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欺詐案例
A. 民事欺詐起訴書一般都怎麼寫
要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相對於行政訴訟、刑事訴訟),就必須有訴狀。下面就民事訴狀的寫作方法和要領簡單說明。
步驟/方法
1
訴狀,是指一方當事人(原告)為維護或者實現自身的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某種訴訟請求,並陳訴有關事實和理由的法律文書。
民事訴狀,也稱民事起訴書,是指民事案件(相對於行政案件、刑事案件)的一方當事人(原告),為維護或實現自身的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請求,並陳訴有關事實和理由的法律文書。
2
訴狀在訴訟中的作用和地位。
訴狀在訴訟中的作用是「提起訴訟」、「向人民法院申請啟動訴訟程序」。人民法院的司法行為具有被動性,所以,必須由原告通過提交訴狀這一行為來啟動訴訟程序。
訴狀在訴訟中的地位是「綱領性文件」,即訴狀要達到這樣一個目的:一個第一次接觸這個案子的人,看了訴狀後就基本能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
3
訴狀的基本結構。
民事訴狀一般分為五大基本部分:
1、文頭。一般寫「民事起訴書」或「民事起訴狀」。
2、列明訴訟主體。原告和被告是基本的訴訟主體。有第三人的,還要列明第三人。
自然人訴訟主體的,要按照「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日,職業,住址,身份證號、聯系方式」的順序寫明。其中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確實不清楚的可以寫個大概年齡)、住址、聯系方式5項是必須有的。
單位訴訟主體的,要寫明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住址(住所地)、聯系方式,最好能附有其營業執照的復印件。
3、訴訟請求。訴訟請求要用序號分開,每條按照「請求依法判令XXXXX;」的格式來寫。
另外,現在有的法院要求訴狀還要列明案由。但案由不是必須有的部分。
4、事實與理由。即先說明事實(比如受到侵害),再說明要求賠償的理由(實體法的規定)和提起訴訟(程序法的規定)的理由。
實踐中為了簡便,有些簡單的案件也可以不詳細列明理由,只寫「依法應承擔責任」、「依法起訴至貴院」即可。
5、文尾。文尾要寫清遞交訴狀的法院、具狀人(原告)、起訴時間。向人民法院遞交的訴狀中,必須有至少一份是由具狀人親筆簽字(蓋章、按手印)的原件。
4
訴狀的基本格式。
訴狀應使用A4紙列印,最好不要塗改。
訴狀的標題應使用二號黑體字。
訴狀的正文應使用四號宋體字。
訴狀的「訴訟請求」和「事實與理由」,應使用三號宋體加粗。
具狀人簽名部分和起訴日期部分應留白,以便具狀人簽署。
5
訴狀寫作的誤區。
1、訴狀越詳細越好。事實上,好的訴狀就是簡單的訴狀。訴狀只要簡明扼要地把案件說清楚即可。
2、一個訴狀能寫很多事,能提很多訴訟請求。對於專業的法律人士來講,一個案子之所以是一個案子,不是看它包含了幾個「事」,而是看它是否屬於同一個「法律關系」。只要是同一個法律關系內的,提幾個訴訟請求都可以。但不是一個法律關系的,即便在一件「事」中,也不能作為一個案子起訴。
6
幾種常見訴狀「事實與理由」部分的寫作要點。
一、離婚訴狀。
1、婚姻基礎(認識經過、戀愛時間、家庭情況、家屬是否支持);2、登記結婚的時間和登記機關;3、有子女的,寫明子女姓名、性別、出生時間;4、婚後感情;5、重要財產的取得。
二、繼承案件。
1、被繼承人情況;2、繼承人情況;3、遺產情況。
END
注意事項
1、訴狀是提起訴訟的根本性文書,是訴訟中必須有的文件。
2、在實踐中,很多法院的審判任務很重,法官往往都是直接看訴狀,然後依照訴狀對案件做出一個初步判斷。
所以,一份好的訴狀能讓法官耳目一新,對原告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獲得同情分
3、訴狀一般按對方「對方當事人人數+2 」的數量准備。其中的2份,一份給法院,一份留律師事務所存檔備查。
B. 一道關於是否構成欺詐的民法案例分析題,求解
1、不屬於欺詐,合同欺詐是以訂立合同為手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本案例中甲方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因此不屬於欺詐;
2、屬於民事法律行為,因為這是當事人處分自己的權利;
3、該合同屬於無效合同,被撤銷後會恢復原狀,甲退回乙方款項同時可以按照合同約定要求甲方承擔合同無效的法律責任。
C. 欺詐行為 - 大電影上的案例
這樣所訂立的合同是無效的。依據《民法通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無效合同:
(1)訂立合同的民事主體不合格,即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不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或民事行為能力;
(2)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3)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
(4)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5)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6)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那麼其符合(2)中所說的「欺詐」。一般來說你告房地產商的結果是,法院會判令合同無效,如果你為此合同支付過錢款那可以退還,而且加算這段期間的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當然為此造成的你的其他合理損失,也在賠償的范圍之中。
D. 已經定性為欺詐的民事案件,一方要求撤銷合同,法院是否還可以主張合同有效
一、合同屬於雙方當事人合意。一方提供虛假情況、隱瞞事實真相而讓對方信以為真,和其簽訂合同。類似於詐騙,欺詐的結果是受欺詐方心甘情願接受了欺詐事實簽訂了合同。
二、單方法律行為只需行為人單方行為即可成立。典型的單方行為比如遺囑、追認。拿追認舉例:甲無權代理人實施無權代理行為,第三人要求被代理人對該無權代理行為進行追認,為了得到其追認,第三人對被代理人進行了欺詐,被代理人據此進行追認。
三、二者的法律效果在民事領域都屬於可撤銷行為。
E. 民事案件按詐騙案件處理公安應受到法律制裁嗎
首先確定是詐騙還是欺詐,民事欺詐去法院立案起訴,刑事詐騙去公安機關報案。民事欺詐去法院立案起訴,刑事詐騙去公安機關報案。然後應當繼續偵查。因為刑事和民事不能混為一談,即使被告人已經履行了民事賠償義務,還是不能免除刑事責任。但在刑事判決中,也會綜合考慮民事判決的情況,這也是量刑的參考因素之一。
法律分析
在發生民事糾紛後,若是當事人通過協調等各種手段都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當事人往往會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來給一個公正的裁決。如果民事案件與詐騙案沒有牽連,可以單獨立案審理;如果是刑事詐騙兩案有牽連,就要先進行刑事案件,再審理民事案件。如果是民事詐騙,法院按照相應法律規定審理。刑事詐騙行為人為了非法佔有,巧取豪奪,不擇手段,詐騙的財物數額往往非常巨大,嚴重擾亂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秩序。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F. 民事訴訟欺詐罪的案例
民事訴訟欺詐罪的立案標准有:詐騙公私財物5000元以上的,應予以立案追訴。犯此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
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G. 請問民事案件和詐騙案的區別有什麼不同呢
詐騙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與一般民事欺詐行為之間的區別如下:
1、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在概念上的區別:民事欺詐,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故意以不真實的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入錯誤的認識而作出一定民事行為的意思表示,從而達到發生、變更或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刑事詐騙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故意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從而自願交付財物的犯罪行為。可見民事欺詐可以形成法律關系,此法律關系可以是無效或部分無效的。而詐騙犯罪行為根本不產生民事法律關系。同時如果行為人的欺詐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達到一定程度,需要用刑法來懲罰的話就構成詐騙罪。
2、民事欺詐行為與刑事詐騙在主觀方面的區別:民事欺詐行為的目的在於使用欺騙手段與他人發生、變更、終止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而詐騙犯罪在主觀上以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為目的,雖然詐騙行為在客觀上也引起他人為一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但是詐騙犯罪人卻沒有承擔法定或約定的民事義務和實際履行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區分民事欺詐和詐騙罪的關鍵是看行為人的主觀上是以騙取他人財物為目的,還是通過履行民事法律行為而獲得利益。民事欺詐人主觀上所追求的是通過欺詐行為和對方成立的民事法律關系的客觀實現。而詐騙犯罪人對事先和他人的訂立的民事法律關系無實際履行的誠意,主觀上是虛構的。詐騙犯罪人主觀是直接故意;民事欺詐人主觀多表現為直接故意,但間接故意也可以構成民事欺詐。
3、民事欺詐行為與刑事詐騙在客觀方面的區別:主要表現為行為人是否有實際履行能力。第一,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全部或者大部分用於揮霍、從事非法活動或攜款潛逃的,應該認定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第二,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主要用於約定義務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認定為民事欺詐。 第三,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用於其它合法經營活動,但是卻有積極履行約定義務行為的,也應認定為民事欺詐。第四,如果行為人給對方造成損失後,不主動採取補救措施,推脫責任或者逃匿的,應認定為具有詐騙的故意。
H. 什麼叫民事詐騙案什麼是刑事詐騙案
1、民事欺詐行為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
2、刑事詐騙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於第一百九十三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8)民法欺詐案例擴展閱讀
區別
(一)主觀方面:欺詐行為人主觀目的是通過瞞、哄、誘導的方法,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對其不利而對欺詐行為人有利的行為。通過「履行義務」的合法形式,謀取非法利益,其實質是「不法獲利」
(二)客觀方面:刑事詐騙行為人虛構的是主要事實,即行為人為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虛構事實的同時,常常使用虛假的身份、虛假的證件,甚至編造假姓名、假地址等,其目的是在得逞後不受法律的追究。而民事欺詐行為人虛構的往往是輔助事實,即一般具有合法的民事主體資格,無須用假冒身份、虛構地址、造假證件等。
(三)履行承諾的實際能力和行為方面:第一,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全部或者大部分用於揮霍、從事非法活動或攜款潛逃的,應該認定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第二,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主要用於約定義務的履行,即使客觀上未能完全履行的,一般也認定為民事欺詐。
第三,如果行為人將取得的財務用於其它合法經營活動,但是卻有積極履行約定義務行為的,也應認定為民事欺詐。
第四,如果行為人給對方造成損失後,不主動採取補救措施,推脫責任或者逃匿的,應認定為具有詐騙的故意。
I. 詐騙變成民事糾紛怎麼辦
您好,
民事訴訟中牽扯到詐騙怎麼辦
如果民事案件與詐騙案沒有牽連,可以單獨立案審理;如果是刑事詐騙兩案有牽連,就要先進行刑事案件,再審理民事案件。如果是民事詐騙,法院按照相應法律規定審理。
刑事詐騙和民事詐騙的區別:
刑事詐騙行為人為了非法佔有,巧取豪奪,不擇手段,詐騙的財物數額往往非常巨大,嚴重擾亂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秩序。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刑事詐騙行為人為逃避法律的制裁,在虛構事實的同時,常常使用虛假的身份、虛假的證件,甚至編造假姓名、假地址等,其目的是在得逞後不受法律的追究。欺詐行為雖然也是違法的,但其嚴重程度仍然在民事違法的限度之內。對於民事欺詐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為無效。」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法律規定,各自返還財產,欺詐行為一方賠償對方的損失。
民事欺詐行為人主觀目的是通過瞞、哄、誘導的方法,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對其不利而對欺詐行為人有利的行為,通過「履行義務」的合法形式,謀取非法利益,其實質是「不法獲利」,主觀故意是間接的。而詐騙行為則不同,行為人主觀上根本沒有擔負義務的動機,只企圖虛構事實迷惑受害人上當受騙,交出財物,非法佔有,其主觀故意是直接的。
如果民事案件中涉及到詐騙那麼可能會構成詐騙罪,詐騙罪屬於刑事案件,這個時候應該先進刑事案件的審理,再進行民事案件的審理,也可以在刑事案件中附帶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