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體制論文
A. 譚世貴的主要論文
1、《加入聯合國人權公約與中國法制建設》,法學家(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6期轉載。2、《論司法獨立與媒體監督》,中國法學(國家一級刊物)1999年第4期。3、《刑事司法改革若干問題探討》,中國法學(國家一級刊物)2000年第6期。4、《A Probe into the Refo rm of Crinimal Justice》,中國法學(國家一級刊物)2001年外文版。5、《反貪污經濟機制研究》,載第七屆國際反貪污大會文集(中英文版),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人民檢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第10期;中國監察摘要轉載;中紀委廉政教育參考資料1996年第1期全文轉載。6、《論司法改革的價值取向與基本架構》,訴訟法論叢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7、《論刑事訴訟與廉政建設》,《訴訟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 8年11月版。8、《論司法獨立》,政法論壇(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 ?司法制度》1997年第5期全文轉載;收入《刑事訴訟法學五十年》文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9、《論廉政制度的功能與結構》,海南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政治》1996年第4期全文轉載。10、《論人大監督制度的改革與重構》,海南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政治》1999年第5期全文轉載。11、《訴訟效率研究》,新東方(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2年第4期全文轉載。12、《國家機構改革研究》,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13、《市場經濟與廉政建設》,現代法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第4期。14、《我國司法改革研究》,現代法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第5期。15、《中國司法機構改革研究》,中國法制(香港)2000年第3、4期連載。16、《論執行體制改革》,海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17、《案件請示制度是否還有出路》,中國律師1998年第9期。18、《法院機構精簡和職能轉變之構想》,中國律師2000年第2期。19、《新聞輿論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公正》,中國律師1999年第2期。20、《論訴訟公開及其制度完善》,載陳光中主編《訴訟法學新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21、《論腐敗的原因及其防治對策》,特區監察1997年第2期;收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庫》, 團結出版社1997年6月版。22、《建議增設危害廉政罪》,現代法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第4期。23、《廉政,歷史的課題》,人民檢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4年第6期。24、《略論腐敗犯罪的訴訟原則》,人民檢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第5期。25、《論反腐敗的威懾功能建設》,海南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4年第3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26、《法人犯罪刑事訴訟若干問題探究》,現代法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1年第6期,中國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學》1992年第3期全文轉載。27、《略論檢察制度改革》,政法學刊1988年第4期。28、《經濟犯罪特點初探》,新疆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29、《我國行政監督機構的健全與協調》,未定稿(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辦)1987年第24期。30、《完善律師辯護制度簡議》,未定稿(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辦)1988年第14期。31、《法律監督功能論》,海南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32、《處罰權:檢察制度改革的新視野》,法學研究動態1990年第4期。33、《法學專業開設經濟類課程芻議》,現代法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3年第5期。34、《日本的檢察機構及其職權》,人民檢察1985第2期。35、《英法檢察制度比較》,人民檢察1985年第7期;收入《檢察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36、《外國檢察官制度簡介》,人民檢察1985年第10期。37、《外國檢察機關參加民事訴訟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檢察1986年第10期。38、《論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學術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1期。39、《入世後我國司法改革透視》,方圓雜志,2001年第12期。40、《WTO中的司法規則與我國司法制度改革》,海南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1期。41、《WTO爭端解決機制與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化》,載於《清華法學論評》第5輯。42、《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應進行重大改革》,法治參考(機密?供地廳級以上領導參閱)2002年第18期。43、《司法改革的文化思考》,海南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第4期。44、《關於法官、檢察官選任制度的改革方案》,中國律師2002年第11期。45、《論司法改革的戰略與策略》,載陳光中主編《訴訟法理論與實踐》(上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0月版。46、《論司法效率及其實現》,載陳光中主編《訴訟法理論與實踐》(下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年10月版。47、、《關於法院系統設置鑒定機構的反思》,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3期。48、《關於建立我國警察作證制度的思考》,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年第5期。49、《論法官的獨立司法人格》,1萬字,海南大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4期。50、《我國司法改革的成就、矛盾與對策分析》,載《司法改革的理論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51、《我國刑事司法體制改革研究》,載《司法改革的理論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52、《蘇聯東歐各國檢察制度的異同》,外國法學研究1986年第3期。53、《試論我國檢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雲南法學1987年第5期。54、《完善律師辯護制度的幾個問題》,雲南法學1988年第2期。55、《論經濟犯罪的綜合治理》,福建司法1986年第2期。56、《試論偷稅、抗稅罪》,福建司法1986年第2期。57、《廉政學芻議》,法制日報1994年8月25日第7版。58、《論我國律師執業的基本原則》,法制日報1997年3月15日第7版。59、《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增創特區科技優勢》,海南日報1995年4月24日第5版。60、《知識產權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海南日報1995年4月3日第6版。61、《加強新聞輿論監督》,海南日報1998年12月11日第11版。62、《解決執行難的根本出路在於改革》,海南日報1999年11月1日第7版。63、《關於依法治國的一點思考》,海南日本2000年1月9日第6版。64、《法院編制要精簡,法官素質要提高》,海南日報1999年11月14日第6版。65、《破「陪而不審」,立「既陪又審」》,海南日報1999年12月12日第6版。66、《也說「法官下海」》,海南日報1999年11月7日第6版。67、《消除司法腐敗須從源頭抓起》,海南日報2000年11月19日第7版。68、《共同犯罪案件的訴訟程序初探》,法制日報1989年6月30日第3版。69、《伊斯蘭法中的盜竊罪》,中國法制報1984年5月16日第4版。70、《紐西蘭刑事審判程序》,中國法制報1984年8月29日第4版。71、《我國檢察監督的基本含義》,中國法制報1987年12月18日第3版。72、《經濟犯罪中的偽造變造行為及其處罰》,法制日報1988年5月6日第3版。73、《強制措施與刑罰的區別》,中國法制報1986年7月23日第3版。74、《窩藏、包庇罪及其與有關罪的區別》,中國法制報1987年5月18日第3版。75、《檢察機關偵查與公安機關偵查的差異》,中國法制報1986年9月17日第3版。76、《免予起訴與免予刑事處分的異同》,中國法制報1987年1月14日第3版。77、《系統論與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化》,檢察日報2001年2月27日第3版。78、《民事執行檢察初探》,檢察日報2000年5月3日第3版。79、《腐敗的根源與對策》,檢察日報2000年9月28日第3版。80、《建立人才培養新機制初探》,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81、《建立激勵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00年第3期。82、《法學教育應適時改革》,人民日報2001年12月26提12版。83、《關於發展我省高等教育的思考》,海南日報1996年12月18日第9版。84、《探索特區大學的改革與發展之路》,海南日報1996年6月12日第6版。85、《加入WTO與法學教育改革》,檢察日報2002年2月19日第3版。86、《把海南建成高等教育基地的思考》,海南金融2000年第2期。87、《發展高等教育,實施人才戰略》,今日海南2002年第5期。88、《科教興瓊:富民強省的先決條件》,今日海南2003年第6期。89、《重視高校建設,為特區培養合格人才》,今日海南2003年第8期。90、《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辦好海南大學》,光明日報2003年10月第3版。
B. 張偉平的論文
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要有:
1.《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轉換與選擇之根據》(《現代法學》1996);
2.《訴訟標的及識別》(《法學研究》1996);
3.《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法學研究》1997年);
4.《民事訴訟中的失權與正義性》(《法學研究》1999);
5.《自認制度及結構分析》(《清華法學評論》1999);
6.《再審事由研究》(《法學研究》2000);
7.《法院體制的非行政化—— 一種法院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實探知的絕對化及消解》(《法學研究》2001);
9.《交叉詢問:魅力與異境的尷尬》(《中外法學》2001);
10.《中國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審:基礎置換與重構》(《中國法學》2003);
12.《證明標准建構的烏托邦》(《法學研究》2003);
13.《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法學研究2004);
14.《論訴訟契約化——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作業》《中國法學》2004年第3期。
C. 求一篇關於法庭文化建設的論文!
法院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困難及對策
摘要:在全國法院文化建設的浪潮中,各地法院要怎樣努力才能進一步擴大法院文化建設的成果,真正立足本地實際、借鑒經驗、革故鼎新,發揮特色,把本地區法院的文化建設抓實抓好,從而真正打造好「法院文化」這一品牌,形成全國法院文化建設的大格局?本文試總結出全國法院文化建設共同存在的兩點宏觀不足和八點具體困難,並給出提綱式的對策,以期對各地法院文化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字:法院文化 不足 困難 對策
當前,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法院各項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各地法院的文化呈現如火如荼之勢。在這種形勢之下,各級人民法院積極投身到法院文化建設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河南鞏義、山東東營、上海等地,尤其是地處邊疆的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值得借鑒。但是,全國法院文化建設工作與當前迅猛發展的形勢,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有的法院對文化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有的法院文化建設缺乏主動,內容老套,毫無新意;有的法院對文化建設消極對待、引導不力…… 從總體上看,全國法院的文化建設還缺乏必要的統籌規劃,缺乏整體推進的意識,還處在各自為陣,法院文化建設如何多管齊下,突破「瓶頸」,值得我們的理論和實務界深思。
一、當前全國法院文化建設面臨的兩點宏觀不足
談到個體法院文化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就必須從全國法院文化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談到,只有從宏觀上對法院文化建設有一個總的認識,才能夠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現象出現。筆者認為,當前全國法院文化建設存在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的困難。
歷史的困難在於:我們沒有真正的法院文化的歷史傳統。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封建文明的國家,創造了豐富的中華文明和華夏文化,與此同時,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也缺失現代法治的歷史淵源和積淀,到清王朝覆滅時,我國還沒有形成現代意義的法院,法院文化更是虛無飄渺。人治社會、儒家文化的浸染讓中國的法院文化在歷史的塵埃中喑啞無語。雖然建國後尤其是我國「以法治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等方略的適時提出,為法院文化建設鋪設了快車道,但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以及當前外來思潮沖擊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法院文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現實的困難主要來自法院內部:法院文化產生的土壤是法院,脫離了法院和法官來探究法院文化的不足,其結果必然是試圖在沙灘上建蓋堅固的大廈。首先,從法院的管理體制行政化問題上講,我國的司法管理體制很大程度上實行以行政權為核心的行政化管理體制。法官的管理仍然帶有很濃的行政色彩,姑且不論庭室領導的指令所蘊涵的強制物語權,單是法官的審判職稱的評定與行政職務掛鉤這一點,就值得質疑。在我國上下級法官遴選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的情況下,一名基層法院法官如果不擔任行政職務,那麼直到其退休也只能是一級法官。而直接進入高級法院、最高法院工作的年輕法官由於所處法院授予的行政職級的不同,可能很短的時間就能達到更高的法官等級。試想,在一個千軍萬馬擠行政職務這一「獨木橋」的法院,要試圖讓法官保持一個超脫、平和的心態來參與法院文化建設和司法精神的塑造必然是困難的。其次,從司法地方化的角度來看。由於地方行政掌控了法院的財物核撥等重要許可權,法院乃至法官的切身利益與地方利益就有了割捨不掉的牽扯,出現了法院很大限度依賴地方行政的危險。正是這種危險,導致全國各地出現了地方政府給法院分配招商引資指標、抽調法院法官參加計劃生育、烤煙生產等工作等怪現狀。再次,從法官的非職業化角度來說,法官之所以為法官,即是這一職業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遺憾的是,法官的非職業化現象仍然比比皆是:雖然《法官法》實施已整整十年,但是法官的審判津貼仍可望不可及,實踐中收入落後於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公務員;法官職業保障並未得到真正落實,法官在辦案時稍有理解偏差,就會有很大的職業風險,例如廣東法院的法官莫兆軍被追究一案。法官的職業保障不到位,待遇的偏低,風險大,不足以使社會產生對法院的認同感,不足以形成法官職業本身的尊榮感,不足以吸引優秀的法律人才到法院工作,也就不足以產生我們期待以久的體現法律、法院、法官精神的優秀法院文化。
二、法院文化建設面臨的八大具體困難及對策
問題一: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
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法院的物質文化建設搞得轟轟烈烈,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如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加大審判法庭的建設、購置新的辦公設備,更新公務用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法院物質建設的落後現象。但是,很多法院正是在忙於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卻忽視了法院的精神文化這一「軟實力」的建設,沒有深刻認識到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認為精神是「花瓶效應」,是「務虛工程」,正是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指引下,部分法院的法院文化建設了無蹤跡,造成法院、法官主流文化和精神的缺失。
對策:法院是社會正義的守護神,是社會糾紛的最終裁判者,難以想像沒有法院文化和法治理念的法院如何肩負起司法為民這一神聖職責。為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個法院可以參照山東東營、上海等地文化建設的經驗,並結合自身的實際,為自己所用。在另一個方面,同樣是地處西部的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法院文化建設的大潮中,積極整合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從而達到法院文化建設的整體推進。雲南高院的主要做法是:從整體上策劃一個法院文化建設方案,由高級人民法院牽頭,成立雲南省法院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將各級法院的文化建設擬定一個實施綱要,指派各級法院由一名院領導具體負責,將法院物質文化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實施法院建設物質與精神的良性互動,用外在動力對全省法院文化建設進行助跑,在短短大半年時間里,取得了《以法律的名義》專題片、《雲南高院賦》等一系列成果,掀起了全省范圍的文化建設高潮,完成在西部法院文化建設的系統性領跑和推進。
問題二:法官業績考評的不科學、不合理
現象:當前,部分法院法官的業績考評缺乏一個科學化、系統化的評價標准,法官的考核依然是按照公務員考核的「德、能、勤、績、廉」標准,但是在實際中,由於法官職業的特殊性,完全按照公務員考核的標准,還不能適應法院的工作考核效應甚至容易流於形式。這種考核標准,導致部分法官對無法不能對自己進行一個正確的定位,也不利於法院對法官進行一個正確的評價,而這種情況對法院文化的直接影響是法官對法院文化沒有積極性,缺乏基於法官尊榮感、自豪感而產生的原動力。
對策:當前,無論是西部地區還是東部法院的法官都面臨一個問題,這就是收入相對較低,工作壓力大。要注意法院考評機制的量化和細化,將傳統的「人管人」機制相「制度管人」的機制發展;要引導和培養法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要從肯定評價的前提定位出發激勵法官崇德敬業;要改「相馬」為「賽馬」,大膽獎勵那些公正廉潔、司法為民的、將法院文化精髓貫穿於日常工作中的法官,從而激發廣大法官參與法院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同時,西部地區法院又有其特殊性,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例如雲南寧蒗等地有的地方辦一個案件要步行一個星期),單純用公務員考核標准或者要求象發達地區法官一樣用結案數等指標來考慮是不現實的。西部法官業績的考評應當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但是又要與本地實踐結合,積極建立一套符合本地法院審判工作和法官職業色彩的考評機制。
問題三:沒有明確具體的法院文化建設方向和目標
現象:明確法院文化的目標和方向,是法院文化的發展的前提。法院文化的建設毫無目標,沒有法院文化的科學定位,導致法院文化建設的隨心所欲和盲目混亂。
對策:當前,放眼全國法院文化建設成效明顯的法院,無一不是確定了明確發展目標。具體體現是根據本地的實際,總結出本院的預案訓和院賦,並在此前提條件下在指定具體的發展措施。如河南鞏義市人民法院提出了「忠誠、公正、奉獻;厚德、清廉;自律」的院訓。中國廣大地區同樣是一個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的深厚和廣大法官對法律的奉獻就是一個取之不竭的寶藏。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要從法律、法院、法官的角度出發,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廣大法官無私奉獻、公平高效的精神品質和群體精神,從而提煉出具有本地法院特色的法院文化目標,總結出溶匯著本地法院、法官熱情的院訓和院賦。
問題四:法院文化建設還沒有形成合力,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現象:當前各地法院文化建設還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還存在文化建設只是政治宣傳、綜合行政部門重視而審判業務部門不重視的現象。法院文化建設還不能做到多個部門形成合力,全體法官共同參與、長效建設機制共同構建的良好現象。審判人員中「合力」的文化建設意識還比較淡薄,認為只要把案件質量把好就是萬能的錯誤思想還在佔有很大市場。
對策:各省高院可以考慮組織一次專門的教育培訓活動,以引起全省法官的廣泛關注。各級法院黨組要做到充分動員,保證做到法院全員參與先進法院文化建設。法院黨組應當承擔起領導職責,充分發揮幹部管理部門、教育培訓機構、調研宣傳部門、行政管理部門、黨團組織的職能作用,發揮資深法官和高學歷人員的智力優勢和資源優勢,群策群力,使法院文化建設形成人員、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合力,從而進一步構建起法院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問題五:法院的學習宣傳行政化、會議化和單一化
現象:法院的學習宣傳是法院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部分法院的宣傳學習仍然停留在讀讀文件、開開例行會議等傳統的學習教育方面。這種方式的行政化、會議化和單一化,很難充分調動廣大法官參與法院文化建設的熱情,而這種方式最大的危險在於:可能將我們寄予極高期望的法院文化建設流於形式。
對策:學習宣傳是靠職業化、理性化、德性化內在心理主動勃發並促進升華的。為此,我們的法院文化建設在宣傳教育這一問題上,還要注意到:法官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豐富的情感,我們不能將法官這一豐富的群體局限在僵化死板的模式中。所以,我們的法院文化建設的宣傳教育工作要做的有血有肉、生動活潑,學習可以是經典閱讀、電影觀看、攝影采風、法官沙龍、法官博客的方式,前兩年被稱為法制類影視精品的《大法官》,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物形象鮮活,事跡生動感人。總之,要從廣大法官最關心的問題著眼,從最貼心的事情入手,要最大限度地寓教於樂,最大限度地激發法官群體的活力,讓他們變法院文化建設的被動為主動。
問題六:法院文化和社會公眾的認可程度還有一定的差距
現象:由於社會公眾的整體素質、法院文化工作本身的缺位等復雜因素,法院的文化建設同社會公眾的認可程度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一現象,在偏遠地區尤為突出,很多群眾甚至一些領導幹部連法院本身的組成、職能等都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至於更高層次的認識更是無從說起。雖然我們可以認為因為歷史、物質等條件的限制,導致公眾素質的不足,但是這畢竟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凸現了當前法院文化建設任務的艱巨性。
對策:法院文化本身除了內部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法院文化的外部特色。所以,除了通過司法活動向社會公眾展示法院、法官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特質外,我們還要注重用多種方式向社會公眾進行展示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各地的法院文化成為當地精神的代表。如可以採取巡迴開庭、定期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溝通,邀請市民參觀法院文化建設等方式,使社會公眾了解法院工作、支持法院審判並最終樹立法治理念。
問題七:法官的綜合素質離先進文化法院的要求還較遠
現象:先進的法院文化建設,必然要求有高素質的法官群體,由於條件限制,部分法院法官的綜合素質離先進法院文化的要求還較遠。具體表現在:各級尤其是西部法院的法官學歷層次還不高,法官斷層現象相當嚴重,部分基層偏遠的法院甚至出現只有幾名法官的現象;由於待遇偏低,許多大學畢業生不願到艱苦的法院工作,在職的工作人員通過司法考試,相當一部分選擇跳槽做收入較高的律師職業等,導致法院人才的大量流失;在職的部分法官有相當部分是部隊轉業、特殊時期招工招干進入法院,缺乏法律職業背景;法官續職培訓的機會較少,法律專業知識陳舊,其他領域的知識更是少得可憐,憑經驗辦案的人員大有人在。如此等等,形成法院文化建設的「瓶頸」問題。
對策:法院文化要抓好,法官的整體素質不容忽視,因為法官是法院文化建設的主體。為此,應當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制定政策,鼓勵法院法官積極提高整體素質。如:加大對中、基層法院的投入,改善法官待遇,暢通進人、出人的渠道,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法院工作;加大培訓力度,使法官培訓系統化、深入化和制度化;鼓勵法官積極參加學歷考試和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建立法官的逐級遴選制度,使這一方式成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制度;要以法律事業感召人,用法院的情感吸引人,用法院領導的人格魅力感動人。
問題八:部分法院的科技化、信息化程度較弱
現象:由於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相對落後的經濟形勢,導致了部分法院的科技化、信息化程度較弱。由於信息資源的缺乏,一些法院的相當部分法官還停留在「低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的落後狀態。許多法院沒有開通互聯網,相當部分的法官不懂電腦的運用,甚至在西部偏遠的法院,連電視的收看都還成問題,這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對給拓寬法官的視野、增加法官的知識積累的要求造成了極大的障礙,也與法院文化建設的與時俱進的要求格格不入。
對策: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法官的素質勢在必行。各地法院要積極爭取資金,加大法院基礎設施的投入,大力進行信息化建設。如:開通互聯網,實現法院內部的三級聯網;積極利用網路、電視、電台、報刊雜志等媒介,拓寬廣大法官的視野;建設好法院網等法院的對外網站,將法官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上面來;定期和先進法院進行信息的交流。總之,要在創造條件的前提下,讓東西部法院法官充分享受到同樣的優勢資源,從而提高自身素質,達到法院文化所蘊含的要求。
總之,面對建設全國一流的法院文化的目標,我們相信:只要各地法院法官齊心協力,對症下葯,法院文化建設必將大有作為,打造出彰顯本地法院精神特質和現代司法理念的法院文化,建設者辛勤的汗水,一定會在中國這片神奇土地上澆灌出法院文化的燦爛之花!
D. 司法體制改革的意義
司法體制改革不僅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把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賦予司法體制改革在整個政治體制改革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承載起探索依法治國條件下在法治軌道上用法治方式完善中國政治體制的使命,探索依法循序漸進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
1、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關鍵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才能在全社會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
2、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義,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只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實現長久穩定的和諧。必須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體制改革深度,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3、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由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我們國家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維護社會穩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不僅要求實體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僅要求享有知情權、表達權,而且要求享有參與權、監督權。
E. 海南大學法學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學院取得了較多的科研成果,承擔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中國仲裁製度研究》、《中國司法改革理論與防止司法腐敗的對策研究》和教育部研究項目《中國司法改革研究》、《司法獨立研究》,出版了《中國民事訴訟法要論》、《國際反貪污的理論與實踐》(部分)、《行政訴訟導論》、《中國行政訴訟法原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導論》、《廉政學》、《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基層司法工作理論與實務》、《刑事訴訟原理與改革》、《日本民法概論》、《中日擔保法律制度比較》、《中國經濟特區立法研究》、《監督政府的理論與實踐》、《論犯罪觀》等四十多部著作。同時,訴訟法學科的譚兵教授和譚世貴教授還受司法部原法學教育司聘請,分別主編了全國統編法學教材《民事訴訟法學》和《律師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副主編)、《證據法學》(副主編)。目前,學院的教師正承擔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學院教師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政法論壇》、《現代法學》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百多篇,有30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其中王峻岩教授與譚兵教授撰寫的《論鄧小平關於創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思想和偉大實踐》一文,1996年9月曾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五屆入選作品獎,是當年全國高校中獲此獎項的兩篇論文之一和當年海南省獲此獎項的唯一論文;譚世貴教授主編的《中國司法改革研究》一書和撰寫的論文《論司法獨立》分別榮獲第四屆、第三屆全國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撰寫的論文《中國司法機構改革研究》獲全國司法改革優秀論文一等獎。
F. 誠求法律本科8000字論文 論題是「論公民的法律意識」 十分感謝!!!!
論公民的法律意識
1.公民法律意識的涵義及作用
1.1 公民法律意識的涵義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法律現象的一部分,泛指人們關於法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律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可以從多個角度做不同層次的劃分而加以理解。人們的法律意識是相對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在法的演進的過程中起著傳承的作用,但法律意識可能先於法律制度而存在, 也可能滯後於法律制度的發展。
1.2 公民法律意識的作用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是公民作為「現代化的人」所必須具備的素養, 是推行法治理念和建設法治國家的可靠支撐。因此, 必須正確認識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作用,注重塑造和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1)公民的法律意識為國家的立法工作提供精神指導:「觀念是制度的靈魂, 是法律得以產生和正常運轉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立法者進行立法活動, 往往根據的就是自己的法律意識,並會自覺不自覺地受該種意識左右。立法者的法律意識水平與狀況對立法的指導作用十分突出。
(2)公民的法律意識為正確適用法律提供重要保證:司法、執法人員在辦案中, 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對法律做出歪曲理解,甚至用個人意志代替法律,那麼勢必會造成冤假錯案。因此, 司法、執法人員也要具備較高的法律意識。
(3)公民的法律意識是公民守法的思想基礎
公民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才能提高守法的自覺性,包括積極行使自己所享有的權利,正確履行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責任和義務。因此, 法律意識是守法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條件, 是守法品質的關鍵。
2.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及成因
2.1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目前,隨著我國法律知識的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與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且由於法律意識本身發展所具有地復雜性、多樣性, 現只對目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現狀作一個大致的歸納:教育不到位, 法律知識欠缺;法律觀念、權利意識淡漠;公民法律意識層次不高。
2.2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的成因
(1)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不完善:現代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法律產生於商品經濟,而我國一直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窒息了法律的生機。尤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起步,商品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 採取的是跨越時空的自上而下的變革方式, 存在者先天的不足。與其相適應的物質和心理准備,尚不充分,從而導致人們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倫理、人文思想、思想觀念,特別是法律意識,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 不能一蹴而就。
(2)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力量,傳統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存在於普通民眾的意識、心理、習慣, 行為方式及生活過程中。法律文化傳統則是從過去沿襲傳承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的某種法律精神和文化。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社會主體的法律實踐和法律行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還有許多糟粕成分沉澱於人們的法律觀念當中。
(3)法律制度不完善,對生活調控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近二十幾年來, 我國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 使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為建設法治國家初步奠定了基礎。但隨著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表明我國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在公民基本自由和權利保障方面無法可依或惡法難依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部門法律缺乏基本法或程序法,缺乏憲法配套法律法規。各部門法的規定不盡完善, 部門法之間不協調的情況突出。特別是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法律制度在貫徹和落實時,由於種種原因又遇到重重阻礙, 難以保證法的實效性。
3.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1)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培育法治的根基和土壤:市場經濟在發展與完善的過程中,對法律規則的需求大量增加,需要法律確認和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糾紛,同時市場主體對權利的意識覺醒和主張,都為公民法律意識的成長和培養准備了土壤。這充分說明了經濟發展對培養公民現代意識的重要性。沒有高度的市場經濟的發展, 就不可能推毀小生產方式及傳統法律思想對公民意識的消極影響, 更不可期望社會正義制度化。
(2)推進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特別是要發展和擴大基層民主:首先, 在國家制度安排上的權力結構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應是分工制約的關系,以防止權力的濫用,制止各種破壞民主政治的行為。其次, 要發展和擴大基層民, 要發展和擴大公民的知情、參與、監督權, 讓公民參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要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只有和諧穩定的政治環境, 才能推動法治建設,才能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提高他們的法律技能。
(3)加強法制及相關制度建設,樹立起法律的權威:近年來,盡管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數量不斷增加,為我國法律生活的協調和法治國家的建設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但仍需不斷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各個領域中的立法工作,使法律法規更加嚴密化系統化,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其次要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消除以法治百姓的傳統觀念。最後,需進一步推進司法改革,改革司法機關的工作機制和人財物的管理機制,建設一隻業務精通、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通過這些良好的法治運行環境,樹立起法律真正的權威。
(4) 強化依法治國的法律宣傳、教育機制:實踐表明,這一法律啟蒙運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應該改變普法教育現存的運動化形式和隨意的低效果性,拓展法制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完善法制教育制度,實現法制教育的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同時應變傳統法學教育、精英教育為大眾教育和終身教育,不斷探索新的法制宣傳教育方式方法 藉助各種媒體和生動的形式將法律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角落,加快法律的社會化步伐,以法律觀念的先行帶動法律行為,以此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1] 沈宗靈主編.法學基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年版,第261.
[2]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465 頁.
[3] 嚴存生.略論法制觀念的現代化[A].法制現代化研究[C].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版.
G. 急求"如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論文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必須要落實到實處。中央要真正了解基層的實際,就必須深入基層去了解。了解基層的疾苦困難。
H. 想要一篇關於法理方面的論文
法理學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論「和諧社會」的私法構建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7-9/72241.html
簡論各民族共創中華法律文明——以法的歷史起源的視覺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7/71573.html
中國立法過程中的非正式規則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7.html
中國的後現代法學研究及其前景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6.html
民主•憲政•美德——《聯邦黨人文集》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5.html
產品責任法比較研究 ———兼論我國相關立法的完善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4.html
重讀奧斯丁的《法理學的范圍》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3.html
學術自由及其敵人:審批學術、等級學術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2.html
中國法律史上的民間法 —兼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1.html
立法體制的模式問題研究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40.html
法治構造論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39.html
法治的基本要件:從法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38.html
「人性惡」與法治——一個形而上學的視角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5/71537.html
村治研究的分層與深化--對鄉村政治研究的一項初步分析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4/71490.html
墊資施工是法律的禁區嗎?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7-4-24/71488.html
法治的價值追求/張智遠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6-10-12/70436.html
歐盟擴張的危險與挑戰 (Risk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U expansion)/周大勇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6-10-12/70435.html
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及其解體 (The Collectivizationa and De-collectivization in Rural China)/周大勇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6-10-12/70434.html
歐盟憲法草案對歐盟人權保護機制的影響 (The Draft Constitution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European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6-10-12/70433.html
推進依法治理與維護法律權威/肖來青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6-10-12/70432.html
清代民族經濟法述論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9.html
歷史上藏族社會的經濟法律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8.html
淺議淺議「安樂死」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7.html
消解法治--葛洪義《法律與理性》反法治化思維解析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6.html
論買賣合同的管轄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5.html
私法的死亡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4.html
步如澄明之徑———法律推理在司法審判的應用及研究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3.html
「澳大利亞的兔子」——法律經濟學的興起及發展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2.html
高薪養廉的法律思考(上)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1.html
高薪養廉的法律思考(下)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80.html
在中國建立私人破產法的幾點設想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9.html
論產權、產權法與財產法的體系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8.html
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7.html
論知識產權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6.html
美國《隱私權法》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5.html
互聯網的規制問題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4.html
美國反托拉斯法對知識產權許可的控制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3.html
英國民事司法改革架構中的ADR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2.html
WTO法律的司法審查制度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1.html
物權行為中的三重問題:概念體系與語詞還原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70.html
鄉土社會中的法律人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9.html
經驗的研究司法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8.html
「司法」的變遷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7.html
論我國的立法沖突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6.html
司法改革:期待體制性突破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5.html
《論以法治官》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4.html
後現代法學的知識譜系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3.html
共同侵權的法理探討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2.html
奧林匹克域名的法律對策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1.html
自由:觀念、法律與制度審視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60.html
實用主義,能為法律提供什麼?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9.html
中國法律史上的民間法——兼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多元格局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8.html
人性與法的價值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7.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一)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6.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二)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5.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三)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4.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四)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3.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五)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2.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六)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1.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七)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50.html
論法律行為概念的緣起與法學方法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9.html
我國企業立法趨勢簡析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8.html
一事不再理原則重述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7.html
公權合法性的法律基礎:法律主義的觀察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6.html
為建設「米盧蒂諾維奇法制」而努力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5.html
運輸合同的主體和客體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4.html
運輸合同概述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3.html
也談「誠信」 ——從向瑪蒂爾德學習說起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2.html
「以」與「依」——微言大義抑或文字游戲?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1.html
當事人適格的識別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40.html
限縮解釋與目的性限縮之辨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9.html
立法性規則和解釋性規則的區別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8.html
後現代法學的主題詞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7.html
國有資產減持事件的立法屬性探討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6.html
轉型社會的法理面向——純粹法理學導言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5.html
論判例規則——兼論法官判案的創造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4.html
論法律職業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3.html
論法律原則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2.html
論法律效力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1.html
論法律體系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30.html
論法律事實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9.html
論法律實效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8.html
論法律實體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7.html
論法律規則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6.html
論法律關系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5.html
論法律概念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4.html
論法律調整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3.html
論法律程序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2.html
法律規范的分類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1.html
法學研究的定位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20.html
法律在解釋中完善——立法行為及其與時俱進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9.html
關於「法理分析」和「法律分析」的斷思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8.html
危時法-理念與規范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7.html
中國宗教法總述(下)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6.html
中國宗教法總述(上)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5.html
中國共產黨對立法的影響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4.html
試述刑事證據立法的價值取向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3.html
如何超越概念法學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2.html
法律與哲學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1.html
論環境權的性質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10.html
《法經》與《十二銅表法》之比較研究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09.html
程序正義的哲學基礎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08.html
邁向一種法律的社會理論(第八章)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07.html
邁向一種法律的社會理論(第七章)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06.html
邁向一種法律的社會理論(第六章)
http://www.5jx.com.cn/content/2005-10-30/61305.html
I. 政府經濟學以「中國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為主題,撰寫一篇小論文.
2008年底以次貸危機為爆點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形成了極大的沖擊,為此中國政府重啟了雙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出台了規模空前的政府投資和經濟刺激計劃。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其效果是不容懷疑的,中國經濟迅速復甦,並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但是,基於財政支出的內容依舊更多的屬於外延式擴張。
如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環節且主要流向國有經濟主導部門,而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費刺激和技術進步及結構調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聲音聚焦在財政政策的有效性與持續性上。
更多的關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地傳導到私人投資和消費環節,從而在完成總量刺激的同時,實現增長方式的扭轉和增長質量的改善。
財政政策的增長效應是如何實現與傳導的,政府該如何藉助於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優化提高財政調節的效率並形成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圍繞這一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早已從「政府是否該干預經濟」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預經濟「,財政支出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分析也從理論爭論和探討發展到實證的檢驗和判別。
並集中於不同體制、政策和發展條件下,財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將之與現階段的中國實際相結合,則更加凸顯出其價值與意義。
(9)司法改革體制論文擴展閱讀
政府經濟學研究對象
從定義可知,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的經濟行為及經濟關系。這里所說的政府,是指由「公共當局及其通過政治程序設立的機構組成,並在它的疆域內或管轄地區實施強制的壟斷權力」。
政府也可以解釋為:通過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區域內行使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行為實體。政府除對特定區域內居民負有政治責任之外,還參與非市場性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社會財富的分配。
政府參與的非生產性活動是指政府為滿足居民的公共消費需要,通過向社會成員征稅和強制轉移財富的辦法來籌措資金,以不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和提供諸如國防、治安、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
政府所從事的社會財富分配是指為了保證特定區域內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平和公正,維護社會的穩定,採取稅收、補助、轉移支付等手段對各社會成員的財富進行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