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

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

發布時間: 2022-03-09 13:50:05

A. 物權分為( )和其他物權

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1)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擴展閱讀: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一詞是由中世紀的注釋法學派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解釋羅馬法時,以「對物之訴」為基礎,創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物權學說。

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權的概念。1896年《德國民法典》以其為該法第三編的編名。其後,為大陸法系眾多國家接受。

B.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法部 刑法學(1)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民法學(1)
作業1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4分)
1、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基本法的地位。
2、聯營:是企業之間、企業與事業單位之間在平等自願基礎上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而達成 的聯合。
3、宣告失蹤:指公民下落不明滿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條 件和程序宣告其為失蹤人並對其財產實行代管的民事法律制度。
4、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一定時間之後即發生一定法律後果的制度。
5、法定代理:是指法律根據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存在而設立的代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形式上的民法專指系統編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實質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財產關 系和人身關系得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行自願公平、等值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3、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素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民事法律關系 的內容。
4、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5、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6、法人終止,應當依法進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圍外的的活動。
7、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包括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
8、《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 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
9、民法上的期限,依期限的確定根據,可將其分為法定期限、指定期限、意定/約定期限。 三、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4分。每小題所給的備選答案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正確答案,多選或少選不給分)
1、民法通則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A、C)。
A、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B、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C、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2、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公民為失蹤人,該公民必須下落不明滿(A)。
A、二年 B、四年 C、五年
3、在民法上房屋屬於(A)。
A、不動產 B、流通物 C、限制流通物
4、張某不習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楊某經過,要求張某付1萬元人民幣救張某,張無奈同意付錢,楊遂將張就起,其要求付錢行為是(B)。
A、有效地民事法律行為 B、無效的民事行為 C、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5、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特殊訴訟時效,適用於(A、B、C)。
A、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B、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C、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6、民法通則規定(B、C)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A、14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 B、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
C、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 D、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全部生活來源的
7、法律規定(公民離開住所下落不明滿4年)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宣告其死亡。
A、公民離開住所下落不明滿一年 B、公民離開住所下落不明滿二年
C、公民離開住所下落不明滿三年 D、公民離開住所下落不明滿四年
8、法人終止的原因有(A、B、D)。
A、依法被撤銷 B、解散 C、違約或侵權 D、依法宣告破產
四、問答題(每小題16分,共32分)
1、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是什麼?
答:⑴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⑵意思表示真實; ⑶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⑷符合法定形式。
2、簡述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權利的區別?
答:⑴民事權利能力僅是一種資格,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獲取實際利益的可能性。這種資格是民事主體不論是否實際參加民事法律關系都普遍享有的。民事權利則是民事主體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所實際享有的利益,它必須通過實際的行為才能創設或取得; ⑵民事權利能力示享受權利的資格和承擔義務的資格的統一。而民事權利合民事義 務則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相互對應,各自獨立的兩個不同概念。 ⑶民事權利能力是一種法定資格,它與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無關,不能由其自由轉 讓、放棄。而民事權利的內容和范圍直接取決於民事主體的意志,可以依法轉讓和放棄。

民法學(1) 作業2
課堂討論題:
1、公平、自願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確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自願原則是民事主體意志獨立、利益獨立的必然要求,也是平等原則的表現和延伸,其實質為「意思自治」。因為民事主體享有獨立的主體資格和獨立的利益,只有以自己的真實意志自願地設定權利義務,才能充分發揮其進行民事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自願意味著自由,是以平等為前提的,當事人只有地們平等,各方才能有獨立的意志,才能有意志自由,才能自願地決定自己的行為。同時,沒有當事人的意志自由,一方也就可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也就沒有平等。
自願原則主要有以下表現:
1 .當事人自主決定民事事項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各種事項,不僅可以決定是否實施某行為或參與某民事法律關系,而且可以決定行為的相對人、行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等等;當事人不僅可自主決定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而且可自主處分其權利,選擇處理糾紛的程序、方式等等。當事人關於民事事項的約定,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就有法律效力,並且「約定大於法定」,即當事人關於該事項約定的效力優先於法律關於該事項的任意性規定。
2.當事人對自己的真實意思負責在民事活動中,只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也只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負責。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當事人可不認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並且,當事人對於在意志不自由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責任。
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合同法》第4條特別強調,「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當然,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當事人自願進行民事活動時不得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同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可見,公平原則也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公平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以一定社會的共同價值觀為基礎的,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標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一方面要求主體發展機會的平等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要求主體之間的競爭是有效率的,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公平偏重的是社會正義,而不是個體正義,也就是說,判斷公平與否的標準是社會公認的價值標准,而不是個體的價值觀。
公平原則與自願原則是相互補充的。自願不能違反社會正義和公平,公平又是以自願為前提的。一般說來,只有當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協商設立的權利義務,才是公平的。只有在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並非是完全按照其真實意願設立的,或者按照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能確定其權利義務時,才應按照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法院或仲裁機構裁判民事案件時,不能以公平原則否定或者對抗自願原則。
公平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機會平等是公平的重要保障和基本條件。只有機會平等,主體才能平等地進行正當競爭。在民事活動中,利用自己的特別優勢而強迫他人接受不利的條件,採取不正當的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等,都是違反公平原則的。
2.在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應公平交換,利益均衡,在相互關系中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應合理負擔,一方的利益與其負擔應相稱,但利益均衡與等價有償不同。依《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遵循等價有償原則。等價有償是指當事人移轉財產應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實行等價交換。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在有償交易活動中的表現和要求,等價意味著經濟利益的均衡,而公平原則所要求的利益均衡不局限於經濟利益。
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受有損害時,應公平合理地確定當事人的民事責任。例如,雙方都有過錯時,雙方應依自己的過錯承擔民事責任;即使因一方過錯造成損害時,過錯方承擔的責任范圍也應與造成的損害相當。在雙方都沒有過錯,法律也沒有規定應由何方承擔責任,而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顯失公平時,應由雙方公平地分擔責任。當事人因搶救他人財產或保護他人合法權益而受有損害時,受益人應給予適當補償。

2、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
《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和適用范圍極廣,主要表現在:其一,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進行正當競爭;其二,民事主體應善意行使權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其三,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嚴格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義務,兼顧各方利益;其四,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後客觀情形發生重大改變時,應依誠實信用的要求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平原則一樣,原同為道德准則。誠實信用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道德准、則,要求當事人誠實經營,在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時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以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誠實信用作為法律原則是將道德准則法律化,而使其具有法律拘束力。
誠實信用原則,既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應遵循的基本准則,也是法院解釋當事人的意思的基準。人民法院在裁判案件時,既可依誠實信用原則來衡量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又可以依此原則來解釋和補充法律。但法院在依誠實信用原則處理民事糾紛時,不得依此原則而濫用自由裁量權,也不能違反平等和自願原則。

民法學(1) 作業3
案例分析: 2003年1月16日北京《信報》報道:「鄰家漏水導致地基塌陷」一文。報道稱:李某現住在一間平房裡,最近房屋向靠北的方向傾斜,經查看是因為鄰居的排水管道常年漏水,牆壁久經污水的浸泡而發生傾斜現象。他幾次向鄰居說明情況,希望他採取一些措施,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但是,鄰居卻置之不理,並說水管漏水並不嚴重,牆壁傾斜是地基本身不牢固,和他無關。現在牆壁傾斜情況更為嚴重,房頂甚至出現裂紋,李某住在這里覺得很不安全,但讓他自己修繕房屋又覺得太吃虧。現在的他十分為難,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這件事?
請從法律角度分析這一案例,並說明法律依據,李某應如何處理?
答:本案是一起比較典型的涉及相鄰關系的民事案件。所謂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李某房屋與鄰居相鄰,根據民法通則關於相鄰關系的有關「不動產所有人和使用人行使權利,應給予相鄰的不動產所有人和相鄰人以行使權利的必要的便利」,「當事人在行使相鄰權時應盡量避免和減少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有關規定,李某的鄰居應採取措施避免和防止排水管漏水。鄰家漏水導致李某的牆壁損壞,鄰家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鄰家不予理睬是錯誤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02條的規定:「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應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李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鄰家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民法學(1) 作業4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24分)
1、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該公 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2、表見代理:是指無權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客觀上存在使相對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情況,且 相對人主觀上為善意且無過失,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張代理的效力。
3、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就喪失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 可能性的制度。
4、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 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
5、按份共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分別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和承 擔義務的一種共有關系。
6、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動產的 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鄰各方應當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3分)
1、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素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和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2、民法通則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成立時 產生,到消滅時終止。
4、貨幣式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屬於具有特殊作用的種類物。
5、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基本法的地位。
6、《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行自願公平、等值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7、訴訟時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有:(1)不可抗力(2)其他障礙 。
8、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 擔保物權。
9、財產所有權合法取得的方式可以分為原始取得、繼受取得。
10、房屋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佔有出典人的房屋,並對其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
三、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所給的備選答案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正確答案,多選或少選不給分)
1、民法通則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是指(A、C)。
A、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B、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
C、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D、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2、張某不習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楊某經過,要求張某付1萬元人民幣救張某,張無奈同意付錢,楊遂將張就起,其要求付錢行為是(B、D)。
A、有效的民事行為 B、無效的民事行為
C、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D、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
3、《民法通則》規定,委託書授權不明的(B、C)。
A、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 B、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
C、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D、代理人與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4、某甲將一台彩電贈送給某乙,該項民事法律行為屬於(C)。
A、偌成性法律行為 B、要式法律行為
C、單務法律行為 D、單方法律行為
5、根據物權法原理,下列行為中屬於財產所有權原始取得的根據是(A、B、D)
A、沒收 B、勞動生產 C、贈與 D、取得孳息
6、下列物中,屬於有價證券的是(A、B、C)。
A、股票 B、支票 C、本票 D、發貨票
7、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在處理相鄰關系中,應遵循的原則有(A、B、C、D)。
A、公平合理 B、團結互助 C、有利生產 D、方便生活
8、下列(A、B、C、D)屬於國家所有權的客體。
A、礦藏 B、森林 C、軍事設施 D、廣播設施
9、動產物權包括(A、B、C、D)。
A、動產所有權 B、留置權 C、動產的抵押權 D、以國庫券作抵押
10、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特殊訴訟時效,適用於(A、B、C)。
A、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B、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C、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D、違反合同約定不付貨款的
四、問答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1、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是什麼?
答:民事法律行為應具備四項有效條件: ⑴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⑵意思表示真實; ⑶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⑷符合法定形式。
2、財產所有權具體有哪些法律特徵?
答:財產所有權的法律特徵: ⑴財產所有權具有內容上的完整性。它集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個方面的權能 於一身; ⑵財產所有權具有權利主體的特定性。權利主體是特定的所有權人; ⑶財產所有權具有相對義務人的不特定性。相對義務人是除所有人之外的任何不特 定的民事主體; ⑷財產所有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可依法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妨礙或侵害,任何 財產上只能有一個所有權;⑸財產所有權的客體僅限於財物。不包括行為和智力成果等
3、取得法人資格的條件是什麼?
答:取得法人資格的條件是: ⑴依法成立; ⑵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⑶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⑷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五、案例分析(12分)
劉某因妻子有病急需用錢,委託李某代其出賣在原籍的三間房屋。李某接受委託,將房屋賣給王某。王某與李某談的房價低於市場房價,李某明知價廉,但也有意讓王某佔便宜,王某向李某表示,事成後願贈李500元。李寫信將出售房屋之事告訴劉某。劉由於不知當地房價,又過於相信李,即復信同意,並委託李代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合同簽訂後,李將房款匯給劉。王某買房後,即申請拆除翻建。房屋拆除後,劉得知王與李相互串通,壓低房價,便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損失,表示房屋已經拆除就算賣了,但要王與李賠償其損失。王稱籌建房屋,目前沒錢,李較富裕,劉即要求李某負責賠償他的全部損失。
問:李某代理出售房屋的行為是否有效?為什麼?有何法律依據?劉某損失應由誰賠償?能否要求李某全部賠償?為什麼?法律依據如何?
答:1、李某享有合法的代理權,其行為將房屋出售給王某是行使代理權。 2、李某在行使其權利時進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活動,該行為無效。 3、因為代理是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備民事法律行為要件,李某和王某串通,故 意壓價,根據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是無效民事行為。」因此,李某所為是無效民事行為。 4、劉某同意在房屋被拆後賣給王某,不是李某行為有效而是所有人直接意思表示, 劉有權要求王某王某、李某賠償損失。王某沒錢,劉某要求李某負責賠償全部損失合法。 5、王某和李某共同造成劉某的損失,劉有權向他們中的任何一人主張全部權利。 因為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C. 物權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物權的種類:(1)自物權和他物權(2)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3)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4)獨立物權與從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四條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D. 民法總則物權是包括哪些規定

您好,《民法總則》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民法總則》關於物權的規定如下:

第一百一十四條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一十五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E. 民法學 他物權

他物權就是在別人的物上面設定一個屬於你的權利,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都是他物權。中國法律沒有地上權和典權,事實上地上權就是土地使用權,不過這個名稱只在中國大陸使用。地役權,是指為使用自己不動產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利,比如你要去到你的田地必須經過別人的田地,那麼就要在別人的田地上設定一個地役權。而抵押權、質權比較好理解,就是拿自己的東西來擔保獲取一些利益,比如借錢,不同的是抵押權不轉移佔有,東西還在你手上,質權轉移佔有。而留置權就是別人為了保障自己的債權得以實現而暫時扣留你的財產,比如你的車撞壞了別人的房子,你沒現金,別人就可以留置你的車直至你清償。

F. 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 ) 和( )

自考題吧
用益物權 擔保物權

G. 根據設立的目的不同,可以將他物權分為

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H. 《物權法》中物權的類型有哪些

一、物權法的性質
物權法的性質是私法:私法性質是基於民法的性質產生的;物權法所調整的基本內容仍是民事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物權法是財產法;物權法是強行法;物權法是普通法;物權法是固有法。

二、物權法的作用和意義
1、《物權法》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它以基本原則的形式確認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對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進行了系統規定,強化和完善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具體內容,有利於各種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物權法》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它確認了國家、集體以及個人所有權,並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實現了對不同所有制的財產權實行平等保護,使其享有相等的權利,遵守相同的法律規則,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

3、《物權法》極大地擴大了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范圍,有利於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它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民事權利更為充分,這既是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也為中國社會未來的長治久安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4、《物權法》的制定和頒布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備法律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物權法中的物權類型有哪些
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

1、自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權。通常即指所有權,在大陸法物權分類中與物權相對應而存在。但按某些國家的民法理論和實踐,所有權以外的物權也可存在於所有人自己的物上,如土地的所有人可在自己土地上為自己利益而設定地役權或擔保物權。但此類例外並不影響自物權概念在學理上的存在。

2、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按羅馬法理論,自物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此類權利以他人的所有權為前提而存在,通常僅體現為物權的某項權能或某一部份,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學理上往往將他物權稱為「不完全物權」或「限制物權」,並將其具體劃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

綜上所述,物權法中的物權類型包括自物權和他物權兩種,自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自己的所有物所享有的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

I. 傳統民法將他物權分為

用益物權(包括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和擔保物權

J. 請問物權的分類有哪些

物權可以按照以下標准分類: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以其與他人之物無關,故稱作自物權。所有權是自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享有的權利,其內容是在佔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某一方面對他人之物的支配。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這是以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進行的分類。主物權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這是以對於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對物權所作的區分。所有權是全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一些學者認為所有權也要受法律、相鄰關系等的限制,故應避免使用限制物權這一概念。日本學者松岡正義首創了定限物權一詞,表示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內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這只是名稱之爭,關於所有權與限制無權分類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
(5)有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
這種分類的標準是物權的存續有沒有期限。有期限物權是指有一定存續期間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無期限物權則是指沒有預定存續期間,而永久存續的物權,所有權屬於無期限物權。
(6)民法上的物權(普通物權)與特別法上的物權
這是以物權所依據的法律的不同進行的區分。民法上的物權是指在民法典中規定的物權,我國還沒有民法典,《物權法》上的物權就是民法上的物權。特別法上的物權則是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別法所規定的物權。
(7)本權與佔有
佔有以對物的實際控制、佔領為依據,因此不論佔有人在法律上有沒有支配物的權利,都可以成立。佔有人基於佔有制度,在事實上控制物,並在法律上享有排除他人妨害其佔有的權利以及其他效力,乃是一種與物權的性質相近的權利,故應為物權的內容。
本權是與佔有相對而言的。對標的物不僅有事實上的控制力,而且有權利為依據,該依據之權利,即為本權。[1]
(8) 意定物權和法定物權
以物權發生原因為標准,意定物權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的物權,比如買賣轉讓。法定物權指非依當事人意思,而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物權,物權法上的留置權、海商法中船舶優先權等都是典型的法定物權。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一般有三種 發布:2025-02-02 02:37:24 瀏覽:122
范莉法官 發布:2025-02-02 02:32:16 瀏覽:432
民法協議內容 發布:2025-02-02 02:31:48 瀏覽:299
律師賺多少錢 發布:2025-02-02 02:06:27 瀏覽:674
南京森林法院 發布:2025-02-02 01:53:24 瀏覽:99
上海市司法局的電話 發布:2025-02-02 01:49:57 瀏覽:727
敘述體育法學 發布:2025-02-02 01:19:23 瀏覽:899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