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刑法
Ⅰ 什麼是引渡條例
引渡條約(Extradition)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
引渡條約(Extradition)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比如賴昌星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內,但被我國指控有犯罪行為,我國向加拿大請求將其移交於我國進行審判。加拿大應請求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
引渡的法律基礎是一個主權國家對犯罪的管轄權,包括屬地,屬人和其他管轄權等。也就是說,請求引渡的國家,基於國際法上承認的依據,對該名身處他國境內罪犯享有管轄權。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紀以前主要是政治犯,異教徒和逃兵。
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則得確立使引渡的對象發生了根本改變。各國變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政治犯不引渡"原則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習慣法則。
引渡條約是國家間引渡罪犯的依據。因為國際法上沒有賦予國家以引渡的義務,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是否將罪犯引渡回申請國完全是被申請國自己的事情,對於賴昌星案件來說,如果中國和加拿大沒有引渡條約,那麼加拿大想引渡就引渡,不想引渡就不引渡,我國沒有絲毫辦法。
但是如果有了引渡條約就不一樣了,引渡條約一般會約定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關於互相引渡罪犯的相關條件和其他事項.如果在條約中承諾對某個國家的罪犯進行引渡,那麼引渡就成為了國際義務,必須履行,沒有正當理由不能隨便拒絕引渡。
(1)引渡刑法擴展閱讀
截至2018年2月,我國已與71個國家締結司法協助條約、資產返還和分享協定、引渡條約和打擊「三股勢力」協定共138項(116項生效)。具體如下:
1、民刑事司法協助條約19項(全部生效)
2、刑事司法協助條約41項(35項生效)
3、資產返還和分享協定1項(尚未生效)
4、民商事司法協助條約20項(18項生效)
5、引渡條約50項(37項生效)
6、打擊「三股勢力」協定7項(全部生效)
Ⅱ 引渡和遣返有何區別
一、驅除出境
1、我國法律上對驅除出境的規定
《刑法》第35條規定:「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所謂的驅逐出境,是指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中國境內的刑罰方法。
2、驅除出境的適用及法律後果
一般而言,對於罪行較輕,但又不宜繼續滯留我國境內的,可以獨立適用驅逐出境;對於罪行較重,需要判處一定主刑的,可以在判處主刑的同時附加適用驅逐出境。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我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在我國境內的一切外國人都必須遵守我國的法律。如果犯罪的外國人繼續居留在我國的境內有害於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人民法院可以對其單獨判處或者附加判處驅逐出境,以消除其在我國境內繼續犯罪的可能性。根據我國刑法之規定,只要犯罪的人是外國人,不論其犯何種罪,法院都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對其適用驅逐出境。《出境入境管理法》規定:被驅逐出境的外國人,自被驅逐出境之日起十年內不準入境。
二、遣返回國
1、遣返回國的適用
《出入境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遣送出境:
(一)被處限期出境,未在規定期限內離境的;
(二)有不準入境情形的;
(三)非法居留、非法就業的;
(四)違反本法或者別的法律、行政法規需要遣送出境的。
2、遣返回國的後果
由上可知,遣返回國的適用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僅僅因為簽證到期而繼續停留,這種情況下遣返回國就是強制離境,要求返回自己的國家,後果較輕。第二種,在外國犯法被遣返回國的,不僅要離開該國,還會面臨刑事處罰,其後果較嚴重。被遣送出境的人員,自被遣送出境之日起一至五年內不準入境。
Ⅲ 引渡的基本原則
雙方簽署引渡條約,並且被引渡人所犯罪行同時觸犯兩國刑法。
Ⅳ 引渡中的雙重犯罪原則就是要求引渡請求國將某人引渡後,只能就引渡時提出的罪名對其審判和處罰是否正確原因
「雙重犯罪原則」是成為引渡理由的行為必須是請求引渡國和被請求引渡國雙方法律都認為是犯罪的行為。所控罪行應達到一定的嚴重性。輕微罪行如不構成規定的處罰標准則可以不予引渡。同時,雙重犯罪原則也是我國准予引渡的條件之一。
我國刑法的保護管轄原則的具體適用條件中,應當同時遵循三個條件:
1,侵犯的是我國國家或公民的利益,在犯罪人,犯罪地與中國無關時適用。
2,行為人的行為是重罪,即我國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
3,行為地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除外。
這句話表述應該正確。
Ⅳ 國際法 引渡
須符合以下三個基本條件:1.請求引渡的主體必須是有請求權的國家, 包括罪犯本人所屬國和犯罪發生地國, 個人不能成為請求引渡的主體。2.引渡的發生須以被請求引渡罪犯居留在他國且犯有可引渡之罪為基本前提引渡應當根據引渡條約進行。
Ⅵ 為什麼引渡請求所列舉的行為必須是雙重犯罪行為
要引渡回國的,必須要求犯罪人所犯的罪在兩個國家都是被法律認定為犯罪的行為,這就是雙重犯罪。如果在被請求國不被列為犯罪而被引渡回國的,則侵犯了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可以想一想,我在一個國家呆的好好地,突然要求被引渡到另外一國家,那這個國家的居民該多沒有安全感。··
Ⅶ 引渡的條件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第七條: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才能准予引渡:
1、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
2、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對於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為六個月。
3、對於引渡請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多種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項的規定,就可以對上述各種犯罪准予引渡。
(7)引渡刑法擴展閱讀
引渡主體:
引渡是國家的主權行為。根據主權不可分割原理,一國的主權必須由國家統一行使,任何國家的公民、內部行政單位或地方政府均無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也無權安排兩國之間的引渡事宜。因此,引渡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包括提出請求的國家和被請求的國家。能夠提出引渡請求的國家包括:
1、犯罪發生地國
這是基於國際法上的「領域管轄原則」,又稱「屬地原則」所進行的管轄。即一國對其所屬領域內的人和物或發生的事件,除國際法另有規定外,按照本國法律和政策獨立處置的權利。
這種管轄是以一國實際控制的領域(包括領土、領空和領海)為其實施范圍的,是國際法中產生最早、最普遍的基本管轄形式。犯罪發生地是否在一國域內,往往成為該國能否成為一個引渡主體的關鍵。
2、罪犯國籍國
這是基於國際法上的「國籍管轄原則」或「屬人原則」進行的管轄(即國家有權對一切具有本國國籍的人實行管轄,而不問其居住在國內或國外)。這就是說,如果犯罪人是屬於本國國籍的公民,國家就可以實行管轄。
3、受害國
根據國家屬地優越權的延伸原則,國家享有保護性管轄權。因此,盡管犯罪行為發生地不在本國,甚至罪犯也不屬於本國人,但如果犯罪行為的後果波及於該國,該國就可以行使管轄權,因而有權請求引渡。
由於犯罪行為發生地國、結果發生地國和罪犯國籍國都有權請求引渡罪犯,當有數個國家為同一罪行或不同罪行請求引渡同一人時,被請求國將罪犯引渡給哪一國,國際法上並無統一規則。但一般來說,被請求國有權決定將罪犯引渡至何國。
Ⅷ 引渡是什麼意思
引渡是指一國把在該國境內而被他國指控為犯罪或已被他國判刑的人,根據有關國家的請求移交給請求國審判或處罰。
引渡是一項重要的國際法制度,引渡制度將促進各個國家在懲罰犯罪方面的國際合作,從而保障引渡的正常進行。
在國際實踐中,引渡一般是以國家間的引渡條約為基礎的。引渡條約通常為雙邊的,如1971年加拿大和美國之間、1972年英國和美國之間訂立的引渡條約。這種雙邊條約是各國間相互承擔引渡義務的主要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已於2000年12月28日由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9次會議通過並頒布,這是新中國立法史上第一部專門規定引渡問題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對於明確有關部門在辦理引渡案件時的職責,為國內引渡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加強懲治犯罪方面的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社會秩序和公民合法權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引渡法第8條規定:當外國向我國提出引渡請求時,如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純屬軍事犯罪的」,應當拒絕引渡。
「軍事犯罪不引渡」,為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涉及引渡問題的雙邊條約所確認,也是《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和許多國家的引渡法律中規定的原則,屬於國際慣例。
(8)引渡刑法擴展閱讀
引渡的歷史
引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至18世紀末葉以前,引渡的對象主要是叛亂者、逃兵和異教徒,並且是否引渡完全由君主自由決定。
當時的引渡只不過是各國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和進行政治交易的一種工具而已。 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以及罪刑法定和無罪推定等刑法原則的確立,引渡的對象、程序和性質才發生了根本變化。
1833年10月1日,比利時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引渡法即《引渡法大綱》,英國也於1870年頒布引渡法,明確規定了嚴格的引渡程序,標志著現代引渡制度的誕生。
Ⅸ 刑法中的引渡什麼意思
引渡(extradition)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比如甲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內,但被我國指控有犯罪行為,我國向加拿大請求將其移交於我國進行審判。加拿大應請求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
Ⅹ 引渡的前提條件
本條是關於准予引渡條件的規定。一國向另一國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國的有關部門,包括司法機關,主要根據本國法律和所簽訂並批準的有關條約關於引渡條件的規定對引渡請求進行審查。對於符合引渡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應准予引渡;對於不符合引渡條件的,則拒絕引渡。在訂有引渡條約的國家之間,引渡條件是引渡條約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各國的引渡法也都對引渡條件作了具體的規定。我國引渡法除了在總則第三條中規定「引渡合作,不得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外,第二章第二節還專門對引渡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人民法院和有關機關在辦理引渡案件時,要對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是否符合引渡法和引渡條約關於引渡條件等規定進行審查並作出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或者不引渡的裁定。本法第二章第二節參考了我國已與部分國家簽訂的引渡條約中的規定和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法律原則,從兩個方面對引渡條件作了規定。一是規定了准予引渡的條件;二是具體列舉了一些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和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這些規定,既體現了國家主權原則,適應國際斗爭的需要,同時也有利於保護被請求引渡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有關部門在辦理引渡案件時,決定準予引渡的犯罪必須符合本法第七條規定的准予引渡的條件,同時不得有本法第八條規定的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對於具有本法第九條規定的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的,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准予引渡。根據本條規定,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即准予引渡的條件,才能准予引渡。本條對准予引渡的條件共規定了以下兩項內容:(一)"雙重犯罪「條件,也稱為」雙重犯罪原則「,是指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而不能是僅依照一國法律構成犯罪。這是引渡合作的一項重要前提條件。規定」雙重犯罪的原則「,主要是考慮對於依照我國法律也構成犯罪的,我國才可向外國移交被請求引渡人。這一規定,反映了國家之間的司法主權平等關系,同時體現了引渡合作的法制原則。外國向我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對於我國而言,有時我國具有管轄權,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國沒有管轄權。因此,這里所說的」雙重犯罪「,並不要求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事實上構成觸犯我國刑法的犯罪,而是指如果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發生在我國,依據我國刑法構成犯罪。比如一個a國公民在b國殺害了一名b國公民後逃到我國,a國和b國都可能向我國提出引渡該人的請求,而我國對該犯罪行為沒有刑事管轄權。但如果同樣的行為發生在我國境內,很顯然這種行為依照我國刑法是構成犯罪的。這種情況就屬於符合」雙重犯罪「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某一犯罪是否構成雙重犯罪時,不受請求國和被請求國法律是否將構成犯罪的行為歸入同一犯罪種類或者使用同一罪名的影響。比如因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造成他人死亡的行為,我國 刑法規定為過失殺人罪,而法國刑法則稱為非故意殺人罪;夜間潛入私人住宅盜竊物品的行為,我國刑法規定為盜竊罪,而英國刑法則稱為夜盜罪。這些情況都不影響構成」雙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