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刑法法益
A. 我國刑法中個人專屬法益有哪些
以人的合法利益為中心對刑法第338條的解釋是合法的、合理的。我國刑法學界的折衷主義觀點是德國的個人法益觀。折衷主義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理論定位。在環境犯罪法益的選擇上,德國刑法學者普遍認為,法益對人的利用和價值來自於人,應當堅持人本主義的觀點,這相當於我國現行刑法學者存在的以人為本的法益觀。
要注意刑法立法的規製取向,這不利於我國刑罰體系的優化。目前,學界關於“積極刑法觀”的觀點實際上是通過刑事制裁的泛化來達到社會治理的效果,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觀點;如果不調整處罰制度,輕率主動地定罪,將導致社會治理成本急劇上升,社會矛盾激化等負面效應。如何合理運用法律工具解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一直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之一。然而,通過擴大刑事制裁來解決問題的意圖適得其反。為了治理社會,我們在刑法立法上應該始終保持謹慎。
B. 刑法上環境污染罪的種類有哪些
刑法中環境污染罪名主要包括污染環境罪,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和環境監管失職罪。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統稱為環境污染。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
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C. 我國新刑法中環境犯罪的主要罪名有哪些
根據我國《刑法》分則第6章第6節的規定,環境犯罪是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故意或過失實施的污染或破壞生態環境,情節嚴重或後果嚴重的行為。
國外學界定義環境犯罪時多側重於對危害環境行為的結果的描述:
1、「環境犯罪是指通過惡化環境而危害人身健康和財產等犯罪。它要求產生一定的危害,至少對人類的根本利益存在潛在的危險」 ;
2、「危害環境罪指以破壞環境的形式而危害人身健康、財產和環境的行為,它要求該行為與人類利益相聯系」;
3、「危害環境罪是危害生態系統的犯罪,它不要求該行為與人類利益存在任何聯系」;
4、「任何人實施了法律所許可的行為或未履行某項法定義務,如果這種作為或不作為的結果危害公眾的生命、健康、財產、道德或福利,或者妨礙公眾行使或享有公眾共有的權利,就構成了一項普通法的罪行,即公害罪」 ;
5、「公害罪(環境犯罪),是指由於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雜訊、振動、地面下沉和臭味等等,使人的健康和生活環境發生損害的行為(這里的生活環境包括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財產、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 ;
6、「環境犯罪是指在任何情況下,如果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或大量物質財富造成了威脅就構成了犯罪。
相比之下,我國定義環境犯罪多強調「情節、後果嚴重」,「違反環境保護法規」這兩項前提條件:
1、危害環境罪是指故意或過失地污染、破壞環境,造成環境、人民的生命與健康或公私財產重大損害的行為 ;
2、「環境犯罪,指的是行為實施的違反環境保護法規,損害法規保護的對象,並且後果嚴重,依照法律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
3、「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嚴重破壞和污染環境,或者由於破壞和污染環境引起人員傷亡以及工、農、林、牧、副、漁業重大損失的行為」 ;
4、「是指自然人故意或過失,法人無過失地污染、破壞環境及自然資源,從而嚴重損害環境要素及人類健康和生命或損害巨額公私財產的行為」 ;
5、「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則,危害公民健康和安全,故意或過失地嚴重污染環境,破壞資源,造成或足以造成環境、人民的生命健康重大損失的行為」 ;
6、「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故意或過失地從事危害或可能危害環境或人體健康的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 ;
7、「環境犯罪是自然人或非自然人主體,故意或過失或無過失實施的污染大氣、水、土壤或破壞土地、森林、草原、珍稀瀕危動物等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是有現實危害性或實際危害結果的作為和不作為的行為」。
綜上所述,環境犯罪是指一切自然人和非自然人違反一切涉及環境犯罪的法律法規,(包括特別刑法、附屬刑法等)實施了破壞環境或污染環境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國內外對環境犯罪的認識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主觀方面無過錯責任的環境犯罪概念。即將環境犯罪界定為「自然人和非自然人主體,故意、過失或無過失實施的污染大氣、水、土壤或破壞土地、森林、草原或珍稀瀕危動物等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具有現實危害性或實際危害後果的作為和不作為行為。」這類環境犯罪概念的界定,其特點在於規定了特殊情況下不要求行為人在實施破壞或污染環境的行為時要有主觀罪過。
即使行為人沒有故意或過失,仍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主張這一定義方法的學者更多考慮了在某些環境犯罪中很難分辨行為人的主觀罪過,特別是在單位犯罪時,要考察犯罪行為人是故意還是過失非常困難。採用不要求主觀罪過的環境犯罪概念便可以迴避在某些嚴重環境犯罪中對犯罪主體主觀考察的難題。
第二,只處罰實害犯的環境犯罪概念。即將環境犯罪界定為「自然人、法人故意或過失地違反環境保護法和有關刑事法律的規定,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或破壞,導致人身傷亡和公私財產重大損失的行為。」 這類環境犯罪概念界定,秉承結果本位主義思想,主張只有在客觀上造成環境嚴重破壞、污染或其他損失的行為,才能適用刑罰處罰,並將後果量化,根據不同程度的結果量刑。中國現行刑法中所反映的環境犯罪概念就是這種模式。這種概念模式可以准確地認定犯罪行為,主張這種界定模式的學者認為環境污染或破壞多是伴隨社會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將刑法適用於這類犯罪應受到嚴格的限制。
第三,客觀方面不要求出現實害結果的環境犯罪概念。即將環境犯罪界定為「自然人或非自然人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規定,故意或過失地超標排污或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後果或有造成嚴重後果危險的行為。」3這類環境犯罪概念界定的特點在於刑法規定不僅懲罰結果犯,對導致出現法定危險狀態的行為同樣處罰。主要考慮到環境犯罪行為導致的結果一旦現實出現,後果無法彌補,因此有必要提高對行為人注意度的要求,擴大刑法規制的范圍,以達到刑法的威懾作用。
綜上所述,環境犯罪的概念可表達為:自然人或法人違反環境保護法規,故意或過失實施的,污染大氣、土壤或破壞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珍危動物或其他生態環境,從而產生嚴重危害結果或高度現實危害可能性的行為
D. 環境監管失職罪的刑法條文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四百零八條 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導致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造成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E. 刑法在環境資源保護中的作用
(一)刑法在環境資源保護中的必要性
關於刑法在環境資源保護中的必要性可以分別從其發揮的作用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進行概括,首先在其發揮作用方面刑法存在的目的即對合法權益進行保護,而環境資源保護的實質正是對生態權益進行保護,其發揮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由於大量企業對自身發展慾望的控制不當,導致環境資源受到破壞,不使用法律作為有力武器則很難對其進行嚴格的管轄約束。其次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對環境資源的開采進行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不僅要依靠企業、人民的自覺遵守,更要使用刑法對其進行管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對生態文明進行締造[1]。
(二)環境資源保護刑法規定
刑法規定的環境資源保護內容在1979年正式出現,其最初的主要內容為對伐木、偷獵及水產過度捕撈的限制。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設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對經濟建設進行保護但是確是環境資源保護出現在刑法當中的重要歷程。而在1997年,環境資源保護在刑法中的規定出現了進一步的拓展。在刑法的第6章當中對環境資源破壞設立了明確的罪名,其罪名數量達到十四項且加入了環境資源保護相關概念。
F. 環境法與刑法的關系
都是部門法,但是我們說刑法是最後一道屏障,就是什麼違法行為嚴重到一種程度,就會被列進刑法成為犯罪行為。所以,有一門小小的邊緣課程,叫。。。環境刑法。。。
G. 最新版刑法中環境污染罪
目前,我國在《刑法》第六章「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專門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一節,並設立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等罪名,再加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作為配套,構成了目前我國刑法制裁環境犯罪的基本法律依據。但查看刑法第六章第六節及其他章節涉及到環境污染保護方面的罪名確寥寥無幾。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1、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 ;2、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3、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第八章貪污受賄罪:環境監管失職罪。其他散見於其他章節,但是刑法分則並未以歸於破壞環境資源的范疇,例如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備罪;危險物品肇事罪。
一、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
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危險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行為。
主要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以及《放射防護條例》、《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農葯安全使用條例》等一系列專門法規。構成犯罪的行為,就是侵犯國家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制度。
(一)本罪的對象為危險廢物:放射性廢物; 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 有毒物質 ;其他危險廢物 。
放射性廢物主要包括放射性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
放射性廢水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液體廢棄物。主要包括核燃料前處理(如鈾礦開采、水冶、精煉,核燃料製造等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核燃料後處理第一循環產生的廢液,原子能發電站,應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機構、醫院、工廠等排出的廢水。
放射性廢氣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氣體廢棄物。由於在原子能工業的生產中或核設施運行中,隨著不同的工藝過程均有不同性質的含有核素的排氣產生。諸如鈾礦山和鈾水冶廠會產生來自礦井的含有氡、釷、錒射氣及其子體的氣溶膠;核反應堆中產生的氣體在後處理廠進行處理時釋放的廢氣中含有氬、氪、氙等放射性核素、射碘蒸汽、氚以及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14等;此外,還有大量的放射性氣溶膠;核企業的各生產車間、設備室、熱室及手套箱等地,均有放射性氣體排出。
放射性固體廢物是指放射性核素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從含鈾礦石提取鈾的過程中產生的廢礦渣;鈾精製廠、燃料元件加工廠、反應堆、核燃料後處理廠以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醫療等單位排出的沾有人工或天然放射性物質的各種器物,放射性廢液經濃縮、固化處理形成的固體廢棄物。
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亦稱傳染性廢物)是指帶有病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廢物。其中傳染性是指由致病性的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可在適宜傳播途徑下對人群有傳播可能的感染。 《傳染病防治法》第3條對傳染病作了規定。
有毒物質是對機體發生化學或物理化學的作用,因而損害機體,引起功能障礙、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質。有毒物質可分為無機毒物和有機毒物兩大類。如汞、鉛、砷、鎘、鉻、氟等屬於無機毒物,其中有許多能在生物體中富集積累。有機毒物如酚、氰、有機氯、有機磷、有機汞、乙烯等。
其他危險廢物則是指上述列舉之外的,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根據我國加入的《巴塞爾公約》,其他危險廢物主要是指從住家搜集的廢物和從焚化住家廢物產生的殘余物。
(二)本罪屬結果犯:必須造成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
「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十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刑法處罰同上):
(一)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傷、十人以上輕傷,或者一人以上重傷並且五人以上輕傷的;
(二)致使傳染病發生、流行或者人員中毒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Ⅲ級情形,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其他致使「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情形。
後果特別嚴重 (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致使水源污染、人員疏散轉移達到《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環境事件分級Ⅱ級以上情形的;
(三)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十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三十畝以上,其他土地六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十人以上重傷、三十人以上輕傷,或者三人以上重傷並十人以上輕傷的;
(六)致使傳染病發生、流行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Ⅱ級以上情形的;
(七)其他後果特別嚴重的情形。
二、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
違反國家規定將境外的固體廢物傾倒、堆放、處置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務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美國普衛欣天貓又效防霧霾
主要是違反《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關於嚴格控制境外有害廢物轉移到我國的通知》《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關於廢物進口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關於審理非法進口廢物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規,司法解釋中有關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規定。
本罪的犯罪對象:境外的各種固態半固態廢棄廢物。
主觀方面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