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赦免
❶ 赦免是什麼意思
特赦,是國家對某些犯罪或者特定的犯罪人免除刑罰的措施。我國憲法規定了特赦,已經特赦免除刑罰的犯罪分子,不論其刑罰已經執行一部分還是完全沒有執行,都等同於刑罰已執行完,以後無論何時,都不能因為沒有執行或沒有執行完,而重新再次追訴。這其中也包括不能按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再次追訴。對於特赦的條件,我國憲法及法律沒有進行具體規定,只是賦予了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的權利。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十八)決定特赦。所以,特赦的「決定權」僅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是全國人大。
特赦令的頒發由國家主席發布,《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❷ 關於刑法里的特赦問題~
只是說免除刑罰的執行,但不是免除刑罰,也就是說定罪可以不執行
❸ 我國刑法中達到什麼條件可獲得赦免的嗎
特赦是沒有條件的,一般是國家出於政治需要而對一些特殊的政治犯實行特赦。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過幾次特赦,基本都是面向曾經的國民黨人員。雖然特赦制度仍然存在,但是80年代後就再沒有特赦過。所以赦免根本不存在什麼條件,一般人想赦免根本是妄想。
❹ 刑法上的赦免問題
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第67條和第80條的規定,特赦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建國以來,我國共實行了七次特赦:第一次是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前夕,對在押的確已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戰爭罪犯、反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犯實行特赦。第二次、第三次特赦分別於1960年、1961年實行,都是對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罪犯確有改惡從善表現的進行特赦。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分別於1963年、1964年、1966年實行。與前兩次相比,只是在特赦對象上增加了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其他內容完全相同。第七次是1975年,對全部在押戰爭罪犯實行特赦,給予公民權。從我國已實行的七次特赦中,可以看出我國特赦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1)特赦對象,除第一次包括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外,都是戰爭罪犯。(2)特赦的范圍,僅限於全國各地某類罪犯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對某類罪犯全部實行特赦,更不是對個人實行。(3)特赦的條件,是罪犯經過服刑改造,確已改惡從善的。對尚未宣告刑罰或者刑罰雖已宣告但尚未開始執行的罪犯,不赦免。(4)特赦的效力,只及於刑罰,不及於罪行。(5)特赦的程序,一般由黨中央或國務院提出建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並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執行。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犯罪居高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從1983年開始實行嚴打的刑事政策。經過多次嚴打,犯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制,社會治安並未根本好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赦免當然也就不可能提上議事日程。我認為,寬嚴相濟應是對付犯罪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嚴打的同時,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應當適時進行一定范圍的赦免。
赦免,是指免除或減輕罪犯的罪責或刑罰。它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刑法措施,在史籍中早有記載。
赦免是政府給予一個特定團體的囚犯或特定類別的囚犯的免罪,權威性的法律詞典《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赦免」:政府給予一個特定團體的囚犯或特定類別的囚犯的免罪。赦免分為大赦和特赦。大赦適用范圍廣泛,可以免除刑罰的執行,也可以免除刑事追訴,即同時消除刑和罪,被赦免之罪不能作為刑事前科和累犯的理由。特赦范圍小,僅免除特定人的刑,不免其罪。
赦免能調解社會矛盾,有時是政治博弈的結果,需考慮社會和人文因素。
❺ 刑法中關於累犯說是刑法執行完畢或赦免,其中的赦免指的不是緩刑和假釋,那指的是什麼
赦免,是由憲法規定,由人大常委會決定,國家主席簽發命令,免除或減輕專它人刑罰的行為。適屬用於累犯規定。
引用法律;
《憲法》第六十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十七)決定特赦。
《憲法》第八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布法律,任免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發布特赦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
❻ 《刑法》中的特赦是用於什麼情況下
特赦,是指國家對特定的犯罪人免除執行全部或者部分刑罰的制度。特赦的特點是:對象是特定的犯罪人;效果是只免除刑罰的執行而不免除其罪.
國家元首或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已被判刑的特定罪犯赦免其刑罰的全部或一部分。不同於大赦。我國從1959年到1975年實行了七次特赦。其對象,除第一次為戰爭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外,其餘六次都是戰爭罪犯。我國的特赦以罪犯確實已經改惡從善為前提。
❼ 什麼是刑法中特赦令
記不準了。。不是全國人大委員會就是國家主席有這個權利,目前為止,咱們國家只有解放戰爭和抗日時期的戰犯有過這個待遇。。。之後再也沒有動用過。。。另外,只要是民主制國家,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不會輕易動用這個。。。。我說的輕易基本就是等於不用,因為這個權利與憲法本意相左!
❽ 「赦免」與「免於刑法處罰」區別
免於刑事處罰包括赦免中的特赦,即免於刑事處罰的范圍大於赦免。
一、赦免。
赦免,是指國家以政令的形式,免除或者減輕犯罪人的罪責或者刑罰的一種制度。赦免制度通常由憲法加以規定,一般不在刑法中規定。赦免的具體時間和對象由國家元首或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政令的形式頒布,在我國由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所以,赦免制度不是一項刑罰制度。但是,由於赦免的對象是犯罪人,其結果免除或減輕罪與刑,導致追訴權和行刑權歸於消滅,而且赦免命令又由司法機關執行,所以,各國都把它納入刑罰消滅理論加以研究。
赦免包括大赦和特赦。
1、大赦,是指國家元首或者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某一時期內犯有一定罪行的不特定犯罪人,一概予以赦免的制度。建國後,我國就沒有再大赦過。
2、特赦,是指國家元首或者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已受罪行宣告的特定犯罪人,免除其全部或者部分刑罰的制度。依據我國現行《憲法》第67條和第80條之規定,特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特赦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頒布實施。
二、免於刑事處罰
免於刑事處罰指因某些原因犯下罪行,需要刑事處罰,但因為自首或其他情節,導致不用接受刑事處罰。
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實行這一原則,可以防止和及時糾正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人的錯誤追究,可以節約司法資源,避免無效勞動。免於刑事處罰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 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❾ 國家刑法規定什麼樣情況罪犯可以特赦
第六十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十七)決定特赦.
對於特赦的條件,我國憲法及法律沒有進行具體規定,只是賦予了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的權利。
建國以來我國有過7次特赦。分別於1959年1960年1961年1963年1964年1966年對確認改惡從善的蔣介石集團 偽滿洲國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犯進行赦免,直至1975年赦免全部在押戰犯。
我國擬於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特赦四類服刑罪犯:
一是參加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服刑罪犯。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參加過保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對外作戰的服刑罪犯,但幾種嚴重犯罪的罪犯除外。符合上述條件的服刑罪犯曾經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作出過貢獻,符合本次特赦目的。草案規定對上述罪犯中犯貪污受賄犯罪,危害人民安全的嚴重暴力性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及涉恐、涉黑等有組織犯罪的主犯,以及累犯不予特赦。
三是年滿七十五周歲、身體嚴重殘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服刑罪犯。對這類人員予以特赦,既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也符合國際上通行的人道主義赦免原則。我國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已體現了對75周歲以上老年人犯罪予以從輕處罰的精神。
四是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餘刑期在一年以下的服刑罪犯,但幾種嚴重犯罪的罪犯除外。
❿ 什麼是赦免
赦免,是指免除或減輕罪犯的罪責或刑罰。它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刑法措施,在史籍中早有記載。
赦免是政府給予一個特定團體的囚犯或特定類別的囚犯的免罪,權威性的法律詞典《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赦免」:政府給予一個特定團體的囚犯或特定類別的囚犯的免罪。赦免分為大赦和特赦。大赦適用范圍廣泛,可以免除刑罰的執行,也可以免除刑事追訴,即同時消除刑和罪,被赦免之罪不能作為刑事前科和累犯的理由。特赦范圍小,僅免除特定人的刑,不免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