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刑法正當防衛
『壹』 中國人在日本觸犯刑法怎麼處理
如果行為在日本,日本已經立案偵查,按照日本法律辦理;根據《刑法》第七專條屬人管轄屬,適用我國《刑法》,但是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如果必須追究刑事責任,在日本已經受到刑事處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或減輕處罰。
『貳』 正當防衛的具體界定。O(∩_∩)O謝謝
論新刑法中正當防衛的界限一、正當防衛的本質與形式
近代刑法理論認為,正當防衛是將本來應由法律保護的利益在法力所不能及的緊急情況下,賦與公民奮起自衛的一項正當權利,它本身意味著對國家刑罰權的一種補充。大陸法系刑法理論通常認為正當防衛屬於阻卻行為違法性的事由之一,而我國刑法理論認為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行為同屬於「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本質上就不具有違法性。無疑這兩種主張的視角是不同的。在刑法學領域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亦同)。對待同一問題,其視角或側重面相異,往往就會導致形成不同的學派。不僅如此,作為刑法理論還會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應出,其理論體系是否嚴謹,邏輯結構是否合理,內涵是否體現刑法機能等問題。針對正當防衛(典型的違法阻卻事由之一)的本質,德國與日本通常存在以下幾種學說,(1)目的說,認為正當防衛行為是被國家認可的實現社會共同生活這一目的一種手段。(2)法益權衡(優越利益原則)說,認為這是以犧牲價值較低的利益而挽救較高價值的利益。(3)行為的社會相當性說(折衷說)認為,在歷史所形成的社會倫理秩序范圍內,可理解為將該秩序所能允許的事由正當化。所為阻卻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行為的違法性,就在於該行為本質上就不具有違法性,或者說欠缺其可罰的違法性。(4)維護生活權利委託說,即由刑法規范委託國民自己保護生活利益。由上述觀點不難看出,盡管從不同的角度論證,均認為正當防衛的本質(在倫理,法律規范下)的確是不具有違法性的。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將其界定為「正當或者合法行為」,卻一定要納入「阻卻違法性事由」之中呢?筆者認為,對此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就犯罪與刑罰的體系而論,真正純正的正當合法行為不必要納入該體系。因此,正當防衛是由於本質合法而區別於其他本質與形式均合法的行為。特別是正當防衛人的主觀意識,其防衛意識(對不法侵害的認識,預測)——反擊意識(反抗,拚斗的決意)——加害意識(故意防衛過當)在具體的案件中,並非都截然一清二楚抑或固定不變。第二,就邏輯結構而論,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與犯罪的構成要件在形式邏輯上,存在著邏輯方面的競合關系。即對我國的刑法理論而言,正當防衛客觀方面的行為形態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形態存在著競合關系,對日本刑法理論而言,則正當防衛行為滿足犯罪構成三要件之一的「構成要件該當性」。所以,正當防衛非一般意義上的「合法行為」,應當納入刑法理論體系之中。而且,將正當防衛界定為「阻卻違法性的事由」較之界定為「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更為准確。盡管這兩定義是分別從正面和反面作出的,但由於「正當防衛」概念本身已經一語道出其合法的真諦,再從正面界定,無異於同語反復,不僅於事無補,反面充分暴露出刑法理論非嚴密精深之弱點。新刑法不可否認地納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新的價值觀念,但是,其中殘留的非科學的理論視點以及動輒矯枉過正的思維定式,嚴峻地提示我們確有必要深刻地對刑法理論視點與結構不斷進行反省。
二、規范與機能
以下我們通過與日本刑事立法及理論之比較,來探討新刑法第20條所體現的法律規范與刑法機能。
日本現行刑法第36條對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這樣規定「對緊迫的不法侵害,為自己或他人的權利不得已所為的防衛行為不予處罰。對超出防衛程度的行為,視具體情狀可以減輕或免除刑罰」。為了彌補緊急情況下刑法權行使的非及時性,更好地保護公民對凶惡犯罪的正當防衛權利,日本國會於昭和5年(1930年)頒布了特別法——《預防懲治強盜犯罪的法律》(原名所稱「盜犯」,泛指搶劫及搶劫殺人,搶劫強奸,攜帶凶器入室等犯罪——筆者),其中第1條為「正當防衛的特則」,即針對以下情形:為排除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體以及貞操所面臨的危險,將犯人殺傷,適用刑法第36條的規定。1、為防止搶劫或取還被搶劫物。2、為防止攜帶凶器者或逾越毀壞牆壁,橇鎖入室或闖入被看守的宅院,建築物,船舶。3、令無故所為上述行為的行為人退出該場所。對前述各種情形,在排除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及貞操所面臨的危險時,防衛者因恐怖,驚愕,激動或狼狽在現場將犯罪人殺傷的,不予處罰。
而我國新修改的刑法第20條第3款則明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姑且不論實事本身與法律規定在邏輯上的矛盾,僅就生命價值而言,法律允許將不法侵害人「殺傷」與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無疑存在著質的界限。此次刑法修改,一方面強調「罪刑法法」,強調刑法的限制機能,即國家刑罰權的謙抑機能,強調保護罪犯的司法人權,同時卻又制定了第20條第3款這樣放任的規定。根據刑法理論常識,殺人,搶劫,強奸犯罪均屬於結果犯,在不同的犯罪階段存在著不同的犯罪形態,而所謂「正在進行」這樣的限定,即從實際「著手」至結果發生之前(如果結果已經發生,則不屬於「正在進行」,不符合正當防衛時間)無論採取何種防衛行為(方法,力度)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均不屬於防衛過當,對此沒有任何情節規定,何況,該條文中還有更為模糊的「行凶」這一詞語。無過當防衛權盡管是直接授權予被害人和其他公民,表面上似乎不違反限制國家刑罰權這樣的刑法謙抑原則,但實質上體現了無視罪犯人權的思想。
法律條文所蘊含的法律規范,同時擁有三方面的機能,其1,宣告立法旨意;其2,制約法官擅斷;其3,引導,規制人們的行為。以其規范性,明確性使行為人能夠預期自己的行為合法與否,而行為人判斷其法律規范的准確度,除了文化觀念,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因素以外,相當程度上取決於立法技術,即法律條文中文字用語的准確性。往往因一字之差,就會導致法律的命令規范,禁止規范及義務規范的范圍相距甚遠,何況「罪刑法定」的意義就在於使人們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性質,例如,根據1979年刑法對正當防衛條款的規定,人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正當防衛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具體的行為人在行使其權利時也必須注意控制自己防衛的方式及反擊力度,否則,一旦防衛過當,便要承擔刑事責任。然而,根據1997年刑法對正當防衛條款的規定(特指第20條第3款),無疑啟發人們樹立無過當防衛的認識,其將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絲毫也不難預想。
三、理論基點
現代日本刑法學派中,對於正當防衛較為正統的定義是「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都被稱為緊急行為(或自救行為),本來緊急行為是指正當法益不可能受到應有的法律保護時,即當國家機關不可能及時地預防對法秩序的侵害或回復其法秩序時,作為其補充許可個人行使自為,如除此情形之外賦與個人更加廣泛地緊急行為權利的話、則反而會導致侵害法秩序之可能,在法的救濟方法比較完備的近代國家,以緊急行為為由阻卻行為的違法性,必須將其限制在盡可能小的限度以內。[4]
我國刑法理論也對正當防衛行為的構成條件作了必要的限制,即在主觀方面特別強調正當防衛行為人的防衛意識,並通過刑法中「錯誤理論」中的認識錯誤來區別「正當防衛」與「假想防衛」的構成要件,通過其防衛意識判決行為的合法性,區別「挑撥防衛」與「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在客觀方面特別強調行為人行使正當防衛行為時的時間與方法,以及對抗程度的適度性,恰當性。以「正在進行」(即緊迫性)限制其正當防衛的時機,區別「正當防衛」與「防衛不適時」(事前防衛與事後防衛)的構成要件。通過其方法與程度「大體相當」的判斷,限制其行為「防衛過當」。此外,理論與實踐中原則上不承認斗毆雙方的行為具有「正當防衛」性質。對於挑撥防衛者給予相應的刑罰處罰,對於假想防衛,防衛不適時和防衛過當者,視具本情形予以從輕或減輕刑罰處罰。
僅就正當防衛理論面言,我國與日本刑法理論並無質的區別,但是,當我們在刑法總論中對此加以考察時,就會清楚地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不同。長期以來,在比較刑法理論研究中,對此可謂見仁可智,以筆者的拙見,刑法總論中整體理論體系是否完善與各部分理論是否完善,還不是同一層面的問題。整體結構結果存在問題,各部分理論再精深也彌補不了體系方面的缺限,反之,亦同理。我國刑法總論部分理論中,特別是犯罪構成理論,由於採用實質性構成要件以及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這樣一些刑法中的行為界定為「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僅從字面理解認為是先進事跡也無妨),因而形成一種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斷裂」,即理論上只能分別論及犯罪構成或者正當防衛,司法實踐中除了「四大塊」這一實質性犯罪構成規格以外,並無判斷正當防衛行為的規格,故在理論基點上與大陸法系理論是截然不同的。在總論體系中犯罪構成的邏輯結構不同,則導致正當防衛理論在體系中的地位不同。眾所周知,日本刑法理論中犯罪成立三要件:1構成要件該當性,2違法性,3責任(故意,過失)的邏輯結構呈「排除式或推導式」,即針對某一行為當其不能排除違法性與主觀罪過時則構成犯罪,即既在罪與非罪的判斷中包括了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行為,又通過不存在刑事違法性與主觀罪過這樣的違法阻卻事由將其排除。而我國的犯罪成立要件即犯罪構成四要件(1主體,2主觀方觀,3客體,4客觀方面),其邏輯結構呈「藕合式」亦稱實質性構成要件,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因為是實質性的犯罪構成標准,不可能在「四大塊」中對正當防衛行為加以判斷,則必然通過兩套標准加以判斷。也正因為此,過去的司法實踐中,往往將一些正當防衛行為(包括正當的或過當的)認定為犯罪行為,以至於極大地挫傷了公民的積極性。其實,這與刑法理論為司法實踐提供的標准與規格過於粗糙不無關系。如前所述,真正純正的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是不必要納入刑法理論中的,盡管正當防衛行為在本質上區別與犯罪行為,但在行使該項正當權利時,只要在對「正在進行」的判斷,反擊時間,反擊力度的界限把握不當,其正當行為就會發生質的變化,由正當變成非正當,由無罪變成有罪。鑒於過去司法實踐中,因對正當防衛的標准不易掌握(另一種說法是,理論上限制太嚴),錯傷了公民的積極性的問題,本應從判案標准(罪與非罪)方面尋找對策,然而,立法卻選擇了別的途徑。
當然,不排除立法還基於這樣的設想,面對刑事犯罪率上升,特別是「黑社會」性質的暴力犯罪日趨猖獗,因而有必要賦予公民更大的防衛權利。這一設想的出發點盡管不壞,但是,新刑法特意設置的「罪行均衡原則」(第5條)又如何體現?在強調法治,加強刑罰的教育,矯正功能的今天,保護,尊重公民乃至罪犯的司法人權,正是新刑法的立法本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刑法第20條3款的訂立顯露出我國刑法理論與刑事立法的不足之處,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
『叄』 日本刑法典全文求助
日本刑法典第六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對於因犯罪人身份而構成的犯罪行為進行加功的人,雖不具有這種身份的,也是共犯。」第二項規定:「因身份而特別加重或者減輕刑罰時,對於沒有這種身份的人,判處通常的刑罰。」日本刑法典第197條: 公務員或仲裁員,關於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 197條Ⅰ項: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處5年以下懲役。其中,接受請托的,處7年以下懲役。 197條Ⅱ項:將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應擔任的職務接受請托,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而後又擔任了公務員或仲裁人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2: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接受請托,讓人將賄賂交付第三者,或者要求或約定如此交付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3之Ⅰ項:公務員或仲裁人犯前2條之罪,因而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的,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 197條之3之Ⅱ項:「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或者要求或約定交付賄賂於第三者,與前項同。」 197條之3之Ⅲ項:「曾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任職時接受請托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而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4:「公務員接受請托,斡旋或已經促成別的公務員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作為報酬的,處5年以下懲役。」日本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條之三:公務員或仲裁員,關於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 日本刑法典第246條之二規定:「向他人處理事務使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虛偽信息或者不正當的指令,從而製作與財產權得失或者變更有關的不真實的電磁記錄,或者提供與財產權的得失、變更的虛偽電磁記錄給他人處理事務使用,取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的」,是使用電子計算機詐騙罪。日本刑法典第81條(誘致外患)規定:「通謀外國,致使已對日本國行使武力的,處死刑。」第82條(援助外患)規定:「當外國對日本國行使武力時,為其服務或給予其他軍事上的利益的,處死刑,無期或2年以上懲役。日本刑法典第80條、第93條則規定,犯預備或陰謀內亂罪、幫助內亂或幫助預備或陰謀內亂罪在未達到暴動前自首的,私戰的預備或陰謀自首的,等等,免除刑罰日本刑法典第109條第1項規定:放火燒毀現非供人居住而且現無人在內的建築物、船艦或者礦井的,處二年以上有期懲役。第2項規定:前項所列之物屬於自己所有的,處六個月以上七年以下懲役,但未發生公共危險犯的,不處罰日本刑法典第110條規定:放火燒毀前兩條規定以外之物,因而發生公共危險的,處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懲役日本刑法典第108條規定:放火燒毀現供人居住或者現有人在內的建築物、火車、電車、船艦或者礦井的,處死刑,無期或者五年以上懲役。日本刑法典第188條 對神祠、佛堂、墓地或者其它禮拜場所公然實行不敬行為的,處六個月以下懲役、監禁或者十萬元以下罰金。妨礙傳教、禮拜或者葬儀的,處一年以下懲役、監禁或者十萬元以下罰金。日本刑法典第238條規定「盜竊犯在竊取財物後為防止財物返還,或者為逃避逮捕或者隱滅罪跡,而實施暴行或者脅迫的,以強盜論。」 日本刑法典第205條規定「故意傷害致死處2年以上有期懲役。」 日本刑法典中並沒有盜竊殺人的結合罪。只有強盜強奸罪,強盜殺人罪之類…… 2004年,日本立法機關又對刑法典作了重大修改。總則部分:將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1個月以上15年以下,提高為1個月以上20年以下;將死刑、無期懲役與禁錮減為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15年提高到30年;將加重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20年提高到30年。建議你去買本《日本刑法典》吧 ..
『肆』 中國的刑法和日本的刑法有什麼區別
是的。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刑法有廣義與狹義刑法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2015年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後的刑法自2015年11月1日開始施行。這也是繼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後,中國先後通過一個決定和九個修正案,對刑法作出修改、補充。
『伍』 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問題
一、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的人、採取的一種、造成一定損害的方法。它應該符合四個條件:
1、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
2、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
3、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
4、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二、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防衛過當具有兩方面的特徵:一、在客觀上表現為防衛行為明顯超過了必要限度並造成了重大損害;二、防衛行為必須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損害。對於防衛過當的量刑,中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於防衛過當的量刑,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至於在什麼情況下減輕處罰,什麼情況下免除處罰,刑法沒有明文規定。
根據司法實踐,對防衛過當行為裁量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時,應綜合考慮以下情況:
(1)防衛行為的起因;
(2)防衛所保護利益的性質;
(3)防衛過當所明顯超過限度的程度及造成危害的輕重;
(4)防衛人主觀上的罪過形式及當時的處境;
(5)造成防衛過當的原因。
『陸』 日本刑法全文求助
我這個原版,不行版?權
http://law.e-gov.go.jp/cgi-bin/idxselect.cgi?IDX_OPT=1&H_NAME=%8c%59%96%40&H_NAME_YOMI=%82%a0&H_NO_GENGO=H&H_NO_YEAR=&H_NO_TYPE=2&H_NO_NO=&H_FILE_NAME=M40HO045&H_RYAKU=1&H_CTG=1&H_YOMI_GUN=1&H_CTG_GUN=1
『柒』 日本刑法多少條
日本刑法有246條
『捌』 日本刑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把犯罪分為重罪、輕罪和違警罪。二,明確規定罪刑法定主義。三,現定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四,確立了責任主義。五,犯罪的構成要件規定的相當詳細,其法定刑幅度較窄。
『玖』 刑法的正當防衛是怎麼規定的
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無限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仍然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法律依據】《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拾』 日本刑法,大型偷竊罪和緩刑的相關法規
日本刑法
第三十六章竊盜及び強盜の罪
(竊盜)
第二百三十五條他人の財物を竊取した者は、竊盜の罪とし、十年以下の懲役又は五十萬円以下の罰金に処する。
(強盜)
第二百三十六條暴行又は脅迫を用いて他人の財物を強取した者は、強盜の罪とし、五年以上の有期懲役に処する。
2前項の方法により、財產上不法の利益を得、又は他人にこれを得させた者も、同項と同様とする。
(事後強盜)
第二百三十八條竊盜が、財物を得てこれを取り返されることを防ぎ、逮捕を免れ、又は罪跡を隠滅するために、暴行又は脅迫をしたときは、強盜として論ずる。
---------------------------------
緩刑只適用於3年以下50萬罰金一下(刑法25條) 有前科累犯的話基本不行
還要看偷得東西以及情節 比如你是偷還是搶 如果外加殺人那就可以無期了。你是自首歸還還是怎麼?
減刑的話是有可能的。
-------------------
日本刑警的話需要進行公務員考試 有不同的類型 高中/大學畢業 成年日本國籍就可以參加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