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布民法典的國家
『壹』 為何有的國家民法典條文有幾千條
法典是同一門類的各種法規經過整理,編訂而形成的系統的法律。 比如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就稱為刑法典。 咱們國家因為歷史因素,刑法的立法相對完善,而民法的立法相對滯後。(這是一般的教材說法,實際上民法的立法可以說是相當落後。。。) 民法的發端起源於羅馬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之下,而中國幾千年強大的封建王朝幾乎沒有交易主體平等的概念,立法上也就無從體現。 從個人感覺來說,經濟狀況影響了普通民眾的心理和立法需求,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後才開始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之前不管是封建王朝的自然經濟還是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對於民法的需求都不高,導致立法上的滯後。作為民法原則與總綱的《民法通則》也是1986年才制定頒布的。 至於民法典,《物權法》的頒布就是我國編纂民法典的開端,我國的民事立法基本沿襲大陸法系國家的傳統,分做總則、物權、債權、親屬、繼承這五部分。 《民法通則》修訂後就可作為總則部分,物權法已經頒布實施,親屬繼承兩部分也有很好的基礎,可以說民法典的頒布,不會是太遠的事情了。
『貳』 中國民法典頒布歷程
法律分析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國曾於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該法頒布,被學者稱為「准法典」 ,是我國改革開放後鑒於當時國情和緊迫形勢出台的一部不太完善、不太全面和系統的調整我國民事關系的法律,是民事政策權宜之計的產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叄』 民法典頒布歷程
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麼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持續至民法典施行後,該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有規定,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適用民法典的規定更有利於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更有利於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更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除外。第三條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沒有規定而民法典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民法典的規定,但是明顯減損當事人合法權益、增加當事人法定義務或者背離當事人合理預期的除外。第四條 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實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僅有原則性規定而民法典有具體規定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但是可以依據民法典具體規定進行裁判說理。
『肆』 中國民法典什麼時候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將於2020年5月交由全國人大表決通過。
民法是權利之法,它所調解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極為廣泛,小到去菜市場買根黃瓜,去交個電費,大到公司設立,買賣飛機,還包括結婚買房,離婚財產分割等,民法與我們生活聯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那民法典的出台將對法考產生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最為重要的影響,在其對民事規范之改變,而這些改變往往是考試重點,筆者擇其重點介紹如下:
1、流押(質)制度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六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一條 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
解析
按照《物權法》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做出流押(質)的約定時,應屬無效,但《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並未直接否認該行為的效力,而是明確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前,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即抵押權人可就抵押財產實現抵押權。
我們知道無效之評判在民法中是最強烈之否定,一味無效,並不能很好處理民事問題,並有可能損害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規定,抵押權人就抵押財產優先受償,一方面不會損害抵押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促進資金流通,真正發揮抵押權的功能,顯為立法之進步。
這里需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物權法》會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抵押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呢?
因為,此時抵押人處於劣勢地位,如果抵押財產價值大於應實現的債權額,當債務人到期不清償債務就講抵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時,就會使得抵押權人獲得超額利益,這顯然不道德,亦不能為誠實信用原則所容納。
這邊需要注意的是,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當事人可以約定將抵押物作價抵償債務,這是抵押權實現的一種方式,不是流押(質)的規定,同學們需要注意哦。
抵押物轉讓問題
1《物權法》
第一百九十一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2《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四百零六條 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轉讓的價款超過債權數額的部分歸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債務人清償。
3解析
抵押物轉讓在《物權法》中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曾經,老師給學生們的總結如下:
(1)抵押物僅指抵押物所有權變動而言如出賣、贈與、互易、出資、抵債,對抵押物設立抵押、質押、出租則不受限制。
(2)抵押權人同意,可轉讓,抵押人應當將轉讓所得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或提存;
(3)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行使滌除權即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代為清償,可轉讓;
(4)未經抵押權人同意,轉讓抵押物的買賣合同有效。
在這種模式下,未經抵押權人同意,受讓人也未行使滌除權時,抵押物是否能發生轉讓,在動產情況下,得看受讓人是否善意,在不動產情況下,就不能轉讓。
如今,根據《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關於抵押物的轉讓,原則上明確,抵押期間抵押人有權轉讓抵押物,不論是否經過抵押權人同意,僅在抵押權人能夠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並且,抵押物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事實上,對抵押權人而言,不論抵押物在誰手中,只要抵押權存在即可。《民法典》(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規定更有利於抵押物流通,發揮抵押物的擔保功能,促進資金融通。此一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之潮流。
總之,《民法典》的出台對法考民法影響深遠,同學們不可不察!
『伍』 民法典2020年頒布的具體內容
一、民法典是什麼意思?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司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2018年8月27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專門規定了「居住權」: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並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其穩定生活居住需要。據介紹,規定居住權是為了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也有助於為公租房和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法律保障。2019年12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公布。
二、2020民法典什麼時候頒布實施?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根據通知了解,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草案)通過表決並公布後,會有一段准備期間,再之後就會廢除過去那些舊的法律。准備期間,法院要去清理那些舊法律下的司法解釋。一部舊法被廢除,基於其作的司法解釋也不能再用了。但那些司法解釋的原理是對的,如何將其與新法掛鉤,轉化成對新法的司法解釋。司法人員要做知識上的准備,要去學習,去領會如何正確適用。
三、具體修改了哪些內容?
1.新增三大抗疫規定
監護人「失聯」 民政部門兜底負責;增加緊急情況下使用公用維修資金特別程序;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
2.設置離婚冷靜期
近些年來,我國離婚率比較高。有些人結婚很盲動,上午要結婚,下午就去離婚,結婚過於沖動,離婚也過於沖動。那麼,有一個冷靜期的規定,讓雙方有冷靜下來考慮的機會,重新審視一下離婚是否為真實意願。
3.性騷擾要承擔賠償責任
性騷擾是規定在人格權編的。以性騷擾被告到法院的話,會涉及侵害人格尊嚴問題。性騷擾是個頑疾,在各個社會都有,有些還特別嚴重。民法典(草案)中對其規定強調兩點,一是利用從屬關系,二是違背被騷擾一方的意願。
4.網店等虛擬財產可以繼承
民法典(草案)的一大特點是,具有濃厚的信息時代氣息。它規定了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網路虛擬財產和數據。在侵權責任編,對網路上的侵權責任也作出規定。
5.見義勇為免責
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6.小區共有場所收入歸業主
規定: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後,屬於業主共有。
7.禁止高利放貸
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8.保護個人信息
規定: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是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二是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三是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四是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9.增加遺囑形式
規定:列印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和見證人應當在遺囑每一頁簽名,註明年、月、日。
10.守護「頭頂上的安全」
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
『陸』 哪些國家有民法典
一般來說,進大陸法系國家是存在民法典的,例如,日本頒布的日本民法典德國頒布的德國民法典瑞士頒布的瑞士米法典中國頒布的中國民法典,法國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堂
『柒』 中國人為什麼現在才頒發民法典
首先要說一點,縱觀歷史,每一部民法典的出台,都承載著決策者或者當權者巨大的政治抱負。
其次,民法典中蘊含或體現的思想,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涉及面廣而深。拿破崙法典倡導的「自由」、「博愛」無疑對社會的變革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拿破崙政治與軍事上的作用或者影響,遠不如一部拿破崙法典
『捌』 歐洲民法的基礎是哪部法典及頒布國家
不知道您的問題具體是什麼,因為歐洲的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民法典。
法國的民法典源於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改革民事立法和刑事立法。但是由於民法起草委員會三次提出的草案都過於寬泛和復雜,最後不了了之。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上台執政,次年便開始了民法典的工作,歷時5年才正式簽字宣布實施。之後兩次改名「拿破崙法典」可見這部法典的重要意義,現在正是的名稱是「民法典(code civil)」
拿破崙的輝煌與民法典相伴相隨,德國的民法典與拿破崙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雖然德國1871年才實現統一,但是制定民法典的工作從拿破崙敗亡之後就開始了,1814年德國洋溢著反法戰爭激發的愛國熱情,蒂堡發表《論統一德意志民法典的必要性》一文,呼籲制定統一的民法典,此為德國制定統一民法典的伊始。與此同時,薩維尼發表反對文章《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反對立法操之過急。二者的論戰成為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民法典制定大論戰。最後薩維尼的觀點得到了接受。1871年普魯士統一全德意志。《德國民法典》的制定具備了政治條件。1873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進行修改,根據其規定,帝國有權制定民法典。1887年,1895,1896年分別形成三個草案,後經議會通過,德皇批准,1896年8月24日該法公布,1900年1月1日正式實施。
來源:法國民法典承襲《法學階梯》的編制,將法分為人、物、訴訟三個部分。德國民法典則是在羅馬法和教會法的基礎上形成,最終成為在全德國境內使用的普通法
『玖』 民法典頒布時間
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並且在《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等民事方面法律同時廢止。《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民法典》實際上並不是新的法律,它是九部法律的一個合集,包括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物權法等,所以民法典施行後,舊的法律將會被廢止。早在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組織力量起草民法典,後由於反右斗爭擴大化而終止。1962年民法典再次被提議起草,於1964年完成了草案,後又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9年,民法典第三次起草,1998年又再次編篡民法典,均沒能成功。最後於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意味著民法典誕生了,正式的施行時間是2021年1月1日。
民法典的誕生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法治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同時,民法典的施行也就意味著舊的規定將會被廢止,需要遵守新的規定,其中就存在民法典施行前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規定的問題,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中有詳細說明。
【法律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六十條__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