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李東晉刑法

李東晉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3-06 19:16:01

『壹』 隋書是什麼體例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現行《隋書》共八十五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紀傳部分,由魏徵主編,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另一部分為史志部分,始修於貞觀十五年(641年),成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是由長孫無忌監修的。

(1)《隋書》的紀傳部分。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
(2)《隋書》的史志部分。多達三十卷,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十志。這十志不僅敘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陳、北齊、北周的政治、經濟情況,有的甚至追溯到漢魏。例如《食貨志》記載了自東晉以來的等級制度和貨幣制度;《地理志》記載了南北朝以來的建置沿革;《律歷志》和《天文志》總結了南北朝以後一百多年來天文學方面的成就;關於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詳細記錄,也保存在《隋書》中。《隋書》的《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後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錄書,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我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我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我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我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漢書·藝文志》曾把天下圖書分編為六大類,到東晉李充造《四部書目》,始分書籍為四部。《隋書·經籍志》吸取其長,正式將各類書籍標出經、史、子、集四大類,其下再分四十小類。這種圖書分類法,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

『貳』 西周時,周王、貴族和平民構成統治階級。他們通過嚴酷的刑法來教育感化民眾,穩定社會秩序。

錯:平民不是統治階級!西周的刑法並不殘酷!這種語病屬於違背史實

『叄』 四部是我國古代圖書的分類名稱 是指哪四類

我國古代圖書的分類名稱中,四部指將群書分為甲、乙、丙、丁或經、史、子、集四類。

1、晉荀勖將群書分為四部:六藝﹑小學為甲部;諸子﹑兵書﹑術數為乙部;歷史記載和雜著為丙部;詩賦﹑圖贊﹑《汲冢書》為丁部。

2、東晉李充加以調整,以五經為甲部,歷史記載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

3、在唐初官修的《隋書·經籍志》中,首次以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

4、在清朝編輯我國古代最大一部叢書《四庫全書》時,將編輯過程中撰寫古籍提要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匯編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便是經史子集分類法的確立。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類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3)李東晉刑法擴展閱讀:

一、四部確定時,隋志中的分類方法如下

1、經: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緯書、小學;

2、史: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

3、子: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

4、集:楚辭、別集、總集;(以上共四部四十類) 道經(附):經戒、餌服、房中、符籙;(均不列書目)佛經(附):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 (道佛共十五類)

二、到了清代的四庫全書中,四部分類法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1、「經部」指儒家的經典。經部之下又有小類。清代的《四庫全書》經部之下又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

2、「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四庫全書》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官職、政書、目錄、史評等十五類。

3、「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四庫全書》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共十四類。

4、「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四庫全書》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五類。

『肆』 八字起名,男孩,李姓。請用心些不要復制。

辛卯 癸巳 癸未 戊午
這八字是明顯的身弱,,癸生巳火月午火時,自坐未土之地,戊土透干以月令為祿,一戊合兩癸。辛金在地支有根不能論從。起名以金水為用。

『伍』 漢書藝文志六略的大序和三十八部的小序分別是什麼

現存兩部最古的圖書目錄——談《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搜集 點擊:1379 更新:2005-4-26 2:03:36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它是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中的一篇,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上古到西漢末年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隋書·經籍志》則是我國現存的第二部圖書目錄,它是唐初魏徵等人奉敕編撰的《隋書》中的一篇,著錄了隋代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東漢到隋代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從《漢書·藝文志》到《隋書·經籍志》,中間經過了五、六百年,而這兩部目錄,就恰好反映了我國古典目錄學在這五、六百年中的一個巨大變化。

這一巨大變化,主要指的是圖書分類法從「六分法」演變為「四分法」。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傑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這些敘錄後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整理群書,並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我國目錄學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中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以各書敘錄,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各種學術文化著作的優劣真偽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文化史。

可惜的是,《別錄》、《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都佚失了,你怎麼知道它們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和特點,怎麼知道它們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內容和作用呢?這就因為《別錄》,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漢書·藝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據《七略》來編寫《漢書·藝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學術上的指導作用;(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後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並蓄的,不象後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三)、詩賦略,著錄了辭、賦、歌詩等五類文學作品;(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五)、數術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這里既有天文歷法數學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也有荒誕不經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風水之類的名堂;(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圖書。它就象一組分類陳列的大「櫥窗」,各種文化、學術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質分別開來,象陳列品一樣有條不紊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其次,班固將《七略》的《輯略》,也就是《七略》對各家學說著作及流派的論述按其內容分開,作為各略各類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類之後,使論述和分類著錄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班固的一個創新,因為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免省反復檢尋之勞,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錄同時,就能讀到總論式的大小序。這就象每個大「櫥窗」的總說明書。

再次,班固為了使目錄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對劉歆《七略》的敘錄再次進行簡化,擇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為小注,附於各書之下,它就象大「櫥窗」中每個陳列品上的簡介。比如六藝略論語類中有「《論語》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說:「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又「《齊(論語)》二十二篇」,小注便說:「多《問王》、《知道》。」這一來,這兩種《論語》篇目與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漢書·藝文志》就這樣,用分類、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大概面貌,同樣起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在這個學術大「櫥窗」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漢琳琅滿目、燦爛輝煌的學術文化的成就與發展。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班固只是憑借一部《七略》,稍加改頭換面,稱作《藝文志》的。其實,班固也花了許多心血。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分解輯略,散入各類之外,他還補入了西漢末年杜林、揚雄、劉向等數家,使《漢書·藝文志》真正成為記錄上古到西漢的圖書的完整目錄;他還對《七略》中歸類不當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如《司馬法》原入兵書略兵權謀類,班固則改歸六藝略禮類,《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孫卿子》等原既入諸子略,又入兵書略,班固則全部移入諸子類,這就使圖書歸類更准確更科學了。

總而言之,《漢書·藝文志》繼承了《七略》以「六分法」為核心,以總論、敘錄為輔助手段,揭示文化學術發展脈絡的中國古典目錄學的優良傳統,並開創史志目錄這一體例,使古典目錄學更加成熟,因此,價值是很高的。

東漢以後,學術思想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經學鞏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統治地位,哪怕是在「異說」最興盛、思想最開放的魏晉南北朝,經學的地位也不曾動搖。這一點,從玄學家不得不依附六經論語來發揮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樣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書·經籍志》所說,史學有了極大的發展,「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史學從六藝略春秋類的「附庸」一下子「蔚為「大國」,它迅速膨脹,逐漸獨立。再次,由於經學成了仕進的敲門磚,文化成了士族的專利品,諸子學說衰落了,作為實用技術的軍事、天文、數學、機械、醫學等也統統受到鄙視,因此,這幾類著作日益減少。再次,魏、晉以來,個人文集及總集、選集的編纂日益興盛,這些選集,尤其是別集,雖然主要是文學作品,但決非僅有詩賦,也有政論、奏表、雜文等攙雜在里邊。由於這一系列的變化,作為學術文化的陳列櫥窗的目錄,特別是由學術文化性質決定的分類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張,以適應文化學術的發展變化了。

首先站出來對分類法進行改革的,是西晉的荀勗(xù)。荀勗根據三國魏鄭默所編的《中經》更撰《中經新簿》時,把圖書分成了四個部類:甲部六藝、小學;乙部諸子、兵書、兵家、數術;丙部史書、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這就基本構成了後世的「四分法」。東晉李充作《晉元帝書目》,又對荀勗的乙、丙兩部位置進行了對調,這樣,就大體確定了後世經、史、子、集四部順序。由於這種分類法與當時學術發展狀況與趨勢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兩方面目錄學家的承認,「自時厥後,世相祖述」(《七錄序》),如殷淳的《四部書目》、謝靈運的《秘閣四部目錄》、王亮、謝朏的《秘閣四部目錄》都採用了四分法。當時如阮孝緒《七錄》及劉孝標《文德殿五部目錄》雖以「七」、「五」命名,但實際上也與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為外篇外,內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為社會科學的「子兵錄」和應用科學的「術技錄」,其他三部與四分法並沒有什麼大區別。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還應當是《隋書·經籍志》。

有人會問,前面不是說,荀勗、李充已基本構成四分法了嗎,為什麼這里又說《隋書·經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這是因為:第一,《隋書·經籍志》之前,四分法並沒有徹底占統治地位,象王儉《七志》、許善心《七林》仍墨守陳規、固步自封,採用已不合時宜的七分法,而《七錄》、《文德殿五部目錄》雖與四部分類法相通,但畢竟還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錄學界中,各種分類法還在交鋒,到了《隋書·經籍志》問世之後,才天下靡然向風,確立了四分法的權威,沿用千餘年之久。第二,《隋書·經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錄比較粗糙,在小類上不如過去六分法的《漢書·藝文志》、五分法的《七錄》那麼精密,到了《隋書·經籍志》,才吸收了《七錄》的這一優點,嚴密地分了小類,僅史部就分了十三類,這樣才使四分法目錄具備了一個完整詳密的體系。所以我們說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應當是《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另附見佛、道兩類圖書,共著錄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書。它在體制上與《漢書·藝文志》相仿,有總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別值得提出來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經散佚或已經殘缺的圖書情況附註在本書條目之下,使人們得以考見梁代的藏書及梁代以來書籍的離散存亡,起到了「存今書,考佚亡」的雙重作用,這是《隋書·經籍志》的一個創新,也是它勝過《漢書·藝文志》的地方。

我們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公私收藏圖書極為豐富。但由於侯景之亂的戰火和梁滅於北周時元帝的焚燒,這些圖書遭到了慘重的損失。隋代由於天下的統一,又出現了一個文化的繁榮時期,公私藏書也十分豐富。那麼,這兩個高峰時期所藏的圖書有些什麼不同呢?這兩個高峰之間的低潮時期里,又有哪些書出現,哪些書散亡殘缺呢?《隋書·經籍志》如果簡單地著錄現存圖書,勢必不能反映這兩個問題。於是《隋書》的編纂者們採取了用小注著錄殘缺、亡佚之書的方法,例如:
「《後漢記》六十五卷。」註:「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此書梁代以後殘缺了三十五卷。又如:
「《周易》八卷。」註:「漢曲台長孟喜章句,殘缺,梁十卷。又有漢單父長費直注《周易》四卷,亡。」

這樣,我們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費氏《易》四卷都尚完好無缺,而到隋代,費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據每類之末「通計亡書,合若幹部若干卷」的數字統計,《隋書·經籍志》在注文中附註的殘亡書籍達一千零六十四部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九卷。這樣一來,梁代與隋代的藏書情況和梁、陳之間書籍的聚散情況不都清清楚楚了嗎?因此,有人稱贊《隋書·經籍志》是一部「具有雙重意義的實用目錄」。

總之,《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不僅是現存最古的兩部圖書目錄,也是使我國目錄學逐漸走向成熟的兩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學術發展變化,還可以看到我國目錄學從六分法到四分法的發展過程。

文章錄入:吟風齋主 責任編輯:木亞山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於史志書目。《漢書》十志之一,《漢書·藝文志》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刪的,均自註明「出」「省」「入」若幹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雖佚,根據此書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漢文化典籍的狀況。此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圖書目錄,並首創史志目錄的體例,對後世目錄學尤其是史志目錄的發展,影響極大。

漢書藝文志 諸子


晏子八篇.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於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晁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並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並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釽析亂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暖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庄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餘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屍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趙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勝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小說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託。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隋書.經籍志》沒找著,抱歉

『陸』 隋書的現行《隋書》

現行《隋書》共八十五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紀傳部分,由魏徵主編,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另一部分為史志部分,始修於貞觀十五年(641年),成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是由長孫無忌監修的。 《隋書》的修史水平是較高的。一是因為當時唐朝集中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先後參加編寫的孔穎達、許敬宗、於志寧皆名列貞觀時期著名的「十八學士」之列;顏師古是當時名垂一時的經史大師;負責修撰天文、律歷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李淳風。這樣,《隋書》的修撰,便得到了學術上的保證。二是因為修史當時離亡隋時間較近,有不少隋朝的史料尚可資證。如隋人王劭撰的《隋書》八十卷,便保存著許多隋王朝的詔策。此外,當時也還存有數十卷《開皇起居注》等。更重要的是,唐貞觀時離隋煬帝時不過二十餘年,有許多隋朝遺老仍健在於世,可以通過訪查直補史事。《舊唐書·孫思》便載:「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說明修《隋書》時,史官們曾訪問過不少人。還有不少修史的作者本人就在隋朝生活過,有著親身的經歷,因而史實也就較為准確。三是作為主編的魏徵,歷史上素稱諫臣,號為「良史」,他主編修史時一般能堅持據事直書,不像後代史書的一些紀傳有那麼多的忌諱。 《隋書》還有個優點,就是比起其它同類史書來,它較少隱諱。比如,盡管虞世南在唐朝已成為唐太宗十分信任的大臣,但紀傳中寫到他哥哥虞世基的罪惡時,絲毫不加掩飾,再如,盡管裴矩、何稠等人已為唐臣,但對他們在隋朝的作為,也不加任何掩飾。這些方面都是《隋書》勝於其它史書的地方。當然,《隋書》的作者也不免歷史的局限,因為礙於情面或政治上某些因素,在寫到某些人物時也有回護或偏愛的地方。如卷六十六中的《房彥謙傳》便是一例,房彥謙官微職卑,位不過州司馬、縣令,一生又無重大事跡可記,只因為他是唐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的父親,使破格收入列傳。這在封建社會的史書里,也算是難以避免的吧。
《隋書》另一個可取的地方,是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保留了豐富的資料。南北朝時期,留下來的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極少,而《隋書》的史志部分,多達三十卷,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十志。這十志不僅敘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概括了梁、陳、北齊、北周的政治、經濟情況,有的甚至追溯到漢魏。例如《食貨志》記載了自東晉以來的等級制度和貨幣制度;《地理志》記載了南北朝以來的建置沿革;《律歷志》和《天文志》總結了南北朝以後一百多年來天文學方面的成就;關於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詳細記錄,也保存在《隋書》中。《隋書》的《經籍志》是繼《漢書·藝文志》後的一部十分重要的目錄書,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我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我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我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我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漢書·藝文志》曾把天下圖書分編為六大類,到東晉李充造《四部書目》,始分書籍為四部。《隋書·經籍志》吸取其長,正式將各類書籍標出經、史、子、集四大類,其下再分四十小類。這種圖書分類法,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隋書》也有不克服的缺點。例如它過分強調「天道」和「帝王之道」,這當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此外,由於隋末喪亂,圖書散佚嚴重,因此在撰寫時,也常常有史料不足的缺陷。有些傳只能註明「圖籍在記,多從散逸,不能詳備」,造成某些傳記空洞無物。這當然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通行本。
關於《隋書》的表志有:萬斯同:《隋諸王世表》。
萬斯同:《隋將相大臣年表》。
黃大華:《隋唐之際月表》。自大業七年(611)至貞觀二年(628),按月表列起兵者興亡。
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附補遺》。《地理志》以隋代統一的疆域為綱,梁陳齊周時的沿革列於注中,時有疏漏錯誤,為楊氏考證重點所在。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主要為志中失收的北魏北齊北周人著作。
章宗源(?—1800):《隋書經諾志考證》。只有史部十三卷。一說此書本名《史籍考》,後人誤改。注意輯錄佚文,而於書之原委、撰人始末多未詳考。姚振宗(1842—1906):《隋書經籍志考證》。推尋志中所收書籍之本末源流,補直考訂志所遺漏,遠較章書為詳備。
補:其他考訂著作一覽
隋書考證 清·傅雲龍校
隋書札記 清·李慈銘著
隋書斠議 清·羅振玉著 《隋書》也有不少失誤,如《天文志》載「普通元年……九月乙亥,有星晨見東方,光爛如火。占曰:「國皇見,有內難,有急兵反叛。」其三年,義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資治通鑒》、《梁書·武帝紀下》皆載普通二年六月丁卯。

『柒』 二十四史有什麼獨特之處

《史記 趙世家》記載:晉景公之三年屠岸賈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滅趙氏族。

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初,趙盾在時,夢見叔帶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絕而後好。趙史援占之,曰:「此夢甚惡,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孫,趙將世益衰。」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屠岸賈不聽。韓厥告趙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史記 趙世家》
可《史記 晉世家》記載晉景公十二年冬趙穿、趙括、趙旃還活著。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晉始作六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智罃自楚歸。《史記 晉世家》
再比如蔡文姬,後漢書記載是蔡文姬的最後一個丈夫是董祀。可晉書記載是羊衜.根據晉書記載蔡文姬和羊衜生了西晉著名的軍事家羊祜和景獻皇後徽瑜.羊衜第一個妻子是孔融的女兒. 後漢書說蔡文姬沒有兄弟姐妹,可晉書卻說蔡邕有個孫子叫蔡襲。陳留董祀妻者,同郡察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後漢書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並以清德聞。祖續,仕漢南陽太守。父羊衜,上黨太守。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後同產弟。祜年十二喪父,孝思過禮,事叔父耽甚謹。<晉書 羊祜傳>。
祜前母,孔融女,生兄發,官至都督淮北護軍。初,發與祜同母兄承俱得病,祜母度不能兩存,乃專心養發,故得濟,而承竟死。<晉書 羊祜傳>
祜當討吳賊功,將進爵土,乞以賜舅子蔡襲。詔封襲關內侯,邑三百戶。<晉書 羊祜傳>

『捌』 李家道的記載

此李脫究系何人?史載不詳。 《太平御覽》卷六百七十引《集仙錄》記有此前之李脫,雲:「李脫居蜀金堂山龍橋峰下修道,蜀人歷代見之,約其來往八百餘年,因號曰李八百。初以周穆王時來居廣漢棲玄山,合九華丹成,去游五嶽十二洞二百餘年,於海 上遇紫陽君授水五之道,又來龍橋峰作金鼎煉九丹,丹成。三於此山學道,故世號此山 為三學山,亦號為棲賢山。」 《混元實錄》和《混元聖紀》卷五作了同樣的記載。 《三洞群仙錄》卷十七引《野人閑話》亦記李脫,雲: 「漢州昌利山李真人諱脫,自西周之初於此山中煉水玉及九華丹,三往三反八百餘 年,人謂之李八百。丹成,塗石成玉,變砂為珠,至今因雨往往拾得五色真珠者。後漢 建武中,餌葯騎龍上升。煉丹之處依然存在,其石壁葯氣所逼,盡成金玉之色,光彩異常。」《三洞群仙錄》卷十二又引《列仙傳》雲:「李真多者,神仙李脫之妹也。隨兄修煉,而兄授之以朝元之要,行僅百年,狀如 二十許,遇太上降授以飛升之道,今蜀中有真多治是也。」據此記載,與上述《神仙傳》 所記李八百相似:因為來往蜀中八百年,人稱李八百;修煉之處既有廣漢,又有金堂。只是事跡很不相同。或者最初原型只是一個,幾經流傳之後,事跡愈增愈多,以致傳說 各異,現皆難 於稽考。不過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即此李脫大約也是兩漢時期流傳於蜀中 的神仙人物,其所雲「周穆王時來居廣漢」固不可信,其所雲「後漢建武中騎龍上升」, 或許道出了他的真實時代。若此,《晉書·周扎傳》所記之東晉李脫只能是假託,不僅 「李八百」之號是假託,其「李脫」之名也是假託。至於他本人的真實姓名、履歷,就 難以查考了。 《周扎傳》謂其「自中州至建鄴」,表明他是先在中州傳道,後去建鄴活 動。據上述很多個號稱李八百的李家道道士,都是出自四川,此東晉李脫,或許也是從 四川去中州,再去建鄴的。
《晉書·周扎傳》又稱,李脫有「弟子李弘,養徒灊山(今安徽霍山),雲應讖當王。故(王)敦使廬江太守李恆告扎及其諸兄子與脫謀不軌。時莚(周扎兄周靖第二子——引者注)為敦咨議參軍,即營中殺莚及脫、弘。又遣參軍賀鸞就沈充,盡掩殺扎兄弟子,既而進軍會稽襲扎。」按以上王敦殺李脫、李弘及周扎一門事,又見《晉書·明帝紀》及《周嵩傳》。時在東晉太寧二年(324)。

『玖』 請把<<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的目錄給我貼一下,做出比較更好,謝謝

現存兩部最古的圖書目錄——談《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

作者:佚名 來源:本站搜集 點擊:1379 更新:2005-4-26 2:03:36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它是東漢班固所撰《漢書》中的一篇,著錄了西漢時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上古到西漢末年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隋書·經籍志》則是我國現存的第二部圖書目錄,它是唐初魏徵等人奉敕編撰的《隋書》中的一篇,著錄了隋代國家所收藏的各類圖書,是我們了解東漢到隋代這一時期學術文化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從《漢書·藝文志》到《隋書·經籍志》,中間經過了五、六百年,而這兩部目錄,就恰好反映了我國古典目錄學在這五、六百年中的一個巨大變化。

這一巨大變化,主要指的是圖書分類法從「六分法」演變為「四分法」。

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傑出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整理群書的工作。在每一部書整理完畢時,劉向便撰寫一篇敘錄,記述這部書的作者、內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這些敘錄後來匯集成了一部書,這就是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別錄》。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整理群書,並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別錄》、《七略》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也形成了我國目錄學的特點,這個特點,就是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中所說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例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類的分類法,條分縷析先秦到西漢的各種文化學術流派;以輯略的形式,在整體上評述了各種文化學術的興衰分合;以各書敘錄,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各種學術文化著作的優劣真偽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漢的學術文化史。

可惜的是,《別錄》、《七略》在唐末就佚失了。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它們都佚失了,你怎麼知道它們奠定了我國目錄學的基礎和特點,怎麼知道它們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內容和作用呢?這就因為《別錄》,尤其是《七略》的概貌,基本上保存在《漢書·藝文志》里了。

班固是根據《七略》來編寫《漢書·藝文志》的。首先,他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學術上的指導作用;(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後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並蓄的,不象後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三)、詩賦略,著錄了辭、賦、歌詩等五類文學作品;(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五)、數術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這里既有天文歷法數學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也有荒誕不經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風水之類的名堂;(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圖書。它就象一組分類陳列的大「櫥窗」,各種文化、學術著作都按照它的性質分別開來,象陳列品一樣有條不紊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其次,班固將《七略》的《輯略》,也就是《七略》對各家學說著作及流派的論述按其內容分開,作為各略各類的大、小序散入各略各類之後,使論述和分類著錄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班固的一個創新,因為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免省反復檢尋之勞,在看到各家著作的著錄同時,就能讀到總論式的大小序。這就象每個大「櫥窗」的總說明書。

再次,班固為了使目錄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對劉歆《七略》的敘錄再次進行簡化,擇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為小注,附於各書之下,它就象大「櫥窗」中每個陳列品上的簡介。比如六藝略論語類中有「《論語》古二十一篇」,小注便說:「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又「《齊(論語)》二十二篇」,小注便說:「多《問王》、《知道》。」這一來,這兩種《論語》篇目與今本篇目的不同就很明白了。

《漢書·藝文志》就這樣,用分類、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類、輯略、敘錄的大概面貌,同樣起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在這個學術大「櫥窗」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漢琳琅滿目、燦爛輝煌的學術文化的成就與發展。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班固只是憑借一部《七略》,稍加改頭換面,稱作《藝文志》的。其實,班固也花了許多心血。除了前面我們提到的分解輯略,散入各類之外,他還補入了西漢末年杜林、揚雄、劉向等數家,使《漢書·藝文志》真正成為記錄上古到西漢的圖書的完整目錄;他還對《七略》中歸類不當的地方進行了調整,如《司馬法》原入兵書略兵權謀類,班固則改歸六藝略禮類,《伊尹》、《太公》、《管子》、《蒯通》、《孫卿子》等原既入諸子略,又入兵書略,班固則全部移入諸子類,這就使圖書歸類更准確更科學了。

總而言之,《漢書·藝文志》繼承了《七略》以「六分法」為核心,以總論、敘錄為輔助手段,揭示文化學術發展脈絡的中國古典目錄學的優良傳統,並開創史志目錄這一體例,使古典目錄學更加成熟,因此,價值是很高的。

東漢以後,學術思想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經學鞏固了它在思想文化上的統治地位,哪怕是在「異說」最興盛、思想最開放的魏晉南北朝,經學的地位也不曾動搖。這一點,從玄學家不得不依附六經論語來發揮玄理,佛教徒不得不同樣尊崇孔子,努力使儒佛合流上便可看出。其次,正如《隋書·經籍志》所說,史學有了極大的發展,「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史學從六藝略春秋類的「附庸」一下子「蔚為「大國」,它迅速膨脹,逐漸獨立。再次,由於經學成了仕進的敲門磚,文化成了士族的專利品,諸子學說衰落了,作為實用技術的軍事、天文、數學、機械、醫學等也統統受到鄙視,因此,這幾類著作日益減少。再次,魏、晉以來,個人文集及總集、選集的編纂日益興盛,這些選集,尤其是別集,雖然主要是文學作品,但決非僅有詩賦,也有政論、奏表、雜文等攙雜在里邊。由於這一系列的變化,作為學術文化的陳列櫥窗的目錄,特別是由學術文化性質決定的分類法,就不得不改弦更張,以適應文化學術的發展變化了。

首先站出來對分類法進行改革的,是西晉的荀勗(xù)。荀勗根據三國魏鄭默所編的《中經》更撰《中經新簿》時,把圖書分成了四個部類:甲部六藝、小學;乙部諸子、兵書、兵家、數術;丙部史書、雜事;丁部詩賦、圖贊、汲冢書。這就基本構成了後世的「四分法」。東晉李充作《晉元帝書目》,又對荀勗的乙、丙兩部位置進行了對調,這樣,就大體確定了後世經、史、子、集四部順序。由於這種分類法與當時學術發展狀況與趨勢相一致,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私兩方面目錄學家的承認,「自時厥後,世相祖述」(《七錄序》),如殷淳的《四部書目》、謝靈運的《秘閣四部目錄》、王亮、謝朏的《秘閣四部目錄》都採用了四分法。當時如阮孝緒《七錄》及劉孝標《文德殿五部目錄》雖以「七」、「五」命名,但實際上也與四分法相通,如前者除佛、道另出為外篇外,內篇五部,只是把子部分為社會科學的「子兵錄」和應用科學的「術技錄」,其他三部與四分法並沒有什麼大區別。

但是,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還應當是《隋書·經籍志》。

有人會問,前面不是說,荀勗、李充已基本構成四分法了嗎,為什麼這里又說《隋書·經籍志》才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呢?這是因為:第一,《隋書·經籍志》之前,四分法並沒有徹底占統治地位,象王儉《七志》、許善心《七林》仍墨守陳規、固步自封,採用已不合時宜的七分法,而《七錄》、《文德殿五部目錄》雖與四部分類法相通,但畢竟還是五分法而不是四分法。目錄學界中,各種分類法還在交鋒,到了《隋書·經籍志》問世之後,才天下靡然向風,確立了四分法的權威,沿用千餘年之久。第二,《隋書·經籍志》以前的四分法目錄比較粗糙,在小類上不如過去六分法的《漢書·藝文志》、五分法的《七錄》那麼精密,到了《隋書·經籍志》,才吸收了《七錄》的這一優點,嚴密地分了小類,僅史部就分了十三類,這樣才使四分法目錄具備了一個完整詳密的體系。所以我們說真正完全奠定四分法的,應當是《隋書·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分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另附見佛、道兩類圖書,共著錄了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萬六千七百零八卷書。它在體制上與《漢書·藝文志》相仿,有總序小序,也有小注。特別值得提出來的是,它的小注,把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經散佚或已經殘缺的圖書情況附註在本書條目之下,使人們得以考見梁代的藏書及梁代以來書籍的離散存亡,起到了「存今書,考佚亡」的雙重作用,這是《隋書·經籍志》的一個創新,也是它勝過《漢書·藝文志》的地方。

我們知道,梁代是南朝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公私收藏圖書極為豐富。但由於侯景之亂的戰火和梁滅於北周時元帝的焚燒,這些圖書遭到了慘重的損失。隋代由於天下的統一,又出現了一個文化的繁榮時期,公私藏書也十分豐富。那麼,這兩個高峰時期所藏的圖書有些什麼不同呢?這兩個高峰之間的低潮時期里,又有哪些書出現,哪些書散亡殘缺呢?《隋書·經籍志》如果簡單地著錄現存圖書,勢必不能反映這兩個問題。於是《隋書》的編纂者們採取了用小注著錄殘缺、亡佚之書的方法,例如:
「《後漢記》六十五卷。」註:「本一百卷,梁有,今殘缺,晉散騎常侍薛瑩撰。」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此書梁代以後殘缺了三十五卷。又如:
「《周易》八卷。」註:「漢曲台長孟喜章句,殘缺,梁十卷。又有漢單父長費直注《周易》四卷,亡。」

這樣,我們就知道,在梁代孟氏《易》十卷、費氏《易》四卷都尚完好無缺,而到隋代,費氏《易》亡佚,孟氏《易》也只剩了八卷。有人根據每類之末「通計亡書,合若幹部若干卷」的數字統計,《隋書·經籍志》在注文中附註的殘亡書籍達一千零六十四部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九卷。這樣一來,梁代與隋代的藏書情況和梁、陳之間書籍的聚散情況不都清清楚楚了嗎?因此,有人稱贊《隋書·經籍志》是一部「具有雙重意義的實用目錄」。

總之,《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不僅是現存最古的兩部圖書目錄,也是使我國目錄學逐漸走向成熟的兩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上古、中古的典籍聚散分合、學術發展變化,還可以看到我國目錄學從六分法到四分法的發展過程。

文章錄入:吟風齋主 責任編輯:木亞山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文獻。這部最早的系統性書目,是班固撰寫的,簡稱《漢志》。屬於史志書目。《漢書》十志之一,《漢書·藝文志》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於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後劉向、揚雄、杜林三家於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刪的,均自註明「出」「省」「入」若幹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雖佚,根據此書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漢文化典籍的狀況。此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圖書目錄,並首創史志目錄的體例,對後世目錄學尤其是史志目錄的發展,影響極大。

漢書藝文志 諸子


晏子八篇.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於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晁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並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並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苟鉤釽析亂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暖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庄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餘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屍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
趙氏五篇。不知何世。
氾勝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小說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託。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隋書.經籍志》沒找著,抱歉

『拾』 七略四庫中七略指的是什麼

《七略》 中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 ,漢代官府藏書目錄。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劉向等人校勘政府藏書,為每種書編撰敘錄一篇,後將各書敘錄匯輯成《別錄》一書 。劉向之子劉歆在《別錄》的基礎上編成《七略》。全書分為七大類: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輯略是寫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學術簡史。所以《七略》實際上分為六大類。《七略》對其後的圖書分類學、目錄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原書唐末佚失,東漢班固以《七略》為藍本編成《漢書·藝文志》,從中可知《七略》的概貌。清代姚振宗等人有輯本。
四庫,又稱四部,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名稱。官方圖書分類見殷周之際。古時「君舉必書」。《隋書·經籍志一》:「考之前載,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備。」《漢書·藝文志十》:「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魏晉荀勖,東晉李充先後以甲、乙、丙、丁四部總括群書。隋唐後延用,《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熱點內容
婚姻法那條最不合理 發布:2025-02-02 09:08:55 瀏覽:272
違反行政法規導致合同無效 發布:2025-02-02 09:08:22 瀏覽:482
廣州市天河法院 發布:2025-02-02 08:55:03 瀏覽:363
工資隨意更改勞動法怎麼辦 發布:2025-02-02 08:06:44 瀏覽:595
模範法官胡國運的妻子 發布:2025-02-02 07:59:34 瀏覽:234
貴陽有名離婚律師 發布:2025-02-02 07:43:16 瀏覽:515
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2 07:28:50 瀏覽:350
香港律師資格考試 發布:2025-02-02 06:53:18 瀏覽:335
新民事訴訟法涉外基層法院 發布:2025-02-02 06:45:22 瀏覽:789
港府司法復核 發布:2025-02-02 06:25:04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