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刑法
Ⅰ 建築工程管理失職造成損失浪費違反什麼法規
建築工程管理失職造成損失涉嫌瀆職罪,並可根據案情追究刑事責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立法解釋規定:在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在受國家機關委託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或者雖未列入國家機關人員編制但在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代表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時有瀆職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於瀆職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Ⅱ 國家取締了哪些刑法
刑法修正案(九)今天上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9項死刑罪名或將取消。包括集資詐騙罪等在內的9項罪名將取消死刑。
繼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後,中國先後通過一個決定和八個修正案,對刑法作出修改、補充。此次刑法修改擬取消的9個死刑罪名分別是:走私武器、彈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造謠惑眾罪。此外,此次修正案還加大了受賄罪的打擊力度,取消受賄數額的入罪標准。但之前備注關注的收受禮金罪並未涉及。
為了使交通環境更加安全,規定在公路上從事客運業務,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構成危險駕駛罪。
【走私武器彈葯、偽造貨幣或將逃脫死刑】
刑九草案擬對走私武器、彈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戰時造謠惑眾罪等9個罪的刑罰規定作出調整,取消死刑。
之所以取消這9個罪的死刑,是因為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後,我國社會治安形勢總體穩定可控,一些嚴重犯罪穩中有降。取消13個罪名的死刑,沒有對社會治安形勢形成負面影響。
此次准備取消死刑的9個罪名,在實踐中較少適用死刑,取消後最高還可以判處無期徒刑。對相關犯罪在取消死刑後通過加強執法,該嚴厲懲處的依法嚴厲懲處,可以做到整體懲處力度不減,以確保社會治安整體形勢穩定。
研究死刑的中國社科院教授劉仁文介紹,在制訂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時,集資詐騙罪就曾研討過要否廢除死刑,但並未通過。集資詐騙罪的死刑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規定死刑一是考慮到受害人眾多,可能影響社會穩定,二是保護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不允許個人搞民間集資。但隨著市場監管的到位,市場主導地位的進一步發揮,這一類犯罪本身不會再像過去那麼頻發、高發。事實上,普通詐騙罪本來就沒有死刑,因為受害人有貪便宜等過錯,其他詐騙類的犯罪也廢除了死刑,再單獨保留集資詐騙罪的死刑,從邏輯上也說不通。
目前,我國適用死刑的罪名55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中央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任務也要求,完善死刑法律規定,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的罪名。因此,刑法修正案(九)擬進一步減少適用死刑的罪名,取消上述9罪名後,仍有46個。
劉仁文表示,之所以要減少死刑,是因為在全世界走向廢除死刑的大背景下,我國死刑罪名太多。
聯合國人權事務辦公室公布的最新報告《遠離死刑———國家實踐中的教訓》顯示,截止到2012年,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經有約150國家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或者暫停執行死刑。而早在1998年,中國就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約對於死刑的適用范圍做了嚴格限制,只有「最嚴重的犯罪」才可以判處死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解釋稱,死刑要跟剝奪他人生命的暴力犯罪有關。我國刑法現存的55個死刑罪名中,一半以上還是非暴力犯罪。
除減少死刑外,刑九草案對死緩罪犯執行死刑也提高了門檻:死緩期間故意犯罪,並且情節惡劣才執行死刑。
而現行刑法則規定,死緩犯罪如果在緩期執行期間故意犯罪將被執行死刑。但這一規定門檻則低,有些故意犯罪並不嚴重,也較為容易發生。
此外,如果因故意犯罪就執行死刑,也容易導致一些死緩罪犯不敢在緩刑期間揭發一些事情,比如被判死緩的吳英,就是在緩期期滿後開始揭發當地的副市長。(當然,揭發的是否屬於事實需要當地司法部門調查)。
【受賄罪降低入罪門檻】
刑法修正案(九)擬刪除受賄犯罪量刑標準的具體數額規定。
現行受賄罪的入刑標准一般是5000元。雖然規定數額較為明確,但是各地受賄罪差別較大,單純考慮數額,難以全面反映具體個罪的社會危害性。同時,數額規定過死,有時難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做到罪刑相適應,量刑不統一。
刑九草案擬刪去對貪污受賄犯罪規定的具體數額,原則規定數額較大或者情節較重、數額巨大或者情節嚴重、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情節特別嚴重三種情況,相應規定三檔刑罰,並對數額特別巨大,並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保留適用死刑。
與此同時,刑九草案也加大了對行賄人的處罰。對於行賄人,現在規定,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而修改後,行賄人只要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只能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只有犯罪較輕的,檢舉揭發行為對偵破重大案件起關鍵作用,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的,才可以免除處罰。
此外,現實中,不少受賄和行賄並不直接發生在官員身上,而是發生在官員的近親屬等密切關系人身上。對此,草案規定,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或者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行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或者使國家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虛假訴訟將構成犯罪】
草案加大了懲罰失信行為的力度。增加規定虛假訴訟犯罪,將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行為規定為犯罪。
目前,我國法律未明確規定虛假訴訟行為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可以適用的責任條款是《民事訴訟法》中第112條,但也僅僅是「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廉熙提出,大量虛假訴訟出現,與現行法律對懲治不力直接相關。黃廉熙曾在提案中建議,應通過對《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完善,盡快完善虛假訴訟違法責任體系的建設。
河南高院院長張立勇表示虛假訴訟給國家或當事人帶來很大損失,而且司法機關也浪費了不少精力去甄別這類虛假訴訟。他認為應該將虛假訴訟的原被告雙方都納入懲罰對象,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出售合法獲得的公民信息將構成犯罪】
草案增加了對網路犯罪的規定。
現在一些公民信息的泄露,往往部分商家因提供服務而合法獲取公民信息,出售是否構成犯罪尚存爭議。
對此,草案增加了網站的責任,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通知採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行,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致使用戶信息泄漏,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致使刑事犯罪證據滅失,嚴重妨害司法機關追究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草案同時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路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路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
針對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惡意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情況,草案還增加規定了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犯罪。
【收買婦女兒童一律按犯罪處理】
為加強人身權利保護,草案規定,對於收買婦女、兒童的行為,一律作出犯罪評價。對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將「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修改為「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據了解,以前之所以規定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一方面是因為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在被時解救時難度較大,規定不阻礙解救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可以在解救時使收買者更容易同意解救。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保護被收買的婦女兒童,避免他們再受到其他的傷害。
現行刑法中的收買被拐買的婦女兒童罪曾被稱為最「人性化」的法條,現行刑法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強行發生性關系,則構成強奸,如果有傷害、污辱的行為則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等,如果數個行為同時發生,則數罪並罰,如果再出賣,則構成拐賣婦女兒童罪,同時,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這個法條之所以最「人性化」,是因為立法時充分考慮了對婦女、兒童的權利保護,將傷害行為一個個列舉出來,是讓收買者考慮到再有傷害還會構成傷害,而且每一個傷害都會構成犯罪,如果沒有傷害,還不阻礙解救則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
但是,近些年來,立法者的善意並沒有使收買婦女兒童的行為減少。於是,相當多的人呼籲應該加大對收買者的刑事責任,因為如果沒有收買,也就沒有拐賣。今年兩會上,新疆的全國人大代表楊琴建議對於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堅決依法追究。因為只要有買方市場,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就會甘願冒險。如果遏制住了買方市場,能大大減少此類犯罪。楊琴還建議取消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
【刑九還改了什麼?】
客車嚴重超載屬危險駕駛罪草案規定,在公路上從事客運業務,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構成危險駕駛罪。
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或犯罪草案規定,多次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經處罰後仍不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和多次組織、資助他人非法聚集,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規定為犯罪。
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為犯罪草案修改了擾亂法庭秩序罪。之前的規定是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構成犯罪,草案增加了構成犯罪的情況,毆打訴訟參與人以及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等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行為也構成犯罪。為使法院判決能夠得到執行,草案規定單位可以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草案還規定,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泄露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中不應當公開的信息,造成信息公開傳播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構成犯罪。
Ⅲ 刑法為什麼要規定時效
一、刑法設置追訴時效制度的目的主要在於:
1. 節約刑事司法資源。由於經過相當長的時期以後,犯罪證據很可能已經滅失。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刑事偵查、起訴、審判,不僅可能有勞無獲,而且會影響司法機關對現行犯罪的追訴,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大量現行案件因積壓、拖延而成為「舊案」,降低司法效率、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時效制度的設置則可以使司法機關從上述被動局面中解脫出來,擺脫陳年舊案的糾纏,提高刑事司法效率,節約刑事司法資源;
2.維護刑事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因為對陳年舊案進行刑事追訴,司法機關「無功而返」的可能性較大,這會損害刑事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傷害公眾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這顯然是立法者所不願看到的;
3.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刑事訴訟程序的及時終結是一項與實現實體正義同樣重要的獨立價值目標。從最一般意義上講,國家設置刑事追究制度的目的在於確保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能夠以和平和權威的方式得到解決。而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則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積極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促使刑事自訴人及時控訴犯罪行為人,以確保刑事案件的及時解決;
4.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那些已經過了法定期限、行為人未再犯罪的案件,本身就說明了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已不明顯,追究其刑事責任也就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了;而對於那些自訴人與犯罪人之間的隔閡已消除的案件而言「, 舊賬重提」只會破壞當事人之間業已穩定了的關系;
5. 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對於那些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控訴的自訴案件而言,導致案件超過法定追訴期限的原因本身就說明刑事自訴人對自己所受侵害的漠視。對此,刑事追訴時效的存在,就避免了法律對這些「權利的睡眠者」進行無原則的保護和寬容,避免對社會公眾「法律惰性」的助長,強化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 二、刑法上追訴時效制度的設置,對於刑事法律關系有著重大影響,具體來說:
1. 對於國家司法機關而言,意味著對國家刑事司法權的約束和限制。即追究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是有法定期限的,如果超過這個法定期限,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以外) 司法機關的刑事追訴權就自動消滅,就不能再因同一犯罪事實追究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如果司法機關已經立案偵查或提起訴訟、開庭審判的,就應當分別撤銷案件、不起訴、終止審理或宣告無罪。這(在相關制度配合下) 能夠促使刑事司法機關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刑事案件的久拖不辦;
2. 對於刑事自訴案件而言,則意味著對刑事自訴人刑事訴權的約束和限制。即如果刑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沒有在法定追訴期限內向法院提起控訴,則在其後的任何時候,刑事自訴人因同一事實提起的刑事控訴均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3. 對於犯罪行為人而言,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存在,意味著法律承認———任何公民,即使他本應因某行為構成犯罪而受到刑事處罰,但只要在法定追訴期間沒有受到刑事追訴,那麼其原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就得以徹底解脫,在其後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因同一犯罪事實而受到刑事追究,他就應該被法律認定為無罪的公民、免受刑事處罰。換一個角度講,任何公民都擁有了一項法律權利———不因已過刑事追訴時效的行為被定罪處罰的權利。
Ⅳ 關於刑法修正案九307條之一條司法解釋
摘要 在刑法第三百零七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三百零七條之一:「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Ⅳ 《刑法》第7條規定的
我國刑法採取屬人管轄權,如果中國人是在外國實施一行為,該國家不認為該行為是犯罪,而我國認為是犯罪,我國法律不會追究其刑事責任。
Ⅵ 哪些法律來保障各種資源不被破壞或浪費
保障資源不被破壞的法律除《憲法》外,還有_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_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
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有哪些法律?
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線保護條例、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四、新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罪》中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資源保護方麵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煤炭管理法。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罪名有哪些?
1、非法狩獵罪,是指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珍禽珍獸或者其他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行為。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是指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規,非法收購、運輸、加工、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行為。3、非法佔用耕地罪,是指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耕地改作他用,數量較大,造成耕地大量毀壞的行為。
Ⅶ 浪費罪是罪嗎
浪費集體的東西嚴重的當然是違法的,浪費自己的東西,是在道德范疇內,老人就好說,暴殄天物是犯罪的,當然這個罪和人間的法律無關
Ⅷ 行政機關公務員違反財政紀律,揮霍浪費國家資財的,給予什麼處分
警告降級或者撤職的處分。
法律依據:《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第二十三條有貪污、索賄、受賄、行賄、介紹賄賂、挪用公款、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違反廉政紀律行為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二十四條規定 違反財經紀律,揮霍浪費國家資財的,給予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揮霍浪費罪,是由人大代表趙林中提出的一個新罪名,全國人大代表趙林中最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關於遏制過度應酬、公款吃喝的建議》,認為「公款吃喝者侵佔和浪費了社會財產,應當對此通過立法定罪」,建議修改刑法,設立「揮霍浪費罪」,以遏制屢禁不止的公款吃喝之風。
(8)浪費刑法擴展閱讀
案例:
2013年9月,馬尾區某國企副總經理張某組織員工赴琅岐參觀,由公司財務部吳某具體負責與琅岐某接待公司聯系對接事宜。
公司共13人到琅岐農場參觀、遊玩、吃飯、採摘水果等,費用共計9313元,由琅岐某接待公司開具的住宿費2700元、餐費3813元發票及其他發票2800元作為憑證,經張某簽字同意後以招待客戶名義用公款予以報銷。
同年12月,張某組織員工去閩侯旗山開年會,由公司辦公室主任朱某負責與旗山某接待公司聯系對接事宜。公司共17人到旗山泡溫泉、吃自助餐、參加篝火晚會,第二天參觀萬國寺,回到福州後到台江某KTV唱歌,之後又到福州地礦大廈附近某土菜館吃飯。
此次遊玩費用共計11426元,由會務費發票7305元、餐費發票371元、其他發票3750元作為憑證,經張某簽字同意後用公款予以報銷。
2014年8年14日,馬尾區監察局給予張某行政警告處分。
Ⅸ 刑事訴訟程序浪費司法資源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庭前准備來階段1、確定合議庭組源成人員2、起訴書送達被告,並告知其有權委託辯護人,享有辯護權利。3、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檢察院。4、傳喚當事人,通知其他訴訟參加人。5、根據案件情況決定是否公開審理。6、決定適用簡易程序還是普通程序審理庭審階段1、審判長查明當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及其他訴訟參加人的名單;告知是否申請迴避;2、公訴人宣讀起訴書;當事人對起訴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向被告人發問。3、證人作證;4、公訴人、辯護人出示證物,並進行法庭調查;5、根據情況,可以休庭,調查核實證據;經合議庭同意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6、法庭辯論;7、審判長宣布辯論終結,被告人作最後陳述;8、休庭
Ⅹ 浪費糧食為什麼不被判犯罪
浪費糧食屬於道德缺失,不至於列為犯罪行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只有嚴重違背道德的行為才會觸犯法律進而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