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吸收
A. 刑法上怎麼區分吸收犯和牽連犯最好給出案例。
吸收犯的數行為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而牽連犯與吸收犯最大的區別在於,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不具有必然性。具體的區別如下:
1、數行為觸犯的罪名的性質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觸犯的是不同的罪名,是罪質不同的犯罪。吸收犯的數行為觸犯的是相同的罪名,是罪質相同的犯罪。
2、數行為間關系的含義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是牽連關系,具體說來,牽連關系是手段與目的、原因與結果關系。從實質上來說,牽連關系也是一種吸收關系。但這是一種刑的吸收關系,而不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仍獨立存在。吸收犯數行為間的關系是吸收關系,這種吸收關系是罪的吸收,所吸收之罪不再存在。
3、行為的具體表現不同。牽連犯的數行為表現為手段行為、目的行為和結果行為。吸收犯的數行為表現為預備行為、未遂行為、實行行為、中止行為、組織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等。
4、犯罪故意的性質不同。吸收犯數行為的故意是同一的;其數量可能多個,但性質是相同的,且是針對同一行為對象,侵犯相同直接客體的故意。牽連犯的數行為的故意不是同一的。支配方法行為、目的行為、結果行為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雖然是為總的犯罪目的服務,但其本身則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
5、侵犯的客體和作用的對象不同。構成吸收犯的數行為必須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體,並且指向同一的具體犯罪對象;而構成牽連犯的數行為侵犯的直接體必然是不同的,也不必作用於同一具體的犯罪對象。
6、主觀方面的差別。牽連犯雖然是基於一個犯罪目的實施數個犯罪行為,但行為人在這個犯罪目的的制約下,形成了與牽連犯罪的目的行為、方法行為、結果行為相對應的數個犯罪故意,犯意的異質性和相對復數性是牽連犯的構成特徵之一。吸收犯必須基於一個犯意,為了實現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了數個犯罪行為,犯意的同一性和單一性是吸收犯的顯著特徵之一。
7、兩者在處斷原則方面存有差異。通常認為,牽連犯的處斷原則,一般為從一重處斷,即按重的罪從重處罰,有時還並處輕罪的附加刑。吸收犯的處斷原則是僅以吸收之罪論處,對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論。
牽連犯的例子,比如為了詐騙而製造國家公文,盜取他人財物時發現有槍支進而非法持有。可以看出的是,吸收犯的數行為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而牽連犯與吸收犯最大的區別在於,牽連犯的數行為之間不具有必然性。達成詐騙的目的並不一定要以偽造公文為手段,盜取他人財物也不是必然就能得到槍支。
(1)刑法吸收擴展閱讀:
牽連犯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涉及。構成牽連關系有很多種可能。刑法分則中對個別牽連犯規定的處罰原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規定也不是適用統一的處罰原則,而是既有從一重處斷又有數罪並罰。
第一種規定:從一重處斷原則。
刑法第399條第3款規定:司法工作人員貪贓枉法,有前兩款行為的,同時又構成本法第385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即徇私枉法罪與受賄罪或枉法裁判罪與受賄罪構成牽連犯,要從一重處斷。(根據「兩高」《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瀆職犯罪並收受賄賂,同時構成受賄罪的,除刑法另有規定外,以瀆職犯罪和受賄罪數罪並罰。)
第二種規定:數罪並罰原則。
刑法第157條第2款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277條規定的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罪,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即走私罪和妨害公務罪構成牽連犯,實行數罪並罰。
B. 刑法中的法定吸收關系
你說的應該是數罪並罰量刑中的原則。 在我國刑法中,適用吸收原則的有以下兩種專情形:屬 1.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中有數個死刑或者最重刑為死刑的,採用吸收原則,僅執行一個死刑,而不得決定執行兩個以上的死刑或者其他主刑。 2.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中有數個無期徒刑或者最重刑為無期徒刑的,採用吸收原則,僅執行一個無期徒刑,而不得決定執行兩個以上的無期徒刑或者其他主刑。
C. 刑法中吸收犯是指什麼,吸收犯應該如何懲罰
您好,吸收犯是指一個犯罪行為為另外一個犯罪行為所吸收,而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僅以吸收的那個行為來論罪,對被吸收的行為不再予以論罪的情況。兩種行為之間所以具有吸收關系,是因為它們通常屬於實施某種犯罪的同一過程,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前行為可能是後行為發展的必經階段,後行為可能是前行為發展的自然結果。
根據我國刑法理論,吸收犯一般具有以下幾種形式:
1、重行為吸收輕行為。這里的重輕是根據行為的性質確定的,主要是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大小。
2、主行為吸收從行為。這里的主從是根據行為的作用區分的,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或次要作用的是從行為,其餘是主行為。
3、實行行為吸收非實行行為,這里的實行行為與非實行行為是根據刑法的規定劃分的,實行行為是由刑法分則加以規定的行為,而非實行行為是刑法總則加以規定的,例如預備行為、教唆行為與幫助行為等,例如犯罪分子為殺人進行預備活動,然後將被害人殺死。在此,殺人的實行行為吸收殺人的預備行為。
二、吸收犯應該如何懲罰?
在吸收犯的情況下,兩個犯罪行為之間存在吸收與被吸收的關系。被吸收的犯罪行為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因而只能以吸收的那個犯罪論處。因此,吸收犯在裁判上作為一罪處理。
對於吸收犯,不能數罪並罰,而只能按照吸收之罪定罪處罰。具體按下列原則處理:
1、行為吸收輕行為,即以數行為中最重的行為定罪處刑,其餘行為被該行為吸收;
2、行為吸收從行為,即如果數行為有主次之分,就按其中的主行為定罪處罰;
3、實行行為吸收預備行為,即數行為中如果某一行為是為實施另一行為所進行的准備,則該行為被另一行為吸收,只按另一行為定罪處刑。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D. 怎麼理解刑法上的吸收犯
吸收犯是指一個犯罪行為為另外一個犯罪行為所吸收,而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僅以內吸收的那個行為來容論罪,對被吸收的行為不再予以論罪的情況。兩種行為之間所以具有吸收關系,是因為它們通常屬於實施某種犯罪的同一過程,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前行為可能是後行為發展的必經階段,後行為可能是前行為發展的自然結果。
E. 刑法中「吸收犯」是什麼意思
指一個犯罪行為因為是另一個犯罪行為的必經階段、組成部分、當然結果,而被另一犯罪行為吸收的情況。比如,入室搶劫,搶劫行為吸收非法侵入住宅行為。又比如,非法製造槍支後又非法持有槍支的,此時只定前者。
F. 刑法中吸收犯有哪些情形
先舉倆例子:
1、入室搶劫。預備行為觸犯了非法侵入住宅罪,實行行為是搶劫,由搶劫罪吸收非法侵入住宅罪。
2、教唆犯。甲先教唆乙犯罪,後又幫助乙犯罪,甲的幫助行為應為教唆行為所吸收,以教唆犯論處。
再說概念:N行為侵犯N法益,成立數罪按照一罪處罰。
其特徵:
1、具有數個獨立的符合犯罪構成的犯罪行為;
2、數個行為必須觸犯不同罪名;
3、數行為之間具有吸收關系。(一般是後行為吸收前行為)
處罰原則:不實行數罪並罰,有些情況下還有可能進一步從重處罰。
G. 刑法中重罪吸收新罪是什麼意思
重罪吸收輕罪,是指以法定刑為准確定數罪中的重罪與輕罪,然後僅對數罪中法定刑最重的一罪判處刑罰,法定刑較輕的其他數罪不予判刑。簡言之,它只是按照數罪中最重之罪的法定刑判處刑罰,即通常所說的從一重處斷。
刑的吸收,又稱為重刑吸收輕刑,是指首先對數罪分別定罪量刑,而以宣告刑為准確定數罪中各罪所被判處刑罰的輕重,選擇其中最重的刑罰作為應當執行的刑罰,其餘較輕的刑罰被吸收,不再執行。
罪之吸收是牽連犯、吸收犯等犯罪形態中採用的定罪方法,通常涉及一罪與數罪的區分。由於採取重罪吸收輕罪的吸收原則,因而只定一罪,不以數罪論處。因而,罪的吸收,並不是數罪並罰的原則。作為數罪並罰原則的只能是刑的吸收,即在所犯數罪分別定罪判刑的基礎上,重刑吸收輕刑。
重罪吸收輕罪是定罪原則,是罪之吸收。由於輕罪被吸收,因而只成立一罪。由於輕罪被吸收,輕罪之刑當然也被吸收。重刑吸收輕刑是量刑原則,確切地說,是數罪並罰原則。刑之吸收的前提是存在數罪,刑雖然被吸收了,其罪依然存在。因而,盡管重罪吸收輕罪與重刑吸收輕刑極易混淆,還是應當嚴格地區分兩者,尤其是不能把罪之吸收視為是數罪並罰的吸收原則的內容。
吸收原則作為數罪並罰的原則,在一人犯數罪的情況下,只執行最重之刑,因而使數罪混同於一罪,有悖於罪刑均衡的原則,因此現在已經很少有單純採用吸收原則的國家。
H. 在我國刑法當中,什麼罪行適用於吸收原則
在《刑法》中,適用吸收原則的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
1、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版中有數個死刑權或者最重刑為死刑的,採用吸收原則,僅執行一個死刑,而不得決定執行兩個以上的死刑或者其他主刑。
2、判決宣告的數個主刑中有數個無期徒刑或者最重刑為無期徒刑的,採用吸收原則,僅執行一個無期徒刑,而不得決定執行兩個以上的無期徒刑或者其他主刑。
還有一個情形,就是附加刑也存在吸收原則。即當判處幾個沒收全部財產刑;或者判處沒收全部財產,又同時判處罰金刑的,只執行一個沒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