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抽象的結果觀

刑法抽象的結果觀

發布時間: 2022-03-05 06:40:28

Ⅰ 應該如何理解刑法因果關系中的"結果"

1、結果無價值者認為,沒有法益的侵犯和威脅就沒有犯罪(包括未遂),而法益的侵犯和威脅就是結果,因而,所有犯罪都有結果。包括實害結果和危險結果,危險結果又包含抽象的危險結果,和具體的危險結果。
2、當然,嚴格的一元論結果無價值者是不承認抽象的危險結果的。

3、行為無價值者則認為,沒有侵犯法益,但行為本身違背了法律,仍然構成犯罪既遂,此時,沒有結果也可以構成犯罪既遂,這些犯罪被稱為行為犯、危險犯、舉動犯。
4、早期行為無價值者只把實害結果作為既遂犯的結果。後來,為了緩和理論上的困境,二元論成為行為無價值論的主流,因而危險結果也被認同作為犯罪既遂的結果。
5、即使如此,在未遂犯的認定上,行為無價值者和結果無價值者還是存在者差異,後者認為,即使是未遂,也要求結果的出現,只不過這樣的結果是危險結果,行為本身因為對法益的侵害有現實緊迫的危險,這樣的危險就是結果。但前者認為,行為從客觀上看沒有危險,但震驚了法意識違反了法意志,那麼就已經具有可罰性。
6、至於因果關系中的結果,當然是上述的結果。判斷事實是否該當構成要件,首先是看行為和結果是否存在,再判斷二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
7、當然,行為導致的結果不一定是直接結果,間接結果依然可以被歸責於行為人。比如,行為人追砍受害人,受害人為逃跑,別無選擇地橫穿高速馬路,最後被高速行駛的貨車碾壓而亡,在此案例中,死亡是結果,結果發生前,介入了受害人橫穿公路,貨車司機避讓不及而碾壓兩個行為,且後者是直接原因,但不能說持刀追砍的加害人其行為沒有造成結果,進而不令其對被害人的死亡負責。這樣的結論顯然荒謬。
8、即便是在實務案例中,也不總是只肯定直接原因的效力,如,見義勇為的市民駕車追逐騎摩托逃亡的盜竊犯,結果因速度太快,路面愈窄等情況,盜竊犯不慎撞上護欄進而死亡,這樣的案例中,法官大都認定了見義勇為者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雖說這樣的判罰結論肯定錯誤,但也肯定了結果包含間接結果。
9、而且,司法解釋也肯定了間接因果關系的作用,以及間接結果也可歸責於行為人。比如《網路誹謗司法解釋》第二條第(二)項肯定了「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可作為結果,而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誹謗直接造成的,而是介入了作為直接原因的被害人行為之後形成的。
10、所以,直接結果才是結果,已經是過時的理論了。當然,間接結果要作為結果,必須通過相當說,合法則說等理論肯定因果關系的存在,或者通過客觀歸責理論,在條件關系成立的前提下,肯定結果能被客觀歸責於行為。否則,這樣的間接因果關系不能認為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Ⅱ 刑法中的抽象事實認識錯誤問題

想像競合是一個犯罪行為同時產生數個危害結果、觸犯數個罪

而你回說的情形同時構成故意損毀答文物罪及過失致人死亡罪,前者最高刑10年,後者7年,顯然故意損毀文物罪是重罪。這是主觀重、客觀輕了

不過無論是抽象認識錯誤還是想像競合,都是學理范疇,只是對於刑法適用具有一定得指導意義,但是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上是以法律絕對主義的。在實際的審判中,多以從一重原則判決。

Ⅲ 刑法理論中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你好,構成故意盜竊槍支罪的未遂。抽象事實認識錯誤也是對犯罪某一構成要件的認識錯誤,只是這種認識錯誤導致了客觀上構成了與行為人主觀上完全不相同,不同質的犯罪。如甲想殺乙,卻因為沒有瞄準殺了人家一頭牛,等等。甲主觀上是故意殺人,但客觀上卻是毀壞了別人的財產,兩個犯罪完全不同質。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構成要件范圍。那麼抽象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兩類,一類是打擊錯誤,一類是對象錯誤。另一種分類為:一,主觀輕罪而客觀重罪;二,主觀重罪而客觀輕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則要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處理。例如甲欲殺狗熊,但將人誤以為是狗熊而殺死的,就只能成立過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如果本欲殺人,但將狗熊誤以為是人而殺死的,就只能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同理。

Ⅳ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怎麼定罪

你好,所謂事實認識錯誤,即行為人所認識、所意欲的事實與實際情況、客觀事實不一致,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理解。這類錯誤是否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作不同的處理:如果屬於對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情況的錯誤認識,就要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屬於對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事實情況的認識錯誤,則不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客體錯誤,是指行為人意圖侵犯一種客體,而實際上侵犯了另一種客體。比如,行為人誤認為正在抓捕人犯的警察正與其朋友打架,於是上前將警察打傷。在此案中,行為人意圖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權利,卻由於其認識錯誤,而實際上侵犯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正常的公務活動。對於這種認識錯誤,應當按照行為人意圖侵犯的客體定罪,認定為故意傷害罪。
對行為對象的認識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相同的社會關系。如行為人在行為時,誤把甲認為是乙而對其實施殺害行為。這種對體現相同社會關系的具體目標的錯誤認識,並沒有使行為人罪過的內容發生改變,所以行為人仍應負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
(2)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的社會關系不同。比如,行為人意圖盜竊辦公室的一般財物,卻到值班室將槍支作為一般財物加以盜竊。對於這種錯誤,只能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內容認定犯罪性質,即行為人以盜竊一般財物的故意實施盜竊行為,成立盜竊罪。
(3)誤將犯罪對象作為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比如,行為人誤以人為獸而實施殺傷行為。對於這種錯誤,由於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而不是故意犯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過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4)誤將非犯罪對象作為犯罪對象加以侵害。比如行為人意圖殺害甲,但在黑夜中將牲畜誤認為是甲而加以殺害。對於此種錯誤,由於行為人主觀上存在故意,客觀上實施了犯罪行為,只是由於認識錯誤而未得逞,應而構成犯罪未遂。
行為認識錯誤包括兩種情況:
(1)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性質發生了錯誤的理解。比如,行為人把不存在的侵害行為誤認為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實行防衛,致人死傷。這種情況下,由於行為人不存在故意犯罪的故意,因而不應論以故意犯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過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2)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手段存在錯誤認識。
手段錯誤有三種形式:
其一,行為人由於愚昧無知或者迷信使用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方法。比如,行為人企圖用畫符念咒的方法達到殺人的目的。這種情況下,由於這種手段本身缺乏危害社會的可能性,行為不具社會危害性,因此,不能成立犯罪。
其二,行為人意圖採用的犯罪手段具有產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可能性,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手段。比如,行為人誤以砂糖為砒霜,實行殺人。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存在犯罪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由於認識錯誤,採用了不能使犯罪得逞的手段,因此成立犯罪未遂。
其三,行為人不具有危害社會的意圖,但由於誤解工具或拿錯物品造成損害結果。如,行為人誤把砒霜當作砂糖給人服用,造成他人死亡。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如果在主觀上有過失,成立過失犯罪。
因果關系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發展有錯誤認識。
因果關系錯誤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行為人誤以為自己的行為已達到預期的犯罪結果,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這種結果。比如,行為人慾殺甲,將甲從懸崖上推下,以為甲已墜崖身亡而離去,但實際上甲被樹枝掛住而未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已著手實行犯罪,但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未遂。
(2)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事實上是由於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為人誤以為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比如,上例中,甲墜崖未死,但在受傷回家的路上,被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軋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雖然相信自己的行為已致甲死亡,事實上甲最終確實死亡,但我們卻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因為甲的死亡並不是行為人的殺人行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交通事故導致的,因此行為人負故意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
(3)行為人的行為沒有按照其預想的方向發展及其預想的目的停止,而是發生了行為人所預見所追求的目標以外的結果。比如,行為人意圖傷害甲,不料刺中甲腿上的動脈血管,致使甲流血過多死亡。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行為人的行為導致了甲的死亡,但行為人並無殺害甲的故意,因此不能認定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而只能讓其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
(4)行為人實施了兩個行為,傷害結果是由其中一個行為造成的,行為人卻誤以為是由另一個行為造成的。比如,行為人意圖傷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後,行為人以為甲已死亡,為隱匿罪證,行為人將甲拋下懸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我們認為,此種情況,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殺害他人的故意,客觀上雖然實施了殺人的行為,且甲的死亡結果也確實是由他的行為所直接造成的,但是由於在客觀認識上的錯誤不構成故意殺人罪,應該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

Ⅳ 刑法具體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認識錯誤的區別是什麼

一、具體事實認識錯誤:

  1. 對象錯誤:甲想殺乙,誤認為丙是乙,舉槍殺死。(乙不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2. 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乙身邊的丙打死了。(乙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故意殺人未遂,對丙過失致人死亡,競合構成故意殺人罪。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直接認定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二、抽象事實認識錯誤:

  1. 對象錯誤,甲想殺乙,把文物當乙打壞。(乙不在現場)

    評價:對乙無罪,直接構成過失損壞文物罪。

  2. 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身邊文物打壞。(乙在現場)

三、 罪質即犯罪罪行的性質,罪行構成本質。我國刑罰奉行的是罪刑法定,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的刑法基本原則。是司法與審判程序中進行罪質分析是定罪過程的必要環節,罪質符合是犯罪構成該當性的應有之義。罪質存在於犯罪構成之中,主要由犯罪客體來表現。罪質可以細分為罪質與罪量兩個要素,二者分別為定罪量刑的其本要素。

Ⅵ 抽象危險是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


【法律分析】
危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對法益造成的損害表現,包括法益侵犯的危險狀態與實際的損害結果。 但抽象危險犯中的危險,不是作為結果的危險,而是將行為具有的危險屬性直接等同於作為結果的危險, 故抽象危險犯的成立並不需要危害結果,抽象危險也不是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危險駕駛罪是指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醉酒駕駛機動車的;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定額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Ⅶ 刑法因果關系判斷標准中具體的結果觀和抽象的結果觀怎麼區分,或者舉個例子,真的看不懂

我覺得抽象的結果觀是指的一個抽象結果,比如甲死了,不去討論甲是渴死,毒死,餓死。
具體的結果觀相反,要看甲是怎麼死的,死因不同,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就不同。

Ⅷ 刑法里危害結果中的具體結果和抽象結果鏈%

一、大陸刑法理論關於「應當預見」內容的研究概覽
大陸刑法理論通行觀點認為,犯罪過失中應當預見的內容是指犯罪過失的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
害社會的結果的認識。〔1 〕「至於危害社會結果」的含義如何?大陸刑法對此未作規定,大多數刑法學者也
未作論述。只有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探討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為具體結果說,認為「危害社會的結果」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理解。因為過失犯罪中的危
害結果是構成要件,構成要件是由刑法規定的,故這里的危害社會的結果,只能是刑法分則對過失犯罪所規定
的具體的犯罪結果。同時又強調說,所謂具體的結果又是相對的。在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犯罪中,行為人所應
當預見的結果不一定是很具體的結果,但也必須是刑法分則所要求的結果。因此,過失犯罪的法定性,決定了
行為人所應當預見的是具體的危害結果。〔2〕
第二種觀點為一般結果說,認為過失犯罪中對危害結果的預見,只要預見到一般的危害結果就夠了。要求
一定預見到某種具體危害結果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刑法規定精神和同過失犯罪作斗爭的需要。其理由如下:
其一,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從整體上看是無限的,但就個別場合而言,在一定時間、地點,人對事物的認
識能力則是有限的。就過失犯罪而言,它常常發生在某一特定的場合、時間,往往非常急促、緊迫,甚至一瞬
間,行為人根本來不及認真觀察和仔細思考,危害結果就發生了,要求行為人對此種危害結果認識得清清楚楚
是不現實的。其二,在過失犯罪中某些危害結果的發生並不是必然的,而是可能的,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要行
為人對其預見得十分清晰、非常具體是很困難的。其三,從刑法的立法精神並結合實際效果看,「危害社會的
結果」應指一般的危害結果。如民警甲抓住醉酒的乙肩膀猛推一把,甲只要概括的、籠統的、一般的預見到可
能使乙摔倒,致乙健康受到損害甚至更嚴重的結果,就可以了,而不要求甲一定預見到具體的危害結果,即乙
摔倒後趴在一個十幾公分深的水窪中窒息死亡,並且對這種極為罕見的情況,甲則可能預見不到。如果一定要
求對某種具體的危害結果也要預見得十分清楚,那將失之過窄,不利於對過失犯罪的懲罰。〔3〕

Ⅸ 刑法中抽象的危險是一種類型性危險怎麼理解

抽象的危險犯與具體的危險犯相對應
我是這樣理解的:具體的危險犯,在案件當中要司法機關做相應的危險的判斷該具體是否達到危險的程度。放火、爆炸等屬於具體危險犯。而抽象的危險犯以生活經驗為依據。一旦出現相關情況,就認定該危險出現,換言之,是一種司法上的推定。槍支類犯罪屬於這種類型。
如果你想了解,張明楷老師刑法學三p153
書下也有論文。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