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刑法的感悟
① 我對刑法修正案違法行為的感想
來1、 法律是包括國家根源據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而制定的,並要求全體公民必須遵守的強制性行為准則,違法行為就違反國家意志的行為,嚴重就構成犯罪。
2、紀律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在一定范圍內制定的,要求所有成員必須遵守或維護的規章或規定。如果違反紀律就應當受到相應的處罰。
② 刑法分論感受
採納我,寫給你。
③ 學習刑法的心得和體會
刑法規定的任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法制建設的要求決定的。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懲罰犯罪。對觸犯刑法所規定的任何犯罪行為,都要依照刑法的規定予以追究,對犯罪分子判處一定的刑罰,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通過懲罰犯罪分子,一方面可將犯罪分子改造過來,另一方面對社會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達到維護社會正義、減少犯罪、預防犯罪的目的。
(二)保衛國家安全、鞏固國家政權。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固是我國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和保證。作為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刑法,其首要任務應當針對那些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等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犯罪行為。這是刑法階級性的集中表現。在我國刑法分則中,第一章就規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該章總結了建國以來同這類犯罪作斗爭的經驗,對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及其處罰,作了明確的規定。
(三)保護國家、集體、公民的財產。國家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公民個人的財產,是公民生活、從事生產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刑法根據憲法的規定,將保護公共財產和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作為刑法的任務之一,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經濟基礎,保護個人合法財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權利,公民依照法律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等各項民主權利,以及勞動、學習、創作等相關權利。為了同各種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犯罪行為作斗爭,刑法對這一類犯罪及其處罰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對於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作用。
(五)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范圍是很廣的,包括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工作、學習、科研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刑法規定的各種犯罪,盡管犯罪所針對的對象、行為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有些犯罪,直接目的就是擾亂一定的社會秩序。運用刑法打擊犯罪、懲罰犯罪,最終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的穩定,實現刑法的目的。
④ 急求一篇對刑法學的讀後感
開宗明義的《刑法學》,字字句句有指向;言簡意賅的《刑法學》,慎重斟酌無商量!
如果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那麼刑法就是法律的底線;如果說其他法律還有告訴才處理或者不告訴才處理的餘地,那麼除了虐待罪以外,刑法幾乎完全沒有這樣的餘地,也就是說無論是否告訴,司法機關一樣有權力處理。
刑法就是這樣的法律,定罪尤其需要謹慎,量刑尤其需要慎重,執行尤其需要嚴格的法律。它以對犯罪人人身自由乃至生命權利進行痛苦性的剝奪為手段,它以一副冰冷決絕的面容而出現,它以對社會危害性行為的嚴厲懲處為方法,它以惡魔的身姿來把天使的願望實現!這就是刑法,自始至終銘刻著「底線」兩個字的刑法。
刑法是寬容的,罪行法定原則明確指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不構成犯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明確規定:不構成犯罪的,不得適用刑罰。能放且放,得放且放的刑法,在自己殘忍甚至是血淋淋的手段面前,退縮著,忍讓著,因為它太知道一旦觸及自己這道高壓線,隨之而來的決不是當事人僥幸逃脫的意外結局,而只能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被繩之以法的因果報應。這一天對犯罪人來說總是來得太早,對被害人來說總是來得太遲,對刑法來說總是遲早要來!刑法是嚴厲的,我國刑法追訴時效規定: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也就是說要麼是自己主動喪失犯罪之前的一切快樂生活,藏匿起足夠法定刑的時間自我懲罰,要麼是自己被動喪失犯罪之前的一切快樂生活,被司法機關執行懲罰,二者本質上沒有區別。
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喜歡刑法,因為它下達底線的寬容;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贊賞刑法,因為它義無返顧的決絕;在所有法律之中,我最敬佩刑法,因為它為捍衛蒼生之太平不惜忤逆心願捨身舉屠刀;在這一點上,和我們的軍人多麼相象啊,離家正是為了保家,武力捍衛正是為了守和平。
或是:
問:刑罰的目的是什麼?
答:預防犯罪
。。。。。。。
而我比較贊同西方的刑罰目的論,即「報應刑論」。
其一,刑罰懲罰的應該是犯罪,而從預防論來看我國刑罰的對象卻是沒有犯罪的人,以此達到威懾、預防犯罪的目的。懲罰的是未然之罪,是在無罪施行,明顯與刑法第5條規定的罪責性相適應原則相違背。 這不是扯嗎!!!!...............
其二,預防論實質是以在以罪犯為工具,通過刑罰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罪犯是有理性的人格主體,這不是明顯違背了人權嗎?.....很扯!!!!!
其三,從司法實踐來看。所謂的以預防為目的而適用刑罰,在我國經多年的司法實踐檢驗也不過如此,特別是為了實現一般的預防而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嚴打」,並沒有有效地遏制居高不下的犯罪和大案要案。..... 十分扯!!!!
因此,呼喚刑罰「報應刑論」的回歸,到達刑罰的正義。。
不要總是拿社會主義刑法怎樣怎樣之說在那裝ABCDEFG
⑤ 讀刑法後的心得體會
懂法的人知道怎麼避法 不懂法的人遵紀守法也能讓你違法
⑥ 談談你對刑法學的認識和體會
刑法學主要研究犯罪與刑罰,犯罪的認定需罪刑法定,堅持疑罪從無。
⑦ 談談你對刑法的印象與思考
所謂刑法就是規定什麼是犯罪已即出以怎樣的處罰的規定從而引導人們的行為,刑法很嚴酷,回對大多數人他可能離我答們很遠,但是我們要了解它從而更好的保護我們,刑法么我感覺它還是很人性化的,只是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可能被某些孫子濫用,我國刑法相比外國的還有很大的差距,應該更加的規范化具體化,還有提高我國具體執法人員的素質這是最重要的。
⑧ 急用刑法學感悟!
一、我國刑法三大原則為:罪行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相適應原則。
關於罪行法定原則有人提出其含義是「法律有規定的就要按照法律規定處罰,無規定的就不要處罰」,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罪行法定原則的出發點是從「疑罪從無」的角度提出的,而不是從有規定的就按照規定的角度出發提出的,不然,罪行法定原則會蛻變成「疑罪從有」。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嚴格來說不能作為刑法的原則,因為這原則是我們法律的原則,而不是刑法特有的原則,刑法中的原則應當是刑法特有的原則。資本主義刑法也有三大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相適應原則和刑罰人道主義原則。而刑罰人道主義不是我國刑法的原則。
三大原則的根本精神是有利於被告。
二、刑法的溯汲力
我國的規定是:從舊兼從輕;這與罪行法定原則是一致的。台灣地區規定「從新兼從輕」,其結果與我們的一樣,但是價值取向不一樣,從新兼從輕無法體現罪行法定原則。
三、犯罪客體
1、沒有犯罪行為就沒有犯罪客體。犯罪客體指的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搶劫罪的客體包括公私財產所有權和公民人身所有權利,我國刑法將該罪的主要客體定為財產所有權,所以搶劫財產未到手,是未遂;但是財產雖未到手卻致被害人死亡的,卻是既遂。
2、任何犯罪都使犯罪客體造成侵害,但是不一定對犯罪對象造成損害。
3、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體,但是有的犯罪沒有犯罪對象,如脫逃罪。
通過司法考試,究竟是一種釋放還是一種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