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長唐
⑴ 在古代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相當於現在哪些機關
一、吏部
相當於現今的組織部,作用和現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這個部門設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時候,那時候就有吏部了,在這個部門最高的職位就是吏部尚書。
四、刑部
刑部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和最高法院以及公安部,你看這個部門多麼強大,都能代替現如今這么多的部門和機構,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簡單講就是古代犯人,犯了法都得來這里登記。
五、禮部
這個部門就相當於現如今的外交部和教育部,一般國外的人或者非常重要的人來了,就由這個部門的人接待,對方來頭大的話,禮部尚書就得親自出動迎接。
六、工部
這個部門就相當於現如今的建設部與交通部,古代無論哪個國建要建造點什麼東西就得找這個部門登記才好使。
⑵ 中國古代各朝代對專職司法官員的稱謂
刑部?你可以去教育網看看,或自己去看看史書.管刑律的自己去找找.
⑶ 唐朝官職
唐朝官職設立如下:
1、正一品
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
爵:親王、公主
2、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3、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台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4、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5、正三品
職官:中書令、侍中(代宗大歷年間擢升正二品)、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3)司法部長唐擴展閱讀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數民族政權的職官制幾個方面。
三師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與兩漢兩晉南北朝相比,無大司馬,十六衛大將軍均為正三品,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策軍大將軍均為正二品,左右羽林軍大將軍均為正三品。
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中央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
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⑷ 唐朝各個官職名,比如刺史、縣令,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官
唐朝中央宰相名稱: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左右僕射、參知政事(二品)等都是宰相,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常委、委員。尚書(三品)、侍郎(四品),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副部長;郎中(五品)、員外郎(六品),相當於中央部委的廳局級、副廳局級公務員。御史大夫(三品)、御史中丞(四品),相當於紀委書記、委員。(中央官員名目繁多,這里掛一漏萬,只說最基本的,其他的內官、宮官、太子親王府官、秘書省、著作局、宗室管理機構、大理寺、國子監、將作監、還有軍方的十六衛折沖府等、外藩等等系統的官員還有很多)
節度使:相當於地方軍區司令。
地方州縣一級,根據規模劃分為上等州、中等州、下等州;縣的劃分更繁雜,官員定額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二品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副總理,三品、四品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五品六品大約是市局級,七品是縣處級,八九級就是鄉科級了)。
上州:「刺史一人,從三品,職同牧尹;別駕一人,從四品下。長史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五品下;錄事參軍事一人,從七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下;司功參軍事一人、司倉參軍事一人、司戶參軍事二人、司田參軍事一人、司兵參軍事一人、司法參軍事二人、司士參軍事一人,皆從七品下;參軍事四人,從八品下;市令一人,從九品上;丞一人,從九品下;文學一人,從八品下;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下。」
中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錄事參軍事一人,正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上;司功參軍事、司倉參軍事、司戶參軍事、司田參軍事、司兵參軍事、司法參軍事、司士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下;參軍事三人,正九品下;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下。「
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別駕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司倉參軍事、司戶參軍事、司田參軍事、司法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參軍事二人,從九品下;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下。
京縣(首都所在縣):「(縣)令各一人,正五品上;(縣)丞二人,從七品上;主簿二人,從八品上;錄事二人,從九品下;(縣)尉六人,從八品下。」
畿縣(首都周圍的縣):「令各一人,正六品上;丞一人,正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上;尉二人,正九品下。」
上縣:令一人,從六品上;丞一人,從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尉二人,從九品上。
中縣:令一人,正七品上;丞一人,從八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
中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上;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
下縣: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從九品上;尉一人,從九品下。
(這里,令就是縣令、丞就是縣丞,相當於副縣長或者縣長助理、尉就是縣尉,相當於縣武裝部長、公安局長。)
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別駕一人,從五品上;司馬一人,從六品上;錄事參軍事一人,從八品上;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司倉參軍事、司戶參軍事、司田參軍事、司法參軍事各一人,從八品下;參軍事二人,從九品下;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下。」
地方軍事系統官員未涉及。
以上均參閱《新唐書 百官》
⑸ 在唐代司馬是什麼官職地位高嗎
司馬在古代是掌管軍政、軍賦的官員,也就是負責軍事、戰爭方面的主官。漢武帝時罷太尉置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號,比如衛青官拜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從職能范圍來看,司馬相當於古代六部中的兵部尚書以及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總參謀長和後勤部部長。明清時期的官紳在提及兵部尚書的時候,往往尊稱其為「大司馬」。
漢武帝廢太尉,立大司馬。而大司馬最初並不是一個官位,而是一個加封虛銜。所以你看衛青之類的都是大司馬大將軍。因為他實際是大將軍(帶兵打仗)但是功勛卓著深受喜愛,所以封大司馬以示尊寵。所以大司馬說起來跟漢初的太尉是有些類似。
但是不同的是,自此開始,大司馬有凌駕於丞相之上,並成為三公之首的趨勢。這跟漢初丞相為百官之首的地位有些不同,意味著孝武意圖削弱外朝的想法。
(5)司法部長唐擴展閱讀
「司馬」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國家軍賦和組織軍事訓練外,還是軍法的執行者。司馬的這一職能在《左傳》、《國語》中亦有所記述,如《國語·晉語三》載晉國將領慶鄭,因違反軍令,晉惠公命司馬說殺之,司馬說於全軍將士前歷數慶鄭違反軍令的四大罪行,然後對其實行斬刑,以儆全軍。
據《左傳·文公十年》載,楚王與宋、鄭二國君田獵於孟褚,「宋公違命」,左司馬天畏「抶其仆以徇」,這是司馬在田獵中(實為軍事演習)懲罰違令者的事例,即使一國之君亦嚴懲不貸。對違犯正常軍事行列者由司馬負責處治。
從上述幾例中可見,無論是軍事演習還是在真正的戰爭中,凡違反命令和軍規者,小自車仆,貴至國君,均予以嚴厲懲處,而執法者即是司馬。上引《左傳》、《國語》等材料反映的雖是春秋時期的事件,但所記述的均為周制。
春秋時如此,西周時亦當不例其外,與《周禮·大司馬》所記相印對,足以證明司馬無疑是軍事執法官。
⑹ 唐天標的個人經歷
清華大學首屆國防生畢業典禮暨入伍出征儀式上的講話
在新的歷史時期,解放軍能不能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履行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神聖職責,能不能保持解放軍的性質本色和作風,使這支軍隊始終是忠於黨、忠於人民的軍隊,關鍵在人。在軍事資源中,人才是最寶貴、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資源。
實踐已經證明,依託普通高等教育培養軍隊幹部,是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優化國家人才資源配置,提高解放軍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解放軍建設正面臨著完成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唐天標希望大學為科技強軍培養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給各高校樹立榜樣,也希望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扎實工作,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做出更大的貢獻。
敘利亞軍隊領導人會見唐天標
2000年9月21日,敘利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塔拉斯上將和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阿斯蘭中將21日分別會見了來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上將及其一行,雙方就兩國和兩軍關系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
越軍總政治局主任黎文勇會見唐天標
2004年12月7日,越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事黨委常委、越軍總政治局主任黎文勇上將,在越南首都河內會見了來訪的以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上將為團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工代表團。
唐天標轉達了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上將對黎文勇主任的親切問候和良好祝願。他表示,中國政府和軍隊重視發展中越兩國、兩軍關系,願與越南同志共同努力,不斷加強兩軍包括軍隊政治工作在內的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把中越兩國、兩軍關系推向新的高度。會見後,唐天標與越南人民軍總政治局副主任範文龍中將進行了會談。
唐天標會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雅各布
2005年7月19日,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在八一大樓會見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雅各布·凱倫伯格一行。唐天標說,中國軍隊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各項合作卓有成效,特別是2004年,雙方聯合舉辦亞太地區武裝沖突法研究會,取得了很大成功。唐天標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北京設立代表處表示祝賀,希望今後進一步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傳播推廣武裝沖突法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唐天標會見羅馬尼亞客人
2001年10月15日,總政治部副主任唐天標上將今天在這里會見了羅馬尼亞國防部長顧問約·魯斯一行。
唐天標說,中羅自建交以來,兩國關系得到了長足發展,兩國兩軍領導人互訪頻繁。雙方保持密切往來,有利於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羅兩國、兩軍的友好合作關系。同時,也希望中羅兩國軍法界在軍隊政治工作及司法方面多交流,共同為促進兩國、兩軍的友誼作出貢獻。
唐天標來黃山市檢查農業法等貫徹落實情
2006年9月26日至28日,以中共中央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唐天標為組長的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考察調研了黃山市貫徹實施《農業法》、《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工作情況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考察期間,唐天標一行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本立,市領導鮑小如、項金如等陪同下,先後深入到歙縣、休寧等地,詳細了解黃山市貫徹實施「三法」工作情況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並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歙縣鄭村鎮黎明村,唐天標來到農戶家中察看了他們的土地經營權、農業承包經營權等證書,並與村兩委幹部親切座談。他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安天下」的產業,黎明村「三農」工作出現的可喜變化,既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政策利民,又與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唐天標到延慶調研
2006年6月6日,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唐天標到延慶調研新農村建設。唐天標在聽取徐鳳翔副縣長關於「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匯報後,對延慶推進新農村建設所作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延慶作為北京綠色生態屏障,能夠抓住城市發展特點,發展生態農業,都市農業、特色農業,定位準確,著眼長遠;能夠堅持一手抓惠農政策的落實,一手抓基層政權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他希望延慶要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新農村建設中,認真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總體要求」,把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推進。
⑺ 漢到唐的官銜制度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⑻ 古代六部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些機構相當於現在哪些機關
六部:
1、吏部——組織部以及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2、兵部——國防部、總參、總裝備部、總後勤部
3、禮部——外交部,教育部
4、邢部——司法部、最高法院、檢察院和公安部
5、戶部——農業部、財政部、民政部
6、工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部、水利部、林業部、發改委
古代六部作用:
1、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
2、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
3、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
4、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
5、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
6、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
(8)司法部長唐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⑼ 唐朝各官員姓名,姓名啊,謝謝
李世績--疊州都督,丁丑,以疊州都督李績為特進、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癸巳,以李績為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 九月,乙卯,以李績為左僕射。
檢校中書令--長孫無忌(攝理最高立法長)太子舅父 :癸未,以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無忌固辭知尚書省事,帝許之,仍令以大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中書令--禇遂良(最高立法長)
侍中(最高立法長)--於志寧
張行成--少詹事(太子宮副總管)
高季輔--檢校刑部尚書(攝理國務院司法部長)兼侍中兼吏部侍郎(國務院文官部副部長)兼右庶子(太子宮事務署長)兼中書令(最高立法長)
禮部尚書--許敬宗
監察御史--韋思謙
黃門侍郎--宇文節
中書侍郎--柳奭 王皇後之舅也
行軍長史--薛萬備
大理卿--唐臨
大理少卿--張睿冊
諫議大夫--蕭鈞
土藩國相--祿東贊
梓州都督--謝萬歲
兗州都督--謝法興
黔州都督--李孟嘗
桂州都督--劉伯英
李素立--豐州軍區都督
庭州刺史--駱弘義
金州刺史--滕王--元嬰
通事舍人--橋寶明
咥運入宿衛,授右驍衛中郎將
左武候大將軍--梁建方
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
右驍衛將軍--高德逸
右武候將軍--薛孤、吳仁
左領軍將軍--趙孝祖
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
宰相有:姚崇、宋璟、魏知古、盧懷慎、李林甫、楊國忠、張九齡、張嘉貞、裴耀卿等
尚書有:杜暹、蘇珦、尹思貞、畢構等
⑽ 《綠皮書》中鋼琴家為什麼非要穿越美國南部巡演
我的理解,這是一趟非去不可的自我救贖之旅。
當謝利在一次演出結束後被告知不能用廁所,而只能在樹林中小便時,謝利拒絕了白人邀請方的建議。而是讓lip帶著他從演出的地方趕回酒店,在酒店上廁所之後再回到演出現場繼續演出。Lip對此表示不理解,認為謝利完全沒有必要計較這件事,如果怕耽誤演出時間完全可以在路邊解決,但是對此謝利卻沒有跟lip據理力爭。
因為他知道白人付錢給他讓他表演是為了顯示出來他們的禮貌、涵養和文化,但是一旦當黑人離開舞台,這些白人對待他們又是另外一種嘴臉,這才是白人真正的文化和內在。謝利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種文化,同時還在南方腹地的巡演過程中尋找真正的自己。因為在白人眼中他是黑人,但是在黑人眼中他又只是擁有黑人外表的白人,在直男面前他或許連男人都不是。
這是因為這樣,他選擇去南方巡演,一邊尋找這些「邊界」一邊抹掉這些「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