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和解
Ⅰ 民事和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你好,如果你所說的民事和解協議是在法院主持下達成的民事調解,該調解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且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只是在訴訟外形成的和解協議,同樣具有法律效力,也可以要求法院作出司法確認,進而賦予其強制執行力。
Ⅱ 民法要求和解撒訴適用那一條
「新民訴法」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原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必須受理;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Ⅲ 民事案件庭外和解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民事訴訟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或者一方讓步,以解決雙方的爭執的活動。亦稱和息。在中國,和解與調解不同,和解是當事人之間自願協商,達成協議,沒有第三者參加;調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眾或者群眾組織,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持下成立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團結互讓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十分關心群眾的團結,無論在蘇區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還是解放區,都一貫倡導用和解的辦法解決爭執,並預防爭執的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提倡。
(3)民法和解擴展閱讀: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九十七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八條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Ⅳ 什麼是民事和解
民事糾紛時可以和解的,也就是當事人可以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
Ⅳ 民事訴訟法裡面對和解(非調解)的法律規定
1、目前已認可了調解筆錄的效力,已經是一大進步。關於和解協議,既然進入訴訟程序內,雙方都有對法律的規容定有所認知,了解各自的權益,避免簽訂可能後續無約束力的協議。故撤訴前,應當要求法院根據和解協議制定筆錄或者出具調解書,從而保障自己的利益。
2、和解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有存在的積極價值的。法官參與了,就不叫「和解」了,就變成調解了。
Ⅵ 民事和解協議範本
民事訴訟和解協議書
甲方: 略
乙方: 略(即,我的當事人E、M)
丙方: 略
為甲、乙、丙三方之間的糾紛,甲、乙、丙三方經協商一致,決定予以和解,且由甲、乙雙方共同向本案的二審法院提出撤訴申請。為此,特訂立以下的和解協議,以作為各方日後在此問題上的行為准則。
Ⅶ 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嗎
可以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和解協議,即雙方當事人自願協商,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協議,以解決他們之間的民事權利爭議,從而結束執行程序,這被稱為執行和解。
執行和解與調解不同,調解是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主持下,經雙方當事人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調解在審判程序中廣泛運用,但在執行程序中,執行員不能主持調解。因為案件一旦經過審判程序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即被生效的法律文書所確定,只有經過審判監督程序,才能改變生效的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義務。和解是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的協議,體現了當事人對自己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對當事人雙方具有約束力,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和解協議,人民法院仍執行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不執行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
在執行程序中,雖然不能進行調解,但是民事訴訟法卻允許當事人雙方自行和解,這是由民事訴訟法的「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基本原則決定。審判終結後,權利人的權利雖然被人民法院的判決所確認,但他仍有權處分這種權利,執行和解是權利人處分自己權利的意思表示,只要這種和解不違反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就應當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
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如果自行達成和解協議,應當及時向人民法院報告,執行人員應當對當事人的和解協議進行審查,對違反國家規定的和解協議不予批准。對符合法律規定的協議,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執行程序隨之結束。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原已生效的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如果和解協議已經履行完畢,當事人不得再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Ⅷ 民事訴訟如何和解
民事訴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和解:
1、訴前調解,在訴訟活動開始前,人民法院,將糾紛化解在基層,消化在初始狀態;
2、立案調解,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
3、庭前調解,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
4、書信、網路、簡訊等方式調解;
5、社會化調解,邀請有關單位和群眾協助,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6、開庭調解,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
7、送達調解,人民法院在向當事人送達法律文書時,充分利用與當事人接觸見面的時機,對當事人進行的調解。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三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第五十七條 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