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李司法
『壹』 用來形容乾旱了很久卻不下雨,農民期盼下雨的詩句
1、《觀祈雨》——唐代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譯文:久旱無雨,桑樹枝都長不出葉子來,地面異常乾燥,塵土飛揚,土地好像要生煙燃燒;龍王廟前,人們敲鑼打鼓,祈求龍王普降甘霖。而富貴人家卻處處觀賞歌舞,還怕春天的陰雨使管弦樂器受潮而發不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2、《往溪源祈雨賡李司法韻》——宋代陳宓
欲見高田翻稏,不辭廿里陟崎嶇。
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還能救得無。
譯文:想要在高山的田野里看到禾苗,不計較路途遙遠,山路崎嶇來到此處。過山以後,三分之一的幼苗都死了,連雨水也救不了它們。
3、《赤日炎炎似火燒》——明代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譯文:烈日當空好似天在下火,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農夫心中急得猶如湯煮,公子王孫搖著扇子還喊熱。
(1)山西李司法擴展閱讀
求雨,早在中國西漢時期歷史就有記載,是一種民間活動,是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生活環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創造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行為。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
人們為求風調雨順,採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徵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貳』 帶有鴻雁的詩句有哪些
鴻雁於飛,肅肅其羽。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
局合龍蛇成陣斗,劫殘鴻雁破行飛;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鵾雞晨鳴,鴻雁南飛。
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數聲鴻雁,兩行鷗鷺。
『叄』 形容「乾旱了很久卻不下雨,農民期盼下雨」的詩句是什麼
1、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出處:唐李約《觀祈雨》
譯文:經過漫長的乾旱和無雨之後,桑樹的枝條長不出葉子。地上極其乾燥,塵土飛揚,地面上似乎冒著濃煙。在龍王廟前,人們敲鑼打鼓,祈禱龍王能普降甘霖。富人喜歡到處唱歌和跳舞。還害怕春天的雨會弄濕管弦樂器,使它們發不出清脆悅耳。
2、欲見高田翻稏,不辭廿里陟崎嶇。
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還能救得無。
出處: 宋 陳宓《往溪源祈雨賡李司法韻》
譯文:如果想在高山的田野里看到禾苗,千萬不要害怕穿越20公里崎嶇的山路。過山以後,三分之一的幼苗都死了,連雨水也救不了它們。
3、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出處:宋 無名氏《赤日炎炎似火燒》
譯文:夏天很熱,像火一樣燃燒,田野里的大部分莊稼和稻米都枯萎燒焦了。農夫的心像熱湯一樣翻滾著,貴族們卻搖著自己手中扇子。
4、折腰為米顏常靦,負耒躬耕意自甘。
積谷千牛多骨相,年年禱雨到雲庵。
出處:宋 陸游《祈雨》
譯文:常常為了五斗米放棄顏面,扛著農具去耕種自己會感到高興。積壓的穀物和許多牛都能看見骨骼。每年都有人在雲庵祈禱下雨。
5、驕陽愆歲事,良牧念菑畲。
列騎低殘月,鳴茄度碧虛。
稍窮樵客路,遙駐野人居。
谷口寒流凈,叢祠古木疏。
焚香秋霧濕,奠玉曉光初。
肸蠁巫言報,精誠禮物余。
惠風仍偃草,靈雨會隨車。
俟罪非真吏,翻慚奉簡書。
出處:唐代柳宗元《韋使君黃溪祈雨見召從行至祠下口號》
譯文:由於秋天長期乾旱,農業推遲了。賢良的韋使君惦念受災的農田。率領騎馬的官員連夜趕到黃溪,一路吹奏著茄子的笛子,樂聲響徹天際。沿著柴火收集者的山路走著,走到盡頭,停下來,遠遠望著山民的農舍。山谷出口的小溪清涼,叢林中黃色寺廟附近的古老枝葉稀少。
在秋天潮濕的霧氣中燒香,剛放在祭壇上的玉石也開始破了。巫師祈禱的聲音聽起來像一隻蟲子,虔誠的態度和豐富而多餘的犧牲。祈禱下雨後,溫暖的風仍然吹過雜草。當太壽的馬匹和戰車離開時,我相信黃神會下雨的。本來在等待對非專職官員的懲罰,反而很慚愧地收到了隨附的簡本。
『肆』 楊炯的詩是哪些
「楊炯」詩詞全集(34首)
1、《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2、《出塞》
塞外欲紛紜,雌雄猶未分。明堂占氣色,華蓋辨星文。二月河魁將,三千太乙軍。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
3、《戰城南》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4、《巫峽》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岩窅不極,疊嶂凌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忠信...
5、《夜送趙縱》
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6、《途中》
悠悠辭鼎邑,去去指金墉。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風行常有地,雲出本多峰。鬱郁園中柳,亭亭山上松。客心...
7、《奉和上元酺宴應詔》
甲乙遇災年,周隋送上弦。妖星六丈出,沴氣七重懸。赤縣空無主,蒼生欲問天。龜龍開寶命,雲火昭靈慶。萬物...
8、《廣溪峽》
廣溪三峽首,曠望兼川陸。山路繞羊腸,江城鎮魚腹。喬林百丈偃,飛水千尋瀑。驚浪回高天,盤渦轉深谷。漢氏...
9、《和劉長史答十九兄》
帝堯平百姓,高祖宅三秦。子弟分河嶽,衣冠動縉紳。盛名恆不隕,歷代幾相因。街巷塗山曲,門閭洛水濱。五龍...
10、《和石侍御山莊》
煙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復鋤。影濃山樹密,香淺澤花疏。闊塹防斜徑,平堤夾小渠。蓮房...
11、《和輔先入昊天觀星瞻》
12、《西陵峽》
13、《西陵峽》
14、《有所思》
15、《和酬虢州李司法》
16、《和劉侍郎入隆唐觀》
17、《送劉校書從軍》
18、《和旻上人傷果禪師》
19、《梅花落》
20、《紫騮馬》
21、《送臨津房少府》
22、《游廢觀》
23、《送李庶子致仕還洛》
24、《和崔司空傷姬人》
25、《和騫右丞省中暮望》
26、《送鄭州周司空》
27、《折楊柳》
28、《送梓州周司功》
29、《劉生》
30、《驄馬》
31、《送豐城王少府
32、《早行》
33、《和鄭讎校內省眺矚思鄉懷友》
34、《送楊處士反初卜居曲江》
『伍』 李司法的冬暖夏涼還有資源嗎
於是法的冬暖夏涼沒有資源可以自己電腦上下載
『陸』 可否為俺摘抄一段史書安史之亂陳陶一役文字記載
甲戌,祿山至博陵南,何千年等執楊光翙見祿山,責光翙以附楊國忠,斬之以徇。祿山使其將安忠志將精兵軍土門,忠志,奚人,祿山養為假子;又以張獻誠攝博陵太守,獻誠,守珪之子也。齋
杲卿祿山至藁城,常山太守顏杲卿力不能拒,與長史袁履謙往迎之。祿山輒賜杲卿金紫,質其子弟,使仍守常山;又使其將李欽湊將兵數千人守井陘口,以備西來諸軍。杲卿歸,途中指其衣謂履謙曰:「何為著此?」履謙悟其意,乃陰與杲卿謀起兵討祿山。杲卿,思魯之玄孫也
丙子,上還宮。斬太僕卿安慶宗,賜榮義郡主自盡。以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為戶部尚書,思順弟元貞為太僕卿。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以衛尉卿猗氏張介然為之。以程千里為潞州長史。諸郡當賊沖者,始置防禦使。丁丑,以榮王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副之,統諸軍東征。出內府錢帛,於京師募兵十一萬,號曰天武軍,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也。
及十二月,丙戌,高仙芝將飛騎、彍騎及新募兵、邊兵在京師者合五萬人,發長安。上遣宦者監門將軍邊令誠監其軍,屯於陝。
�丁亥,安祿山自靈昌渡河,以糹亘約敗船及草木橫絕河流,一夕,冰合如浮梁,遂陷炅昌郡。祿山步騎散漫,人莫知其數,所過殘滅。張介然至陳留才數日,祿山至,授兵乘城。眾洶懼,不能守。庚寅,太守郭納以城降。祿山入北郭,聞安慶宗死,慟哭曰:「我何罪,而殺我子!」時陳留將士降者夾道近萬人,祿山皆殺之以快其忿;斬張介然於軍門。以其將李庭望為節度使,守陳留。
壬辰,上下制欲親征,其朔方、河西、隴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營,令節度使自將之,期二十日畢集。
初,平原太守顏真卿知祿山且反,因霖雨,完城浚壕,料丁壯,實倉廩。祿山以其書生,易之。及祿山反,牒真卿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津,真卿遣平原司兵李平間道奏之。上始聞祿山反,河北郡縣皆風靡,嘆曰:「二十四郡,曾無一人義士邪!」及平至,大喜,曰:「朕不識顏真卿作何狀,乃能如是!」真卿使親客密懷購賊牒詣諸郡,由是諸郡多應者。真卿,杲卿之從弟也。
安祿山引兵向滎陽,太守崔無詖拒之;士卒乘城者,聞鼓角聲,自墜如雨。癸巳,祿山陷滎陽,殺無詖,以其將武令珣守之。祿山聲勢益張,以其將田承嗣、安忠志、張孝忠為前鋒。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未更訓練,屯武牢以拒賊;賊以鐵騎蹂之,官軍大敗。常清收餘眾,戰於葵園,又敗;戰上東門內,又敗。丁酉,祿山陷東京,賊鼓噪自四門入,縱兵殺掠。常清戰於都亭驛,又敗;退守宣仁門,又敗;乃自苑西壞牆西走。
河南尹達奚珣降於祿山。留守李憕謂御史中丞盧奕曰:「吾曹荷國重任,雖知力不敵,必死之!」奕許諾。憕收殘兵數百,欲戰,皆棄憕潰去;憕獨坐府中。弈先遣妻子懷印間道走長安,朝服坐台中,左右皆散。祿山屯於閑廄,使人執憕、奕及采訪判官蔣清,皆殺之。奕罵祿山,數其罪,顧賊黨曰:「凡為人當知逆順。我死不失節,夫復何恨!」憕,文水人;奕,懷慎之子;清,欽緒之子也。祿山以其黨張萬頃為河南尹。
封常清帥餘眾至峽,陝郡太守竇廷芝已奔河東,吏民皆散。常清謂高仙芝曰:「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陝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仙芝乃帥見兵西趣潼關。賊尋至,官軍狼狽走,無復部伍,士馬相騰踐,死者甚眾。至潼關,修完守備,賊至,不得入而去。祿山使其將崔乾佑屯陝,臨汝、弘農、濟陰、濮陽、雲中郡皆降於祿山。是時,朝廷徵兵諸道,皆未至,關中洶懼。會祿山方謀稱帝,留東京不進,故朝廷得為之備,兵亦稍集。
祿山以張通儒之弟通晤為睢陽太守,與陳留長史楊朝宗將胡騎千餘東略地,郡縣官多望風降走,惟東平太守嗣吳王祗、濟南太守李隨起兵拒之。祗,禕之弟也。郡縣之不從賊者,皆倚吳王為名。單父尉賈賁帥吏民南擊睢陽,斬張通晤。李庭望引兵欲東徇地,聞之,不敢進而還。庚子,以永王璘為山南節度使,江陵長史源洧為之副;潁王璬為劍南節度使,蜀郡長史崔圓為之副。二王皆不出閣。洧,光裕之子也。主
上議親征,辛丑,制太子臨國,謂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載,倦於憂勤,去秋已欲傳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餘災遺子孫,淹留俟稍豐。不意逆胡橫發,朕當親征,且使之監國。事平之日,朕將高枕無為矣。」楊國忠大懼,退謂韓、虢、秦三夫人曰:「太子素惡吾家專橫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與姊妹並命在旦暮矣!」相與聚哭,使三夫人說貴妃,銜土請命於上;事遂寢。
顏真卿召募勇士,旬日至萬餘人,諭以舉兵討安祿山,繼以涕泣,士皆感憤。祿山使其黨段子光齎李憕、盧奕、蔣清首徇河北諸郡,至平原,壬寅,真卿執子光,腰斬以徇;取三人首,續以蒲身,棺斂葬之,祭哭受吊。祿山以海運使劉道玄攝景城太守,清池尉賈載、鹽山尉河內穆寧共斬道玄,得其甲仗五十餘船;攜道玄首謁長史李�,�收嚴庄宗族,悉誅之。是日,送道玄首至平原,真卿召載、寧及清河尉張澹詣平原計事。饒陽太守盧全誠據城不受代;河間司法李奐殺祿山所署長史王懷忠;李隨遣游弈將訾嗣賢濟河,殺祿山所署博平太守馬冀;各有眾數千或萬人,共推真卿為盟主,軍事皆稟焉。祿山使張獻誠將上谷、博陵、常山、趙郡、文安五郡團結兵萬人圍饒陽。
令誠高仙芝之東征也,監軍邊令誠數以事干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橈敗之狀,且雲:「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上大怒,癸卯,遣令誠齎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初,常清既敗,三遣使奉表陳賊形勢,上皆不之見。常清乃自馳詣闕,至渭南,敕削其官爵,令還仙芝軍,白衣自效。常清草遺表曰:「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時朝議皆以為祿山狂悖,不日授首,故常清雲然。令誠至潼關,先引常清,宣敕示之;常清以表附令誠上之。常清既死,陳屍蘧蒢。仙芝還,至聽事,令誠索陌刀手百餘人自隨,乃謂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令誠宣敕。仙芝曰:「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時士卒在前,皆大呼稱枉,其聲振地;遂斬之,以將軍李承光攝領其眾。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病廢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與祿山不協,召見,拜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以討祿山;仍敕天下四面進兵,會攻洛陽。翰以病固辭,上不許,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為判官,蕃將火拔歸仁等各將部落以從,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軍於潼關。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一。翰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
安祿山大同軍使高秀岩寇振武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擊敗之,子儀乘勝拔靜邊軍。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仆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大破之,坑其騎七千。進圍雲中,使別將公孫瓊岩將二千騎擊馬邑,拔之,開東陘關。甲辰,加子儀御史大夫。懷恩,哥濫拔延之曾孫也,世為金微都督。釋之,渾部酋長,世為皋蘭都督。
顏杲卿將起兵,參軍馮虔、前真定令賈深、藁城尉崔安石、郡人翟萬德、內丘丞張通幽等皆預其謀;又遣人語太原尹王承業,密與相應。會顏真卿自平原遣杲卿甥盧逖潛告杲卿,欲連兵斷祿山歸路,以緩其西入之謀。時祿山遣其金吾將軍高邈詣幽州徵兵,未還,杲卿以祿山命召李欽湊,使帥眾詣群受犒賚;丙午,薄暮,欽湊至,杲卿使袁履謙、馮虔等攜酒食妓樂往勞之,並其黨皆大醉,乃斷欽湊首,收其甲兵,盡縛其黨,明日,斬之,悉散井陘之眾。有頃,高邈自幽州還,且至藁城,杲卿使馮虔往擒之。南境又白何千年自東京來,崔安石與崔萬德馳詣醴泉驛迎千年,又擒之,同日致於郡下。千年謂杲卿曰:「今太守欲輸力王室,既善其始,當慎其終。此郡應募烏合,難以臨敵,宜深溝高壘,勿與爭鋒。俟朔方軍至,並力齊進,傳檄趙、魏、斷燕、薊要膂,彼則成擒矣。今且宜聲雲『李光弼引步騎一萬出井陘』,因使人說張獻誠雲:『足下所將多團練之人,無堅甲利兵,難以當山西勁兵』,獻誠必解圍遁去。此亦一奇也。」杲卿悅,用其策,獻誠果遁去,其團練兵皆潰。杲卿乃使人入饒陽城,慰勞將士。命崔安石等徇諸郡雲:「大軍已下井陘,朝夕當至,先平河北諸郡。先下者賞,後至者誅!」於是河北諸郡響應,凡十七郡皆歸朝廷,兵合二十餘萬;其附祿山者,惟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六郡而已。
杲卿又密使人入漁陽招賈循,郟城人馬燧說循曰:「祿山負恩悖逆,雖得洛陽,終歸夷滅。公若誅諸將之不從命者,以范陽歸國,傾其根柢,此不世之功也。」循然之,猶豫不時發。別將牛潤容知之,以告祿山,祿山使其黨韓朝陽召循。朝陽至漁陽,引循屏語,使壯士縊殺之,滅其族;以別將牛廷玠知范陽軍事。史思明、李立節將蕃、漢步騎萬人擊博陵、常山。馬燧亡入西山;隱者徐遇匿之,得免。
初,祿山自將欲攻潼關,至新安,聞河北有變而還。蔡希德將兵萬人自河內北擊常山。
戊申,榮王琬薨,贈謚靖恭太子
是歲,吐蕃贊普乞梨蘇籠獵贊卒,子娑悉籠獵贊立。
嫌催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之上古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下之下至德元年(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春,正月,乙卯朔,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以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嚴庄為中書侍郎。
太守李隨至睢陽,有眾數萬。丙辰,以隨為河南節度使,以前高要尉許遠為睢陽太守兼防禦使。濮陽客尚衡起兵討祿山,以郡人王棲曜為衙前總管,攻拔濟陰,殺祿山將邢超然。
顏杲卿使其子泉明、賈深、翟萬德獻李欽湊首及何千年、高邈於京師。張通幽泣請曰:「通幽兄陷賊,乞與泉明偕行,以救宗族。」杲卿哀而許之。至太原,通幽欲自托於王承業,乃教之留泉明等,更其表,多自為功,毀短杲卿,別遣使獻之。杲卿起兵才八日,守備未完,史思明、蔡希德引兵皆至城下。杲卿告急於承業。承業既竊其功,利於城陷,遂擁兵不救。杲卿晝夜拒戰,糧盡矢竭;壬戌,城陷。賊縱兵殺萬餘人,執杲卿及袁履謙等送洛陽。王承業使者至京師,玄宗大喜,拜承業羽林大將軍,麾下受官爵者以百數。征顏杲卿為衛尉卿,朝命未至,常山已陷。
�杲卿至洛陽,祿山數之曰:「汝自范陽戶曹,我奏汝為判官,不數年超至太守,何負於汝而反邪?」杲卿瞋目罵曰:「汝本營州牧羊羯奴,天子擢汝為三道節度使,恩幸無比,何負於汝而反?我世為唐臣,祿位皆唐有,雖為汝所奏,豈從汝反邪!我為國討賊,恨不斬汝,何謂反也!臊羯狗,何不速殺我!」祿山大怒,並袁履謙等縛於中橋之柱而C061之。杲卿、履謙比死,罵不虛口。顏氏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
思明、李立節、蔡希德既克常山,引兵擊諸郡之不從者,所過殘滅,於是鄴、廣平、巨鹿、趙、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復為賊守。饒陽太守盧全誠獨不從,思明等圍之。河間司法李奐將七千人、景城長史李�遣其子祀將八千人救之,皆為思明所敗。古
上命郭子儀罷圍雲中,還朔方,益發兵進取東京;選良將一人分兵先出井陘,定河北。子儀薦李光弼,癸亥,以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分朔方兵萬人與之。
射、甲子,加哥舒翰左僕射、同平章事,餘如故。知
�置南陽節度使,以南陽太守魯炅為之,將嶺南、黔中、襄陽子弟五萬人屯葉北,以備安祿山。炅表薛願為潁川太守兼防禦使,龐堅為副使。願,故太子瑛之妃兄;堅,玉之玄孫也。乙丑,安祿山遣其子慶緒寇潼關,哥舒翰擊卻之。主
己巳,加顏真卿戶部侍郎兼本郡防禦使;真卿以李�為副
�二月,丙戌,加李光弼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訪史。
�史思明等圍饒陽二十九日,不下,李光弼將蕃、漢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陘。己亥,至常山,常山團練兵三千人殺胡兵,執安思義出降。光弼謂思義曰:「汝自知當死否?」思義不應。光弼曰:「汝久更陳行,視吾此眾,可敵思明否?今為我計當如何?汝策可取,當不殺汝。」思義曰:「大夫士馬遠來疲弊,猝遇大敵,恐未易當;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御,先料勝負,然後出兵。胡騎雖銳,不能持重,苟不獲利,氣沮心離,於時乃可圖矣。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光弼悅,釋其縛,即移軍入城。史思明聞常山不守,立解饒陽之圍;明日未旦,先鋒已至,思明等繼之,合二萬餘騎,直抵城下。光弼遣步卒五千自東門出戰,賊守門不退。光弼命五百弩於城上齊發射之,賊稍卻;乃出弩手千人分為四隊,使其矢發發相繼,賊不能當,斂軍道北。光弼出兵五千為槍城於道南,夾呼沱水而陳;賊數以騎兵搏戰,光弼之兵射之,人馬中矢者太半,乃退,小憩以俟步兵。有村民告賊步兵五千自饒陽來,晝夜行百七十里,至九門南逢壁,度憩息。光弼遣步騎各二千,匿旗鼓,並水潛行,至逢壁,賊方飯,縱兵掩擊,殺之無遺。思明聞之,失勢,退入九門。時常山九縣,七附官軍,惟九門、藁城為賊所據。光弼遣裨將張奉璋以兵五百戍石邑,餘皆三百人戍之。
上以吳王祗為靈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賈賁前至雍丘,有眾二千。先是譙郡太守楊萬石以郡降安祿山,逼真源令河東張巡使為長史,西迎賊。巡至真源,帥吏民哭於玄元皇帝廟,起兵討賊,吏民樂從者數千人;巡選精兵千人西至雍丘,與賈賁合。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縣降賊,賊以為將,使東擊淮陽救兵於襄邑,破之,俘百餘人,拘於雍丘,將殺之,往見李庭望;淮陽兵遂殺守者,潮棄妻子走,故賈賁得以其間入雍丘。庚子,潮引賊精兵攻雍丘;賁出戰,敗死。張巡力戰卻賊,因兼領賁眾,自稱吳王先鋒使。
至三月,乙卯,潮復與賊將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四萬餘眾奄至城下;眾懼,莫有固志。巡曰:「賊兵精銳,有輕我心。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賊勢小折,然後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帥千人,分數隊,開門突出。巡身先士卒,直沖賊陳,人馬辟易,賊遂退。明日,復進攻城,設百炮環城,樓堞皆盡;巡於城上立木柵以拒之。賊蟻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賊不得上。時同賊隙,出兵擊之,或夜縋斫營。積六十餘日,大小三百餘戰,帶甲而食,裹瘡復戰,賊遂敗走。巡乘勝追之,獲胡兵二千人而還,軍聲大振。
初,戶部尚書安思順知祿山反謀,因入朝奏之。及祿山反,上以思順先奏,不之罪也。哥舒翰素與之有隙,使人詐為祿山遺思順書,於關門擒之以獻,且數思順七罪,請誅之。丙辰,思順及弟太僕卿元貞皆坐死,家屬徙嶺外。楊國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郭子儀至朔方,益選精兵,戊午,進軍於代。
戊辰,吳王祗擊謝元同,走之,拜陳留太守、河南節度使。
壬午,以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為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加顏真卿河北采訪使。真卿以張澹為支使。
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餘,為郡人乞師於真卿曰:「公首唱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為長城。今清河,公之西鄰,國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錢帛於彼以贍北軍,謂之『天下北庫』;今有布三百餘萬匹,帛八十餘萬匹,錢三十餘萬緡,糧三十餘萬斛。昔討默啜,甲兵皆貯清河庫,今有五十餘萬事;戶七萬,口十餘萬。竊計財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倍平原之強。公誠資以士卒,撫而有之,以二郡為腹心,則餘郡如四支,無不隨所使矣。」真卿曰:「平原兵新集,尚未訓練,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鄰!雖然,借若諾子之請,則將何為乎?」萼曰:「清河遣仆銜命於公者,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師以嘗寇也,亦欲觀大賢之明義耳。今仰瞻高意,未有決辭定色,仆何敢遽言所為哉!」真卿奇之,欲與之兵。眾以為萼年少輕虜,徒分兵力,必無所成,真卿不得已辭之。萼就館,復為書說真卿,以為:「清河去逆效順,奉粟帛器械以資軍,公乃不納而疑之。仆回轅之後,清河不能孤立,必有所系托,將為公西面之強敵,公能無悔乎?」真卿大驚,遽詣其館,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執手別。真卿問曰:「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為乎?」萼曰:「聞朝廷遣程千里將精兵十萬出崞口討賊,賊據險拒之,不得前。今當引兵先擊魏郡,執祿山所署太守袁之泰,納舊太守司馬垂,使為西南主人;分兵開崞口,出千里之師,因討汲、鄴以北至於幽陵郡縣之未下者;平原、清河帥諸同盟,合兵十萬,南臨孟津,分兵循河,據守要害,制其北走之路。計官軍東討者不下二十萬,河南義兵西向者亦不減十萬。公但當表朝廷堅壁勿戰,不過月餘,賊必有內潰相圖之變矣。」真卿曰「善!」命錄事參軍李擇交及平原令范冬馥將其兵,會清河兵四千及博平兵千人軍於堂邑西南。袁知泰遣其將白嗣恭等將二萬餘人來逆戰,三郡兵力戰盡日,魏兵大敗,斬首萬餘級,捕虜千餘人,得馬千匹,軍資甚眾,知泰奔汲郡。遂克魏郡,軍聲大振。時北海太守賀蘭進明亦起兵,真卿以書召之並力,進明將步騎五千渡河,真卿陳兵逆之,相揖,哭於馬上,哀動行伍。進明屯平原城南,休養士馬,真卿每事咨之,由是軍權稍移於進明矣,真卿不以為嫌。真卿以堂邑之功讓進明,進明奏其狀,取捨任意。敕加進明河北招討使,擇交、冬馥微進資級,清河、博平有功者皆不錄。進明攻信都郡,久之,不克;錄事參軍長安第五琦勸進明厚以金帛募勇士,遂克之。
李光弼與史思明相守四十餘日,思明絕常山糧道。城中乏草,馬食薦籍。光弼以車五百乘之石邑取草,將車者皆衣甲,弩手千人衛之,為方陳而行,賊不能奪。蔡希德引兵攻石邑,張奉璋拒卻之。光弼遣使告急於郭子儀,子儀引兵自井陘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與光弼合,蕃、漢步騎共十餘萬。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於九門城南,思明大敗。中郎將渾瑊射李立節,殺之。瑊,釋之之子也。思明收餘眾奔趙郡,蔡希德奔鉅鹿。思明自趙郡如博陵,時博陵已降官軍,思明盡殺郡官。河朔之民苦賊殘暴,所在屯結,多至二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及郭、李軍至,爭出自效。庚子,攻趙郡;一日,城降。士卒多虜掠,光弼坐城門,收所獲,悉歸之,民大悅。子儀生擒四千人,皆舍之,斬祿山太守郭獻璆。光弼進圍博陵,十日,不拔,引兵還恆陽就食。
楊國忠問士之可為將者於左拾遺博平張鎬及蕭昕,鎬、昕薦左贊善大夫永壽來瑱。丙午,以瑱為潁川太守。賊屢攻之,瑱前後破賊甚眾,加本郡防禦使,人謂之「來嚼鐵」。
安祿山使平盧節度使呂知誨誘安東副大都護馬靈察,殺之。平盧游弈使武陟劉客奴、先鋒使董秦及安東將王玄志同謀討誅知誨,遣使逾海與顏真卿相聞,請取范陽以自效。真卿遣判官賈載齎糧及戰士衣助之。真卿時惟一子頗,才十餘歲,使詣客奴為質。朝廷聞之,以客奴為平盧節度使,賜名正臣;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董秦為平盧兵馬使。
南陽節度使魯炅立柵於滍水之南,安祿山將武令珣、畢思琛攻之。
『柒』 李培斌的主要事跡
李培斌自1987年從事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以來,調解千件民事糾紛,制止了上百次群眾性械鬥。在李培斌的努力下,150多個瀕臨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130多位子女不孝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16個失足青年改邪歸正,58名刑釋解教人員和18名社區矯正人員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李培斌被當地群眾稱為「李司法」。
李培斌結合工作實踐,探索總結出了調解「十法」,即:以情感染法、以柔克剛法、先守後攻法、正義震懾法、親情促動法、群眾抨擊法、穩定大局法、感化性教育法、誠信擔保法、類同案推代教育法,成為大同市人民調解教材,並在山西省司法系統推廣。
2015年10月15日6時40分,李培斌同志因連續多日加班工作,突發疾病因公殉職。
『捌』 《李司法的冬暖夏涼》片尾曲叫什麼名,就記得有句歌詞是長城深處是我的家
長城我的家
詞曲/樊士歌
有一個地方常駐在心中
有一段時光記憶在夢中
有一片沃土豐收著希望
有一縷牽掛一往深情
那個地方生長著我的根
那段時光盛滿年少的夢
那片沃土養育了我
那份牽掛讓我一生鍾情
魂牽夢繞我的家
美麗傳奇大長城
自古繁榮昌盛地
風流人物化作滿天星
蒜香田園農家樂
繁榮發展大長城
大美和諧宜居地
多彩妖嬈更多情
(童謠)
長城的地長城的天
長城大蒜美名傳
長城的路長城的橋
長城盛產紅辣椒
長城的根長城的魂
長城老家最最親
魯南蘇北大平原
好客山東南大門
有一片廣袤的田野綠油油
有一道壯麗的風景金黃黃
有一種獨特的味道記心上
有一份綿綿的情懷永不忘
那片田野飄盪著大蒜香
那道風景風動滾麥浪
那種味道誘人的火辣辣
那份情懷讓我海角天涯望故鄉
魂牽夢繞我的家
美麗傳奇大長城
自古繁榮昌盛地
風流人物化作滿天星
蒜香田園農家樂
繁榮發展大長城
大美和諧宜居地
多彩妖嬈更多情
(童謠)
物華天寶我的家
人傑地靈長城人
春夏秋冬四季畫
天涯海角不忘根
這方水土養育了我
醇厚朴實長城人
祥和興盛大發展
美麗的長城歡迎您
『玖』 山西省司法局有個叫李素海的嗎
可以去人事部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