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中告知義務
① 中國海商法中承運人的義務與責任。。。詳細點
承運人義務 1謹慎處理使船舶適航 適航只要是開行前或者是開行當時就可以 適航分為內廣義的容適航和狹義的適航 此為首要義務 若不適航 不可進行免責2妥善和謹慎的管理貨物3船舶不進行不合理繞航 4在預定時間內和卸貨港交付貨物
② 保險法告知義務有哪些范圍
一、關於告知義務主體的范圍
告知義務人的主體原則上為投保人,因為他是訂立保險合同時保險人的相對人,所以我國《保險法》第17條規定,投保人負有如實告知義務。對這一點無任何疑義。
關於如實告知義務的承擔人,各國立法例規定的不盡相同。有的國家規定告知義務人為投保人,如德國、義大利、越南、俄羅斯等;有的國家區分不同情況,如《日本商法典》區分損失保險和人壽保險,其第644條規定,損失保險的投保人,負如實告知義務;其第678條規定,人壽保險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負如實告知義務;有的國家規定告知義務人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如韓國、瑞士。
美國保險立法對於如實告知義務的承擔人,並沒有完全一致的規定。但是,在美國各州的保險實務上,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地位並未加以明確劃分,通常將被保險人列為如實告知的義務人,實際包括在投保人內。1
我國《保險法》第17條規定,投保人負如實告知義務。我們認為,在保險活動中,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應課以告知義務。首先,就財產保險而言,被保險人為保險事故發生時的受損人及受益人,根據權利和義務一致原則,被保險人負告知義務理所當然。同時,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往往最了解保險標的物的狀況及危險發生情況,便於告知義務的履行。其次,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更為透徹,比投保人負擔告知義務的理由更加充分。再次,考慮到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形,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之危險事項有比投保人更為透徹的了解,特別是有關被保險人的個人或者隱秘事項,除被保險人本人以外,投保人難以知曉。若不使被保險人負擔如實告知義務,對於保險人估計危險難免會有所妨礙。既然被保險人是以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的利害關系人,要求其承擔如實告知義務,其妥當性不應受到懷疑。所以,我們認為保險法告知義務人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
二、關於告知義務的履行時間
關於告知義務的履行時間,各國立法均明確規定為「保險合同訂立時」,我國台灣地區
《保險法》第64條亦作出如此規定。在解釋上,學者們認為,「訂立契約時」泛指保險人為承保意思表示之前,義務人於投保時及投保後契約成立前應負告知義務。1
我國《保險法》關於告知義務履行時間的規定則顯得較為模糊,但多數學者認為告知義務的履行應於保險合同訂立時進行。2我國《澳門商法典》第973條第1款更是明確規定為投保人「最遲應於訂立合同時」履行告知義務。但也有學者認為保險合同訂立後,特別是在保險合同復效時、續約時、合同內容變更時也應該履行如實告知義務。3我們認為告知義務的履行時間應在保險合同訂立時。
就告知義務的性質而言,告知義務屬於先合同義務,即在保險合同成立之前應履行的義務。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1款的規定:「訂立保險合同,投保人對於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的詢問應如實告知。」依該條可知,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在合同訂立時履行告知義務,本條之所以規定「訂立合同時」在於區別如實告知義務的性質和保險合同成立後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所負通知義務的不同。所謂「訂立合同時」應泛指保險人做出承保意思表示之前。即「合同成立前的告知義務」。
三、關於告知義務的內容
告知的內容,主要是指重要事實的告知。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18條第2款規定:「所有影響一個謹慎的保險人確定保險費或決定是否承擔某項風險的情況均為重要事實。」
在英國,具體講,必須告知的重要事實有:
(1)所投保的風險,就其性質或險別比人們通常預計的要大;
(2)同樣,外部因素使得風險大於通常狀況的;
(3)導致預期損失金額大於通常估算的金額;
(4)以往其他保單項下發生的損失和賠償;
(5)以往投保時曾遇到其他保險人的婉拒或提出的不利條件;
(6)因被保險人免除第三方本應承擔的責任而影響到保險權益轉讓的事實;
(7)是否存在其他非補償性保險單,如壽險或人身意外險保單;
(8)與保險標的有關的全部事實及相應的介紹。
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規定:「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因為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從該條可以看出,告知的內容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事實;第二種是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提高保險費率的重要事實。
判斷「重要事實」的標準是什麼美國的保險法律中有兩種證明重要性的方法:一是風險增加法,二是影響損失法。4
1、風險增加法。這是一種使用較為普遍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一個事實要構成重要的事實必須引起承保風險的增加。紐約州保險法規定:除非保險人了解到不實陳述的事實會導致其拒絕達成(保險)合同,否則不能被看作是對重要事實的不實陳述。在確定重要性時,(法庭)允許以保險人簽訂合同時是否會接受,抑或拒絕類似風險的習慣做法作為證據。馬薩諸塞州保險法規定:除非不實陳述增加損失風險,否則不能視為對重要事實的不實陳述。使用這種方法,如果投保汽車保險,家中有一個20歲的青年人與投保人共開一輛車,而投保人告訴保險人家中沒有25歲以下的人開車,由於汽車保險人按慣常做法對於年輕、單身駕車人收取較高的保費,顯然,投保人所陳述的事實已經增加或嚴重影響保險人承保的風險,構成了被保險人的不實陳述。
2、影響損失法。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方法使用不如前一種廣泛。這種方法通常規定:不論事實本身的重要性如何,如果這種不實陳述從本質上並未造成承保財產損害的增加或導致其滅失,就不能使保險合同失效。
我們認為判斷事實重要性的標准不能依義務人或保險人的主觀意思決定,須依事實的性質綜合各種情況進行客觀的、全面的考察。假如該事實足以影響保險人承受危險的決定時即為重要事實,而義務人主觀上認為不重要,在詢問時未作出告知,也產生告知義務的違反。對於有關事項的未告知或告知不實,保險人須證明其重要性。假如發生爭執時應當由法院就危險的性質加以判斷。但是如果保險人對此問題已以書面標明的,可以視為重要事項;反之如果保險人只概括地在書面上詢問「是否有其他疾病」或類似的文句,則不得視為該問題已經「書面標明」。投保人對之是否有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情形,仍須由其所未告知或不實告知的事實是否為重要事項而定。
四、關於告知義務的履行方式
各國的保險法都規定了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有如實告知的義務,如果不如實告知,投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由於各國的法律傳統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不同,告知存在兩種制度:一種是詢問告知制,即只有在保險公司詢問的情況下,投保人才有義務如實告知;另一種是主動告知制,即不經過詢問,投保人也應當將與保險公司決定是否承保及費率高低有關的重要情況告知保險公司,如果有隱瞞不告知或者告知不實,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一)《保險法》規定的詢問告知制
根據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1款的規定,我國適用的是詢問告知制。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要求投保人填寫保險公司印製的投保單,作為對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個別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就投保單之外的有關事項進行詢問,無論這種補充詢問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投保人都應當如實告知,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我國的詢問告知制是與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我國廣大投保人的風險管理意識相符合的。
(二)《海商法》規定的主動告知制
我國《海商法》第222條規定:「合同訂立前,被保險人應當將其知道或者在通常業務中應當知道的有關影響保險人據以確定保險費率或者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情況,如實告知保險人。保險人知道或者在通常業務中應當知道的情況,保險人沒有詢問的,被保險人無需告知。」顯然,依照《海商法》的規定並對之作文義解釋,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之履行不以保險人的詢問為前提,不論保險人是否詢問,除非保險人已知或者應知,投保人(被保險人)應當將有關保險的重要情況「主動」告知保險人。1至於何者構成重要事項,為事實判斷問題,因保險標的和承保險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投保人無需告知的保險人「沒有詢問的」事項,僅以保險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事項為限。可見,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於有關影響保險人據以確定保險費率或者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情況,不論保險人是否詢問,均應履行如實告知義務。
(三)對兩者的比較
我們認為,在保險關系中,保險人居於有利地位,對於哪些事項事關保險危險的發生或其程度,在判斷上具有豐富的經驗,應當由其就這些事項對投保人作出詢問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其沒有就這些事項作出詢問,表明此等事項並不重要,或者可以推定保險人已經知道這些情況或者雖不知情但免除了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投保人自然沒有必要主動進行告知。有鑒於此,我們認為,對海商法上關於如實告知的規定,應作寬松的解釋,即投保人只對保險人關於重要事項的詢問有如實告知義務;而對保險法第17條應作反面解釋,即如果保險人沒有詢問投保人的事項,投保人沒有必要告知保險人。
(四)對《保險法》第17條第1款的修改意見
建議將該款修改為: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並可以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書面詢問,投保人應當以書面形式如實告知。
五、關於告知義務的免除
投保人告知義務的免除,是指在某些情況下,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免除投保人的告知義務。隨著保險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在規定了投保人負有告知義務的同時,亦嘗試在某些情況下免除告知義務。如美國《加州保險法》第333條的規定和我國《台灣地區保險法》第62條的規定。
對於保險人沒有詢問的事項,投保人沒有義務告知保險人,但對於保險人詢問的事項,投保人並不負擔無限告知的義務。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的事項,應當為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知道的有關保險標的危險情況的重要事項(即直接影響保險費率的確定和危險發生的程度的事項),以保險人在投保書中列明或者在訂立保險合同時詢問的事項為限。例如,投保人在訂立人壽保險時,有關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住所、職業、收入、健康狀況、有無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狀況、家族病史等事項,應當為重要事項。保險人已經詢問的事項,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知道的,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沒有告知義務。
告知義務的免除制度,我國保險立法尚未確立,不過,許多國家的保險立法已傾向於由保險人自身承擔因過失而放棄或不
知本應知道的事實的責任。對此我國台灣地區張某訴保險公司一案的判決可以反映此種立法潮流。1
張某於1995年5月向台灣某保險公司投保終身壽險300萬元,約定被保險人發生癌症時賠付50%,身故時賠付50%。投保書健康告知欄中有關於過去5年是否患有癌症以及現在是否患有良性腫瘤,惡良性不明腫瘤的詢問,投保人張某均填寫「無」。同年6月,張某因感冒內耳積水就診,經檢查得知已患初期鼻咽癌,張某因此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經審核,發現其住院病歷中張某主訴自覺頸部有硬塊約2個月(即投保前)。保險公司以投保人在投保前已自覺腫塊而未如實告知為由予以拒賠。張某不服,起訴至法院。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一審判決認為,保險人不能舉證證明投保人在投保前曾有鼻咽癌就診記錄,應認為張某投保前未經證實已患鼻咽癌,因此也就不存在投保人不實告知的問題,故判決保險公司敗訴。
保險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提出上訴,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理由是,投保人在投保之初,已經在保險公司指定的醫院體檢,有專職負責體檢的醫生進行詳細檢查後,就有關部門是否有腫塊或腫脹,均填寫「無」,由此可以認為,投保人在投保時無頸部腫塊及腫脹。保險公司提出的拒賠理由主要為,病例上記載有投保人自述頸部有硬塊約2個月,對此張某認為,此屬主治醫生誤記,主治醫生已予以證實,保險公司不能憑一次的記載即作出不利於被保險人的認定,從而對保險公司以違反告知義務為由的拒賠決定不予支持。
我們認為,從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利益的角度,我國《保險法》應該增加告知義務免除條款。
六、關於違反告知義務的要件
告知義務的違反,須具備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方可構成。主觀要件指義務人未告知或作不實的告知,是否為故意或過失所致。其客觀要件,是指告知義務人不告知有關重要事項或有關事項作不實說明。關於違反告知義務的主觀歸責性,立法例多采過失主義,日本和義大利更是將此種過失限於重大過失。
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規定,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或者因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可見,我國立法對違反告知義務的主觀歸責性亦采過失主義,而將告知義務人主觀上無過失的情況排除在外,此種立法主張值得肯定。縱觀各國立法,違反告知義務的客觀構成要件,大體有兩種體例:因果關系說和非因果關系說。
第一種,因果關系說。此說主張,若投保人未如實履行告知義務的事項和保險事故的發生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保險人才可以解除合同,不負保險賠償責任。若已賠償的,保險人可請求返還。至於未如實告知事項和保險事故發生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須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未能證明彼此間有因果關系,保險人可解除合同並不負理賠責任。德國、日本、我國台灣地區及美國kansas、missouri、rhode三州采此說。1
第二種,非因果關系說。此說認為投保人只要有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事實,不論其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保險人都可以據之解除合同,免負保險賠償責任。此說又稱危險估計說。因為其重點只在於投保人的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可能影響保險人在訂約時的危險估計,至於事後是否影響保險事故的發生不在所論之列。法國及美國大多數州皆采此說。2
針對上述兩說,我們認為,非因果關系說只論投保人是否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表面事實,而不論事實
上是否影響保險事故的發生。這與保險法第17條的規定即投保人所告知的范圍以重大事項為限的立法本意是不相符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如果采因果關系說,在保險事故發生前,投保人未將所知或所應知的事項如實告知,已違反「誠信原則」,若所涉及的事項屬重大而影響保險人的危險估計,保險人可解除合同,並保留收取保費的權利。在保險事故發生後,若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和保險事故的發生無關聯,那麼,保險人仍應負保險賠償的責任。這種法理可由我國《保險法》第37條的規定得知。保險法第37條第2款規定的宗旨是,危險增加本應依同條第1款的規定通知保險人,否則應負特定的不利法律效果,但若後來損害的發生不影響保險人的負擔,投保人的通知義務可以免除,保險人不得主張本可主張的法律後果。換言之,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解除權未行使或危險增加對於保險事故的發生及保險人的給付范圍無影響,保險人仍應負給付的義務。據此,因果關系說似較合理。
告知義務人違反告知的事項與保險事故的發生兩者間如果沒有因果關系,保險人可否解除契約美國法院近來已有區分險種的做法,即在財產保險及責任保險,保險人固不必證明有因果關系即可解除契約,但在人壽保險,則須違反告知的事項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因果關系,保險人始得解除契約。我國台灣地區保險法在1992年修訂時特別增加「……,但要保人證明危險之發生未基於其說明或未說明之事實時,不在此限。」3換言之,對此持否定觀點,即告知義務人違反告知的事項與保險事故的發生如果沒有因果關系,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違反告知義務的客觀要件,應采因果關系說。基於此觀點,應對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和第4款作如下修改: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或者因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變更或減少保險人對於危險估計者,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事故發生後亦同。但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保險事故的發生未基於其不告知或未如實告知的事項時,不在此限。
七、關於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後果
告知義務人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後果,各國立法的規定不盡相同,有規定合同無效者(如俄羅斯、法國),有規定合同終止者(如韓國),有規定合同撤銷者(如義大利),但多數國家均規定由保險人享有合同解除權,我國《保險法》亦作如此規定。
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並不產生保險合同無效的後果,保險人只是有條件地取得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保險人因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而取得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稱之為保險人的解約權。因為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使得保險人承保風險後實際處於很不利的地位,保險人是在沒有了解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同意承保,法律若繼續維持保險合同的效力對保險人不公平,反而會鼓勵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所以,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應當取得相應的補救。
因違反告知義務所產生的解除權,在保險合同成立的同時即已發生,不問保險人的保險責任是否已經開始。另外,此項解除權不限於保險事故發生前,才能行使,在保險事故發生後,也可以行使。保險人多在保險事故發生後,才發現有違反的事實,此時即有解除的必要。但為使法律關系早日確定起見,保險法應規定解除權的除斥期間。
台灣地區保險法對解除權的除斥期間作出了相關規定。
台灣地區保險法第65條規定,由保險契約所生之權利,自得為請求之日起,經過二年不行使而消滅。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期限之起算,依各該款之規定:
(1)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於危險之說明,有隱匿遺漏或不實者,自保險人知情之日起算。
(2)危險發生後,利害關系人能證明其非因疏忽而不知情者,自其知情之日起算。
(3)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於保險人之請求,系由於第三人之請求而生者,自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受請求之日起算對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我們認為應作如下修改: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2年以上的除外。
③ 請大家幫我《淺談保險法中告知義務的立法完善和缺陷》的論文寫個開題報告。急。謝謝
哇!這么多
④ 海商法中的直航義務是指什麼啊
簡單說,就是船主有義務以最直接到達目的地的航線作為航行的首選航線,也就是不能故意繞遠路。因為一旦繞遠路的話,出事故的風險就增加了。
⑤ 貨物發生目的港無人提貨要怎麼處理等海商法相關的題目
條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我國《海商法》第86條規定「在卸貨港無人提取貨物或者收貨人遲延、拒絕提取貨物的,船長可以將貨物卸在倉庫或者其他適當場所,由此產生的費用和風險由收貨人承擔」。第87條規定「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運費、共同海損分攤、滯期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費用沒有付清,又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承運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內留置其貨物。」第87條規定「承運人根據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留置的貨物,自船舶抵達卸貨港的次日起滿六十日無人提取的,承運人可以申請法院裁定拍賣;貨物易腐爛變質或者貨物的保管費用可能超過其價值的,可以申請提前拍賣。拍賣所得價款,用於清償保管、拍賣貨物的費用和運費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有關費用;不足的金額,承運人有權向托運人追償;剩餘的金額,退還托運人;無法退還、自拍賣之日起滿一年又無人領取的,上繳國庫。」
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承運人未及時採取措施,造成損失擴大的應由其自行承擔。」B、在實踐中,一旦發生目的港無人提貨而產生滯期、倉儲等費用時,貨運代理企業是否應當承擔責任,應當根據其在海運出口中的身份定位而區分:
1、在貨運代理企業作為代理人身份從事業務時,貨代與發貨人建立的運輸代理法律關系,對於因棄貨產生的費用(滯期費等)均不應當由代理人承擔,而應當由與承運人建立運輸合同法律關系的發貨人或收貨人承擔。
2、在貨運代理企業作為無船承運人身份從事業務時,無船承運人不同於實際承運人,其風險責任期間長於實際承運人,從收貨時起至交貨時止。在這種情況下,無船承運人既然已經與實際承運人建立運輸合同法律關系,無論產生棄貨的責任在誰,無船承運人都有義務先行向實際承運人支付,然後自己再向發貨人追償。C、貨運代理企業如何規避目的港無人提貨的法律風險:
2、平常工作中,貨物發送後,應當追蹤貨物,了解貨物走向和收貨人情況。
3、無人提貨確實發生,貨運代理企業應將目的港無人提貨的情況在第一時間告知托運人,同時告知托運人免費期的天數、免費期過後每天將產生的滯港費及集裝箱超期使用費等,並要求托運人就貨物如何處置作出表態。貨代還應以郵件、律師函或特快專遞等方式告知以留下證據,以證明已履行了告知的義務。在履行了告知義務後,如果托運人手裡仍持有全套正本提單,托運人有權向承運人發出貨物轉賣或棄貨或運回的指示,承運人應按托運人的指示行事,雙方重新締結新的合同關系,托運人應繳納所有已發生及將要發生的費用。如果托運人手裡並沒有全套正本提單,其無權向承運人發出關於貨物處置的指示,承運人只能在貨物留置期過後進行拍賣,用於清償相關費用,這種情況下,托運人(發貨人)雖然無權處置貨物,但仍不免除其作為托運人的義務,承運人留置貨物仍然得不到賠償的部分仍可向托運人索賠。
一、分析客戶以遲延交付為由可以獲得的賠償額。根據《海商法》第50條第1款規定,「貨物未能在明確約定的時間內、在約定的卸貨港交付的,為遲延交付。」因此,遲延交付的責任僅限於雙方約定了運輸期限的情況。可以認定遲延交付索賠的范圍涉及:1、貨物因遲延交付遭受了滅失或者損壞;2、雖然遲延交付沒有造成貨物的滅失或損壞,但發生了經濟損失;「經濟損失」則包括(1)市場差價損失;(2)利息損失;(3)已經實際支付給第三人的違約損失,但應以在簽訂運輸合同時承運人可以合理預見或者應當預見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為限定。並且上述賠償范圍還將受到《海商法》其他條款的限制:
第一、《海商法》第58條的限制,即關於承運人的抗辯理由和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可以適用;承運人也可以援引《海商法》第51的免責條款,對發生因駕駛船舶或者管理船舶中的過失等12項事由下造成遲延交付,均不負賠償責任。
第二、在上述遲延交付賠償責任的基礎上,《海商法》第57條還規定了明確的責任限制,即「承運人對貨物因遲延交付造成經濟損失的賠償限額,為所遲延交付的貨物的運費數額,」當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和遲延交付同時發生的,承運人的賠償責任限額適用《海商法》第56條第1款規定的限額。
因此,如果客戶以遲延交付主張損失賠償,根據《海商法》的規定,受到諸多限制,實際獲得的數額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二、防止客戶以其它訴由主張損失賠償。本案是由於船舶修理導致遲延交付,因此我們必須確認船舶的適航性,搜集證據證明承運人已經履行了適航義務。
一、了解TTCLUB的索賠條款和會員規則,確定索賠需要提供的資料;
三、以維護客戶的權益為目標,對客戶和我們手中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確定可以提供且不影響賠付的資料。
四、對不能提供的資料進行分別處理。
⑥ 如何正確理解海商法訴訟時效中斷
在海商法中,有著區別與民法通則的訴訟時效之規定,即依照《海商法》第條第1款規定,訴訟時效因請求人提起訴訟、提交仲裁或者被請求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關於如何理解「被請求人同意履行義務」的語義,屬於司法中對法律的應用解釋,目前尚無明確法律定義。
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是為了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避免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長久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被請求人同意履行義務」屬於當事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分為明示和默示,明示可以口頭或者行為方式為之,而不限於書面。至於是否存在明示意思表示,屬於證據和事實的認定問題。以比較多的海上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為例,事故發生後,保險人接理賠報告後,又要求被保險人聯系施救單位,並隨後由其自行聯系施救單位編制施救方案和預算報告,上述一系列行為均構成同意對事故損失進行保險理賠的明示意思表示,被保險人為該意思表示的相對人。對保險事故進行理賠是保險人的一項合同義務,因此,在船舶保險合同語境下解釋,《海商法》第267條第1款中「同意履行」的客體,不限於支付保險賠款,還包括理賠義務在內,至於賠償金額和期限是否明確可在所不問。如果許可保險人一方面以諸如資料未齊、損失未確定、內部審核、向第三人起訴等為由拖延賠付,另一方面又不作拒賠表示,待訴訟時效屆至,得能再以訴訟時效作抗辯,既非立法之本意,也與誠實信用原則不符。
⑦ 如實告知的概述
告知義務的法理依據在於保險合同是最大誠信合同,投保人遠比保險人更加了解保險標的的情況,履行告知義務是投保人的法定義務。
各國保險立法上,告知義務的范圍有兩種形式,即無限告知主義和詢問告知主義。多數國家的保險契約法採用詢問告知主義。我國《保險法》第16條第1款的規定表明我國立法也採用詢問告知主義。但需注意的是,我國《海商法》對海上保險合同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傾向於無限告知義務,這也與多數國家的海上保險法相一致。(關於海上保險,《海商法》為特別法,優先適用於《保險法》。)
⑧ 投保時如實告知哪些內容,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有什麼後果
一、投保時如實告知哪些內容
告知的內容,主要是指重要事實的告知。因為告知的目的是使保險人正確了解與保險標的危險狀況有關的重要事實。就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來看,凡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情況,即為重要事實。從各國保險法的規定來看,投保人所應告知的事實,通常包括以下四項:
(1)足以使保險危險增加的事實;
(2)為特殊動機而投保的,有關此種動機的事實;
(3)表明保險危險特殊性質的事實;
(4)顯示投保人在某方面非正常的事實。
需要進行區分的是,此處的如實告知義務,不同於保險合同成立後,危險程度增加或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或投保人對保險人所負的通知義務,也不同於保險合同訂立時,保險人對投保人所負的說明義務。
二、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有什麼後果
投保人對於保險人有關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情況所為詢問,應為告知而不告知或者作不實告知,即違反如實告知義務。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主要情形有:故意為非重要事項的不實說明;過失為非重要事項的不實說明;無過失為非重要事項的不實說明;故意為重要事項的不實說明;過失為重要事項的不實說明;無過失為重要事項的不實說明;對已知的事項不作說明或者作部分說明等。 原則上,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僅有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如實告知義務是保險法所規定的義務,與投保人和保險人的意思表示無關,保險人不得以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而請求繼續履行或損害賠償。
我國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二、三、四款採取相同的立場:投保人故意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或者投保人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險費率或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嚴重影響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或者不承擔保險責任。但是,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應當在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後的合理期間為之。若保險人已知或者怠於知道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沒有及時或者在法定期間解除保險合同的,不得再主張解除保險合同。我國合同法第九十五條之規定應該適用。
依照我國保險法第十六條的規定,投保人故意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保險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或者不承擔保險責任。這里沒有區別投保人未告知保險人的事項是否為「重要事項」,保險人均得請求法定的救濟。英國十八世紀所適用的保險合同因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而解除的原則僅以被保險人故意或者過失隱匿重要事實為限,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現代保險理論和實務已普遍認為,被保險人故意或者過失隱匿非重要事實的,保險人不得解除保險合同。考慮到我國海商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一款之規定已經將如實告知限定於「重要情況」,保護保險人的利益,應當公平兼顧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利益,對我國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的「故意隱瞞事實」和「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應當作出限縮解釋,投保人故意隱瞞或虛偽陳述的「事實」,僅以「重要事實」為限。
⑨ 海商法中船長的權利,責任以及義務
可以參照船舶管理的書。我剛剛參加了甲類船長考試。駕駛管理船舶,有限的司法權等。書中泛泛而談,不怎麼實用。
⑩ 海上保險為何施行無限告知
海上保險合同無限告知義務從英美法系國家最大誠信原則的屬性來分析,其自身的特性是:隨著最大誠信原則在海上保險領域的縱深發展,這種告知義務除了要求被保險人承擔合同前義務,還包括了在保險合同成立後仍不能免除被保險人應盡最大的注意而履行告知義務
英國海上保險法創立的海上保險無限告知義務的模式,因其符合傳統海運實踐中船方利益的凸顯,已經被全球大多數海運國家引用。
海上保險無限告知義務在每個海運時代都發生一定的量變,並呈現出螺旋式的動態發展模式,但發展到今天仍未發生質變,具有一定的單向性、抽象性和靈活性的特徵。
2009 年 《聯合國全程或部分海上國際貨物運輸合同公約》(以下簡稱 《鹿特丹規則》或 「新海運公約」)被多個海運國家簽字,預示著史上最為龐雜的新海運公約進入了最後蓄勢待發的階段。
《鹿特丹規則》旨在打破傳統海上運輸領域船方與貨主之間的利益界點,其採用的船貨公平原則,勢必造成海上保險告知制度中的權義主體之間的逆公平現象。
新一輪海運保險信息的不對稱: 新海運公約龐雜信息之誘因
海上保險告知義務是一種保險信息傳遞的過程,其廣泛性與復雜性,導致海上保險合同各方對保險信息的掌控出現不對稱的現象。
所謂海上保險信息不對稱,是指特定保險當事人對保險標的特定信息在掌握程度上的差別,表現為掌控保險信息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優劣。
保險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海上保險合同雙方的利益失衡,造成有限保險市場資源的扭曲配置,甚至形成逆向選擇的現象。與以往的國際海運公約相比較,《鹿特丹規則》條款蘊含的信息量超大,內容上更傾向於美國式的標新立異,創新條款機制為不少西方海運發達國家的海商法學者所稱道
但對海運欠發達國家來說,加大了其理解和掌握該公約的困難。在海上保險商業活動中,信息不對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越大,產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時不僅會降低經濟活動的效率,甚至還會使交易者喪失某種利益。
海上保險關系中被保險人的告知義務,即被保險人在締約階段履行據實說明的義務,也可以具體理解為在訂立海上保險合同時,被保險人應將有關保險標的一切重要事實告訴或通知保險人。有的學者主張,告知義務除訂立保險契約時要被保險人對於有關保險標的之重要事實應據實告知外,還包括保險契約成立後被保險人對危險顯著增加以及保險事故發生後向保險人所為通知之義務 顯然,持這種主張的學者採用的是寬泛的告知義務論,但在中國學界多主張採用狹義的告知義務論。
拓展資料:
通過對海上保險告知義務的外延與內涵的分析,被保險人將保險標的之相關事實向保險人的披露,以及保險人就相關的保險事項對被保險人的詢問,其實質是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針對保險標的有關信息如何傳遞和傳遞多少的過程。
在某一單具體的海上保險業務中,被保險人與保險人對保險信息的掌控很少是對等的,多數情況是二者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 《鹿特丹規則》對船貨雙方民事責任的重新劃分,改變了原有的風險范圍,導致船東、貨方以及保險人對新的海運制度熟練掌握和運用程度存在差別,加劇了海上保險告知義務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
由於一味追求新海運公約邏輯結構的嚴謹,造成了 《鹿特丹規則》條款交織復雜,理解和掌握一個條款,需要參考另一個條款的內容,無形中增加了被保險人和保險人對公約條款信息准確掌握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