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權與刑法
A. 生命權屬於刑事糾紛還是刑事侵權糾紛
生命權糾紛屬於侵權糾紛。侵權糾紛包括侵犯財產權糾紛和人身權糾紛,人身權糾紛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B. 刑法保護生命權,那麼自殺屬於放棄權利還是侵犯權利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解答如下:
生命權的定義:人身不受傷害和殺害的權利或得到保護以免遭傷害和殺害的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護的物質必需的權利。
自殺是你妨礙自己的生命權,別人阻止你自殺反而是維護你的生命權!
綜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C. 法律是怎樣規定生命權的
(一)什麼是生命權
所謂生命權,簡單地說,就是「活的權利」或「生命安全的權利」,它是指人的生命受法律保護,不受任何非法剝奪的權利。
談到生命權,我們不能不涉及另一個相關的概念——生存權。1991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我國第一份人權白皮書——《中國的人權狀況》,明確提出:「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由此,「生存權」一詞頗受國人關注。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是生存權?生命權與生存權是什麼關系?從世界上看,生存權在不同的國家,其含義是不相同的,至少有以下三種:(1)在德國、俄羅斯、哈薩克、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等國,生存權就是生命權。①比如,1991年保加利亞憲法第28條規定:「每個人均有生存權。侵害人的生命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而受到懲罰。」② (2)在日本,生存權被認為是最低生活保障權,日本憲法第25條關於「所有國民均有享有維持健康且文化性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權利」,被認為是對生存權的明確規定。「[1](3)在我們國家,《中國的人權狀況》指出:」國家不能獨立,人民的生命就沒有保障「,」爭取生存權首先要爭取國家獨立權「,」國家的獨立雖然使中國人民的生命不再遭受外國侵略者的蹂躪,但是,還必須在此基礎上使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真正解決生存權問題「,」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人民的生存權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從中不難看出,我國政府所提出的」生存權「主要是指國家獨立權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權。如果僅僅從我國政府所述的」生存權「的含義來看,顯然生命權與生存權不是一回事,二者有明顯的區別。當然,二者也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生命權是一種消極人權,它強調生命不被隨意剝奪,國家一般態度表現為不作為(只有生命受到威脅時,國家才出面保護),而生存權則是一種積極人權,側重於國家保護生命的作為,國家要積極採取措施維系生命。
(二)生命權入憲的必要性
為什麼生命權必須寫入憲法而且應當首先入憲?筆者認為,其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生命權入憲是生命權本身重要的自然要求。生命是公民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再也沒有比人的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了。生命權是一切人權的本源和基礎,沒有生命權,其他一切權利均無從談起,其他任何權利也就沒有意義,也不可能存在。世間最大的罪惡莫過於非法侵害或剝奪他人的生命權。可以說,生命權在公民權利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是一種基礎性的權利,是第一位的人權,是首要人權。既然生命權是首要人權,那麼作為確認和保障基本人權的根本大法——憲法理應首先將生命權規定為公民的基本權利。
第二,生命權入憲是保護我國公民生命的現實需要。在我國現實生活中,漠視生命、侵害生命的現象還不少。例如,《中國青年報》曾報道:2002年4月12日上午,晨練歸來的甘肅省保育院退休老太太李素芳在橫穿鐵路時被火車撞傷。聞訊趕來的蘭州「120」急救中心醫師趕到現場准備搶救時,卻被兩名在場的蘭州鐵路公安處車站公安派出所警察擋住,說:「鐵路醫院的救護車馬上趕到,你們不要動。」結果耽誤了近1個多小時,老太太因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而死亡。[2]這是一起典型的漠視生命的事例。「定點醫院」的管轄權竟高於生命權!?又如,每年我國在煤礦、交通等事故中死亡的人數成千上萬,其中大多數事故屬於責任事故,是有關人員不認真履行職責,沒有把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造成的。今年上半年我國非典型肺炎疫病的蔓延,與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頭腦中的根本理念不重視公民的生命權也有很大的關系,正因為他們漠視公民的生命,所以隱瞞不報,不及時對社會公布並未採取果斷措施,導致了疫病的蔓延。可見,將生命權入憲,使全社會樹立生命意識,自覺保護生命,是當務之急。
第三,生命權入憲是完善我國現行憲法的需要。正因為生命權的極端重要性,所以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生命權。例如,美國憲法修正案第5條規定:「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葡萄牙憲法第24條(生命權)規定:「一、人的生命不可侵犯。二、必要時將執行死刑。」喬治亞憲法第15條規定:「一、生命是人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二、死刑作為特殊的懲罰手段,在其完全廢除之前,可由專項法律予以規定,用以懲罰危及人的生命的特別嚴重的犯罪。只有喬治亞最高法院有權使用此懲罰手段。」我國現行憲法沒有規定生命權,不能不說是我國憲法與世界各國憲法的一個差距。為適應世界立憲潮流並完善我國現行憲法,我們應當盡快將生命權寫入憲法。
第四,生命權入憲也是我國部門法發展的要求。我國1979年《刑法》就規定了故意殺人和過失殺人等侵害生命權的刑事責任。1986年《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並在第119條規定了侵害生命權的民事責任。《刑法》和《民法通則》還規定了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這兩種公民自我保護生命權的方式。1994年《國家賠償法》也規定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賠償責任。然而,作為普通法律依據和基礎的根本大法——憲法卻沒有規定公民享有生命權這一基本權利,顯然憲法已經落後於部門法,這導致憲法在生命權問題上不能有效地指導部門法的立法、執法和司法,而且已經在實踐中造成了某些混亂、損失和遺憾。例如,1997年修訂《刑法》時,對死刑問題爭論很大,最後新刑法規定了68個死刑罪名,雖比修訂前有所減少,但仍位居世界前列,這與世界上廢除死刑的潮流不相符;《國家賠償法》所規定的侵犯生命權的國家賠償標准過低;在民事審判實踐中,也存在侵害公民生命權的民事賠償費用太少的問題,等等。這些都要求憲法盡快對公民的生命權表明自己的態度。
第五,生命權入憲還是實施國際人權公約的需要。我國政府於1998年10月5日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這一國際人權公約的批准只是時間問題。實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將是我國政府的義務,而憲法是實施國際人權公約的基本途徑。《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第1款明確規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權。這個權利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為適應簽署特別是今後實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需要,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修改完善現行憲法,在根本大法中明確規定生命權。
(三)憲法規定生命權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我國在修改現行憲法,將生命權寫入憲法時,還應當注意正確處理幾個與生命權相關的問題:
1.「生存權」入憲的問題。目前國內有的學者主張將生存權寫入憲法。如果憲法是從生命權的含義來規定生存權,我們贊成;如果「生存權」只是作為國家獨立權和基本生活保障權這兩項權利的統稱而將生存權規定在憲法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中,我們就不太贊同,因為固然這兩項權利非常重要,但國家獨立權是對包括生命權在內的所有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問題,它不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本身,不屬於公民基本權利的范疇,故國家獨立權不宜在憲法的公民基本權利章節中規定,而公民基本生活保障權則完全可以作為一項獨立的公民基本權利加以專門規定,不必使用「生存權」這一有多重含義而易讓人誤解的概念。
2.死刑存廢的問題。死刑,就是生命刑,它意味著剝奪罪犯的生命權。正因為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人的生命權,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廢除了死刑。據統計,截止2001年6月,在法律上或者事實上廢除死刑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09個。[3]鑒於傳統觀念等國情,顯然目前廢除死刑的條件在我國還不成熟。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限制乃至廢除死刑畢竟是當今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國政府已簽署加入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要求,而且大家都知道,死刑是一種剝奪人的生命的最嚴厲刑罰,人死不能復生,因此我國今後應盡可能限制死刑的適用,我們要在修改現行憲法規定公民生命權的同時對死刑的限制問題一並加以規定。筆者建議借鑒世界各國的立憲經驗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有關規定,在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生命權不受侵犯。國家保護公民的生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的生命。死刑只能由法律規定用於懲罰故意而結果為侵害生命或其他極其嚴重後果的罪行。」
3.墮胎的問題。人的生命從何時算起,胎兒有無生命權?與此相關的就是墮胎的合法性問題。如果承認胎兒有生命權,那麼墮胎就是侵害胎兒的生命權。由於墮胎問題涉及道德、宗教、健康、政治和法律等諸多問題,其合法性在世界各國及國際社會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在有些國家承認胎兒有生命權,墮胎就是犯罪。《美洲人權公約》也規定,生命權「這種權利一般從胚胎時起就應受到法律保護」。我國人口壓力大,需要推行計劃生育,目前公民的生命是從出生起算的,法律允許墮胎。今後是否對墮胎作一定限制,如承認5個月以上已有強烈的生命表現的胎兒也有生命權而原則上不允許墮胎,這可作進一步的研究。在實際上,我國刑法規定懷孕婦女不適用死刑,主要是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也有對胎兒生命的考慮。我們應當在憲法中規定公民生命權的同時,對相關的墮胎和計劃生育等問題一並予以考慮,在部門法中加以規定。
4.安樂死的問題。既然公民有生命權,那麼公民是否享有放棄生命的權利,是否有權選擇「安樂死」?安樂死,分為消極安樂死和積極安樂死,消極安樂死是指停止使用維持病人生命的現代醫療設備和手段,讓病人自行死亡;積極安樂死是指醫務人員通過注射毒劑等所謂不痛苦的方式,幫助身患不治之症且極端痛苦而又希望死亡的垂危病人提前結束生命。安樂死的問題在世界上爭論很大,有的贊同,有的反對。197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制定了消極安樂死法;1996年5月澳大利亞北部地區議會通過了一部積極安樂死法——《垂死病人權利法》,但實施半年後被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廢止。2001年4月10日荷蘭議會上院以46票贊成、28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安樂死」法案,使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慎重對待安樂死的問題,我國憲法在規定公民的生命權的同時,可以授權立法部門對安樂死問題進行專門立法。
D. 國家法律是怎樣規定生命權的
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民法通則》里所表述的生命健康權,實際上是生命權、健康權與身體權的總稱。人身不受傷害和殺害的權利或得到保護以免遭傷害和殺害的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護的物質必需的權利。生命權是人權最基本的權利。
生命權具有優先性並不意味著生命權是優先於任何法益的絕對優先權。在公眾道德觀中,生命權並非絕對優位,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在法律上,生命權也絕非在任何情況下均優位於所有其他權利,例如,國家可在刑法上設置死刑,依法剝奪生命權。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由於自然人的生命處於同樣等級,不同的生命權之間也不具備優先性。
(4)生命權與刑法擴展閱讀:
生命是生物體所具有的活動能力,而法律意義上的生命僅指自然人的生命,是人體維持生存的基本的物質活動能力。生命是不可以替代和不可逆轉的,是人得以存在的體現,是公民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前提和基礎,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
生命對於人的根本利益,使得維護人之生命安全成為法律的根本任務之一,反映到民法上,便是確認和維護自然人的生命權,保障生命不受非法剝奪,保障生命在受到各種威脅時能得到積極之維護,從而維護人的生命活動的延續,保障公民最高人格利益。
生命權是自然人的一項根本的人格權,它在維護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的同時,也成為自然人享有有其它人格權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的各項人格權均以公民的生存為前提,一旦公民的生命權遭到侵害而喪失生命,則其他人格權也不復存在。
E. 侵犯生命健康權違反刑法還是民法
生命權和健康權有很多層面,公民生命健康權,有很多內容,既包括生理上的健康,也應該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吧。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也很多侵犯方式,有犯罪行為: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綁架、強奸、猥褻、拘禁、。。。。等等;
還有不構成犯罪但違反治安管理的侵犯方式:毆打、限制人身自由、非法搜查身體。。。。等等;還有普通的民事侵權行為:交通事故造成他人受傷、乘坐公交車在車上受傷、做電梯被困。。。等等。
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都把侵犯人身權利作為違法細則的獨立部分,與危害公共安全、侵犯財產權利等相區分。
有些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刑事案件,是可以調解解決的,比如因糾紛引起輕傷傷害案件,就可以調解,經調解雙方達成和解的,可以免予起訴;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 9條也規定,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毆打他人、損毀公私財物等行為,可以調解,經調解達成一致意見的,可以不予處罰。至於民事侵權,是不可以接受刑事處罰的,但行為人或者責任人有賠償的義務。
比如你走路時,不小心把別人撞倒,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死亡,你就不用負刑事責任,但需要賠償,刑法中還規定了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等情形,你客觀上侵犯了別人的生命健康權,但不用負刑事責任,
再比如交通事故中,你是汽車,對方是摩托車,對方負交通事故的主要責任,你沒事他死了,也不需要你負刑事責任,甚至不需要對你做任何處罰,但法院仍然需要你支付一定道義上的賠償。
所以要看具體情況而言
F. 死刑與生命權矛盾嗎
不矛盾,憲法保護的是公民的生命權不受侵犯,而刑法剝奪人的生命是對犯罪嫌疑人對所犯罪行的懲罰,當然對死刑的使用也非常的慎重。慎殺少殺一直是司法機關遵循的法則。刑法是善良人的大憲章,也是犯罪人的大憲章。刑訴法中也有諸多程序是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護。憲法中的保護人權與刑法死刑不矛盾。
G. 法律是如何規定生命權的
生命權是自然人的一項根本的人格權,它在維護自然人的生命安全的同時,也成為自然人享有有其它人格權的前提和基礎。公民的各項人格權均以公民的生存為前提,一旦公民的生命權遭到侵害而喪失生命,則其他人格權也不復存在。
生命健康權是公民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兩種權利的統稱,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權。生命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生命安全不被非法剝奪、危害的權利,健康權是指公民保護自己身體各器官、機能安全的權利。
保護生命健康權,是刑法 、民法、行政法等許多法律部門的共同任務。非法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權,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民法通則》第89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這里的生命健康權,實際上是生命權、健康權與身體權的總稱。
H. 民法里侵犯生命權賠償和刑法殺人坐牢是個什麼關系
生命權是人身不受傷害和殺害的權利或得到保護以免遭傷害和殺害的權利,取得維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護的物質必須的權利。
這回明白了吧
I. 《憲法》規定的不能侵犯別人的生命權和《刑法》的死刑有矛盾嗎
不矛盾,死刑、鎮壓叛亂、正當防衛等幾個是不能侵犯他人生命權的例外。我想憲法中的表述應該是除什麼什麼外,公民的生命權不受侵犯。
J. 民法上的生命權與憲法上的生命權是否相同
不相同。
憲法規定生命權屬於人格權。生命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的權利。生命是公民作為權利主體而存在的物質前提。
我國《民法總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所表述的生命健康權,實際上是生命權、健康權與身體權的總稱。
生命權內容如下:
1、關於人的出生的權利;
2、關於人的死亡的權利;
3、免於飢餓的權利;
4、反對種族滅絕和集體屠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