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55
A. 民法通則55條
民法通則
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專權屬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是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五條的訴訟時效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有哪些規定
1、《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2、《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2)民法通則55擴展閱讀:
第六十一條拍賣人、委託人違反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未說明拍賣標的的瑕疵,給買受人造成損害的,買受人有權向拍賣人要求賠償;屬於委託人責任的,拍賣人有權向委託人追償。
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因拍賣標的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C. 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是指什麼
第來五十五條 【實質要件】自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民事法律行為構成要件的規定。
民事法律行為因為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法律明確規定了其應當具備的條件,也就是構成要件。首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其實就是要求行為人有相當的認識、判斷能力,可以正常地進行意思的表達和行為的作出;其次,是要做到表達出來的意思和內心意思一致且表達自由,沒有受到外界因素的不利干擾;最後,必須要符合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規定」應該指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為涉及重要的原則和利益而必須遵守的規定),「社會公共利益」泛指更寬,是一個概括性的定性的規定,具體內容要結合實際加以確定,總之是影響公共領域內利益而非個人私利。
D. 民法通則五十五條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E. 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 怎麼翻譯
符合復《中華制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
It is can meet require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ivil law general rule 》the 55th policy.
F. 民法通則第五十九條!
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版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權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一)重大誤解與合同的的訂立或合同條件存在因果關系。
(二)誤解是合同當事人自己誤解。
(三)誤解必須是重大的。
(四)當事人不願承擔對誤解的後果。
顯失公平:是指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行為。
(一)此種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
(二)一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
(三)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
G.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是怎樣規定的
您好,根抄據《民法通則》襲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H. 民法總則為什麼沒有保留民法通則第六十五條第三款
最明顯來的區別是《自民法總則》刪除了書面委託授權不明時代理人的連帶責任,由此可理解為委託書授權不明的法律風險將完全由被代理人承擔。
根據民法理論,授權行為是單方法律行為,因此委託書授權不明是被代理人(授權人)的過失,相應後果應由被代理人承擔。但《民法通則》在立法過程中考慮到代理人作為善良管理人,應對委託書授權不明的情況盡到注意和提醒義務。同時,如果因授權不明造成相對人損失,被代理人可能因此間接受益。所以,《民法通則》為保護交易安全和相對人利益,規定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但在學理上,關於代理人是否應對授權不明法律後果承擔連帶責任一直存在爭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說分別是「補充責任說」和「有償無償代理說」。前者認為要求代理人承擔一般連帶責任過於苛刻,應限於被代理人履行不足部分的補充連帶責任。後者認為代理人的責任形態應視代理形態而論,在無償代理中,代理人不負連帶責任;在有償代理中,只有代理人存在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負連帶責任。可見,無論哪種學說都認為代理人責任過重應予減輕。現在《民法總則》直接將該條款刪除,改變了授權不明時的責任分配格局。
I. 誰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5條的主要內容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