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刑法確定了計算機犯罪的5種是
⑴ 我國刑法中關於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犯罪是如何定罪的
量刑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來確定,建議盡快委託律師處理。律師能綜合考慮到各種有利因素,為犯罪嫌疑人爭取從輕、減輕處罰,甚至爭取緩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八十五條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⑵ 《刑法》中有關計算機犯罪的內容是什麼
第二百八十五條 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版算機信息系權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八十六條 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第二百八十七條 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⑶ 計算機犯罪
二、有關計算機犯罪的立法情況
鑒於計算機犯罪形式的多樣化和危害性,有關計算機犯罪的立法是各國面臨的迫切問題,下面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的立法情況。
1、美國。電腦已成為美國經濟、資訊、防衛系統的主幹,美國是世界上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國家,就連歐洲的學者也承認:「即使從一個真正歐洲人的角度出發,美國的法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主要的系統、用戶和網際網路的內容都是美國人的。因此,美國法律的修改或法律運用方式的修改都會對整個計算機王國產生影響。」[2]所以,有關計算機犯罪立法,美國相對走在前面。
美國聯邦及各州大多均有關於計算機犯罪的刑事立法,美國反計算機犯罪的主要聯邦法律是《計算機欺騙和濫用法案》(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在著名的網際網路蠕蟲案中,正是利用這項法律控告了Robert Morris。該法案禁令一系列計算機犯罪,包括從銀行、信用卡發行者的計算機中非法獲取機密和財經信息,偷盜通信的口令。存儲在「提供電子通信服務設施」上的報文受到《電子通信隱私權法案》(Electronic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ECPA)的保護。在此法案之下,未經適當的授權,閱讀他人的報文(包括竄改報文或阻礙他人訪問)是非法的。此外,除了專門的計算機犯罪立法,美國聯邦至少還有40個其它的法律可以用來指控某些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其中包括《反盜竊聯邦財產法》、《反郵件詐騙法》、《版權法》、《線路欺騙法》、《偽證法》、《電信隱私法》、《兒童色情預防法》等等。通常,州立法案比聯邦法案更加嚴厲。例如,根據加利福尼亞法律,一個人「有意地和未經授權地訪問或造成訪問任何計算機、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網路」,是有罪的。
2、英國。與美國的情況不同,英國不存在相應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法律,所有法律都適用於整個國家(雖然蘇格蘭的法律在許多方面不同,但在計算機濫用和相關方面的法律卻相同)。」[3]有關計算機犯罪的立法,在英國經歷了一個過程:1981年,通過修訂《偽造文書及貨幣法》,擴大「偽造文件」的概念,將偽造電磁記錄納入「偽造文書罪」的范圍;1984年,在《治安與犯罪證據法》中規定:「警察可根據計算機中的情報作為證據」,從而明確了電子記錄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效力;1985年,通過修訂《著作權法》,將復制計算機程序的行為視為犯罪行為,給予相應之刑罰處罰;1990年,制定《計算機濫用法》(以下簡稱《濫用法》)。在《濫用法》里,重點規定了以下三種計算機犯罪:①非法侵入計算機罪。根據《濫用法》第一條的規定,非法侵入計算機罪是指行為人未經授權,故意侵入計算機系統以獲取其程序或數據的行為。此行為並不要求針對特定的程序或數據,也就是說,只要是故意非法侵入,哪怕僅僅是一般的瀏覽行為也構成犯罪。該罪可處以2000英鎊以下的罰金或6個月以下的監禁,或並處。②有其他犯罪企圖的非法侵入計算機罪。根據《濫用法》第二條的規定,如果某人非法侵入計算機是為了自己或他人犯其他的罪,如利用讀取的信息進行詐騙或訛詐等,則構成處罰更嚴厲的犯罪,可判處5年以下監禁或無上限罰金。②非法修改計算機程序或數據罪。根據《濫用法》第三條的規定,行為人故意非法對計算機中的程序或數據進行修改,將構成此罪,可判處5年以下監禁或無上限罰金。[4]
3、法國。法國1992年通過、1994年生效的新刑法典設專章「侵犯資料自動處理系統罪」對計算機犯罪作了規定。根據該章的規定,共有以下三種計算機罪:①侵入資料自動處理系統罪。刑法典第323.1條規定:「採用欺詐手段,進入或不肯退出某一資料數據自動處理系統之全部或一部分的,處1年監禁並處10萬法郎罰金。如造成系統內儲存之數據資料被刪除或被更改,或者導致該系統運行受到損壞,處2年監禁並處20萬法郎罰金。」②妨害資料自動處理系統運作罪。刑法典第323.2條規定:「妨礙或擾亂數據資料自動處理系統之運作的,處3年監禁並處30萬法郎罰金。」②非法輸入、取消、變更資料罪。刑法典第323—3條規定:「採取不正當手段,將數據資料輸入某一自動處理系統,或者取消或變更該系統儲存之資料的,處3年監禁並處30萬法郎罰金。」此外,該章還規定:法人亦可構成上述犯罪,處罰金:對自然人和法人,還可判處「禁止從事在活動中或活動時實行了犯罪的那種職業性或社會性活動」等資格刑;未遂也要處罰。[5]
4、俄羅斯。俄羅斯1996年通過、1997年生效的新刑法典也以專章「計算機信息領域的犯罪」為名對計算機犯罪作了規定。該法第272條規定了「不正當調取計算機信息罪」:指不正當地調取受法律保護的計算機信息,且導致信息的遺失、閉鎖、變異或復制,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電子計算機網路的工作遭到破壞的行為。第273條規定了「編制、使用和傳播有害的電子計算機程序罪」:指編制電子計算機程序或對現有程序進行修改,明知這些程序和修改會導致信息未經批準的遺失、閉鎖、變異或復制,導致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路工作的破壞,以及使用或傳播這些程序或帶有這些程序的機器載體的行為。該條還規定:「上述行為,過失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的剝奪自由。」第274條規定了「違反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路的使用規則罪」:指有權進入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路的人員違反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系統或其網終的使用規則,導致受法律保護的電子計算機信息的遺失、閉鎖或變異,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該條也規定,過失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負刑事責任。[6]
5、德國。德國1986年施行的第二次經濟犯罪防製法即對於該國的刑法加以修正,加入了有關防制電腦的各項規定,主要有電腦詐欺罪、資料偽造罪、資料刺探罪、資料變更罪、電腦破壞罪等,並將電腦資料及程序納入《不正當競爭防製法》中所謂「有關營業或經營上秘密」的范疇加以保護。
6、日本。日本自1987年5月以「修正刑法第一部分的法律」將電腦納入刑事規制的范疇,其主要類型有:①與偽造文書罪及毀損罪有關者:②與業務防害罪有關者;②與財產利得有關者。
縱觀以上外國的立法,不難發現,先進國家的立法趨勢是將計算機犯罪納入刑法加以規范。目前我國計算機應用已日益普及,濫用計算機的犯罪行為也日益增多,為了能有效地防制計算機犯罪,有必要加強計算機犯罪的刑事立法。我國在1997年3月新修改的刑法中將計算機犯罪的問題納入了調整范圍,用四個條文加以規定,即第217條第1項,第285—287條,具體規定了四種形式的計算機犯罪:
①軟體盜版罪(第217條),「以營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他人計算機軟體、述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它嚴重情節的行為」:②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285條),「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②計算機破壞的犯罪(第286條)。A、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罪,第286條第1款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B、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和應用程序罪,第286條第2款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溯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C、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罪,第286條第3款規定:「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④利用計算機實施的其它犯罪(第287條),「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
⑷ 我國首次界定計算機犯罪的法律
我國97《刑法》首次對計算機犯罪作了規定。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2〗計算機犯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從計算機犯罪的具體表現來看,犯罪主體具有多樣性,各種年齡、各種職業的人都可以進行計算機犯罪。一般來說,進行計算機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具有一定計算機知識水平的行為人,而且這種水平還比較高,至少在一般人之上。
我國《刑法》第285條、第286條是對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破壞計算機數據(程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罪的規定,依筆者之見,這兩條規定都有需要完善和明確的地方。
1、第285條,它指的是:「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該罪屬於行為犯,主觀上必須是故意,客觀上是採用非法跟蹤、解密等手段侵入重要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客體只限於「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那麼非法侵入金融證券機構、海陸空運輸系統、企業的內部商業區域網絡等計算機信息系統是否構成本罪呢?該條文採取的是列舉法的表述方式,因此就排除了其他行為構罪的可能。筆者以為應當擴大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保護范圍,即只要是未經許可(或未具備相應的職權)、非法侵入的,不管其對象是國家核心部門的系統還是普通公民的個人系統均應按「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定罪量刑。
2、第286條,這一條有三款,第一款是指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的行為,第二款指的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數據和程序的行為,第三款是指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第三款的規定清楚明了,在司法操作上不會存在疑義。但第一、二款在犯罪客體上卻容易引起歧義,即:究竟要對誰的計算機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以及對誰的計算機系統的數據、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才構成本罪?事實上用戶完全有權決定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配置,你可以將所購買的CPU超頻使用,也可選擇安裝或刪除Windows 98 捆綁的IE 5.0瀏覽器,還可以決定自己的計算機是作為普通辦公/家用機型還是作為圖形工作站來使用,至於對數據的「刪、改、加」則更是每天開機必做的工作,這些決定或操作是犯罪行為嗎?顯然不是。筆者以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犯罪主體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負有特定職責的互聯單位、接入單位、商業網路等的程序員、管理員、操作員,其有意或因重大過失實施了《刑法》第286條第1、2款所規定的行為或操作造成嚴重後果的;二是非法侵入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並實施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的。至於個人用戶在本地機器上所進行的所有操作,只要沒有違反相關軟、硬體的購買使用協議或網路管理的規定,就不在刑法的調整范圍之例。
⑸ 什麼是計算機犯罪
什麼是計算機犯罪;
計算機作為現代信息處理工具,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利用計算機進行犯罪活動或者以計算機系統為對象的犯罪活動在今天呈上升趨勢,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活動正在給社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危害。從法律上廓清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問題也成為一個急迫的任務。為了幫助大家了解計算機犯罪的相關問題,我們采訪了研究相關問題的張志成先生。
中國網(中):現在大家總在說計算機犯罪有多大危害性,那麼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計算機犯罪。
張志成(張):"計算機犯罪"(computer crime)一詞的提出很早。
分析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行為,應該首先分析"計算機犯罪"作為一個概念提出的客觀社會基礎。計算機的獨特性也就是與計算機有關的犯罪所侵害的特殊對象應是我們確定"計算機犯罪"這一概念的基礎。
以硬體意義上的計算機為對象的犯罪行為大多可以歸入普通的財產犯罪中去。偷竊、搶劫、毀壞計算機的行為完全可以納入傳統刑法中,從這一角度來講,計算機犯罪不包括上述犯罪行為。
從人機結合的角度來看,操作者按照計算機的正常操作模式工作仍然可以對計算機產生破壞性的影響,進而可以對於整個計算機網路產生破壞性影響。因此,對於計算機來說,要產生人們期望的結果,人機結合的狀態是極為重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計算機犯罪不能納入傳統犯罪范疇的原因。
在人機結合的環節上,軟體的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說破壞一台傳統意義上的機器(包括採用了固化軟體技術的機器,如手機等)正常運轉的最簡單的手段是改變其形態的話,那麼破壞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轉的最簡單手段顯然是改變其軟體的狀態。從這一角度來講,改變計算機軟體的狀態進而破壞計算機系統的運行安全應該說是計算機犯罪所指向的獨特客體。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大,計算機技術事實上已經從個人電腦(PC)時代逐步過渡到了網路計算機時代。計算機在現代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也越來越依賴於網路的安全運行。網路也是軟硬體結合的計算機系統。破壞網路的安全運轉最簡單的手段同樣是通過改變軟體運行狀態的辦法。針對網路運行安全的犯罪也應歸於計算機犯罪的范疇。
當前,從網路的發展趨勢來看,網路空間事實上即將成為一個虛擬社區,在這一空間中,有公共地區,也有私人領地。對於網路空間的這一法律理解的必然結論是,每個人機結合的計算機系統其在網路空間中的權利和義務必然要受到法律歸制。在這一點上,法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網路上劃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我國刑法285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現實生活中,社區之間的區分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各種社區的管理水平也不一致,對於故意或過失非法侵入不同社區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同。而從網路的實際情況來看,是不是所有設置了某種安全設施的領域就成為私人領地?也就是說,是不是"我被黑(被黑客襲擊),我光榮"呢?因此,法律首先應該明確"虛擬社區"的安全要求,也就是"劃分領地"和"管理領地"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後,才能有效解決"非法侵入"的問題。如果法律對於一個公共領域的安全措施沒有任何法律要求,而又要解決所謂非法侵入的問題,恐怕是十分困難的。"領地所有人"是否盡到了"善良管理人"的義務?恐怕這不僅僅是一個私人的問題。由於網路的開放性特點,我認為,對於從事公共服務等事關眾人利益的網路服務商,應在法律上承擔較重的責任。當然,這種責任並不否定非法侵入者的法律責任。不過,從公眾心理角度來講,非法侵入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還是一個問題。
總之,計算機犯罪乃是通過非法(未經授權使用)或合法(計算機使用權人)利用計算機和網路系統,採取具有計算機運行特點的手段,侵害了計算機和網路系統的安全運行狀態,或者違反計算機或網路安全管理規定,給計算機或網路安全造成重大損失等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危害,違反了刑事法律,依法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中:計算機犯罪主要有那些類型?
張:計算機犯罪的方式歸納起來應該主要包括3種犯罪類型。
一是破壞計算機系統犯罪。破壞計算機系統犯罪是指利用計算機運行的特點和模式,使用計算機,通過對計算機系統的軟體(含軟體必須的數據)或軟體運行環境的破壞,從而導致計算機系統不能正常運轉,造成嚴重損失的犯罪。這種犯罪也就是刑法第286條規定的犯罪。即針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非法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對於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行為乃是破壞計算機系統犯罪。
二是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罪。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犯罪是指行為人進入明知無權進入的重要計算機系統的犯罪。刑法285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的計算機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事實上,隨著社會的計算機化,計算機系統對於公眾作用必將趨於重要,特別是公共服務系統,包括金融、保險、教育、就業甚至門戶網站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這些計算機系統一旦被非法闖入,往往給系統管理人和使用者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特別是在信息逐步成為生產和經營要素和公眾對於隱私權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各種數據的泄密可能導致的是一個計算機系統服務提供者的破產。因此,刑法應當承擔起保護這些計算機系統的責任。而對於純粹私人性質的計算機系統的非法侵入則應由民法關於隱私權的規定來調節。刑法應該將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的保護范圍擴大,從而預防計算機黑客給社會帶來更大的損失。
三是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犯罪。計算機安全的法律保障不能只考慮破壞安全的一方,還應考慮維護安全的一方。大部分計算機系統都是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網際網路大系統的一部分存在的。因此,從技術上保證自己子系統的安全一直都是計算機系統的使用者關心的問題。目前來看,在我國,重要部門和機構的計算機系統都有相應的管理規定,但對於提供公共服務的計算機系統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更沒有相關的刑法規定。一個計算機系統其自身的保護措施究竟到什麼水平上才能起到保護系統使用者利益的問題,在法律上並沒有解決。而事實上,就象提供交通運輸或其他服務的機構一樣,計算機系統服務的提供者也應該在法律上承擔安全責任。當然,這一責任的標準是動態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但這不能成為網路服務商不顧使用者利益而隨意對待安全問題的理由。因此,計算機犯罪應該包括計算機安全事故罪。即違反國家關於計算機安全的法律,致造成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犯罪行為。
中:現在大家都在談論計算機犯罪,那麼計算機犯罪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張:這個問題實際就是計算機犯罪的構成問題,計算機犯罪的犯罪構成當然也應具備"刑法"規定的"某種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總和。" 。
從計算機犯罪所侵犯的客體也就是計算機犯罪所"具體作用的人和物" 來看,計算機犯罪侵害的是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是通過對計算機系統核心的軟體(含數據)的破壞來破壞計算機系統的正常管理秩序,進而侵犯計算機系統的各種權利人的權利和利益。計算機犯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例如,就非法進入計算機系統竊取數據來看,一方面,非法進入破壞了計算機系統的管理秩序,另一方面,竊取數據破壞了網路運行的安全性,同時,還侵犯了數據權利人的知識產權或商業秘密權利。
計算機犯罪的主體應該是一般主體,法人也可以成為計算機犯罪的主體。但是,計算機安全事故罪的主體應該是在計算機系統管理中承擔管理和安全責任的人。隨著計算機犯罪人的低齡化和計算機安全的日趨重要,應該認為,已滿14歲的自然人實施了造成嚴重後果的計算機犯罪時承擔刑事責任是合理的。另外,由於網路的虛擬性質,計算機犯罪的"黑數",也就是未被發現或偵破的案件數量極大,因此,對於計算機犯罪的刑罰應該以從重為方針。否則,不僅不能起到犯罪預防作用,也不利於在人們對網路和計算機安全的認識還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形成有利於保護計算機安全的社會人文環境。
計算機犯罪的主觀方面也很復雜。計算機犯罪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除傳統上犯罪的一般動機外,如好奇、爭勝甚至惡作劇等都有可能成為計算機犯罪的動機。就計算機犯罪的主觀方面而言,應該包括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對於破壞計算機或侵入計算機系統的犯罪而言,犯罪人應具有主觀上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對計算機系統內部信息造成破壞,對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造成損失,而希望或放任這種後果的發生。而對於計算機安全事故罪而言,主觀方面只能由過失構成。造成安全事故的責任人在主觀上也不希望事故發生。由於軟體自身的特點,不宜將按照正當目的,以正常行為,遵守國家法律而編寫的有缺陷的軟體在網上傳播所造成的事實上是不可預見的後果的行為歸為計算機犯罪。
⑹ 我國刑法認定的計算機犯罪有哪幾類
一、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刑法285條)
所謂計算機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及其相關和配套的設備、設施(含網路)構成的,按照一定的應用目標和規則對信息進行採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
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罪(刑法286條)
計算機信息系統一般具有採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信息的功能。所謂採集,是指在數據處理中,對要集中處理的數據進行鑒別、分類和匯總的過程;所謂加工,是指計算機為求解某一問題而進行的數據運算,也叫數據處理;所謂存儲,是指將數據保存在某個存儲裝置中,供以後取用;所謂傳輸,是指把信息從一個地點發送到另一個地點,而不改變信息內容的過程;所謂檢索,是指計算機從文件中找出和選擇所需數據的一種運作過程。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罪,就是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和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行為。破壞活動有時針對硬體,如某一設備;有時針對軟體,如某一數據或程序;有時對硬軟體同時進行破壞,比如有些計算機病毒既感染軟體,又感染硬體。
⑺ 我國刑法中有關計算機犯罪的規定
我國刑法中有關計算機犯罪的規定: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 【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前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採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提供專門用於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⑻ 新刑法規定的計算機犯罪有哪些
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專罪;提供侵入屬、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網路服務瀆職罪
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
利用計算機實施犯罪的提示性規定
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
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
…………
⑼ 新《刑法》的第多少條首次界定了計算機犯罪
二百八十五條,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二百八十六條,迫害計算機信息系統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