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百大案例

刑法百大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3-05 04:59:53

① 經典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專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葯屬,是明顯的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② 刑法案例

1、簡述:被告人李某先有搶劫的故意在先,繼而有強奸的故意,但是由於李某嫌財物數額太少而自動放棄犯罪並返還了所得的財物,接著產生了強奸董某的想法,但是由於董某的反抗及機智周旋而使李某中止了強奸的行為,並且在事後李某又拿出500元錢給董某,讓其看傷,從始至終董某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傷害。
2、爭議焦點及法律適用:是未遂還是中止?針對李某實行的兩個階段的行為,判斷是既遂、未遂還是中止?
《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刑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它方法搶劫公司財產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刑法》二百三十六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它手段強奸婦女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得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得超過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得超過20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
3、具體分析:講李某的行為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為搶劫部分,後部分為強奸部分。
搶劫:李某的行為有搶劫的故意,又根據二百六十三條之規定,李某的行為明顯是入室搶劫,既遂的處罰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但是李某因嫌數額太少而返還財物並自動放棄了繼續犯罪,所以應判定為李某中止犯罪,根據二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應當免除處罰。
強奸:繼入室搶劫中止後李某對董某產生了強奸的想法,根據二百三十六條之規定,既遂的處罰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由於董某的反抗及機智周旋,有效的阻止了李某的行為,而董某也未造成損害,可以判定為是以李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又根據二十三條第二款之規定,可以比照既遂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據以上分析,李某犯搶劫罪和強奸罪,又根據數罪並罰原則及李某具體的行為,最終處罰應為3年以上10年以下(從輕或減輕後應為3年,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具體判決視法院具體判決為定)。

③ 刑法案例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時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在此之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加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共同犯罪人除主犯、從犯、脅從犯之外,還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教唆犯。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犯罪客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是指向同一的目標彼此聯系,互相配合,結成一個有機的犯罪行為整體。

一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實施的行為都必須是犯罪行為;

二是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由一個共同的犯罪目標將他們的單個行為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犯罪活動整體;

三是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與發生的犯罪結果有因果關系。

犯罪主觀方面
[編輯本段]

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首先,有共同犯罪的認識因素:(1)各個共同犯罪人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還認識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與自己一道在共同實施該種犯罪;(2)各個共同犯罪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為結合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經過自己的自由選擇,決意與他人共同協力實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對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都抱有希望或者放任的態度。

主要形態有: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6條)、從犯(第27條)、脅從犯(第28條)、教唆犯(第29條)
1.共同犯罪(第25條)的例外:2000年11月10日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眾所周知,交通肇事罪是最典型的過失犯罪,但在這種情形也存在共同犯罪。

主體條件
[編輯本段]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體條件是兩人以上。這里要注意准確對「人」的理解,這里的「人」是指符合刑法規定的作為犯罪主體條件的人,不僅包括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單位等法律擬制的人。具體而言,即包括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也包括兩個以上的單位所構成的共同犯罪,還包括單位與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後兩種情況可稱之為單位共同犯罪,對其處理既要根據總則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也要考慮關於單位犯罪的規定)。

主觀條件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要求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認識到他們的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決意參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注意該共同犯意只要求在刑法規定的范圍內相同,並不要求犯罪故意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必須完全相同,如一方是直接故意,另一方是間接故意,只要雙方有共同的犯罪行為也可成立共犯。二人以上通過共同的犯罪故意,使各人的行為形成一個共同的有機整體,而因共犯比單獨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對於共犯成立的主觀條件,這里尚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即犯意聯絡(或意思溝通)是否要求在所有共犯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是共同犯罪人雙方在犯罪意思上相互溝通,它可能存在於組織犯與實行犯之間、教唆犯與實行犯之間或者幫助犯與實行犯之間,而並不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間都必須存在犯意聯絡,如組織犯、教唆犯、幫助犯相互間即使沒有意思聯絡,也不影響共犯的成立,這一點在處理復雜的共同犯罪中尤其要注意,如某些犯罪團伙中僅存在單線聯系問題,每個實行犯直接同組織犯保持犯意聯系,而彼此之間互不相識。

共同犯罪的分類
[編輯本段]

1.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

前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後者是指刑法分則規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為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即該種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兩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眾性犯罪(如《刑法》第290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刑法》第317條聚眾劫獄罪等)、集團性犯罪(如《刑法》第294條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刑法》第317條組織越獄罪)。

2.事先(事前)共犯與事中共犯

前者是指事前有同謀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形成。後者即指事前無同謀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實行著手之際或犯罪過程中形成的。

3.簡單共犯與復雜共犯

簡單共犯亦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實行某一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共犯人都是實行犯,不存在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問題。而復雜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間存在著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僅存在直接著手實施共犯行為的實行犯,還有組織犯或教唆犯或幫助犯的分工。

4.一般共犯與特殊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沒有特殊組織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為實施某種犯罪而臨時結合,一旦犯罪完成,這種結合便不復存在。特殊共犯亦稱有組織的共同犯罪、集團性共犯,通稱犯罪集團,是《刑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的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類形式是根據不同標准進行分類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屬於多種形式的共犯形式。例如,甲乙密謀深夜盜竊,一人入室行竊,一人在門口望風。就共犯形式而言,甲乙共同盜竊,屬於任意共犯、事前共犯、復雜共犯、一般共犯。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幾種情形

(1)共同過失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即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的,不屬於共犯,只需根據個人的過失犯罪情況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即可。
(2)一方故意與一方過失的犯罪行為不成立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實施共同的危害行為,但罪過形式不同,即一人為故意犯罪,一人為過失犯罪,雖然兩人的行為共同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但不屬於共同犯罪。具體包括這樣的兩個方面:一是過失地引起或幫助他人實施故意犯罪,二是故意地教唆或幫助他人實施過失犯罪。此種情況下,也是根據各人的罪過形式和行為形態,分別負相應的刑事責任。例如,醫生甲故意將葯量加大十倍,護士乙在給病人服葯時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發現這一常識性的錯誤,致使病人用葯後很快死亡。此案例中,醫生是故意殺人罪,護士是醫療事故罪,不能成立共犯。

(3)實施犯罪的故意內容不同不成立共同犯罪

該不同的罪過內容能夠決定行為性質不同,如甲乙共同用木棍打擊丙,甲出於殺人的故意,而乙僅出於傷害的故意,結果由於甲打擊丙的要害部位而導致丙死亡,此時二人所有共同的行為,但由於沒有共同犯罪故意而不構成共犯關系,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乙構成故意傷害罪。(見注①) 如果該罪過內容的不同並不足以影響行為定性,則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如一方出於直接殺人故意,另一方面為間接故意,二人共同實施殺人行為的,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4)同時犯不成立共同犯罪

所謂同時犯,即指沒有共同實行犯罪的意思聯絡,而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實施行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對此應作為單獨犯罪分別論處。如甲乙不約而同地意圖殺害丙而向丙射擊,甲沒有命中,乙命中丙的要害部位致丙死亡,則甲應負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刑事責任,而乙則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刑事責任。

(5)實行過限行為不屬於共同犯罪

所謂實行過限,即超出共同故意范圍之外的犯罪行為,這部分過限不屬於共犯范疇。共犯人超過共同犯罪故意又犯其他罪的,對其他罪只能由實行該種犯罪行為的人獨自負責,其他共犯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范疇這就是實行過限理論。如甲、乙密謀共同盜竊,甲在門口望風和接應,乙進入房間竊取財物時,又看到一熟睡的婦女,乘機強行發生性關系。則該強奸行為即屬於實行過限行為,不要作為共犯處理,應由實行行為人乙單獨負刑事責任,即甲以盜竊罪論處,而乙則以盜竊罪和強奸罪並罰。同此類似而比較常見的還有共同盜竊行為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人因抗拒抓捕等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從而轉化為搶劫罪,但其他共犯人仍以盜竊罪論處的情形。

(6)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不成立共犯

事前無通謀的事後幫助行為主要是指事後窩藏、包庇、窩贓、銷贓等行為,對此,不構成共同犯罪。因為在事先無通謀、在犯罪實行過程中也無通謀,故缺乏共犯的主觀條件,對這種事後幫助行為應單獨定罪。

④ 刑法案例

構成轉化型搶劫。
首先,姜某搶奪手機的行為構成搶奪罪。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公然奪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根據最高院〈關於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是指500元~2000元。顯然價值三千元的手機已經構成數額較大。
其次,搶奪罪轉化為搶劫罪的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行為人必須首先實施了盜竊、詐騙、搶奪行為。2、行為人必須是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3、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嚴某是協助抓捕人,姜某對其實施足以危機身體健康的行為,使得嚴某身受重傷,符合轉化型搶劫的要件。
再次,孫某發現後,緊追逃跑的姜某是一種犯罪狀態持續。不應該講搶奪和致人重傷的行為割裂開來看。

⑤ 刑法案例

犯罪,故意殺人罪(未遂)
主體要件:一般要件,林某已成年,且精神正常
客體要件:發生了爆炸,對被害人生命權已經造成侵害,但是未遂
主觀要件:林某主觀上有炸死小偷的意識
客觀要件:林某客觀上實施了設置爆炸裝置的行為
要件齊全,林某犯故意殺人罪(未遂)

區分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既遂、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的界限,關鍵是要查明行為人故意的內容。如果行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死亡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即使沒有造成死亡結果,應定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傷害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傷害結果的發生,即使由於傷勢過重,出乎其意外地導致死亡的應定故意傷害罪。故意內容問題屬於主觀思維意識范疇。主觀意識支配、制約客觀行為;客觀行為反映主觀意識、檢驗主觀意識。因此,要正確判定故意的具體內容,必須全面綜合、分析案件的各種事實情況。不能簡單地根據某一事實做結論。

⑥ 刑法案例

刑法263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劫取公私財物的構成搶劫罪。而脅內迫是指對被害人立即使容用暴力相威脅,實行精神強制,使被害人產生恐懼不敢抗拒,被迫當場交出財物或者搶走財物的行為。在這里,無論是暴力、脅迫還是其他方法,必須是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財物時當場使用,才能構成搶劫罪。

被害人被持刀威脅而強奸在先,其人身權利和性權利受到暴力侵犯。而犯罪分子是否已經就此停止犯罪行為,是否還會對被害人實施其他犯罪行為,被害人無從知曉。作為神志清醒,具備正常責任能力的成年女性來說,把危險降到最低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因此,被害人眼看犯罪分子拿走自己的手機而不反抗,非為自願,而是不敢,這是理所當然的「精神被強制」的情形。

因此,構成搶劫罪,由於與強奸罪並沒有牽連關系,應與強奸罪並罰。

⑦ 刑法案例,急!

1、是既遂。因為所有權人已經失去對物的控制。通說,就是實際控制說。
2、甲不構成搶劫共犯,因為甲與乙沒有搶劫的共同故意。
3、c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其行為符合正當防衛的條件。
4、是。因為其傷害的故意明顯,且實施了行為又造成了重傷的結果。
5、是。因為是共同犯罪。

⑧ 刑法案例

1.不構成犯罪,從主觀上來看,平某的目的並不是要殺了鍾某,只是為了震懾;從客觀上看,鍾某之死不是由於平某直接射出的子彈,而是子彈經過反彈之後擊中鍾某,是屬於意外事件,也是平某所無法預料或可以避免的。因此從犯罪構成上來看,平某不構成犯罪。
2.按照假設的情況看,我認為,平某朝向自己沖來的人影開槍本身行為屬於防衛過當,因為該人影當是並沒有直接威脅到平某的生命安全,而平某本來並不是要槍殺其女兒,目的只是為了擊殺擋在其女兒面前的人。雖然客觀上造成了平某女兒的死亡,但是從主觀上並沒有故意殺害其女兒的情節。因此,我認為,平某這里的行為屬於過失致人死亡罪,至少如果我是法官,我會這么判。

⑨ 刑法案例分析

首先對喬大俠表示無比的敬仰,對阮女俠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沉痛的惋回惜!
主觀方位面答喬意圖殺段,復仇,以喬的身手和功力取段的性命易如反掌,這點應該無異議吧,因此喬明知自己的行為能剝奪他人生命,並追求結果的發生。可以明確為直接故意。
那觀客方面呢,是未遂還是即遂或是意外事件?我們繼續往下分析,阮某代父赴約,在喬出手之時(刑法上的實行行為),喬並不知道對象是阮,而堅定的認為他就是段,而殺之,此情形為刑法中的具體對象認識錯誤,根據法定符合說或具體符合說,喬實施了殺人行為,並致人死亡(侵犯的法益),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主要考點為∶認識錯誤中的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的區分及相關情形的處理。

⑩ 刑法 案例分析

案情:甲欲殺乙,便向乙開槍,但開槍的結果是將乙和丙都打死了,關於本案,請分析:
-------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由於行為人本身的誤差,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對象不一致。這種打擊錯誤並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疇。
按照具體符合說,打擊錯誤是由於客觀事實與行為人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因此本題構成故意殺人既遂和過失致人死亡罪。
按照法定符合說,甲主觀上有殺人故意,客觀上其行為也致人死亡,在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上是一致的,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