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過失犯罪案例
❶ 過失犯罪案例
失火罪是指由於行為人的過失引起火災,造成嚴重後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是一種過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所以不構成過失犯罪。
❷ 刑法中過失犯罪是怎麼定義
法律上的故意與過失各自分兩種情況,共四種:
(一)直接故意:心態是希望結果的發生;
(二)間接故意:心態是放任結果的發生;比如張三要打鳥,其放槍的方向有人,不管他直接放,結果死傷人了,這是間接故意;
(三)過於自信的過失:不希望,反對結果的發生;因為過於自信了,出現了危害結果,違反了必要的注意義務。比如抱小孩在陽台上拋接,危險是顯而易見的,行為人說「沒事沒事,我技術高」,結果小孩摔下樓去了,行為人內疚不已。這是過於自信的過失。又比如醉酒駕車,帶著個親戚,出了交通事故,死傷了人。這也是過於自信的過失。
(四)疏忽大意的過失:不希望,反對結果的發生。因為疏忽大意了,出現了危害結果,違反了必要的注意義務。比如保安員按操作流程,每天要檢查一下防火設施,結果某晚玩忽職守,喝點小酒,少了那麼個流程,還湊巧在那晚失了火。
過於自信的過失,危險程度要大於疏忽大意的過失。
過於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的區別在於,對危害結果的態度。前面舉的拋接小孩的例子。有那黑幫老大說,我也玩玩這個,不用怕不用怕,我技術高。結果失手小孩摔下去了。黑幫老大拍拍手說,哎呀,不好意思。然後揚長而去,沒有任何內疚。這就不是過於自信的過失了,這是間接故意。
醉酒駕車出事的,如果心態上是過於自信的過失,那要定交通肇事罪。如果心態上是間接故意,那要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美國刑法上也基本區分這四種主觀心態(Mensrea)。他們稱作:
故意 purposely/ on purpose of
罔顧 recklessly/ in recklessness of
明知 knowingly
疏忽 negligently
❸ 刑法中的過失犯罪罪名有哪些
您好!這個涉及很多。我國刑法關於過失犯罪的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百一十五條 【失火罪】【過失決水罪】 【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九條 【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過失損壞交通設施罪】【過失損壞電力設備罪】【過失損壞易燃易爆設備罪】
第一百二十四條 【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過失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罪】
第一百三十一條 【重大飛行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二條 【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
第一百三十四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四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 【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五條之一 【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六條 【危險物品肇事罪】
第一百三十七條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八條 【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
第一百三十九條 【消防責任事故罪】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百三十五條 【過失致人重傷罪】
第三百二十四條 【過失損毀文物罪】
第三百六十九條 【過失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
第三百七十條 【過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罪】
第三百九十八條 【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
第四百三十二條 【過失泄露軍事秘密罪】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❹ 急!謝謝。刑法案例分析:
李某犯故意殺人罪。
分析如下:
1、首先,對李某的跨刑事責任年齡犯罪進行認定。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採用四分法,分別為:絕對無責任年齡時期(不滿14周歲的行為人);相對有責任年齡時期(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行為人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17條12款);完全責任年齡時期(已滿16周歲的行為人);從寬責任年齡時期(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行為人)。司法解釋規定,「已滿」是指實足年齡,應當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並且應以過了周歲生日後的第一天開始計算。所以,李某對其在14歲前的盜竊行為及14歲生日當日的搶劫行為均不負刑事責任。
2、對《刑法》第17條12款的理解和分析。本條的正確理解是,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等罪才負刑事責任。這8種罪是指具體行為的發生,而不是罪名。例如,對於綁架罪中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也應負刑事責任。所以李某對只有對符合以上8種情況負刑事責任,故以下將其進行討論。
3、根據以上分析,隨即要考慮李某架車致人死亡的行為是否為故意犯罪。因為如果屬於過失犯罪,那麼他的行為可不負刑事責任,因為根據《刑法》17條12款規定其罪必須是故意犯罪;如果是故意犯罪,那麼他就應該負刑事責任。分析案例敘述,我們可以認定李某的主客觀方面是符合《刑法》分則對交通肇事罪的規定的。然而,交通肇事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並造成嚴重後果,但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嚴重後果。我們可以基本認為,李某駕車撞人的行為是屬於過失行為。但是相關司法解釋為了加大對交通肇事後駕車逃逸而導致被害人死亡的行為的懲治力度,所以規定,「行為人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嚴重殘疾的,按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論處。」這似乎看似與交通肇事罪的客觀要件矛盾,實際不然。因為可把肇事後逃逸的行為看做是另一犯罪行為的開始。其主觀要件可以判定屬於故意犯罪中的間接故意。因為李某沒有駕車經驗(14歲),過失撞人後,明知自己的逃逸行為會導致他人的人身安全的危險,而放任這種危險的發生,滿足間接故意的構成要件。所以,李某逃逸的行為為故意的不作為,而這種故意的放任導致了被害人的死亡。所以李某的不作為行為應負刑事責任,犯故意殺人罪。
4、對於李某造成的兩人受傷的情況的判定,如果是輕傷的話,李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是重傷的話,李某應負刑事責任,理由如上不再贅述。李某造成他們死亡和重傷的情況,符合想像竟合犯的特徵和概念。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行為,並且一個行為必須觸犯了數罪名。對於想像竟合犯的處理原則,應按行為所觸犯的罪名的一個重罪論處,而不以數罪論處進行數罪並罰,這是不合理的,不符合我國刑法罪責刑相符的基本原則,所以犯故意殺人罪。
5、在量刑標准方面,李某屬於從寬責任年齡時期(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行為人),所以在量刑時應當考慮從輕或減輕處罰。
❺ 刑法案例20 尋釁滋事罪,過失殺人和意外事件的區別
意外事件不是犯罪;尋釁滋事罪是故意犯罪;過失殺人是過失犯罪。
1、尋釁滋事罪,是指肆意挑釁,隨意毆打、騷擾他人或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或者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刑法將尋釁滋事罪的客觀表現形式規定為四種:①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②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③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④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尋釁滋事罪的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破壞社會秩序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行為人的犯罪動機是為了滿足耍威風、取樂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糾集他人多次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並處罰金。
2、《刑法》第二百三十三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和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結果,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造成他人死亡。過於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其行為可能會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但由於輕信能夠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3、《刑法》第16條的規定:意外事件: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這種情況就是刑法理論中所說的無罪過的意外事件。
❻ 舉一個過失不作為犯罪的案例。
過失的不作為犯罪舉例:
如某汽車駕駛員,在倒車時違反操作規程,不事先鳴笛,也不注意觀察,結果將在車後玩耍的小孩傾軋致死。作為駕駛人員,其職責要求在倒車時必須先認真觀察,而該駕駛員由於疏忽大意,既不鳴笛,也沒有認真觀察,致使危害結果發生,應當負交通肇事罪的責任。
該汽車駕駛員即成立過失的不作為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6)刑法過失犯罪案例擴展閱讀:
不作為犯是有過失犯罪的情形,也有故意犯罪的情形,所以不作為犯是否為過失犯,要依據具體的情節而定。
過失行為只有造成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刑法才規定為犯罪,如果沒有造成實際危害結果,雖有過失行為,則不是犯罪,可以進行教育或行政處罰。而在故意犯罪中,許多犯罪只要行為一經實施,就構成犯罪,比如行為人實施了殺人行為,雖然由於某種原因沒有得逞,也應當負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
❼ 刑法案例分析
盜竊罪轉化為搶劫罪的條件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劉廣新 �案情� 2002年2月1日零時許,宋某夥同張某在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王莊子村,盜竊村民郭某停放在門前的華利牌汽車一輛,價值人民幣1000元。之後宋某駕駛盜竊的汽車逃離現場,失主得知汽車丟失後,立即駕車追趕。宋某駕駛所盜車輛故意抹擋失主乘坐的追趕車輛,撞損停車桿,闖過兩個收費站。當行至天津市河西區衛津南路與氣象台路交口處時,將騎自行車橫穿道路的李某撞倒後逃逸,在場的同事將李某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 一審法院認為,宋某實施盜竊後,雖在逃跑過程中實施了抹車的阻擋行為,但未造成危害後果,亦未危及財物所有人的生命健康,不屬情節嚴重,以盜竊罪處罰。宋某駕車撞倒騎自行車人李某的行為系交通肇事。故判決宋某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8000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8000元。 一審判決後,檢察院提出抗訴,檢察機關認為,宋某實施盜竊後,為抗拒抓捕,使用急速行駛的機動車抹擋失主乘坐的追趕車輛,並連闖兩個收費站,其行為屬於在特定環境下,使用特定工具對財物所有人及他人的人身和財產權利進行不法侵害,且不計後果,屬當場使用暴力,情節嚴重,符合盜竊罪轉化搶劫罪的法定條件,應以搶劫罪判處。 二審法院認為,宋某駕駛盜竊汽車,抹擋失主追趕的車輛,肆意急速行駛,危害的不僅僅是追趕人,更直接危害不特定的過路行人。結果表明,宋某為追求逃跑目的,主觀上放任嚴重後果的發生,不惜他人生命安危,是使用暴力手段抗拒抓捕的行為表現,因此宋某抗拒抓捕實施多個暴力行為,符合盜竊罪轉化搶劫罪當場使用暴力的法律特徵,依法應以搶劫定罪。相應,宋某造成被害人李某死亡的行為,不能以交通肇事科刑。因為交通肇事罪是一過失犯罪,其結果不是行為人追求的目的,而是由於過於自信或疏忽大意發生的危害。本案宋某在逃脫中不計後果,凡有礙於其逃路的任何情況都以車沖撞,顯見宋某的行為不是違反交通法規的過失行為,而是出於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犯罪目的。放任致人死亡,應作為一犯罪情節在搶劫罪中一並處罰。綜上,二審法院改判宋某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8000元,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5000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十四年,並處罰金13000元。 �評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是,宋某實施盜竊後的行為是否符合轉化為搶劫罪的構成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搶劫罪)定罪處罰。」依據該條款規定,盜竊、詐騙、搶奪罪轉化為搶劫罪的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行為人必須首先實施了盜竊、詐騙、搶奪行為,這是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前提條件;2.行為人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這是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時間和手段條件;3.行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這是適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目的條件。結合本案,宋某首先盜竊了村民郭某在其家門前停放的汽車,該汽車是在所有權人郭某不知道的情況下,宋某出於非法佔有的目的而竊取的,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因此宋某實施了盜竊行為。其次,宋某在實施盜竊行為之後,被郭某及時發現,郭某駕車緊追宋某其後,郭某不間斷地追捕盜竊人的全過程,是盜竊作案現場時空的延續,在此過程中宋某非但沒有終止犯罪行為,反而用其盜竊的車輛抹擋失主郭某乘坐的車輛,進而為了追求逃跑的目的撞毀停車桿,闖過兩個收費站,以及不計後果地撞倒路上的騎自行車人,致使路上騎自行車人死亡。宋某的這一系列行為是否構成使用暴力相威脅?對於這一行為的認定,是本案的關鍵,也是造成法、檢之間的分歧點所在。暴力方法,通常的理解是採用某種工具或採用其他方式對被害人的身體造成傷害,如捆綁、毆打、禁閉、傷害甚至殺害等足以使被害人的身體受到強制,處於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狀態。本案宋某駕駛盜竊所得的車輛抹擋失主郭某乘坐的車輛其後果會使郭某乘坐的車輛發生車禍,進而危及村民郭某的生命安全,其後果宋某是完全應該預料的到的,因此宋某駕駛盜竊所得的車輛應認定是其作案工具、其後駕車撞毀停車桿闖過兩個收費站、撞倒路上的騎自行車人的行為,完全可以使追趕的人和其他人造成傷害,使他人處於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狀態。據此,宋某在盜竊車輛得手後的行為,應該認定為使用了暴力的行為。再次,宋某在其盜竊車輛得手後採用的一系列暴力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抗拒抓捕,使其盜竊的車輛為其所非法佔有。 綜合上述的論證所得出的結論,宋某的行為即駕駛盜竊所得汽車,外在表現是抗拒抓捕,實質為強行劫走財物,並當場使用暴力和以暴力相威脅,符合盜竊罪轉化為搶劫罪的當場使用暴力的法律特徵,以搶劫罪論罪科刑,體現了刑法的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據此,二審法院支持檢察機關的抗訴意見,對原審法院的判決予以改判。
❽ 求一篇關於刑法學的案例分析
刑法學中的過失是指 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但是由於疏忽大意 或者自己對於避免結果發生過於自信 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主觀態度
由此可見 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 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刑法學中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但是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
依次可見 故意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希望結果發生)和間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
肖某之子的死亡 屬於肖某的過失造成的 即過於自信的過失
肖某對於自己的話對兒子的勸阻能力過於自信 導致危害結果發生 之所以不認為肖某屬於間接故意 是因為 間接故意和過於自信的過失之間的區別在於 前者對與危害結果是不排斥的 後者強烈排斥危害結果 肖某之子死後 肖某很難受 證明其對於這一 危害結果的排斥
肖某對於其丈夫的態度是直接故意 追求其丈夫死亡的危害結果 不用過多分析
❾ 高分求刑法案例及解析!!!
已發送更詳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