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理論
1. 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
在我國,「犯罪構成」實際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概念之後論述犯罪構成,認為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主客觀要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組成:(1)犯罪客體,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關系;(2)犯罪客觀方面,指犯罪活動在客觀上的外在表現,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3)犯罪主體,指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傷害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這就是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學說,是我國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構成四要件說。該學說形成於建國初期,直接脫胎於前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多年來,該學說為我國的刑事法制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刑法學界不少學者開始對傳統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綜合目前的情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中青年刑法學者的視野中,傳統的犯罪構成理論已經被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傳統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已經開始了新的脫胎換骨。在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終將「舊貌換新顏」的現實命運面前,對各種批判與反思進行回顧與總結,有助於我們將對此的批判與總結深入下去。
我國刑法認定犯罪成立的規格和標準是犯罪構成。而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和客觀要件的總和。因此,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構成要件」或「犯罪構成要件」三個概念之間常常互換使用,並無嚴格的區分。這樣,無論我國刑法使用「犯罪構成」還是「構成要件」抑或「犯罪構成要件」的概念時,其內涵與外延都與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中所說的「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構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對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稱謂,後者則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個要件——構成要件該當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為刑罰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條件;後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條件中的一個,具體說,是三要件中的一個,是一定行為構成刑罰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條件。只有在符合了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前提之下,經過違法性與有責性的補充判斷並得出肯定結論之後,才能認定犯罪成立。
我國在犯罪構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
關於犯罪構成究竟包括幾個要件,除了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外,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否定說、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
所謂否定說,認為只存在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構成要件。所謂二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觀要件和犯罪的主觀要件兩大要件。如陳興良教授認為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罪體和罪責。 曲新久教授認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組成,是一系列法定構成要件的整體,組成這一整體的各種各樣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可以抽象為兩個基本方面——客觀事實要件和主觀心理要件,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所謂三要件說,又包括兩種具體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的客觀方面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如果拋開危害行為中包含著行為人的主觀罪過這一特殊性,就無法正確解決刑法因果關系問題,因此主張將二者合並為一個要件,即「危害社會行為」。另一種觀點為張明楷教授所力倡。張教授認為,所謂犯罪客體,即法益,根本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張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碩士論文《論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和著作《犯罪論原理》中論證了犯罪客體不應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理由。後來,在《刑法學(上)》及《法益初論》兩部著作中對自己的觀點再次做了進一步的論證和解說。張明楷教授認為,犯罪客體是指為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體的意義已經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國刑法的有關條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說明犯罪客體的。行為符合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不僅表明行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法益。將法益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否定了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的實質內容,似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體決定的。主張犯罪客體不是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的認定帶來困難。一個犯罪行為侵犯了什麼法益,是由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與主觀要件以及符合這些要件的事實綜合決定的;區分此罪與彼罪,關鍵在於分析犯罪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如果離開主客觀方面的特徵,僅僅憑借犯罪客體認定犯罪的性質,是會碰壁的。所謂五要件說,即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行為、犯罪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五個要件。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認為犯罪行為應單獨成為構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觀方面只包括犯罪結果及其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望採納,望採納。
2.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國刑法理論及刑法規定的是
D
A,遺棄罪是不作為,但不是過失犯罪。
B,因果關系要看是否為最終造成危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如果被阻斷,也可能不承擔刑事責任。
C,我也不想給你找這個單位犯罪單罰制的例子了,反正肯定有。
3. 刑法的三大原則起源於那個國家,理論基礎是什麼
我國的刑法主要來源於西方國家我國的法律體系屬於大陸法系起初學習的是台灣後回來發現台灣學習答的是日本,然後向日本學習在通過,後來發現日本是想德國學習的,所以說,現在主要是向德國法律去學習,罪刑法定,平等罪行相適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三道要做也是。
4. 簡述我國的刑法體系
刑罰體系,共有五種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內同時規定了罰金、剝奪容政治權利與沒收財產三種附加刑;還有一種特殊的附加刑,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刑。
《刑法》第三章刑罰
第一節刑罰的種類
第三十二條【主刑和附加刑】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4)我國刑法理論擴展閱讀
期限的區別
1)管制規定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超過3年;
2)拘役的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超過1年;
3) 有期徒刑的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超過20年;無期徒刑的期限是終身,但以後根據條件可能獲得減刑、假釋。
所以刑罰的期限從短到長是拘役、管制、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5. 我國刑法理論一般把罪狀分為
給你舉例吧,
故意殺人的,簡單罪狀, 敘述很簡單
犯前款罪的,引證罪狀,引用同一法律中曾經出現過的條文
違反動植物進出境管理辦法的,空白罪狀,需要你參看其他法律規定的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秘密的手段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敘明罪狀,四個構成要件全都給你了
6. 試述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
1、刑來法犯罪構成,即是構成自犯罪的各種要素。凡是符合犯罪構成的,就是犯罪;凡是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是犯罪。
2、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基礎是四要件說,即將犯罪行為的構成分為主體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客體要件、客觀方面要件。
3、分論四要件。
4、意義,對於推行罪刑法定原則、罪行相適應原則以及判斷一行為是否是犯罪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7. 我國刑法理論對於犯罪中止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從我國現行刑法第24條第1款的規定來看,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未實行終了的中止,即在預備階段或者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犯罪過程中自動停止或放棄犯罪,這種情形一般稱為普通的犯罪中止;二是實行終了的中止,即在實行行為終了而犯罪結果最終出現之前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一般稱為特殊中止。①兩者的構成要件略有區別。
犯罪中止具體的構成要件,刑法學界曾提出了二特徵說、三特徵說和四特徵說。其中三特徵說和四特徵說影響較大。三特徵說一般認為犯罪中止構成要件中包括時間性、自動性、有效性要件。四特徵說認為在三特徵說基礎上還有一個客觀性要件,即認為犯罪中止不僅主觀上要自動停止犯罪,還要客觀上有中止行為。
筆者認為客觀性要件可以包容於自動性要件中。我國刑法遵循的是主客觀相統一的學說,將自動性分為內心的主動停止和行為上的客觀停止固然有一定必要性,但無須割裂開來進行論述。筆者擬從三要件說來分析犯罪中止的構成要件。
8.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體系的基本構成是什麼
刑法體系,是指各種刑法規范按照一定的規律、順序、聯系、有機地排列,組成專統一的整體。各國刑屬法典,一般從總體上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個別還有附則。編之下,再根據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內容有次序地劃分為章、節、條、款、項等層次,從而構成一個科學的統一整體。
9. 我國刑法理論犯罪客體分為
abd 直接客體是指某一種犯罪直接侵犯的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盜竊罪的直接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侵犯的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如妨害社會管理各個秩序罪侵犯的客體是社會正常的管理和運行秩序,一般客體是指犯罪侵犯的為刑法所保護的所有社會關系。沒有間接客體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