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保護的財物
① 刑法對財產的定義
關於公共財產,我國刑法第91條作了規定。公共財產包括以下形式的各種財產:
1.國有財產。即國家所有的財產,包括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國有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的財產,以及國有公司、企業、國有事業單位在合資企業中的國家擁有的股份和資產。
2.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包括集體所有制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經濟組織中的財產,以及按照集體所有制進行管理的一些社會團體的財產。在經濟活動中,公民多人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屬於合夥人共有,不屬於集體所有的財產。
3.用於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的社會捐助或者專項基金的財產。這部分資產主要是指服務於學校、殘疾人康復中心、養老院以及希望工程等社會公益事業的財產。個人、組織或單位向社會公益事業以及向貧困地區或者特困的個人所捐贈、贊助的款物以及專門用於上述公益事業的各種基金,雖然從財產來源上可能是個人、私營企業以及集體的財產,但因為已經屬於並用於扶貧和社會公益事業,實際上已經成為公共財產。
4.在國家機關、國有公司、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運輸中的私人財產,以公共財產論。這部分財產雖然屬於私人所有,但交由國家機關、國有公司、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運輸,上述單位就有義務保護該財產,一旦發生丟失、損毀,負有賠償責任,所以刑法規定將這部分財產作為公共財產來對待和保護。
縱橫法律網-河南辰中律師事務所-孫宏磊律師
② 刑法上規定的他人的財物具體有哪些
我國刑法典法條表述中財物概念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在財產犯罪一章財物概念更是必不可少。刑法中的財物之典型樣態是實物財產,看得到摸得著的有體動產最為典型。現代社會中的財產性利益越來越豐富多彩,侵犯各種各樣財產性利益行為的刑事可罰性也越來越明顯,但這並不能成為把所有財產性利益都解釋成財物的理由,刑事司法中什麼樣的財產性利益能擴大解釋成法典中的財物必須遵守刑法解釋的原理,對於財物解釋極限之外的侵犯財產利益行為只能通過修改刑法解決。某種財產性利益只有當存在確定的利益憑證時,才有可能被擴大解釋成財物,實物財產主要以其自然屬性成為財物,財產性利益憑證以其制度性事實屬性成為財物。網路虛擬財產作為物是虛擬的但作為財產是真實的,虛擬財產是與實物財產向對應的憑證類財產。把虛擬財產(網路服務符號)擴大解釋成財產犯罪中的財物,其依據就是因為社會上已經形成關於此服務符號的財產制度性事實。
由於不同的具體罪名都有自己獨立的行為類型,在對財物的具體解釋過程中,某一罪名的行為特點可能對財物的解釋結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導致同一財物概念在不同罪名中的外延可能會有所不同,盡管刑法中財物概念的解釋極限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某種財物能否成為某一具體罪名的對象,不但與刑法上財物的解釋極限范圍有關,更與該罪的行為類型特點有關,例如虛擬財產可以成為詐騙罪對象但不一定能成為毀壞財物罪的對象。
③ 財產犯罪保護的法益是否包含非法財產
當然不可能包含非法財產。非法財產在法律意義上是指本不應屬於該人的財產,怎麼可能被保護?執法單位會將這種可疑財產查封或凍結,待被證實為非法財產後,基本上是沒收或退還被害人。
④ 刑法保護的法益是財物的所有權,還是佔有權
如果對侵佔罪的構成要件行為加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佔有行為與佔有狀版態之間的分別。侵權占罪的佔有行為以財物已經置於行為人佔有之下為前提,即行為人對財物的佔有狀態只是構成要件行為的前提,而非構成要件行為。同樣地在侵佔罪中也不存在佔有狀態的移轉問題,因為財物本來就已在行為人的佔有之下了。侵佔罪的佔有行為是行為人對已經處於自己控制支配下的財物予以佔有,進行利用處分的行為。較之盜竊罪,盜竊罪中的構成要件行為是破壞他人對財物的佔有並置於自己的佔有之下,實際上是一種佔有狀態的移轉行為但並非佔有行為。在盜竊罪中行為人在取得了對財物的佔有之後,也存在佔有行為,即行為人在財物處於自己控制之中的前提下對財物的利用處分,但這種佔有行為對於盜竊罪而言只是不可罰之事後行為而並非構成要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