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編纂
❶ 中國大陸刑法典從清代到現在有哪些
1、清代《大清新刑律》
《大清新刑律》於1908年完成,但由於守舊派的反對,直到1911年1月25日才公布。不久清王朝即告覆亡,該律並未施行。它採用資產階級的刑法體例、刑罰制度和刑法原則。在刑法體例方面,分總則、分則兩篇。
在刑罰制度方面分主刑、從刑兩種,主刑包括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包括褫奪公權和沒收。 在刑法原則方面,採用了資產階級的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此外,還根據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情況,規定了有關妨礙國交、妨礙選舉、妨礙通訊、交通以及妨害衛生等方面的犯罪。
2、北洋政府《暫行新刑律》
《暫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對《大清新刑律》稍加刪改而制定的刑事法規,於1912年4月30日頒行,內容與《大清新刑律》基本相同。
1912年3月,袁世凱發布命令:「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力外,余均暫行援用。」此處所指「新刑律」,即清末修律公布之《大清新刑律》。據此命令,北洋政府法部隨即擬定《刪修新刑律與國體抵觸各章條等並刪除暫行章程文》,並附列刪除各章條目,經呈袁世凱批准,並通令各司法衙門遵行,是為《暫行新刑律》。
後1914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以「重典」威懾人民,頒布《暫行新刑律補充條例》15條,增設了一些罪名,並加重了原來的許多刑罰。此外,北洋政府還在1915年和1918年先後擬定了兩次刑法修正草案;但均未頒行。
3、國民政府1928年《中華民國刑法》
該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共48章,387條。1935年1月1日又公布了經過修改的刑法,即所謂新刑法。其中總則編12章99條,分則編35章258條。
列舉了諸如竊盜、殺人等罪名,並針對各罪內容特別規定。學說上一般把刑法分則按照侵害法益的不同分為國家法益、社會法益和個人法益數部分;在個人法益方面又常再細分為生命、身體法益、自由法益和財產法益等。
原則上本法總則部分的規定適用於所有法律的刑事規定(其他法律的刑事規定稱附屬刑法,即刑法以外之特別刑法),在分則的部分則列舉了基本的刑事處罰規定。
4、國民政府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
新刑法標榜「從輕主義」,對一般輕罪的處罰比舊刑法規定的有所減輕,但對於所謂觸犯反動統治秩序的行為則從嚴、從重處罰。
同時吸取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國家刑事立法政策中所謂「社會防衛主義」和「主觀人格主義」精神,宣稱犯罪原因在於人的生理素質和心理因素,主張應以主觀的犯罪動機,而不是以客觀的犯罪事實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
對所謂「內亂罪」以及「外患罪」、「殺人罪」、「強盜罪」等「危險極大」者,皆規定了懲罰「預備犯」、「未遂犯」和「陰謀犯」的條款。
特別增加了「保安處分」專章,對於所謂有犯罪行為或有「犯罪嫌疑」「犯罪危險」的人,可以借口預防「犯罪」或「再犯罪」,實行「社會防衛」手段,令其入感化教育處所。
5、新中國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
在 1950 年,我國就在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的主持下進行了刑法典的起草准備工作。刑法大綱草案是對新中國各項法律的高度概括,是日後刑法修訂的基礎
6、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用刑罰同一切反革命和其他刑事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教學科研秩序和人民群眾生活秩序,保障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❷ 單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有什麼區別
單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有如下區別:
1、定義不同
單行刑法是單行規范性法律文件,刑法典之外,為補充、修改刑法而由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單行刑法規范。
刑法修正案與《刑法》同等,對現行刑法中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的有關條文,通過全國人大予以修改、補充,加以完善。
2、作用不同
單行刑法,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對刑法規定進行部分補充、修改或廢除部分刑法規定的單行規范性法律文件,一般是立法機關制定的針對某一類專門問題或行為的刑法規范。
刑法修正案,是立法機關在修改刑法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所作的修改。是為了保持《刑法》的穩定性,而保證刑法條數不變的措施。這樣一來,修改後,頒布的不是一部新的刑法,而是修改後的「舊刑法」,從而保持穩定性。
3、立法模式不同
刑法修正案是刑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是刑法修正的前提和基礎。刑法修正案,作為對刑法條文的具體修正,與現行刑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刑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單行刑法的立法模式可以分為散在型和編纂型兩種。所謂散在型就是單行刑法各自獨立規定,分散於各個方面。編纂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對現有的特別刑法予以整理協調,按照一定的原則編纂為法典式的統一體。
我國單行刑法採取的是散在型的立法模式,而根據單行刑法適用的對象不同又可分為針對特定之事的單行刑法,針對特定之人的單行刑法和針對特定地域的單行刑法。
(2)刑法編纂擴展閱讀:
單行刑法,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對刑法規定進行部分補充、修改或廢除部分刑法規定的單行規范性法律文件。單行刑法對刑法總則的修改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對刑法管轄權的修改。
我國1979年刑法沒有規定普遍管轄,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國國家和公民犯罪後進入我國域內,我國刑法沒有管轄權。
而《關於禁毒的決定》吸收了聯合國公約的內容,根據禁毒斗爭的需要,在第13條明確規定了無論毒品犯罪分子為何國國籍,也無論其在何國犯罪,只要進入我國領域,除實行引渡的以外,都適用該決定對其定罪量刑。
2、補充了量刑情節。
例如我國1979年刑法第63條規定:「犯罪以後自首的,可以從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較重的,如果有立功表現,也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沒有規定在沒有自首但有立功表現的時候該如何定罪量刑,《關於禁毒的決定》第14條對此做出了明確規定:「犯本決定規定之罪,有檢舉、揭發其他毒品犯罪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3、對累犯的修改。
1979年刑法第61條規定一般累犯犯前後兩罪的間隔時間為三年,而在《關於禁毒的決定》中第11條規定在犯有關的毒品犯罪之後任何時間內再犯毒品犯罪的構成累犯,應該從重處罰。
刑法修正案不斷更新的原因: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法制建設的日益完善,現行刑法部分條文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需要通過全國人大予以修改、補充,加以完善。
刑法修正案不斷更新的意義:
1、刑法修正案主要意義就是,刑法修正案作為對刑法條文的具體修正,與現行刑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發違法犯罪發展的形勢,適時地對現行刑法進行小范圍的修正是很有必要的,更能體現立法和司法對社會秩序的保護、對民眾行為的指引和教育。
❸ 什麼是法的編纂
法律編纂又稱法典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法律部門的全部現行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內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為一部系統化的新法典的活動。它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的立法活動。
❹ 附屬刑法的附屬刑法的立法模式
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在制定附屬刑法規范時,主要採用兩種立法模式,即散在型立法模式和編纂型立法模式。 這里所稱的散在型立法模式,是指在經濟法規、行政法規等非刑事法律中直接規定有關犯罪和刑罰條款的立法方式。這種立法模式被大多數國家附屬刑法立法所採用。之所以如此,這是由其自身具有的附屬性、輔助性及特定性所決定的。根據世界各國的立法例,散在型立法模式又可分為依附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和獨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兩種。
1.依附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
依附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是指附屬刑法規范不直接規定出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完整內容,而是對刑法典或單行刑法有一定依附關系的立法方式。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這種立法方式不能規定出附屬刑法規范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完整內容。其全部或一部分內容要依附於刑法典或單行刑法的有關條款的規定;二是這種立法方式既適合規定照應性、修改性、補充性或解釋性規范,也可規定創制性規范。這種立法方式又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
(1)概括式
概括式,是指在附屬刑法規范中僅概括地規定對某一種或某幾種犯罪行為「依法處罰」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至於如何追究刑事責任,要依附刑法典或單行刑法的有關規定。這種立法方式在我國附屬刑法規范中最為常見。
(2)明示式
明示式,是指在附屬刑法規范中指出或者標出該條款所要依附的是哪一具體法律或者哪一法律中的哪一條款或者哪一罪名。這種立法方式主要有下列四種情形:一是規定依照某一法律(刑法典或單行刑法)追究刑事責任。
(3)比照式
比照式,是指附屬刑法規范對其規定的新的犯罪行為,只規定罪名與罪狀。而其法定刑則比照刑法典或單行刑法某一條款處罰的立法方式。這種立法方式多見於我國附屬刑法規范中。
2.獨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
獨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是指在附屬刑法規范中直接規定的有關犯罪和刑罰的內容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法律的立法方式。這種立法方式在各國立法體例上有下列兩種情形:
(1)創制刑法總則性規范。
(2)創制刑法分則性規范。 所謂編纂型立法模式,是指對非刑事法律中的附屬刑法規范的編纂。這種立法方式是以上述散在型立法方式的存在為前提的,它本身也應屬於附屬刑法立法的方式之一。它是指使現行附屬刑法規范系統化的一種立法方式。它不限於對現行附屬刑法規范的外部加工,而在重新審查全部現有附屬刑法規范的基礎上,編纂對非刑事法律所調整領域具有指導意義的法律文件。這種編纂,既要整理已有的附屬刑法規范,消除其中相互沖突和重疊的部分,又要補充一些新的規范,填補空白,加強刑法規范之間的協調,使之形成一個從某些共同原則出發的,有內在聯系的統一體。這種立法方式,既能夠克服散在型立法方式的缺陷,同時也為修改刑法典創造了條件。
這種立法方式在我國尚未採用,但在國外刑法立法中則多採用之,較為突出的當為荷蘭、聯邦德國的「框架立法」。因兩國在此內容上大致相同,因此,僅以荷蘭的《經濟犯罪法》為例,來說明這一立法方式。荷蘭於1950年制定的《經濟犯罪法》,是最早採用這種立法方式的典型。該法共計涉及50種經濟法規的條款,具體可分為六類:一是農業經濟法;二是生活必需品法;三是工資與價格法;四是企業合並法;五是運輸法;六是零售商品法。該法既包括經濟犯罪行為的實體法與程序法,也包括經濟刑事司法組織上的措施。該法所規定的經濟犯罪行為都沒有具體的構成要件和刑罰,這些內容由相應的經濟法規中的附屬刑法規范加以規定,在該法中僅僅標明該經濟犯罪行為屬於經濟法規第幾條款。這種只提綱挈領地指出某種經濟犯罪行為的出處,其實質內容由具體的經濟法規規定的立法方式,應稱之為「框架立法」,它實質上也屬於附屬刑法編纂性質的立法方式。該法使本來分散規定於各經濟法規中的附屬刑法規范按一定的體例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法律文件,這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散在型立法方式過於分散的弊端,為司法機關適用法律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該法也存在下列不妥之處:一是它只對現行經濟法規中附屬刑法規范的編纂,而不包括其他非刑事法律中的附屬刑法規范,范圍過狹;二是該法把實體法、程序法和司法組織措施合並規定於一個法律文件中,不符合立法專門化的發展趨勢;三是它不便於用來作為司法機關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據。
❺ 我國刑法典形成過程屬於法律編纂嗎
屬於法律編纂,我國沒有刑法典沿用發展的歷史,很多都是臨時編纂,這些內容有些是因國情編纂有些是借鑒前蘇聯的模式進行
❻ 國際刑法的刑罰體系具體有哪些內容和特點
國際刑罰體系:是指國家以有利於發揮刑罰的功能、實現刑罰的目的為指導原則,專通過屬刑法的規定而形成的、由一定刑罰種類按其輕重程度而組成的序列。
國際刑罰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刑罰體系的構成要素是具體的刑罰方法即刑種。
2.構成刑罰體系要素的刑種是經過立法者選擇而確定的。我國的刑種是立法者在總結長期以來我國各種刑事立法規定的刑罰種類及其運用效果的基礎上選擇確定的。
3.構成刑罰體系要素的各刑種是依照一定的標准排列的。我國刑法中的刑罰體系主刑和附加刑都是按照各自的嚴厲程度由輕到重依次排列的。
4.刑罰體系是由刑法明文規定的。首先,構成刑罰體系要素的刑種是由刑法明文規定的;其次,主刑與附加刑的分類是由刑法規定的;再次,刑罰種類的先後排列是刑法規定的。
5.體系確立的依據是有利於刑罰功能的發揮和目的的實現。我國刑罰體系中,無論是刑種的選擇,還是刑種的分類,抑或是刑種的排列,都是立法者從有利於刑罰功能的發揮和刑罰目的的實現而確定的,不是隨心所欲規定的。
❼ 《刑法》《刑事訴訟法》這兩本書,可以稱之為法典嗎
哪個也稱不上法典。法典是同一門類的各種法規經過整理,編訂而形成的系統。裡面版包括很多關於同權一個方面的法律。比如刑法典,裡麵包括與刑事有關的所有法律,加在一起叫法典。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是刑事法律中的某一方面的法律。所以,不能稱為法典。目前我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典。
❽ 中國古代法典編纂技術是什麼
古代法典編纂技術就是古代法律法規的編纂方法和規律。下面我延伸一下相關知識點,講解一下中國古代法典編纂技術的發展歷程。
一、 戰國時期,魏國在李悝的主持下,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法經》。《法經》共分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亦作《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基本內容大體可歸納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四篇,主要是懲治盜賊犯罪的法律規定。第二部分即第五篇《雜法》,主要是懲治盜賊罪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規定。第三部分即第六篇《具法》,是關於定罪量刑原則的法律規定,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性質。《法經》的篇目、體例、結構、內容雖然還比較簡單,但其立法成就空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從法典結構看,《法經》以嚴懲盜賊罪為核心,根據罪名類型、囚捕程序、量刑標准等各項不同內容分立篇目,包含了總則與分則、實體法與程序法、刑事法律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等各方面的內容,首次創立了成文法典的篇章體例結構,對後世各代的法典編纂與立法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兩晉南朝時期制定的《泰始律》(也稱晉律),以漢律為基礎,參考魏律的篇章體例結構,編成二十篇六百二十條二萬七千字。其中保留了《九章律》中的《盜律》、《賊律》、《捕律》、《雜律》、《戶律》、《廄律》、《擅興》七篇,新增或修改了十三篇,即改《具律》為《刑名》、《法例》兩篇,分《囚律》為《告劾》、《系訊》、《斷獄》三篇,從《盜律》中又分出《請賕》、《詐偽》、《水火》、《毀亡》四篇,新增《衛宮》、《違制》、《諸侯》、《關市》四篇。《泰始律》總結、借鑒《法經》以來的立法經驗,在法典的篇章體例結構與律文條目內容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立法成就。
三、北朝制定的北齊律,全面總結了自李悝《法經》以來歷代的立法經驗,在法典體例、篇章結構、律文內容等各方面均有所創新,使之成為代表當時最高立法水平的一部成文法典,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北齊律確定了十二篇的法典體例,為《名例》、《禁衛》、《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其後的隋唐《開皇律》、唐朝的《唐律疏議》、宋朝的《宋刑統》都採用了十二篇的體例結構。可見北齊律對後世法典編纂的影響之重要。北齊律首創了《名例律》的總則篇目,將晉律首創、進而為南北朝各代法典所相繼沿用的《刑名》和《法例》兩篇合為一篇,並把篇目名稱簡化為《名例律》,進一步突出了法典總則的性質和地位,從而使法典的體例結構及其內容更加規范化。此後的隋唐直至明清各代,其法典的首篇均為《名例律》,可見北齊律對後世立法的深遠影響。
四、隋朝《開皇律》十二篇的篇名依次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這種體例主要是仿照北齊律,但又對北齊律律作了必要和合理的修改:1.修改了北齊律的部分篇名,將「禁衛律」改為「衛禁律」,「婚戶律」改為「戶婚律」,「違制律」改為「職制律」,「廄牧律」改為「廄庫律」,突出了法律調整和保護的對象。2.刪除「毀損律」,把「捕斷律」分為「捕亡」和「斷獄」二篇,並置於律典的最後部分,使程序法與實體法有所區別。3.按照封建統治的需要,對涉及實體法部分的篇目重新排序。
五、唐朝的《唐律疏議》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條。它的篇目設置、體例安排基本仿照《開皇律》,法類似於現代刑法總則的名例律置於律首,有關具體犯罪及其懲罰的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十一篇類似於現代刑法的分則置於其後。
六、宋朝的《宋刑統》共十二篇,五百零二條,沿用了唐末《大中刑律統類》和後周《顯德刑統》的編纂體例。這是宋開國以來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朝廷刊版印行、發行全國的封建法典。
七、明朝的《大明律》共有七篇,三十卷,四百六十條。篇目有:名例一卷,內分五刑、十惡、八議;吏律二卷,分職制、公式;戶律七卷,分戶役、田宅、婚姻、倉庫、課程、錢債、市廛;禮律二卷,分祭祀、儀制;兵律五卷,分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刑律十一卷,分盜賊、人命、斗毆、罵詈、訴訟、受臟、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工律二卷,包括營造、河防。《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來律典依十二篇分編的傳統,首創按朝廷六部的政務范圍分目的新體例。
八、清朝的《大清律例》在結構形式上與《大明律》相同,共分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三十篇,四十卷,三十門,律文四百三十六條,附例一千零四十九條。
這就是我國古代發電編纂技術的由來以及發展歷程。
❾ 中國何時有第一部刑法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刑法》和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於1979年7月1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知上通過。1979年7月6日、7月7日兩部法律先後分別公開,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❿ 中國古代的刑法
你好,最殘酷的是一種叫檀香刑的,把人用一個檀香木經過特殊處理後從後門插入從後頸穿出,但卻用人參等高級補品維持著生命,要好幾天才折磨死,那種痛苦據說比地獄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