵守的程序規則進行裁判。同時,還要摒棄職權主義做法,將應當由其他訴訟參與者所做的工作交還出去,真正回到「坐堂辦案」上來,避免對訴訟事務大包大攬。

4、司法行為要進一步規范。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與「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結合起來,本著邊教育、邊改進、邊建設的思路,針對我院在專項整改教育活動中司法行為存在八個方面不規范的問題,重點規范容易發生問題的崗位和環節,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加強司法規范化的長效機制建設,做到司法行為延伸到哪裡,規范化建設就跟蹤到哪裡。逐步建立健全司法責任體系、辦案質量效率考評體系和監督體系,抓好《法官行為規范》的貫徹落實。

5、要樹立程序公正理念。程序公正相對於實體公正而言,其本身具有獨立價值,失去了程序公正,實體公正便無從談起。要徹底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審判觀念,強化程序意識,以程序公正為基礎,規范審判活動,嚴格遵守三大訴訟法及民事、行政證據規則的規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還必須注意,程序公正也意味著作出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只能是通過證據規則推定的事實,即法律事實,而非客觀事實,這是證據規則實施之後的一個重大理念變革,民商事、行政審判人員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確保實體裁判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做到形象公正,在全部司法活動中,法官對雙方當事人要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平等對待,平等保護,文明司法,嚴格遵守司法禮儀,規范言行舉止,恪守法官職業道德,嚴明司法紀律,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直觀地感知法官在公正地審判案件,在心裡上產生公正感和信任感,讓他們感到公正就在身邊。

6、樹立公開透明理念。審判公開透明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徑和措施。要不斷提升審判透明度和公信度,將全部審判活動置於公眾監督之下,實現審判全部活動公開。做到立案公開,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解決群眾告狀難問題;做到庭審過程公開,依法實行公開開庭,盡可能實現審判過程的動態透明;做到裁判文書公開,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強化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通過公開透明的裁判活動,使勝訴者贏得清清楚楚,敗訴者輸得明明白白,無論輸贏心服口服;要逐步向社會公布裁判文書,允許公民查詢裁判結果;還要做到執行全過程公開,推行執行聽證制度,要對拒執和干擾執行行為的公開曝光制度。

7、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廉政建設的關鍵在於抓落實,抓落實的力度越大成效就越明顯。一是通過教育抓落實,突出「勤」字,完善法院內外部相結合、多方參與的教育體系,針對實際情況和新要求,經常性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築牢黨風廉政建設「防火牆」;二是通過管理抓落實,突出「嚴」字,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構建全員參與的管理體系,並強化基礎工作和日常工作,嚴格督促檢查,及時發現並糾正苗頭性問題;三是通過懲處抓落實,突出「狠」字,不怕出醜、不護短,對頂風違紀的工作人員要嚴肅處理,堅持「下猛葯」、「出重拳」。要嚴格審判管理,加強廉政建設,教育法官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經得住考驗。要規范法官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娛樂圈」,建立公正司法的長效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司法腐敗,促進司法公正,推動法院工作持續前進。

Ⅱ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熱線電話是啥有誰能幫幫我

北 京 人 民 法 院: Ο I Ο—5 2 2 5 3 6 9 0
北 京 人 民 法 院: Ο I Ο—5 2 2 5 3 6 9 0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所轄區域既囊括承擔國家政治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首都功能核心區,也處於集中了大部分市級商業中心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和城南行動計劃主戰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院以來,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始終堅持「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始終堅持「爭一流、創首善」的標准,將依法保障首都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將維護首都社會穩定作為第一責任,將促進首善之區和諧建設作為第一目標,將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要求作為第一標准,立足審判職能,公正司法辦案,提升審判質效,強化案結事了,堅持創先爭優,深化制度落實,加強司法為民,先後依法審理了多名省部級高官犯罪;穩妥處理了百餘件涉眾型經濟犯罪;高效處理了涉及民生及社會關注的案件,實現了辦案質量、辦案效率、辦案效果的同步提升,實現了維護穩定、服務發展、保障民生的融合提升,實現了隊伍建設、審判管理、服務保障的均衡提升。,!!

Ⅲ 淺談基層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需要,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體現為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對法院而言,人們關注的司法公信力主要是針對人民法院的司法行為,集中表現在通過裁判向社會公開。基層人民法院同人民群眾接觸最多,聯系最緊密,是人民法院服務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窗口,是落實司法為民的主渠道。基層人民法院的工作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司法活動中 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維護,直接關繫到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度。那麼,面對群眾訴求,基層人民法院該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呢?筆者認為: 一、加強法官思想政治素質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人民法院要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紀律嚴明、作風優良、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法官隊伍是前提。筆者認為素質過硬的法官隊伍一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地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思想、指導實踐;二是要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原則並付諸實踐;三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持改革創新,司法為民,能動司法;四是要加強人民法院的制度建設,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體系,促進法官的隊伍建設。五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真正做到「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切實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 基層法院的法官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第一學歷為本科的很少,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法律專業教育,這種情況下,要想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筆者認為,首先要抓學歷教育。要落實措施,積極鼓勵幹警在職參加學歷教育,提高隊伍學歷層次和司法考試通過率,從而為建設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奠定良好基礎。二是積極組織幹警參加上級法院舉辦的各類培訓。這類培訓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帶有較強的指導性。三是以文化樹院,積極創建學習型法院。把文化建設融入法院各項工作之中,通過精神文化的引領、行為文化的規范、制度文化的約束和物質文化的展現,使法院文化建設與法院各項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以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引導人、凝聚人、激勵人、塑造人,陶冶法官情操,提高法官職業道德素質與業務素質。 三、依法履行審判職責, 始終抓好審判第一要務。 審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點,是第一要務,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必須忠實履行完法和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有效化解矛盾紛爭,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公正與效率是審判工作永恆的主題,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是審判工作的生命和靈魂,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希冀與期盼,同時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提高辦案質量,確保司法公正與高效,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法院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正與效率,讓社會公眾相信法院是值得信賴的。 四、解決執行難問題,努力維護司法權威。 執行既是落實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也是實現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因此,裁判文書是否被有效執行,直接影響到司法公信力的大小。目前,基層人民法院 「執行難」的問題較為突出,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執行能力,兌現裁判文書確定的利益,落實司法為民,維護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筆者認為,解決執行難的關鍵一是要繼續完善相關的執行法律保障機制,從立法上規范和保障執行工作;二是要加強執行隊伍,加強執行裝備,改善執行條件,增強執行能力。三是要完善執行流程管理,規范執行行為,加大執行力度,確保高效執行。四是執行工作中,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五、做好判後答疑及案件定期回訪工作,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判後答疑是人民法院為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判決、裁定內容以及從法律上正確把握和對待裁判結果,針對當事人就認定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提出的疑問,採取由原承辦法官進行答疑的一種司法便民措施。從字面上看,答疑的時間應是在判決後,但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實現能動司法,將法律效果最大化,承辦法官要以「第一時間」答疑為原則,在宣判後或當事人產生疑問時第一時間對當事人進行釋疑解惑,詳細說明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使當事人理解裁判內容,做好服判息訴工作。該項工作,能夠促進當事人息訴服判,從源頭上化解涉訴信訪。案件定期回訪,是指將所有案件的當事人都納入定期回訪的范圍,及時了解案件的履行情況及當事人的新思想、新訴求。筆者所在的庭室,堅持實行上述兩項措施,多年來無上訪案件發生,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形象系於公正,法威存乎民心。」,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威存在的基礎,也是司法生命延續的保障,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更好地發揮司法審判職能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然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基層法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法律定會為人民謀福祉! 鶴崗市南山區人民法院 劉亞瑩

Ⅳ 社會主義法制里的三個至上是什麼

一、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保證黨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絕對領導
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是人民法院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政治方向,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的主要內容。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審判機關和人民法官,要牢固樹立黨的領導的觀念,切實增強黨性觀念,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政法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在各項工作中自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經受住政治風浪的考驗。手中的審判權是黨和國家、人民賦予主持社會公平正義的神聖權力,在各項審判工作中,必須始終代表黨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堅持忠實於事實,忠實於法律;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來行使神聖的審判權,嚴肅執法,秉公辦案;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高服務質量,拓寬服務領域,改善服務態度,在「三個至上」思想的指引下,審慎行使手中的審判權,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樣才能確保人民法院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科學發展,穩步前進。
二、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以解決好涉訴信訪問題為當前工作的第一要務
當前,涉訴信訪形勢極為嚴峻,黨和人民群眾很不滿意。要徹底以解決好涉訴信訪問題為工作突破口來改善民生、維護民生、保障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提高全體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對涉訴信訪問題的認識。首先要從講政治的高度看待法院涉訴信訪工作,充分認識到涉訴信訪工作關繫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關繫到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從而把解決好涉訴信訪問題作為當前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務,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其次要樹立「大信訪」的理念,明確以立案庭為職能部門、其他部門積極參與、密切協作、齊心協力的信訪網路,形成人人抓信訪、人人管信訪、人人願當信訪案件的承辦人的良好局面。
二是明確責任,分級負責。明確院長對信訪工作負總責、親自抓,重大、復雜信訪案件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層層簽訂涉訴信訪工作責任書,明確包案領導和責任人各項職責。對重大涉訴信訪案件以及上級掛牌督辦的案件,黨組成員分案包干,帶案下訪,切實讓來訪群眾人人受到接待,反映問題件件得到處理或答復的承諾。對確實不能息訪息訴的,包案領導和責任人要採取一切措施,協調地方黨委政府把當事人穩控在當地。對完不成上述任務的包案領導和責任人要進行責任追究。
三是要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做好初信初訪工作。對人民群眾有沒有深厚感情,接待人民群眾有沒有真心、善心、真情,是一個立場問題、政治問題、作風問題。在接訪中,從領導到一般幹部,必須開門接訪,接待好每一位當事人。承辦人首先要做好判後答疑,想盡辦法做好當事人的思想疏導工作。如不能奏效,中層領導和主管院領導要依次做好以上工作。以上工作沒做好做實,引起當事人上訪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對於案件有問題的,首先追究承辦人的責任;對於審判並無不當,但因工作方法、工作作風激化矛盾的,要查清是哪個環節激化矛盾的,是誰的責任追究誰的責任。
四是加強信息溝通,落實屬地穩控原則。暢通涉訴信訪渠道,加強矛盾的預警、排查等防範措施,建立涉訴信訪聯動工作機制,抓好信訪情況的溝通、反饋和分析機制,聯合各種力量化解信訪矛盾;嚴格遵守分級負責、按級管理和屬地穩控原則,對職權范圍內的要切實負起責任,不允許相互推諉。並積極配合當地黨委、政府做好涉訴信訪當事人的穩控工作,及時溝通信訪信息。五是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案件信訪風險評估制、責任追究制等工作責任制,加強督促檢查,對思想不重視、措施不落實、工作不負責,發生重大信訪問題、造成惡劣影響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
三、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履行好司法職能
忠實地履行憲法和法律,維護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做到 「四個更加註重」,即更加註重推動發展,更加註重保障民生,更加註重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更加註重促進和諧。

Ⅳ 最高法通知要求各級法院加強執法辦案工作嗎

最高法近日發出《關於切實加強當前執法辦案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全國各級法院認真做好當前及今年後幾個月的審判執行工作,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執法辦案工作任務,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司法環境。

據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法院新收案件1589萬件,同比上升15.7%;審結案件1267萬件,同比上升13.6%;結案率66.6%,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未結案件637萬件,同比上升13.1%。

通知同時要求,各級人民法院要堅持辦案本位、法官本位、訴訟群眾本位,堅持用戶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扎實推進信息化建設,持續提升辦案平台的穩定性、易用性,及時滿足用戶合理需求。

Ⅵ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法院建設

2008年以來,廣東法院積極探索了一條從「爭當」到「當好」法院科學發展排頭兵的新迴路子,在答公正司法、改革創新等方面走在了全國法院的前列。全省法院將公正司法作為法院工作的生命線,以司法辦案為第一要務。2010年以來,廣東各級法院受理和辦結案件總數均保持在100萬件以上,案件量佔全國近1/10,收案、結案位居全國第一;全省法院以1/20的人力,辦理了全國近1/10的案件,法官年人均結案數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涉訴信訪工作領先全國,被最高法院評價為「案件大省、信訪小省」。蘋果公司IPAD商標權屬糾紛案和茂名紫金礦業民事索賠系列案,入選「2012年度全國法院十大典型案件」;華為公司訴美國IDC公司反壟斷糾紛案,入選「2013年度全國法院十大熱點案件」。 2013年以來,承接了中央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在審判權運行機制、法院人員分類管理、知識產權法院等方面進行了積極試點;探索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審判機構建設,力爭打造成全國綜合改革示範法院。

Ⅶ 什麼是三個至上啊司法考試中的。

(1) 黨的事業至上
黨的事業至上是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歷史使命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經過革命戰爭、和平建設、改革開放長期考驗形成的,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居於執政地位、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人民利益至上,意味著要始終以人民利益作為評判政法工作的根本標准,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終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要看人民的基本權益是否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3) 憲法法律至上
憲法法律至上是由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決定的。任何現代法治都意味著對國家公共權力的限制,對權力濫用的制約;意味著國家機關的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公共活動必須服從法治的基本原則。因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關鍵是依法治權。強調憲法法律至上,就是強調「法大於權」,否定「權大於法」,實行法治,摒棄人治。
憲法法律至上是由我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本制度所決定的。在我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和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制定的,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它所制定的憲法和法律在國家生活中理應具有最高的權威。
憲法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憲法法律是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表現為法律文本的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是黨的事業與人民利益的制度表達。

Ⅷ 如何在法院執行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著重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四風問題。用黨的群眾路線指導審判執行工作,對於風清氣正、執政為民、公正司法的執政黨形象塑造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於法治中國夢的實現會起到排除障礙、保駕護航的作用,對於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什麼是黨的群眾路線。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和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世界各國歷史進行研究之後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高度契合。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總結出了我們黨的一大法寶——群眾路線;群眾路線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福利。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方法是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拜群眾為師,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智慧,然後把這些營養和智慧上升為科學理論,用這些理論指導群眾,並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開辟科學的發展道路,為人民創造美好的生活。

二、為什麼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實踐證明,什麼時候我們很好地堅持了群眾路線,我們的事業就會很好地發展,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什麼時候脫離了群眾路線,就會遭到人民群眾的反對,事業遭受挫折。從目前我們黨情來看,還存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個別地區、部門,部分黨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嚴重。對此,人民群眾很有意見,嚴重敗壞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危及著黨的執政地位。法院的個別幹警這幾年也存在著宗旨意識、群眾觀念淡薄,存在著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等「四難」現象以及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三案」現象,辦事辦案推諉扯皮、慵、懶、散,上下班遲到早退,工作不思進取、缺乏責任心,辦案效率低下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發生在少數幹警身上,但影響著法院的整體形象、法官的整體榮譽,破壞了法律的權威,同時也降低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以上這些決定了我們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三、如何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一)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上必須自願。要始終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始終牢記法院的人民性,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始終牢記自己拿的是人民的俸祿。自己必須也應該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須也應該把維護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也應該發自內心地、設身處地地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能力上必須自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人民服務必須練好本領。首先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練就把握大局的能力,確保政治上不迷路。其次要刻苦鑽研法律及法學理論,練就正確熟練適用法律的能力,確保業務上不迷惑。第三要勇於實踐、勤於思考,注意總結把握審判規律,善於發現工作中的問題,練就科學管理的能力,確保管理上不迷亂。

(三)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工作上要自覺。要抓好審判執行工作這個第一要務。要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法院的基本任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法院的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法院的根本目標,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法院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上突出一個「准」字:要把追求客觀真實作為事實認定的價值取向,努力使裁判認定的事實最大限度達到或接近客觀真實。裁判不但要有法律依據,同時要符合法理、符合情理,做到法、理、情相互印證、相互統一。審判效率上要突出一個「快」字:對案件要做好繁簡分流,因人而異,科學分案,向管理要效率。執行案件要突出一個「狠」字:以對拒不執行人採取懲罰促使其履行法律義務,努力化解執行難題,維護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和法律權威。審判執行社會效果上要突出一個「穩」字:案件審理方案、執行措施要穩妥,案件審結後針對當事人的疑問要耐心做好辨法析理、服判息訴工作;執行過程中採取強制措施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對案件的趨勢和走向要胸有成竹,做到收放自如;確保案件審結後、執結後當事人能夠穩定下來。審判作風上突出一個「廉」字。要通過嚴把「三關」:事實認定關、法律適用關、實體處理關,實現實質公正。通過「三司法」:陽光司法、民主司法、和諧司法,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實現形式公正。通過「三規范」:規范審判行為、規范庭審活動、規范裁判文書,不斷提高案件質量,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上訴、經得起抗訴、經得起申訴。使公正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人民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以審判的公平正義促進全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大局的穩定,促進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

(四)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作風上要自律。要「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思和檢討自己,做好三個「表率」:做努力工作的表率、做遵守紀律的表率、做廉潔自律的表率。做到三個敬畏:敬畏群眾、敬畏法律、敬畏責任。心中始終裝著群眾、心中始終轉著公平正義,心中始終裝著清廉無私。管住自己的嘴,做到請吃不到,管住自己的手,做到送禮不要,管住自己的腿,做到不該去的地方不去。

(五)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重點抓好自查自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是基礎,查擺是關鍵,整改是目標,三者都很重要,但查擺和糾正是重中之重。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強化問題導向,始終把整改貫穿始終。要通過自查、談心互查、走出去請進來評查等多種形式,從思想深處、結合工作實際、生活實際、作風實際充分查擺出自身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做到小有小改、大有大改、邊查邊改、能改立改。

什麼是黨的群眾路線、為什麼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如何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能否回答好這幾個問題,關繫到每一名法官和每一個黨員的工作實際,也關繫到一個法院的工作全局和長遠發展。只有將黨的群眾路線作為審判執行工作基石,貫徹落實在審判執行工作的各個方面,才能從根本上保持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保持人民司法為人民的根本宗旨,從而使法治中國夢早日實現。

Ⅸ 上海市有幾家人民法院

1、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成立於1955年4月30日,坐落於上海市肇嘉浜路308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下轄第一、第二、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院、鐵路運輸中級法院),海事法院、金融法院 、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法院以及16個區法院。上海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指定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Ⅹ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對行政機關及其行政公務人員從內事行政管理活動的容基本要求和根本准則。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規定了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依法行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
2.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
3.必須維護憲法權威,確保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
4.必須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5.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
6.必須把推進依法行政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開拓創新與循序漸進的統一,既要體現改革和創新的精神,又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分類推進。

7.必須把堅持依法行政與提高行政效率統一起來,做到既嚴格依法辦事,又積極履行職責。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